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發X街招】當一個個霓虹燈招牌因成了僭建物而被逼拆卸,這些甚具本土特色的舊物漸漸不再復見於街道上。隨之而消失的,還有燈牌上獨一無二的、手寫的傳統書體。這次展覽館是街招和抒發兩個組織的合作,希望透過展出一個個舊招牌,進一步探索書法藝術和招牌製作的可能性。
全文:https://bit.ly/2zAhUFm
#霓虹燈 #書法 #展覽 #街招 #抒發 #香港 #香港特色 #文字藝術 #燈牌 #懷舊 #我就是我
---
延伸閱讀:
叮叮上的藝術展覽 尋找香港聲音
https://bit.ly/3d58cc1
港大建築系師生 新科技延續客家村落傳統工藝
https://bit.ly/2AiAnqy
---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消失的聲音藝術展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沿石塘咀往返北角的電車路,不論大人細路,可隨時登上的藝術展覽。
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不少本土傳統工藝都逐漸式微,面臨失傳。為了挽救消失中的手藝,近年不乏孜孜跟隨老師傅學習的年青人。由CeeKayEllo主辦及策展的「CLASSIC CRAFT, MODERN MEANING 」流動公共電車展覽,聯同四位藝術家-本地手作人Amanda Tong、GoHung以及外國藝術家Frederic Bussiere和松村 淳,以電車作為展覽空間,將沒落的傳統工藝融入現代藝術品之中,以現代角度呈現舊工藝。四位藝術家在2019年時分別跟隨雀籠師傅陳樂財先生,以及麻雀雕刻師傅張順景先生學習麻雀雕刻和雀籠製作,並在是次展覽中以各自的藝術觸覺展示學師成果,製作出各種以「雀」為題的裝置藝術。
在電車上,細心留意,可發現各種藝術品精緻地裝嵌到車身各處。其中一件由Amanda製作的作品「聽牌」,雕刻圖案塗上了藍色,以突顯這組陶瓷麻雀仿製青花瓷的效果。「聽牌」可讓大眾隨意觸摸、滑動,麻雀碰撞的聲音就如真的「打麻雀」一樣。作者希望透過觀者與作品的互動和所產生聲音,加深大眾對麻雀工藝的認知,以及背後文化的意義。除了可見可踫的裝置,背景音樂還播放著清脆的麻雀歌聲!策展單位認為麻雀曾深刻地建構本地文化身份,如昔日老友記帶著雀籠上茶樓飲茶、打麻雀則是大眾共好的日常耍樂,麻雀文化也體現了東方人愛熱鬧的特性。這次電車上的流動展覽,藉著五感重新引起大眾這種傳統文化的聯想。
「CLASSIC CRAFT, MODERN MEANING 」流動公共電車展覽
2020/4/17 - 2020/6/10
石塘咀總站往返北角總站的61號電車
@ceekayello
#ClassicCraftModernMeaning #CCMM #當代藝術遇上傳統工藝 #電車展覽 #麻雀 #CeeKayEllo
消失的聲音藝術展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還是博客來難得滿千再 88 折的會員日,一直很想找個時間好好推薦這套書,我想應該正巧是今天了。在上市當日手刀直衝書店,等不及網路書店集貨運送,就是此次極為獨特並耗時四年才完成的的高水準跨屆合作,力邀兩位風格迥異的台灣傑出插畫師阮光民、小莊與原作者吳明益老師,於長期深度溝通、徹底達成共識之後所呈現出忠於原著的圖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 圖像版》,換言之,無疑為一部深具收藏價值的原汁原味的台灣故事與台灣漫畫。
▍博客來:https://reurl.cc/rlbMYO
「《天橋》出版之後,成為我第一本意外銷售較佳的小說(過去我每一本書,都要催眠自己銷售不重要),它的讀者群年齡層跨度甚大,反應給我他們喜歡這本小說的理由也不盡相同。對比我年紀大的讀者來說,它的故事背景,也就是那八棟商場的『存在』是個話題;而對比我年輕的讀者來說,商場的『不存在』才是話題。」
或許在許多人不自覺的認知裡,從未將漫畫視為藝術之一,但事實並非如此,漫畫的創作過程費時費工,更同時兼具文字敘述與圖像語言的功能,據說六個小時換來一頁鉛筆稿,兩年時光才能完成一部圖像小說,必須同時顧及想像、寫實、意境與情緒,無異於撰寫一本小說付出的時間和心力。
一套三本分別為《阮光民卷》、《小莊卷》加上不分售的《別冊》,透過全新型態妙筆詮釋《天橋上的魔術師》其中的八篇故事,一個豪邁揮灑,一個銳利細膩,《阮光民卷》四篇為〈天橋上的魔術師〉、〈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金魚〉、〈一頭大象在日光朦朧的街道〉和一篇阮光民後記〈在天橋下仰望的漫畫創作者〉;《小莊卷》則改編〈九十九樓〉、〈強尼 • 河流們〉、〈唐先生的西裝店〉、〈流光似水〉和一篇小莊後記〈用一枝筆演一場電影的歷程〉;而不分售的《別冊》大概也是吳明益老師書迷不容錯過的一塊拼圖,薄薄一本卻質量十足,總共收錄〈從此岸到彼岸――阮光民、小莊與吳明益的創作對話〉、吳明益小說新篇〈森林、宮殿、銅馬與畫像裡的女孩〉以及吳明益專文〈兩塊錢時光暫停機〉。
一個人成長記憶裡的童年光影,成就了小說家對現實的救贖,轉換成流動的連環圖畫,也即將幻化為家家戶戶小銀幕裡的鏡頭語言。相當喜歡出版社如此解讀,吳明益筆下的商場故事瀰漫在分鏡、人物眼神表情、畫面視角、氣氛張力中,以及「復活」的天橋,「復活」的中華商場建築與街道裡。圖像版是不同藝術型式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對原著的致敬,是藝術家們用自己拿手的藝術形式,表現他們共同熱愛的主題,使之更厚實、更延展,更豐富,那些消失的實體,用一種又一種藝術方式,在心底重建了起來。
「當我打開阮光民和小莊的作品時,我以一個創作者的心情,嘆了一口氣。他們兩位都已是卓有成就的漫畫家,因此,在他們的手中,〈流光似水〉變成是小莊的,而不再是吳明益的(正如我用馬奎斯的「流光似水」卻不是馬奎斯的);〈金魚〉也成為阮光民的漫畫,不再是吳明益的小說。他們在單幅裡極盡細膩,又在「連環」的分鏡運作裡,表達了殊異的風格,我相信會是台灣漫畫(或圖像小說)創作史上的重要聲音。」
另一方面,不得不佩服編輯團隊的用心,〈天橋上的魔術師 圖像暨互動藝術展〉同時將於台灣漫畫基地盛大展開,從 1/17 日開始到 2/15 日將近一個月的期間全程免費參觀,嘗試帶領讀者「如何結合圖像,展出一部小說」,再次翻轉平面文字與圖像視覺,創造獨特的臨場體驗,讓人們穿梭於《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多篇故事,屬於小說、畫作、實體場景、動態影像與互動藝術共組出的奇幻場域,讓人徜徉在藝術家們合力打造的魔幻世界中。
光讀著活動介紹就深感驚人,這真的是千載難逢的一場展覽,錯過真的非常可惜,大家有時間也請多多把握。
現場不但能一睹藝術家的三十幅珍貴原畫,實體搭建出的天橋兩端佈置上兩人親筆畫的魔術師牆繪,在〈唐先生的西裝店〉中觀看唐先生隱藏在鼠灰色西裝裡的心情,化身為〈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的鎖匠,放上隨身攜帶的鑰匙,就能解鎖圖像配置。在動態投影的白紗間,人們彷彿〈金魚〉,隔著魚缸觀看人與魚的情感如水流動。
另一個隔間可以看到〈一頭大象走在日光朦朧的街道〉,體會視線受限時內心情緒的震盪。而腦海中關於〈強尼 • 河流們〉的記憶片段,飛行在星際般的腦內宇宙,時而湧現,時而受阻,時而斷裂,時而復原。展間之外的洗手間裡,有重現小說中孩童夢想的彩蛋塗鴉(〈九十九樓〉)。在不期而遇的轉角,似水的霓虹流光將帶你進入恍惚時空(〈流光似水〉)。離去前,吳明益的新小說摘句將在旋轉門的光影裡與大家道別(〈森林、宮殿、銅馬與畫像裡的女孩〉)。
消失的聲音藝術展 在 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 Taitung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以細膩的文字敘述了消失的聲音藝術展! 透過藝術展,想為大家帶來對於聲音有不同體驗,也從 耳朵帶路工作坊、系列講座和跨域展演市集,多元形式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