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無法出國度假,且野餐風、露營風興起,一到假日,臺北市各個大大小小的公園綠地都充滿人潮聚集,「公園」已經變成一個主流的休閒地點。
然而,根據臺北市刑事警察大隊統計,近幾年每年約有318起刑事案件發生在公園,臺北市議員潘懷宗今日於工務部門質詢時指出,目前北市共有873處公園綠地,目前只在67處設有監視器,比例僅有7.67 %,潘懷宗認為,尤其臺北市老化程度較其他縣市快,公園綠地的使用對於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與「社交活動」具有顯著效益,因此公園整體設施規劃不容忽視,公園的安全性更加地重要。
根據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統計,公園內經常發生鬥毆(傷害)、毒品、賭博、竊盜和毀損等刑事案件,又,以106年至今,發生在公園之刑事案件數來看,刑案發生數居高不下,
反映出公園環境安全的確出了很大的問題! 而在眾多刑事案件中,以107年華山草原發生的分屍命案最為大家印象深刻。當時兇嫌還在華山野餐熱點旁藏屍三天,華山草原每天都有不少人潮,到了假日家長也會帶著小孩來野餐,很多家長一聽到附近發生分屍命案,嚇的說不敢經過,而附近居民也抱怨,發生分屍案的草原附近沒有監視器,而且到了晚上燈光昏暗,成了治安死角。
潘懷宗指出,目前873處的公園綠地中,其中僅有7.67 % 、67處的公園設置監視器,其他還有154處的公園尚待設置(17.64%),若將這些都算入設置比例中,等於還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公園連一支監視器都沒有!且部分已裝監視器的公園,刑案仍然不斷發生,令人質疑公園監視器裝設位置是否有採滾動式檢討? 他指出,艋舺公園共有15支監視器,但卻大都集中在迴廊通道,對於治安根本起不到威嚇效果!
又,以各年度警察局受理的公園案件統計表來看,今年一至三月,臺北市各區公園已發生72件刑案,其中。艋舺公園就佔了12件,觀看近幾年臺北市公園內發生的刑事案件,艋舺公園一直「榜上有名」,106年63件、107年40件、108年28件、109年30件、110年1-3月12件,累積案件數高達173件,在人來人往的艋舺公園,不時聽聞暴力案件,潘懷宗認為應將其列為「治安熱點公園」,加強夜間巡邏,尤其是公園公廁常淪為車手交易場所,千萬別讓公園成了犯罪據點!
潘懷宗提到,過去(101年2月)在他選區的立農公園遊具常遭不名人士蓄意破壞,當時里長向他反映他就提議要裝監視器,當時服務處辦理現場會勘,希望警方將旁邊路口的監視器調向公園涼亭,後來因為警方說巷口監視器,功能是維護社區內治安,主要監控道路往來人車,並非專用於公園而只好作罷!後來警方也知道常有人搞破壞,還有人在公園內吸安非他命,所以同意加設巡邏箱。尤其是現在公園遊具逐漸汰換為共融式遊具,其造價貴、維修日長,若遭破壞,恐更麻煩!
臺北市議會102年12月通過「臺北市錄影監視系統設置管理自治條例」草案,是全臺第一個針對監視器納管、調閱權限規範的管理條例。103年1月開始實施。
潘懷宗說他了解公園裡面不設監視器的主要目的是因為公園是休閒的地方,如果加裝監視器會顧慮對市民的隱私有影響,不過,既然公園已經是社會大眾假日休憩的主流去處,若是刑事案件不斷發生,對於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然影響更大,不容輕忽!
公園內,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加裝監視器,數量也不像街道這麼多,以臺北市來說,873座大小公園綠地,總共加裝283支監視器,家長也希望,廁所或者公園陰暗角落,能多增設就增設,每每發生類似案件,民眾都要問,為何馬路上的監視器這麼多,但公園內的監視器卻少之又少?
潘懷宗提到,北市公園處雖訂有裝設監視器SOP,依評估表評分超過60分以上公園,視經費狀況裝設監視器,但該SOP僅是「被動評估」,有民眾反映才會辦理會勘評估,潘懷宗要求市府應主動評估裝設監視器必要性,不要等到治安事件發生再來亡羊補牢。
依照《臺北市錄影監視系統設置管理自治條例》第六條規定,各機關申請錄影監視系統須填申請書,並且載明設置目的及監控範圍,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犯罪預防科也補充,警察局之監視器設置旨在「犯罪預防」,若無治安需求,將不會優先裝設。
不過潘懷宗提到,依據警察局統計,臺北市873處公園綠地目前只有67處設監視器,還有另外154處預計全部在113年底完成設置,而剩下652處公園,依照目前評估結果是『暫無設置需求』,難道這樣就夠了嗎?!
http://www.mypeople.tw/index.php?r=site/article&id=1637714
涼亭造價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涼亭造價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涼亭造價 在 基隆市政府繼造價千萬的保麗龍涼亭另一代表作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基隆市政府繼造價千萬的保麗龍涼亭另一代表作- 基隆真是個奇妙的城市繼造價千萬的保麗龍涼亭基隆市政府另一代表作蓋好一年多的提防就這樣垮了!!!!(閒聊與趣味第1頁) ... <看更多>
涼亭造價 在 大聖木藝廠- 客製化木作:涼亭、花架、桌椅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許勝堯 and 2 others like this. 許勝堯, profile picture. 許勝堯. 老闆,這樣一間造價約多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