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第一幕,參加婚禮的NJ回家拿東西,但到家之後,卻忘記到底要拿什麼(過了幾分鐘後觀眾才會知道他是要回去拿名片),他就像是一個平凡的中年男人,到了這個年紀開始有點忘東忘西,但是,眼前的瑣碎易忘,過去的記憶總忘不了。
⠀⠀⠀⠀⠀
不論是NJ,還是念真。
⠀⠀⠀⠀⠀
吳念真說,他一開始本來想推掉這個楊德昌交付給他的重大任務:這部電影的男主角。雖然這個角色「南峻」的英文縮寫「NJ」,根本也是他的筆名「念真」英文縮寫(楊德昌編構故事時擅用英文思考),楊德昌從構思角色開始就是以他為藍本,但他不想擔票房失利這個風險,後來才知,這是楊德昌看他的細微觀察,「累」。
⠀⠀⠀⠀⠀
當時他拍完第二部長片《太平。天國》票房跟評價都失利(沒有第一部長片拍過世父親的《多桑》好),吳念真轉向拍攝廣告跟主持節目,特別是後來影響三立電視台一連串的「台灣行腳類節目」的台灣地理雜誌系列(像在台灣的故事、台灣尚青)的濫觴,也可能還是現在台灣人對他草根印象最深刻的節目:TVBS台的《臺灣念真情》。
⠀⠀⠀⠀⠀
吳念真說,在弄《臺灣念真情》的那陣子很忙,雖然不拍電影也不寫劇本了(但開啟了名稱源自小林正樹導演的戰爭巨作《人間の條件》的舞台劇系列),但這個講述台灣人民各種點滴故事的節目,還是耗費他很多心力。
⠀⠀⠀⠀⠀
不管是他跟小野一起在中影策劃楊德昌的第一次電影經驗的《光陰的故事》,還是楊德昌第一部電影長片《海灘的一天》的編劇,做為跟楊德昌合作過無數次的朋友,如今看來已是楊德昌電影世界的完美句點,也許,會選擇他擔任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可能也是一種宿命式的註定──因為這也是個談論NJ已經錯過的初戀故事。
⠀⠀⠀⠀⠀
1986年,在楊德昌開拍最後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恐怖份子》,與他齊名的另一位台灣電影新浪潮導演侯孝賢,也在拍攝「念真」的初戀故事:《戀戀風塵》。
⠀⠀⠀⠀⠀
可能對吳念真有些認知的人也許會知道,他的本名吳文欽,之所以會有這個筆名「念真」(思念阿貞),是當年妹妹幫他寄稿到出版社時取的,後來他自己想改掉,出版社就告訴他「你就把你的姓『吳』加上去,就是不思念了啦」,「吳念真」這個名字隨後也變成他的招牌。後來,在侯孝賢的訪談書《煮海時光》裡,他說,會拍這部電影,也有點像是在幫他解這個過去,解這個念念不忘的記憶。
⠀⠀⠀⠀⠀
侯孝賢拍他的初戀故事成了《戀戀風塵》,過了十四年,楊德昌把一部份的自己,再加上一部份的「NJ」的初戀故事,就成了《一一》。
⠀⠀⠀⠀⠀
⠀⠀⠀⠀⠀
NJ在飯店巧遇了已經三十年沒見的初戀情人,她用台語(這也是楊德昌給的細節:NJ面對妻子都是說國語,只有面對她時才說台語)在短短幾分鐘就露出女人的三種神奇面貌:顧作鎮定,激動難耐,瞬間收起情緒,NJ外表雖然沒有任何一絲動搖,但他之後的神情都有些若有所思,他的內心不停地翻動著。
⠀⠀⠀⠀⠀
後來,他有個機會,終於可以讓他跟初戀情人在日本說清楚講明白(為什麼設定去日本,照楊德昌特別加上去的意義是「日本是他們年輕時代的舊台北」),讓他回到過去,安靜地告訴她已經冷卻的情感真相,「他為什麼離開」,「為什麼要斷了這段感情」,初戀情人跟他說「我們可以重新開始」,NJ沒回答。
⠀⠀⠀⠀⠀
即使,NJ在最後一瞬間告訴她:「我從來沒愛過另外一個人」,這個情感最沉重也是她最想知道的答案,但這也他考慮了很久很久的答案,即使他們現在的狀態是最好的、最幸福的,但他知道,他已經沒有選擇了。
⠀⠀⠀⠀⠀
經歷了人生重大選擇,NJ回到台灣,告訴暫時離開他、不曾愛過,但對她有責任的太太,說:
⠀⠀⠀⠀⠀
「妳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間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
NJ如念真,在職場上疲累,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雖然日本人大田一直說他是個「good man」),錯過了很多事物,也錯過了很多感情,但楊德昌跟NJ都知道,人生已經走到了這一途,這樣的選擇,可能是早就已經決定好的。
⠀⠀⠀⠀⠀
現在要做的其實不是後悔,也不是放棄,而是要把握在那個選擇過後,留到現在還存在著的事物、留在自己心裡的情感。
⠀⠀⠀⠀⠀
背負著這些,努力地繼續活下去。
「海灘的 一天 劇本」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Christopher Doyle 杜可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Christopher Doyle 杜可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討論] 「海灘的一天」的佳森-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海灘的一天楊德昌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海灘的一天短版預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海灘的一天》That Day,on the Beach 34周年重映正式預告 ... 的評價
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Christopher Doyle 杜可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走地平線:Quasimodo]
Flattening The Curve: Quasimodo
我只拍過一齣劇情片《海灘的一天》。
他們便頒發金馬獎最佳攝影給我。
怎可能呢?
我一竅不通。他們怎會不知道?
但怎樣學習得比較好?
我曾經試過報讀法國電影學校,但對方沒有取錄我。
多得法國朋友的穿針引線,我被請去幫一個女學生導演的處女作《黑與白》掌鏡。
我不懂法語,但女導演Claire Devers似乎不在意。
她在片場經常全速用法語指揮大局,我大部份時間都不明白她說甚麼,而且她常把 “Quasimodo,Quasimodo”掛在咀邊。
我以為自己一直在拍一齣同志黑白片,不是重拍《鐘樓駝俠》。那Quasimodo是怎麼一回事?電影裡沒有駝子,在劇本也找不到Quasimodo這個字。(Quasimodo,加西莫多原是 《鐘樓駝俠》主角的名字)
我當時的法國女友Gabrielle也一頭霧水,所以有天她來片場看個究竟。
Gabrielle觀察導演不出十分鐘,竟然捧腹大笑,把我拉到一旁。「Quasimodo不是一個角色」她解釋「這齣戲也不是《歌聲魅影》實驗版,更不是《鐘樓駝俠》。」
「那甚麼是Quasimodo?」我問。
Gabrielle向我派定心丸。「你的導演接受過古典教育,時不時想賣弄一下。『Quasimodo』 是拉丁文,導演跟她的同學從小學便學會了。她說『Quasimodo』,其實就像我們想說,你知的……差不多啦。這個字就像我們想帶出……自己沒法子用詞語表達實際想說甚麼的意思。」
I had shot only one feature film “That day on the Beach”.
They gave it Golden Horse Best Cinematography award.
How could that be?
I knew nothing. How come they didn’t notice?
But how best to get to know something?
I tried to get into French film school. They wouldn’t have me.
But French friends pulled a few strings and I was asked to photograph a woman student director’s first film "Noir et Blanc".
I didn’t speak French, but director Claire Devers didn’t seem to notice.
She kept talking full speed ahead giving directions I mostly couldn't follow, and “ Quasimodo , Quasimodo” was her signature phrase.
I thought we were making a black and white gay film, not a remake of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So what’s all this Quasimodo stuff ? There are no hunchbacks in the cast and I can’t find “ Quasimodo ” in the script . (Quasimodo was the main protagonist of the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
French girlfriend Gabrielle couldn’t work it out either. So she came by to sort it out.
After ten minutes on set listening and watching my director, she burst out laughing, then took me aside. Quasimodo is not a character ” she explained “ this is not an experimental version of Phantom of the Opera and the set is definitely no Notre-Dame. ”
“ So what’s Quasimodo ? ” I asked.
Gabrielle re-assures me: “ Your director has had a Classic education, and she likes to show it off. ‘ Quasimodo ’ is Latin, which her class of students studied since primary school. She says “Quasimodo” when most of us would say something like, you know … actually means MORE OR LES. It’s when we say something like…. like when we can’t quite find the words to express what we really want to say. “
#黑與白 #NoiretBlanc #ClarieDevers
圖:《鐘樓駝俠》(1939)劇照
Photo:Still from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1939)
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Christopher Doyle 杜可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出走地平線:海灘的一天]
Flattening The Curve: That Day on the Beach
最近重温電影的預告片。很高興再見這班演員舊友。
很驚訝是,當年的我們是如此年輕。大家一同開展旅程,往後又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當時的我不擅長打燈,感覺像燈照死物,沒打落角色身上。我雖是初哥,沒試過為演員打燈,但當我們去到海灘,藍天與海灘自然成了構圖,演員(大部份時間是張艾嘉)找到自己的空間和走動位置…
我發現自己沒有改變太多。至今最吸引我的,依然是發掘空間如何為電影注入能量,你作為一個藝術家如何跟空間產生聯繫,與它合作和交流,最終成就了每個人都會擁抱的空間,讓演員自然流露出輕鬆、孤獨又或是自信、害怕的感覺。
當人在空間走動,他們面對的處境成就了電影本身。
Recently I revisited the trailer for the film. Good to see old actor friends.
I wonder at how much younger we were. How is it that people who started on a journey together have takes such different paths of the way.
I notice to how I wasn’t so great at indoor lighting, it feels like I was lighting for content rather than character. Of course I was just beginning, and had never lit actors before. But then when we got to the beach, when the sky and the sea form the frame and the actors ( mostly Sylvia ) find their space, move the way they do …
I realize I haven’t changed much. What attracts me most, what I feel energises a film is how a space feels, how you, as an artist relate to it and work with and celebrate it, and finally how people embrace the space, how the actor feels at ease or alone or confident or scared.
What people do in a space, how they react to their situation to me is what gives a film its form.
《海灘的一天》預告片("That Day on the Beach" Trai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AgIwVk89o
#楊德昌 #張艾嘉 #海灘的一天 #台灣日子
#EdwardYang #SylviaChang #ThatDayontheBeach #LifeinTaiwan
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海灘的一天楊德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映画設× 中影首度合作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Blu-ray Disc、DVD 楊德昌作品A FILM BY EDWARD YANG 楊德昌逝世十週年紀念全新數位修復完整呈現─ 完全生產 ... ... <看更多>
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海灘的一天短版預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這世界上沒有愛,只不過短暫的衝動。」☆ 楊德昌 導演首部劇情長片☆ 台灣新電影浪潮代表作之一☆ 金馬影展票選影史百大華語電影☆ 1983年金馬獎最佳 ... ... <看更多>
海灘的 一天 劇本 在 [討論] 「海灘的一天」的佳森-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有海灘的一天劇情
海灘的一天的佳森。是個看了心痛的人物。佳森放棄爭取人生後,和同樣處境的妻子,生
了孩子,木偶般活。面對妹妹找他談,他說:
「從畢業以後到現在,思想上改變了很多。大家說我成熟了。也許是以前都把事情想的比
較理想化一點。野心自然比較大。現在呢,不太想將來,也不去期望什麼。只希望在日常
生活中能得到一些小的滿足。就像是當年球隊朋友寫來的信阿,或是聽到一首好聽的音樂
。」
他的樣子,老實說就是寫著「眼神死」欸。所以佳莉問他:「你快樂嗎?」
佳森無法正面回應。只好反問她。:「妳先告訴我,什麼是快樂?妳也是大學畢業,應該
知道。」
但他快不快樂。佳莉有眼睛看。騙自己哎人生就是這樣,要成熟,大家都這樣,剩下時間
找點小確幸就會滿足。然而,才怪,在別人眼裡就是攝影機前的悲哀。但他也非常苦,他
不騙自己會沒辦法繼續…看的揪心…
是說,當他們媽平靜的說「佳森一直是很懂事的孩子。」可怕。任何用親情勒索妥協的事
情,都會加上「要懂事」起手式…其實父權社會結構對男性也是壓迫。回憶中佳森和佳莉
都學鋼琴。他才是得獎那個,細節表示比佳莉更喜歡音樂(在他小確幸清單裡,一項是以
前朋友來信,一項是音樂)但他的人生規劃絕對沒人希望他當音樂家,完全不會有人有這
個想法,含他本人吧,成績好就是當醫生。只有當不當得成醫生的差別。最後,佳森肝癌
快死了。從昏迷中突然醒來的感受…他明明很想好好活著吧,真正去生活。可是他沒有機
會了。社會和家庭期待早已扼殺了他
是說。演員演蠻好。可是好像早就退出演藝圈。搜名字左鳴翔只查到以前演過台視閩南語
連續劇。他認識楊德昌是拍台視單元劇「浮萍」而且海灘的一天還不是用本來名字左鳴翔
。改用高鳴鴻。不知為什麼欸?
再次讚嘆海灘的一天劇本,楊德昌和吳念真合寫的。劇本是真的很厲害!(拜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227.1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02320468.A.64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