【往台東的行前準備】
僅此一場的台東現代建築之旅,下週就要出發了。
除了車票、住宿和雀躍的心以外,我們想跟大家一起先認識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他們因著自己的信仰,將自己的壯年歲月都投入在東部,陪著台灣、台東一路成長。
https://youtu.be/fsdUNPqKmCw
1954年白冷會士的家書裡有著這麼一句話:「但我相信您為我留的淚水,將是天主胸前最美的一串珍珠。」數十年來,他們也將信念化為一座座美麗的教堂,成為海岸山脈旁美麗的一串珍珠。
公東高工的教堂,其美不只在建築的外觀和結構,更在於當年傳教士們真正地看見了台東的需要不只在信仰,更在生活中,而教育,是他們改善東部人民生活的重大一步。
不管你有沒有訂到車票,都請一起來認識從阿爾卑斯山遠道而來,最終成為海岸山脈一道風景的這群人。
海岸線上的珍珠:現代建築在台東
場次|07/24(五)-07/25(六)
行程介紹|https://bit.ly/36Zo1PS
-
客製預約|https://bit.ly/3d1C0XJ
歡迎 企業CSR合作、員工旅遊、接待外賓、教育交流
02-2556-9021 / service@walkin.tw
#島內散步 #島內散步WalkinTaiwan
#永續旅行 #旅行與土地的約定
#建築洞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范毅舜是國際知名攝影家,許多知名攝影廠牌都曾以他的作品為代言,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推崇他是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 自言對光線非常敏感的攝影家范毅舜,認為攝影的靈魂無可疑義地是光線,他一輩子都在逐光獵影。來到相機數位時代,范毅舜更能自由地全心全意地,活在獨享也似的觀景窗華麗世界裡。並且彷...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Keyboard桑日本旅遊達人吳建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宜手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轉載]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看板Catholic 的評價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用心去旅行 尋訪海岸山脈瑞士人足跡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 - 飛比價格 的評價
- 關於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 - 飛比價格 的評價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Keyboard桑日本旅遊達人吳建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很敬佩的一位長者
愛台灣真的不是用喊的
台灣人不見得比這位我所認識的這位來自瑞士的歐修士來的更愛台灣喔!
我真的很榮幸能夠認識歐思定修士
也是另人敬佩的外國人~比台灣人更愛台灣
也與修士閒聊的過程中~自己都很慚愧自己身為台灣人~卻很少為台灣做一些事~反而修士們遠離自己的國家~把自己一生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真的很偉大
他願老死台灣 守護東台灣的歐思定修士:
他是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來台灣已經55年了,比好多台灣人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時間還要長;熱愛台灣山林環境的歐思定修士,早已決定「老死台灣」,連死後的大體都要捐給台灣,過去受限於國籍法,他卻連一張台灣身分證都不可得......
他是目前在台東奉獻最久的外國人,如今終於如願成為台灣人。
歐思定修士今年高齡82歲了,那年他27歲,距今60年前,他從富裕的故鄉瑞士,橫跨了半個地球,從基隆港下船,來到還非常貧瘠的台灣。他最後落腳於台灣海岸山脈邊的後山台東,在最偏遠的鄉間奉獻著。
超過半世紀的付出,這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在壯闊無際的太平洋海岸線上為台灣建立起最美麗的教堂、培育專業人才的公東高工、照顧救護偏鄉弱勢窮困民眾的聖母醫院、還有東區職訓中心、救星療養院、身心障礙中心以及培質院青年中心。
轉眼,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曾經年輕力壯的白冷會神父與修士;如今在台灣,一位一位的凋零,目前只剩下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他們髮鬢都已雪白,卻還是留在台灣這塊土地,繼續守護著海岸山脈。
歐思定修士的一輩子,為台灣見證了白冷會在海岸山脈寫下的一頁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傳奇。
他非常熱愛台灣,特別是台灣的山林自然環境,歐修士還成立了「台東縣環保協會」及「向陽登山隊」,他是台灣第一位取得高山響導證的外國人。台灣的許多山脈,都有歐思定的足跡,他每年都會登上海拔3000公尺的向陽山。
或許,對歐修士來說,台灣向陽山,就是他撫慰鄉愁的阿爾卑斯山。
愛台灣的他,連死後的大體都已有安排,他不假思索地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歐思定修士說:「我的大體捐給台灣。」
然後來台灣已經55年的他,早已認定自己是「台灣人」、「台東人」了,他也確實「比台灣人還愛台灣」,卻受限於國籍法,必須放棄本國籍才能歸化為台灣人,因此他一直如同絕大多數的外籍神職人員,只有台灣居留證,沒有台灣身分證。
日前丁松筠神父到死亡之後,才獲頒台灣身分證,引起許多感慨與惋惜:「為何要到人都死了,才領到身分證」、「不會太遲嗎?」
「我的大體都捐了!」早已準備老死台灣的歐修士,真的把一輩子的青春和生命都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無私的他,連死後的軀體都要捐給醫學院,讓醫學生能夠學習人體正確的解剖構造以及位置,寧可讓學生在大體劃錯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劃錯任何一刀。
歐修士連大體都捐了,他老了,行動也不像年輕時這麼敏捷,近來還拄著拐杖。他早已宣告自己不再回瑞士,將老死台灣。豁達樂觀的歐修士說:「我的朋友都在這裡。」他熱愛在台灣的生活。
2016年12月21日國籍法修正後,終於露出曙光。歐修士及其他3位白冷會神父、修士提出歸化申請。
2017年08月03日,四位神父、修士終於拿到遲來的台灣身分證,來台已經快要60年了,終於、終於拿到台灣身分證。
這些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輩子用無私的真心和真情、默默地為台灣這塊土地奉獻著。如今終於,成為海岸山脈的台灣人!
拿到V開頭的台灣身分證那一刻,歐思定修士興奮地用台語說:「我是正港台灣人!」
從海岸山脈瑞士人,到海岸山脈台灣人,我們謝謝神父與修士全然的付出,為神的愛做了最佳見證,將愛帶來了台灣。台東人早已把神父修士當作自己的家人,如今我們都是同一國的人,我們都是台灣人,如同神父用台語說的:「台灣人團結,不用怕,向前走!」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宜手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是因為這本書特地來台東的,原本打算參觀位於成功的小馬天主堂和台東市的公東教堂,結果、、、去成功的交通非常不方便,而公東教堂是要事先預約的😂
不過沒關係,因為這次的活動,我把這本幾年前讀過的書再讀一次,也在台東輕鬆晃晃,很是幸福。
這本書是介紹1950年代一群歐洲的修士與神父來到台灣東部,奉獻他們的青春與一生,為台灣東海岸人民的生活盡心盡力,最後甚至長眠於這個土地。
我不是天主教徒,多年前看到這本書時並沒有特別想讀,後來在朋友的大力推薦下決定買來看,果然很值得,書中除了看到神父們的善與愛,也看到神職人員如我們一樣有平凡的心境,還有作者在人生徬徨無措時如何破繭而出的歷程,喔,還有作者精彩的攝影作品。
一個人的愛有多大?一個人的奉獻能多少?書開頭的「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就讓人陷入滿滿的、深深的情緒裡了。
【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
親愛的母親,
自拿波里上船後,穿過蘇彝士運河,陸續經過北非、印度孟買、雅加達、新加坡、香港,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後,我與其他會士弟兄終於抵達了台灣的東部。眼前這片美景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啊!青翠的海岸山脈與瑞士的高山差不多,但美麗的太平洋卻是家鄉所沒有的。
天氣很悶熱,熱得讓人受不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烤焦了,而且這裡沒有會院,我們住的地方相當簡陋,更別提伙食了,為了控制預算,我們的長上讓我們真的是吃不飽也喝不好,完全無法與在瑞士時相比擬;不過,這裡的人很窮,很多人都沒有鞋穿,相較之下,我們小小的犧牲刻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雖然如此,我難免想著:如果偶爾能享用一塊家鄉的巧克力,搭配一杯香醇的咖啡,該是多麼美妙的事!
然而這個調皮的念頭,還不足以成為「距離」的對比啊。親愛的媽媽,或許未來我們不是那麼容易見面了(對不起,想到這裡,我的眼睛又濕了起來),但我相信您為我所流的思念淚水,將是天主胸前最美麗的一串珍珠。
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的捨得,好讓您最親愛的孩子能到異國遠方為天主的子民服務,好天主定會賞報您的犧牲與奉獻。
我即將要開始學習這裡的語言與文化了,請為我祈禱,我可是一點把握也沒有。
想念爸爸與弟妹們,我將在每晚的夜禱中與你們重逢。
您遠方的孩子敬上 一九五四年六月九日
更多介紹: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1311
#宜手作 #台東 #公東教堂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范毅舜是國際知名攝影家,許多知名攝影廠牌都曾以他的作品為代言,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推崇他是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
自言對光線非常敏感的攝影家范毅舜,認為攝影的靈魂無可疑義地是光線,他一輩子都在逐光獵影。來到相機數位時代,范毅舜更能自由地全心全意地,活在獨享也似的觀景窗華麗世界裡。並且彷若著魔一般進行專題拍攝,深入到東西方各種充滿文化濃烈氣息的現場,留存無可取代的影像與文字紀錄。
范毅近年活動重心為文字與攝影著作,出版有《野台戲》、《普羅旺斯的聖誕夜》、《臺南‧家》、《山丘上的修道院》、《焯焯光影》、《逐光獵影》、《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精裝版)》、《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等書。
新聞連結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20171226/1266374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用心去旅行 尋訪海岸山脈瑞士人足跡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會自2016年開始,推出〈用心去旅行—尋訪海岸山脈瑞士人足跡〉,台東海岸線身旅遊行程,推出以來,深受旅人喜愛。從久久推一梯,到每個月固定開團,已漸上軌道。 ... <看更多>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 - 飛比價格 的推薦與評價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找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在 [轉載]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看板Catholic 的推薦與評價
好書分享--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作者:范毅舜
[推薦文]
天主教聖言會台灣青年使徒辦公室
https://tw.myblog.yahoo.com/svd-tyam/article?mid=5535&prev=-1&next=553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盧俊義牧師
https://www.eastgate.org.tw/wp/?p=481
[轉載節錄]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https://udn.com/NEWS/READING/X5/4481721.shtml (有照片)
【聯合報╱范毅舜】 2008.08.21
他們是來自歐洲的瑞士人,因為當地人早已視他們為自己的一份子,甚至有過世的會士被
當地人奉進了自家的祖墳地,要晚生好好守著有如父執輩的神父墳塋,至死不分離……
戴著達悟族銀頭盔的紀守常神父(右),與達悟耆老相擁。
照片/白冷會提供
有這麼一群人,在二十世紀五○年代,跨過半個地球,千里迢迢地從富裕的瑞士抵達貧瘠
偏僻的台灣東部海岸山脈。他們當中有的正值壯年,有的只不過是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
這群鼻子尖挺、金髮碧眼的「阿凸仔」為信仰獻身,在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上建立了美麗的
教堂、醫院、學校、啟智中心。他們並非不想念瑞士的家鄉,可是只要你有機會遇見他們
,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台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而台東縱谷更是台灣最漂亮
的所在。」
這群終身奉行神貧、貞節、服從的神職人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若不是凋零,就是生
理年齡的龍鍾老人了。幾位少數依然健在的人,縱使傳教事業今非昔比,卻沒有絲毫老態
,仍精神奕奕地繼續做他們該做、能做的事。
至於那些逝去的人,他們大多長眠於這片生前摯愛的土地上,化成海岸山脈的一部分,在
風裡,在驚濤駭浪裡,更在當地人的腦海裡。認識他們的當地人,總愛對後人訴說種種軼
事──他們的脾氣,他們的好,他們的歡笑與淚水。
不知是忘了或者根本沒有知覺到,不會有人告訴你,他們是來自歐洲的瑞士人,因為當地
人早已視他們為自己的一份子,甚至有過世的會士被當地人奉進了自家的祖墳地,要晚生
好好守著有如父執輩的神父墳塋,至死不分離。
白冷外方傳教修會在全盛時期有將近五十位會士在台東服務,而如今會士已大半凋零。
就讓我從那些無緣親睹的老人家說起吧。
開路先鋒錫質平神父
半個世紀前的白冷會士。除了第三排左邊算來第三位的澎海曼神父依然健在於瑞士外,照
片中所有的白冷會士都已凋零。照片第一排左邊第一人、身著白上衣者為當年在台東開教
的錫質平神父。
照片/白冷會提供
錫質平神父(Fr. Hilber Jakob, 1917-1985)是白冷會在東部海岸山脈的開教者,1953
年,錫神父的長上應花蓮主教的支援請求,前來台東服務,白冷外方傳教會與東海岸近半
世紀的深情交會,就從錫神父的到來開始。
早年東部的民生落後,為了節省開銷,以及更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身為會長的錫神父對會
院的伙食相當苛刻,即使是不講究飲食的修道人都感到吃不消。然而,在此艱困的物質條
件下,錫神父生前硬是在台東完成了眾多不可能的任務,例如,在六、七○年代,他創辦
了以培養優良技工聞名的「公東高工」,其師資堪稱全省職工訓練學校之最,這些教師大
半來自瑞士及歐洲學有專精的年輕技工。當年台東學子不需出國留學,就能從這些具有宗
教情懷的傑出技工身上,習得足以謀生的一技之長。有位在家具業表現非常傑出的企業家
回憶:他們當年在「公東高工」就讀時,簡直怕極了錫神父,無論是做人處事或生活習慣
,他都要管,而且嚴格得很。昔日學生而今已近花甲之年,卻都記得這位鐵漢的柔情,每
晚錫神父巡房時,一定會注意這群寶貝學生是否把被子蓋好,若是被子踢到地上,神父二
話不說,為他們蓋結實了,確定每一位孩子都就寢後,他才會上床休息。某些小鬼頭就喜
歡這樣的溫柔,老是故意把被子踢下地,閉著眼享受神父的照顧。
1982年,錫神父在瑞士募款時被檢查出罹患腎臟癌,院方預估神父只剩六個月的生命。神
父一心記掛東部,要求院方讓他「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台東」,於是不顧醫生警告,再
度回到台東。有位公東高工畢業、回母校任教的老師日後回憶:神父的癌症蔓延到骨頭,
每天夜裡,都會聽到從神父房間傳來的哀號,既無助又痛徹心肺。
1982年,錫神父超出瑞士醫生原先估算的時間,終於病逝在他奉獻大半生的台東縣,據說
當年的葬禮盛大得驚人。這後半生全在台東度過的瑞士人,在故去後竟破紀錄的被迎進了
台東大武鄉、南興鄉排灣族頭目的祖墳地,今日南興鄉劉氏家族的私人墓園裡,居中為首
、最大的一座墳,就是這位他們稱之為錫公的瑞士籍神父。
今日海岸山脈沿路雖然可見到由白冷會興建的美麗教堂,但早期要在這偏僻的東部傳播一
個全新、來自西方的信仰,根本不是件容易的事。
日後當人們較能揭開神祕面紗的來看待這些有異於常人的修道人時,我們較敢臆測,那就
是這些看似不畏死生的傳教士除了有異於常人的信仰外,應當也是相當浪漫的。在那個電
力仍不普及的年代裡,這些修道人披星戴月的代步工具,除了雙腳就是踩起來也相當吃力
的腳踏車。而今我們當然無從得知這些當年、長時間在深山裡、海岸線上,頭頂烈日,遙
望星空,踽踽獨行,一村又一村傳播福音者的終極心態?他們不畏失敗,奮力傳福音的動
機究竟是受到人性裡亟欲征服的虛榮優越感驅使?還是他們真的已超越自我,可以完全無
私、真誠的想與異鄉人分享也讓自己得救的訊息?
也許下面這位神父的故事,能提供我們一個較清晰且讓人信服的參考。
「蘭嶼之父」紀守常神父
紀守常神父(Fr. Giger Alfred, 1919-1970)是白冷會早期的傳奇人物。這位長得英挺
,薄唇和眼睛總散發出無限魅力的神父,活潑得不得了,他幾乎將壯年歲月全獻給了東部
,尤其是位於蘭嶼島上的達悟族同胞。
歐修士說,半個世紀前(1954年)在馬蘭天主堂服務的紀神父未經由長上的同意,一個人
從高雄偷偷搭了漁船到蘭嶼。在漢人眼裡,島上居民饑荒時得以山藤果腹的蘭嶼島,是片
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
從早期遺留下來的某些影像中,後人幾乎可以斷定,當年正值壯年的神父一定愛極了他的
達悟同胞。有幾張照片是紀神父頭戴達悟族銀頭盔與族裡老人面對面、鼻子碰鼻子地摟著
合影。
為了維護達悟族的權益,紀神父常與駐守蘭嶼的軍警大打出手,我很難想像在高壓的戒嚴
時代,這氣急敗壞的老外與軍警打起架來會是什麼模樣?
「能給的全給了!不該給的也常不見。」一位白冷會士說他當總務的時候,就常與對財物
輕重毫不在乎的紀神父起衝突,因為這老兄三天兩頭把屬於修院的財產往外送。有時看這
位會士氣極了,紀神父只是不好意思地聳聳肩:「天主還會再給我們的。」就這麼一句話
打發過去。
紀神父從1954年起,前後在蘭嶼服務了十六年。在那個原住民(尤其是男性只著丁字褲的
達悟族)飽受歧視的年代裡,紀神父早將蘭嶼同胞視為自己的手足。多少次遇到達悟族同
胞沒有足夠的果腹食物時,紀神父總是噙著淚水咬緊牙關丟下一句:「我來想辦法!」就
這麼把這重任扛了下來。
1967年蘭嶼的紅頭天主堂落成時,紀神父在傳統的迎賓儀式中,不小心坐空了椅子而摔倒
,看在傳統的耆老眼中,這是個不祥之兆。
紀守常神父長眠之地。修道人原不講究厚葬,白冷會在眾多人要求下,從善如流的將這墳
墓做了些基本的裝飾。英年早逝的紀神父離世已四十年,屬於他的那個時代也已一去不返
。
照片/白冷會提供
1970年3月10日,對蘭嶼教友來說,真是個悲痛逾恆的日子。紀神父自台東搭夜車送兩位
原住民女孩到西部就業,在高雄坐上一部自嘉義送客來此的計程車,清晨,一夜未睡的司
機在台南縣附近衝撞了路邊的大樹,紀神父被送到鄰近小診所後死亡,那時他不過五十歲
。
噩耗傳回東部,尤其是蘭嶼的教友悲慟不已,全鄉在紅頭天主堂為神父祈禱,當地政府更
是極不尋常地以降半旗致哀。蘭嶼的信徒們為這位深受他們喜愛與敬仰的神父冠上「蘭嶼
之父」的尊稱。
紀守常神父過世的時候,我才十歲,當然沒有機會見到這位已成海角傳奇的瑞士人。多年
前,我終於有機會與這位偉大的修道人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在一位白冷會士的帶領下,我
前往東河鄉小馬天主堂向這位傳奇人物致意。令我震撼的是,這麼一位令無數人敬仰的修
道者,他的墳墓竟然連墓碑也沒有!墳上以大理石片切割成的十字架,除了寫著紀神父的
生卒年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
再深刻的過往都會變成歷史,歷史又變成令人複誦的傳奇,傳奇最後被歲月淘洗成一種傳
說,逐漸被人遺忘。這半世紀前自瑞士搭貨輪到中國北京,最後又在此長眠的修道人,就
像他的同會弟兄一般,以他僅有的肉身和有限的生命歲月為他的信仰做出了最深情的答覆
,而紀神父與其他相繼凋零的白冷會弟兄,為比他們更古老的美麗海岸山脈添上了一筆動
人的記憶,流傳在與他們交會的人們的心靈深處。帶著深情、血淚的煙塵往事,在綿延無
際的海岸線上,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提起,教人悸動又感傷,無法忘懷。
(本文選自即將由積木文化出版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
[建議]
可購書,並配合 蘭嶼天主教史(本版舊文,請自行搜尋) 和相關論文:
蘭嶼天主教傳教史--一個立基於民族誌的研究
https://www.ethnos.nccu.edu.tw/data/9601proposal/6.pdf
細細品味。
[附註]
屬於天主的,能喜樂認出天主在每個人--同為天主所創造的人--身上的作為。
一切毒辣、怨恨、忿怒、爭吵、毀謗以及一切邪惡,都要從屬於天主的人中除掉。
(引用 厄弗所書 4:31)
必須革除[污穢言語的惡質文化],尤其是把同為天主所創造的另一群人
稱為[魔鬼],將理念不同者稱為[賣台第一勇士]這類以意識形態否定
他人人格的侮辱言語。
雖然我不知道紀守常神父和那些修女們,會不會在天國聽見帶有誠懇的道歉,
但他們始終是這句聖經最美好的註腳:
彼此相待,要良善,要仁慈,互相寬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內寬恕了你們一樣。
(厄弗所書 4:32)
--
發覺、尊重、善用上天賦予每個人內在生命中的真善美聖及其所含的力量
--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關懷社會公開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96.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