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捷運
#基隆人 來聊聊
#河谷廊帶
基隆市的通勤族不限基隆市民,未來要看規劃的整個大台北區跟周邊鄰近城市的互通便利性。
從基隆上車到台北的人沿路都有人上車,並不是只從基隆站上車,都是四散的,很大一部分是到內湖上班,在台北的運輸系統也是會遇到轉乘。
離峰時間運量少,就忽略尖峰時間運量極為不夠,這還是需要解決。
現在的鐵路就算班次增加,也還是無法改善現況,此次捷運一通三增加的疏散跟改變交通習慣,都是台鐵無法做到的。
雖然少子化,但人口集中化聚集到大台北周邊,周邊若飽和,產業外溢,也是會到基隆,這就是基隆河谷廊帶發展策略規劃,建構基隆河谷沿岸新都市治理模式、智慧交通對策、產業轉型方向及策略,包含「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 「智慧低碳運具使用」等策略規劃。
交通運輸改善提高基隆市港區-河谷廊帶-大台北地區之軌道運輸班次密集度及便利性,除提高聯外交通便利性外,亦可作為串聯本市相關政策計畫之交通旅運工具。
整體運輸不要只看基隆,要看整個大台北地區的人口擴散,都會發展一環,因為雙北升格,基隆被遺忘後,城市的發展跟預算都大不如雙北,現在的運輸計畫都是要當初遺忘的東台北這塊,要快點跟上都市規劃。升格到國家戰略目標,一日生活圈,那就不只是投資效益跟運輸量的問題了。
高鐵要不要延伸宜蘭,跟高鐵要不要到基隆很有關係,這樣台鐵的運能就會釋出,會替代東部線,這樣區間車就不需要讓自強號,這樣基隆的運輸就會疏散。
基隆捷運算大台北城市內運輸的一環,是城市內運輸,而台鐵是城市對城市,所以不衝突。
基隆多點對多點的運輸,就可以互相整合,那就會讓城市擴張,用整合交通刺激旅客需求。
基隆市空間發展計畫包含「三大分區、四條空間發展軸」:
#三大次分區:海灣發展地區
1.海灣發展地區:基隆港及周邊市區之都市發展用地
利用港口所引入之人流、金流、貨物流等資源,配合航運經濟引導郵輪、貨運、海事金融、高端商業、文化創意及海洋科技產業活動進駐,並可研議與港務公司合作於港區周邊設置免稅區,增進遊客駐足於本市時間及提高所帶來之經濟效益。
2.河谷廊帶發展地區:基隆河谷廊帶內都市發展用地透過本區工業、倉儲機能及區位上可連結新北市與臺北市地理優勢,並配合基隆輕軌建設之契機,審慎檢討廊帶土地使用計畫,得研議檢討為產業型分區, 如: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並規範合宜土地使用強度及管制,輔以完善交通、社福、居住等機能,強化本市發展動能,作為本市產業及居住支援場域。
3.生態資源保護區:非屬上述地區之非都市發展用地及非都市土地應以生態友善為基礎,加強天然棲地保育、維護山林河川生態廊道,打造一環境友善之場域。
#四條空間發展軸:市港共生U軸、產業發展S軸、觀光遊憩M軸、生態綠肺W軸。
1.市港共生U軸:火車站、港區周邊環境改造與開放空間串聯,縫合並鏈結市港空間發展機能。
2.產業發展S軸:連結港區貨櫃物流、大武崙工業區、河谷工業廊帶,建構本市產業廊帶。
3.觀光遊憩M軸:運用北海岸觀光廊帶、漁村休閒體驗觀光並配合郵輪母港優勢,塑造濱海遊憩軸。
4.生態綠肺W軸:轉化基隆多山坡地之劣勢,以獨特海港山城視覺層次,塑造水綠生態景觀環境。
圖片簡報來自:https://urban.klcg.gov.tw/tw/Subject/ThemesService?TSerNo=0F00032E
北北基大整合:https://youtu.be/wCuhuWQw8SM
海川建設內湖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擺脫人口壓力 建設小而美台灣
王釗洪/大學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綠色和平研究指出,未來卅年若不積極減碳,到二○五○年台灣將有一三九八平方公里的土地,遭上升的海水淹沒,像是淡水河邊、地勢低窪的關渡地區。圖/綠色和平提供
八月下旬國發會在「二○二○年至二○七○年人口推估」報告中,正式認定台灣總人口將於今年轉呈負成長,而且將於二○二八年結束人口紅利時代。驟聞之下,許多人腦海一片悵惘,不知未來何去何從。
其實冷靜思考,適度的人口負成長未必不是一個好現象。它正是台灣擺脫人口壓力、提升國民生活品質、讓自然環境得以休養生息的大好時機。台灣除掉高山峻嶺,可供使用的土地還不到總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卻要承載兩千三百六十多萬人口,密度全球數一數二,可說擁擠不堪。
二戰後許多國家都有嬰兒潮景象。台灣因屬相對貧窮地區,人口壓力尤大。所幸政府實施家庭計畫,將超高的人口成長率暫時打住,但由於母數過大,人口仍快速增加。直到一九九六年實施全民高教以後,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觀念改變,多不喜歡生養小孩,抑或受限於「婚姻階梯理論」的影響,台灣才出現「少子化」這個名詞。
人口過多的害處不言可喻。首先,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都市摩肩接踵,車輛眾多交通擁塞,事故頻傳令人心驚,街道髒亂,下水道堵塞,空氣混濁,河川汙染。報載台北市近年為因應內湖區人口增加產生的汙水,增建一座汙水處理廠,反而使得過去數十年努力整治基隆河水質的成果,功虧一簣。其他各縣市為了人口增加,必須疏導交通,興建道路,進而拆除社區公園的例子,不勝枚舉。
再者,由於人口過多,平地容納不下,只好往高山挪移,種植蔬果,搭建廠房。久而久之,美好的山林幾乎被砍伐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每逢颱風來襲,缺乏水土保持的坡地總會造成土石流,摧毀房舍、道路及橋梁,甚至危及民眾的生命財產。
人類的消費及生產行為,舉凡駕駛汽車、開動機器都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個因為人口眾多對於大自然造成難以平復的傷害,就是經由溫室效應,造成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甚至淹沒內陸土地。
或許有鑑於台灣周圍海平面上升速率為世界平均值的一點五至兩倍,上月底出版的世界綠色和平組織研究報告特別點出,台灣若未能積極減碳成功,二○五○年將有一三九八平方公里的土地,遭上升的海水淹沒,一二○萬人受影響。要避免這些不幸的災難發生,除了要更積極減碳,適當減少人口更是必要的。
依國發會推估,到二○五○年台灣仍將有約兩千零四十萬人,其實也不算少了。許多人卻擔憂若人口減少,勞動力恐不足,然而不過十年前研究AI及機器人的科學家,就曾預言未來的世界將有至少四十%的勞動力會被機器人取代,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演變。如果人口持續增加,失業問題必將更為嚴重,何苦呢?其實,吾人也可以轉而對機器人課稅,對使用自動化機器人營利卻不必給付工資、支付勞健保的行業,例如旅館餐飲、金融百貨以及製造、倉儲業加增營業稅,以維持政府的功能,何樂而不為?
人口適度減少好處甚多。我們期待台灣未來是個「小而美」的進步國家,有高素質的國民,人人幸福快樂,而不必憂心海洋淹沒了家園。
海川建設內湖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水質倒退30年?
別讓基隆河變「黑龍江」
歐陽嶠暉/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
(基隆河近年汙染日趨嚴重。圖/新北高管處提供)
端午節將到,做為舉辦端午節國際划船競賽活動的基地,同時也是台北市民從事親水活動的基隆河中下游河段,近年不僅水質持續惡化,反而將再增加汙水處理水放流量,甚至尚計畫籌建兩座汙水廠,共廿萬噸每日放流於該河段,恐將更嚴重汙染,淪為如卅年前的汙染情況,被稱為「黑龍江」而無法再做為親水活動的臭水溝,在此呼求市民共同守護珍貴的水環境。
台北市汙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已達近百分之八十,使得台北市的公共衛生及市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基隆河河川水質也因此得以復甦,這皆應歸功於五十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協助規畫為流域性台北區汙水下水道系統的貢獻,現在反將因要改變既有的系統化,而成為台北市獨立系統,這將會是市民的一大夢魘。
根據環保署及台北市環保局過去兩年每月一次在基隆河所做的水質監測數據,在基隆河中、下游河川水體水質分類為丁類河段之下,其河川水質溶氧量應維持在三毫克/公升以上,但在廿四次數據中,民權橋有九次、大直橋有十次、中山橋有十四次,甚至百齡橋有十五次,皆未達該目標值,也即在一年間有半年以上河川水質皆處於汙染狀態,甚至時有死魚事件發生。
另依據北科大最近在基隆河中下游十二處抽水站及內湖汙水廠放流水所做水質汙染源調查,發現最大汙染源係內湖汙水廠放流水的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其在一○八年度排放量每日十五萬噸之下,所排放造成河川缺氧的汙染物質生化需氧量(平均濃度七點五毫克/公升)及氨氮(平均濃度九點一毫克/公升),分別高達每日一一三二公斤及一三七三公斤,造成放流口下游在前述廿四次調查數值全面上升,是最主要汙染來源。
依據水汙染防治法第五條,汙水處理廠放流水水質不能超越河川涵容能力,第七條其放流水混合後,應達水體分類水質標準,否則應採總量排放,也即要減量排出或改排於其他可達到的河段,甚至要零排放。
但台北市府卻反而要增加內湖汙水廠的排放量至每日廿四萬噸外,更計畫要在基隆河段側籌建民生汙水廠每日四萬噸及濱江街汙水廠每日十六萬噸,而忽視基隆河水質的存在,屆時恐將再回到卅年前的嚴重汙染狀況。
台北市的汙水下水道系統,係原規畫以淡水河系之流域性系統的一部分,與新北市及基隆市之一部分整合為區域性系統,是基於淡水河系各支流河川皆缺乏基流量,無法承受汙水處理水的放流,而採海洋放流至今,使得過去汙水下水道的建設可以達到改善河川水質的成效。
現台北市府不考量前人協調的成果和建設的貢獻,如何維持兩市原系統之有效合作營運管理,卻未經充分評估,就要貿然耗費數十億公帑進行大擴廠建設,且忽視河川水質和水汙染防治法的規定,對基隆河的水質將帶來無法挽救的人禍;而將區域性系統破壞為台北市獨立系統,已與各國推動流域化、廣域化、共同化的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在此呼求台北市民共同監督守護我們的基隆河,得以世代利用,也讓台北市保有一條可供水上活動的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