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
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
取自《安全圈教養》
*****************************
難有關係可以完美,因此連結的破裂,在每天忙碌、疲憊的生活裡,不算少見。但是能修復,才是重點。
像真心說道歉,就可以是一種修復。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喔,有人打死不道歉,有人的道歉像敷衍,有人的道歉則頻繁地像喝白開水……
我認識一位朋友,每次道歉,就加上指責。譬如說,「媽媽剛剛不應該罵你,對不起,可是誰叫你…」說真的,這種道歉,說不定讓關係更破裂!
還有,關係一出現狀況,就趕快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這種動作常用指責展現),這也不利修復。因為當事人心裡已經沒有「關係」,只想保全自己,沒有「我們」,只有「我」,而且是比較片面的「我」。
推卸責任不利關係,討好則同樣對長久相處無益。當我們討好一個人,那常常是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自尊,容易讓自尊受傷,等到我們心中期待要有的回應失落了,自尊受挫的怒氣便會加倍湧現,這時關係便似怒海中浮沉的小舟,不經意就有翻覆的可能。
我喜歡看依附研究,也推薦過幾本相關的書。每次翻閱複習,常獲得新的啟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733
祝願您,即使有時對自己失望,也能修復對自己的信賴,做自己最可靠的夥伴!
*****************************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破裂和修復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世界使我們受傷,但受傷的地方都會變成堅強的地方。
~海明威《戰地春夢》
人人都會犯錯,也必定會犯錯,這句話說得再多也不夠。孩子的健康發展取決於這些錯誤以及後續適當的修復。破壞安全圈是指脫離安全圈,不再重複發生爭執,也未滿足孩子的需求。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破裂可能是大聲罵胡鬧的孩子、把孩子關進房間,只因為我們工作一整天很辛苦,沒有精力和耐心找出困擾孩子的事。如此會造成孩子必須獨自釐清為何有害怕的感受,因為如果我們的程序記憶說老是「呵護」孩子,孩子最後會變得沒有能力,所以忽略小恐懼比較好。早上必須去上班,我們(並非有意)破壞了安全圈,孩子當然會想念我們。有時候當我們和朋友說話,甚至也會離開安全圈,因為還沒上小學的孩子跑過來展示他的藝術創作,此時我們卻尷尬地笑了(因為,真的,哪有狗是紫色的,耳朵還比腿長四倍)。
為了修復,我們去孩子的房間,真誠地為嚴苛而道歉,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抱著,花幾分鐘時間共讀一本書。為了修復破裂關係,告訴兒子我們很抱歉,沒有敏感發現問題,請他說說自己害怕什麼,當孩子解釋,選擇與孩子一起同在,展現出理解,而不是嘗試「糾正」或說服他不要害怕。我們解釋,因為工作所以必須離開,承認分開很難,我們也不喜歡,並承諾在一天結束時會回來共度時光,也堅守承諾。我們修復因不經意取笑而引起的痛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受傷,解釋有時父母「想像力不如孩子」。這種時刻,我們可以花點時間讓孩子描述圖畫(必須仔細聽)。
每個人的家裡每天都會發生無數這些交流,出現破裂與修復,這是非常正面的事,因為孩子發現壞事以後會有好事,最後會變得更有安全感。我們並不完美,如果我們很完美,註定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另外,我們會阻止他們養成有彈性的自我意識,造成他們相信錯誤是真實關係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健康的。
上一章說,嬰兒出生時心理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瞭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人有別。客體關係理論專家認為,在嬰兒生命最初幾年中,首先必須經過一個分裂(splitting)過程。新生兒不知道別人是由個性、動機、行為和能力所組成的複雜合體。每當嬰兒和別人面對面,都好像面對新的獨立個體一樣。當嬰兒哭泣,媽媽忙著餵飽和擁抱嬰兒,她是好媽媽;但若同一個媽媽半夜被嬰兒吵醒,由於精疲力盡、意識模糊,她面無表情提供嬰兒的需求,嬰兒會以為她是另一個人,這時她便是壞媽媽。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感和直覺,能夠感知自己無法完成照顧自己的任務,也本能地知道好媽媽在身邊對自己有幫助,要避開壞媽媽。
同時,嬰兒發現,媽媽實際上有多重面向,這很重要。
如果嬰兒感覺與媽媽的互動是正面的,嬰兒就會以正面來看待照顧者和自己。如果互動是負面的,嬰兒也會以同樣角度看待自己和媽媽。破裂和修復是嬰兒累積足夠互動的方法,以瞭解在同一個人身上,好事(修復)實際上可以在壞事(破裂)發生後出現。嬰兒得到一個批判性的啟示: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好」,也可以同時是「壞」!所以可見每個人都可既好又壞。這就是為何大多數破裂都能得到修復。如果沒有修復,嬰兒會持續認為父母是好人也是壞人,很可能一輩子帶著這種分裂,特別當壓力出現,會更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就長遠來說,如果總是非黑即白,你如何能與人建立關係?你如何能理解人就是會有缺陷,必須寬恕、原諒關係中的所有破裂?你如何看待自己做好事和壞事的能力,犯錯之後如何補償?如果你不瞭解我們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如何能夠處理人生的各種問題—結婚、找工作、當老闆、與鄰居相處、養育孩子等?
“ 避免破裂並不能促進健康的心理發展,但修復必定可以。 ”
有時與媽媽互動感覺良好,有時不太好,這讓嬰兒認識到媽媽的確是個獨立的人,具有自己的情緒、思想、驅動力、信念、行為。你是否曾遇過一種人,只要與別人意見不同就會表現憤怒?或是有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無論何時,每個人都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的人認為人人的想法都相同,你沒辦法和這種人談話。有人無法接受和分享別人的感受,你很難和這樣的人保持健康關係。
認為每個人非好即壞的孩子,會發展各種防衛能力以抵抗想像中的壞人,並且會決定自己究竟是全好還是全壞。維持全好的形像,等於是忽略自己的壞,結果徒勞無功,還會分散孩子(日後的成人)發展綜合好壞的能力,例如:
■ 體驗各種不同情緒,例如掌控感和愉悅感
■ 獨處時不會感到被遺棄,與他人親近時不會感到不知所措
■ 隨著時間過去,始終對自我保持一致感
■ 安撫自己
■ 具有創意
■ 解決問題
人人都是獨立個體,能夠感知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例如感覺、信念、意圖、欲望等,當嬰兒理解這件事,他們的認知得到發展,便得到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省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當你作為父母能夠真正與孩子同在,你可以準確地理解孩子可能在經歷的事情,但同時也保持自我、與自我溝通,等於是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思。反省讓你能夠辨識破裂為破裂(知道孩子對破裂的感受),因此認識到需要進行修復,以及什麼樣的反應能夠真正修復破裂。
在第一章,我們提過一種研究工具稱為陌生情境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旨在幫助科學家觀察特定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依附風格。研究方式是安排照顧者和兒童在一個房間裡,配有座椅和適齡玩具。讓照顧者暫時離開一段時間兩次,一次是讓孩子獨處,一次是安排陌生人出現。研究人員觀察照顧者離去時會發生什麼,及照顧者返回與孩子重聚時會發生什麼。
孩子的反應如何?一般情況下,有安全依附的一歲兒童,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返回時會鬆一口氣(有時一開始會傷心),重聚以後會尋求安慰。
陌生情境程序基本上是一種人為的破裂和修復。從孩子反應可得知,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希望照顧者提供修復。而從照顧者行為中則可得知照顧者反省的能力。比如,因為孩子傷心而變得防衛的父母(是他們要我離開,放你一個人!)或想要消除孩子傷心情緒的父母(你沒事,我才離開一下下),很可能沒有較良好的反省,不善於修復,也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依附。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會把焦點放在使自己感覺良好,而是要使孩子感覺良好。有效的修復是,照顧者返回後會接受孩子的傷心,因離開而道歉,然後提供安樂窩,讓孩子能夠再度準備好,出去探索。
對一些父母來說,在安全圈中會發生較多破裂,較少修復。
在一場家族聚會中,梅麗莎試著用食物或新奇小玩具,引誘四歲的兒子回到她身邊,使安全圈頂部破裂。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放手不再防衛自己,她看見兒子真的很想和表兄弟一起玩,她對兒子說:「嘿,和大家一起去玩吧!我會在這裡等你。」咬緊牙根抗拒想要跟著兒子跑的衝動。
珍聽見六個月大的嬰兒哭聲,她的身體明顯僵硬起來。她沒有看著女兒的眼睛,只說:「我現在很忙!」然後找事來做,不然就是拿出一個玩具放在嬰兒面前並轉身離開。但近來,她在這些情況下開始嘗試修復,儘量與女兒在一起,對女兒說話,孩子哭的時候,她會等待自己難過的情緒略為消退,再過去抱起孩子。
……
***
挑戰
對許多人來說,進行有效的修復確實很棘手,主要的挑戰有數個:
■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孩子從小便向你學習,畢竟你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不是嗎?就像一把雙刃劍,必須明智使用。最終,除非你以身作則,自我反省,否則孩子會相信自己和別人沒有差別,無法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變得難以培養同理心,也很難瞭解自己的內心體驗。
■ 責備是有效修復的另一個阻礙。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我們聽過許多父母說:「他只是想要有人注意!」但其實孩子想要的只是連結。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態度。
■ 接著是自責。如果你確信自己很壞,沒辦法成為好父母,便是推卸責任,放棄任何可能修復的機會。或是一整天你多次道歉,孩子會開始假設你覺得自己很無能。
■ 如果你原本便習於自己是更大、更強的父母,任何修復你都可能會遇到麻煩,因為你感覺如果道歉,就是放棄權威,承認有自卑感。畢竟,你告訴自己,你是成人,如果道歉,會讓孩子質疑你的能力。即使是從行為角度來看,如今我們已知專制和權威之間的巨大差異。權威是來自更大、更強、更聰明以及寬容,也來自優先幫助孩子,而非使自己感覺更好。
■ 有效修復的另一個挑戰來自過度修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所有的感覺和需求都位於世界中心。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在為任何事道歉。如果你對孩子的感受過度敏感,可能也很難主導。
■ 請記住,除非發生修復,否則反省的效果有限。反省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反省,無法修復破裂,但我們也要確保反省最後不會變成理智的思考。有時我們會試著「解釋」發生的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用這種方式對待妹妹,所以我才會對你大吼大叫」這不是修復,而是責備的另一種形式。相較之下,你可以這樣說:「我剛剛罵很大聲,我知道那樣你會受傷,我很抱歉。首先我想讓你告訴我你的感受。第二,我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讓你在難過時不會去推妹妹。」修復除了要尊重感受,還要能一起尋找其他解決方式。
你可能想知道為何我們會落入這麼多陷阱,阻止你去修復,請記住,我們都是脆弱的,因為有許多挑戰深植於程序記憶中。我們並非「故意」做這些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天的互動所學習到的。這是沒有語言的學習,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學。如前所述,有時我們知道應該修復破裂,但心中卻希望孩子藉此學到教訓。你小時候被責備過嗎?如果是,你的程序記憶可能會透過責備自己的孩子,讓你有「扳回一成」的感覺,即使你意識很清楚,不願意做這種事。想起來雖然痛苦,但你的程序記憶會影響你,想要讓孩子體會你小時候的感覺。一部分會讓你感覺自己沒那麼孤單,這表示這些感覺依然在你的意識表面下翻騰。此外,你的無意識抓住從前的記憶不放,在關係互動中,你曾受到不公平的責備,所以責備孩子會讓你感覺有力量,終於討回某些公道。
又或者你在下意識重播過去沒有得到修復的景象,你無意識轉換了角色:如今你成為責備孩子的父母,孩子則過著你從前的生活。父母都不喜歡認清這些東西,但這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經常發生。根據經驗,其實很少家庭不曾發生這種事。
你會發現,不過只是瞭解如何成為安全圈的一雙手,已足夠讓你成功扮演這個角色。……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海明威戰地春夢」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蘇晏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 美‧海明威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戰地春夢海明威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 2021年12月 的評價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戰地春夢海明威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 2021年12月 的評價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Sisy's World News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評價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心得] 浪漫主義者的悲劇 談海明威《戰地春夢》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問卦] 海明威的戰地春夢是不是過譽了??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帥照分享海明威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
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
取自《安全圈教養》
*****************************
難有關係可以完美,因此連結的破裂,在每天忙碌、疲憊的生活裡,不算少見。但是能修復,才是重點。
像真心說道歉,就可以是一種修復。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喔,有人打死不道歉,有人的道歉像敷衍,有人的道歉則頻繁地像喝白開水……
我認識一位朋友,每次道歉,就加上指責。譬如說,「媽媽剛剛不應該罵你,對不起,可是誰叫你…」說真的,這種道歉,說不定讓關係更破裂!
還有,關係一出現狀況,就趕快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這種動作常用指責展現),這也不利修復。因為當事人心裡已經沒有「關係」,只想保全自己,沒有「我們」,只有「我」,而且是比較片面的「我」。
推卸責任不利關係,討好則同樣對長久相處無益。當我們討好一個人,那常常是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自尊,容易讓自尊受傷,等到我們心中期待要有的回應失落了,自尊受挫的怒氣便會加倍湧現,這時關係便似怒海中浮沉的小舟,不經意就有翻覆的可能。
我喜歡看依附研究,也推薦過幾本相關的書。每次翻閱複習,常獲得新的啟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733
祝願您,即使有時對自己失望,也能修復對自己的信賴,做自己最可靠的夥伴!
*****************************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破裂和修復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世界使我們受傷,但受傷的地方都會變成堅強的地方。
~海明威《戰地春夢》
人人都會犯錯,也必定會犯錯,這句話說得再多也不夠。孩子的健康發展取決於這些錯誤以及後續適當的修復。破壞安全圈是指脫離安全圈,不再重複發生爭執,也未滿足孩子的需求。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破裂可能是大聲罵胡鬧的孩子、把孩子關進房間,只因為我們工作一整天很辛苦,沒有精力和耐心找出困擾孩子的事。如此會造成孩子必須獨自釐清為何有害怕的感受,因為如果我們的程序記憶說老是「呵護」孩子,孩子最後會變得沒有能力,所以忽略小恐懼比較好。早上必須去上班,我們(並非有意)破壞了安全圈,孩子當然會想念我們。有時候當我們和朋友說話,甚至也會離開安全圈,因為還沒上小學的孩子跑過來展示他的藝術創作,此時我們卻尷尬地笑了(因為,真的,哪有狗是紫色的,耳朵還比腿長四倍)。
為了修復,我們去孩子的房間,真誠地為嚴苛而道歉,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抱著,花幾分鐘時間共讀一本書。為了修復破裂關係,告訴兒子我們很抱歉,沒有敏感發現問題,請他說說自己害怕什麼,當孩子解釋,選擇與孩子一起同在,展現出理解,而不是嘗試「糾正」或說服他不要害怕。我們解釋,因為工作所以必須離開,承認分開很難,我們也不喜歡,並承諾在一天結束時會回來共度時光,也堅守承諾。我們修復因不經意取笑而引起的痛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受傷,解釋有時父母「想像力不如孩子」。這種時刻,我們可以花點時間讓孩子描述圖畫(必須仔細聽)。
每個人的家裡每天都會發生無數這些交流,出現破裂與修復,這是非常正面的事,因為孩子發現壞事以後會有好事,最後會變得更有安全感。我們並不完美,如果我們很完美,註定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另外,我們會阻止他們養成有彈性的自我意識,造成他們相信錯誤是真實關係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健康的。
上一章說,嬰兒出生時心理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瞭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人有別。客體關係理論專家認為,在嬰兒生命最初幾年中,首先必須經過一個分裂(splitting)過程。新生兒不知道別人是由個性、動機、行為和能力所組成的複雜合體。每當嬰兒和別人面對面,都好像面對新的獨立個體一樣。當嬰兒哭泣,媽媽忙著餵飽和擁抱嬰兒,她是好媽媽;但若同一個媽媽半夜被嬰兒吵醒,由於精疲力盡、意識模糊,她面無表情提供嬰兒的需求,嬰兒會以為她是另一個人,這時她便是壞媽媽。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感和直覺,能夠感知自己無法完成照顧自己的任務,也本能地知道好媽媽在身邊對自己有幫助,要避開壞媽媽。
同時,嬰兒發現,媽媽實際上有多重面向,這很重要。
如果嬰兒感覺與媽媽的互動是正面的,嬰兒就會以正面來看待照顧者和自己。如果互動是負面的,嬰兒也會以同樣角度看待自己和媽媽。破裂和修復是嬰兒累積足夠互動的方法,以瞭解在同一個人身上,好事(修復)實際上可以在壞事(破裂)發生後出現。嬰兒得到一個批判性的啟示: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好」,也可以同時是「壞」!所以可見每個人都可既好又壞。這就是為何大多數破裂都能得到修復。如果沒有修復,嬰兒會持續認為父母是好人也是壞人,很可能一輩子帶著這種分裂,特別當壓力出現,會更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就長遠來說,如果總是非黑即白,你如何能與人建立關係?你如何能理解人就是會有缺陷,必須寬恕、原諒關係中的所有破裂?你如何看待自己做好事和壞事的能力,犯錯之後如何補償?如果你不瞭解我們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如何能夠處理人生的各種問題—結婚、找工作、當老闆、與鄰居相處、養育孩子等?
“ 避免破裂並不能促進健康的心理發展,但修復必定可以。 ”
有時與媽媽互動感覺良好,有時不太好,這讓嬰兒認識到媽媽的確是個獨立的人,具有自己的情緒、思想、驅動力、信念、行為。你是否曾遇過一種人,只要與別人意見不同就會表現憤怒?或是有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無論何時,每個人都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的人認為人人的想法都相同,你沒辦法和這種人談話。有人無法接受和分享別人的感受,你很難和這樣的人保持健康關係。
認為每個人非好即壞的孩子,會發展各種防衛能力以抵抗想像中的壞人,並且會決定自己究竟是全好還是全壞。維持全好的形像,等於是忽略自己的壞,結果徒勞無功,還會分散孩子(日後的成人)發展綜合好壞的能力,例如:
■ 體驗各種不同情緒,例如掌控感和愉悅感
■ 獨處時不會感到被遺棄,與他人親近時不會感到不知所措
■ 隨著時間過去,始終對自我保持一致感
■ 安撫自己
■ 具有創意
■ 解決問題
人人都是獨立個體,能夠感知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例如感覺、信念、意圖、欲望等,當嬰兒理解這件事,他們的認知得到發展,便得到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省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當你作為父母能夠真正與孩子同在,你可以準確地理解孩子可能在經歷的事情,但同時也保持自我、與自我溝通,等於是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思。反省讓你能夠辨識破裂為破裂(知道孩子對破裂的感受),因此認識到需要進行修復,以及什麼樣的反應能夠真正修復破裂。
在第一章,我們提過一種研究工具稱為陌生情境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旨在幫助科學家觀察特定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依附風格。研究方式是安排照顧者和兒童在一個房間裡,配有座椅和適齡玩具。讓照顧者暫時離開一段時間兩次,一次是讓孩子獨處,一次是安排陌生人出現。研究人員觀察照顧者離去時會發生什麼,及照顧者返回與孩子重聚時會發生什麼。
孩子的反應如何?一般情況下,有安全依附的一歲兒童,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返回時會鬆一口氣(有時一開始會傷心),重聚以後會尋求安慰。
陌生情境程序基本上是一種人為的破裂和修復。從孩子反應可得知,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希望照顧者提供修復。而從照顧者行為中則可得知照顧者反省的能力。比如,因為孩子傷心而變得防衛的父母(是他們要我離開,放你一個人!)或想要消除孩子傷心情緒的父母(你沒事,我才離開一下下),很可能沒有較良好的反省,不善於修復,也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依附。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會把焦點放在使自己感覺良好,而是要使孩子感覺良好。有效的修復是,照顧者返回後會接受孩子的傷心,因離開而道歉,然後提供安樂窩,讓孩子能夠再度準備好,出去探索。
對一些父母來說,在安全圈中會發生較多破裂,較少修復。
在一場家族聚會中,梅麗莎試著用食物或新奇小玩具,引誘四歲的兒子回到她身邊,使安全圈頂部破裂。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放手不再防衛自己,她看見兒子真的很想和表兄弟一起玩,她對兒子說:「嘿,和大家一起去玩吧!我會在這裡等你。」咬緊牙根抗拒想要跟著兒子跑的衝動。
珍聽見六個月大的嬰兒哭聲,她的身體明顯僵硬起來。她沒有看著女兒的眼睛,只說:「我現在很忙!」然後找事來做,不然就是拿出一個玩具放在嬰兒面前並轉身離開。但近來,她在這些情況下開始嘗試修復,儘量與女兒在一起,對女兒說話,孩子哭的時候,她會等待自己難過的情緒略為消退,再過去抱起孩子。
……
***
挑戰
對許多人來說,進行有效的修復確實很棘手,主要的挑戰有數個:
■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孩子從小便向你學習,畢竟你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不是嗎?就像一把雙刃劍,必須明智使用。最終,除非你以身作則,自我反省,否則孩子會相信自己和別人沒有差別,無法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變得難以培養同理心,也很難瞭解自己的內心體驗。
■ 責備是有效修復的另一個阻礙。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我們聽過許多父母說:「他只是想要有人注意!」但其實孩子想要的只是連結。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態度。
■ 接著是自責。如果你確信自己很壞,沒辦法成為好父母,便是推卸責任,放棄任何可能修復的機會。或是一整天你多次道歉,孩子會開始假設你覺得自己很無能。
■ 如果你原本便習於自己是更大、更強的父母,任何修復你都可能會遇到麻煩,因為你感覺如果道歉,就是放棄權威,承認有自卑感。畢竟,你告訴自己,你是成人,如果道歉,會讓孩子質疑你的能力。即使是從行為角度來看,如今我們已知專制和權威之間的巨大差異。權威是來自更大、更強、更聰明以及寬容,也來自優先幫助孩子,而非使自己感覺更好。
■ 有效修復的另一個挑戰來自過度修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所有的感覺和需求都位於世界中心。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在為任何事道歉。如果你對孩子的感受過度敏感,可能也很難主導。
■ 請記住,除非發生修復,否則反省的效果有限。反省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反省,無法修復破裂,但我們也要確保反省最後不會變成理智的思考。有時我們會試著「解釋」發生的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用這種方式對待妹妹,所以我才會對你大吼大叫」這不是修復,而是責備的另一種形式。相較之下,你可以這樣說:「我剛剛罵很大聲,我知道那樣你會受傷,我很抱歉。首先我想讓你告訴我你的感受。第二,我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讓你在難過時不會去推妹妹。」修復除了要尊重感受,還要能一起尋找其他解決方式。
你可能想知道為何我們會落入這麼多陷阱,阻止你去修復,請記住,我們都是脆弱的,因為有許多挑戰深植於程序記憶中。我們並非「故意」做這些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天的互動所學習到的。這是沒有語言的學習,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學。如前所述,有時我們知道應該修復破裂,但心中卻希望孩子藉此學到教訓。你小時候被責備過嗎?如果是,你的程序記憶可能會透過責備自己的孩子,讓你有「扳回一成」的感覺,即使你意識很清楚,不願意做這種事。想起來雖然痛苦,但你的程序記憶會影響你,想要讓孩子體會你小時候的感覺。一部分會讓你感覺自己沒那麼孤單,這表示這些感覺依然在你的意識表面下翻騰。此外,你的無意識抓住從前的記憶不放,在關係互動中,你曾受到不公平的責備,所以責備孩子會讓你感覺有力量,終於討回某些公道。
又或者你在下意識重播過去沒有得到修復的景象,你無意識轉換了角色:如今你成為責備孩子的父母,孩子則過著你從前的生活。父母都不喜歡認清這些東西,但這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經常發生。根據經驗,其實很少家庭不曾發生這種事。
你會發現,不過只是瞭解如何成為安全圈的一雙手,已足夠讓你成功扮演這個角色。……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蘇晏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不過後來,那些曾經受過的傷,終將長成我們最強壯的所在。」-海明威,《戰地春夢》
#晚安 🌙
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戰地春夢海明威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 2021年12月 的推薦與評價
戰地春夢海明威 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就來飛比,收錄全新、二手戰地春夢海明威在露天、蝦皮推薦商品|飛比價格. ... <看更多>
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戰地春夢海明威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 2021年12月 的推薦與評價
戰地春夢海明威 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就來飛比,收錄全新、二手戰地春夢海明威在露天、蝦皮推薦商品|飛比價格. ... <看更多>
海明威戰地春夢 在 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 美‧海明威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