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720的網紅YouTuber 巴巴88 ,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暑假還沒過 應該還來的及 這些是我自己親身經歷想要分享給你們 希望能過對你們的大學生活有點幫助 祝你們玩得開心 重點 : 1.大一上成績顧好 2.嘗試跳脫自己的舒適圈 3.管理分配好自己的時間 4.多多聯繫高中朋友 5. 了解學校系上資源 IG : https://www.instagram....
清大校巴時間 在 柯建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民黨杯葛議事還扯民進黨不清場 柯建銘:已一讓再讓 應適可而止 希望明天以最小傷害完成總質詢】
立法院國民黨團已杯葛院會12次,力阻行政院長蘇貞昌進行施政報告,還揚言要沒收總質詢;民進黨團則已全體動員看守議場,誓言明(27)要讓蘇貞昌閣揆完成施政報告。對於國民黨稱是民進黨沒清場的錯,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駁斥,國民黨團的訴求一變再變,民進黨已經找他們溝通過多少次、釋放多少善意,但國民黨卻不斷失信毀諾,盼國民黨搞清楚抗爭的目的何在,應適可而止了。
柯建銘今回顧,從本會期開始,民進黨團就不斷與國民黨溝通。國民黨一開始說要先排專案報告,再進行施政總質詢,民進黨同意了;國民黨放話行政命令一定要實質審查,民進黨也同意。
只是國民黨在專案報告時,蔣萬安與多位立委表現欠佳,反被蘇貞昌駁倒。國民黨惱羞成怒,還罵什麼不能反質詢。
柯建銘指出,1999年還沒有「國會五法」前,立委質詢行政院長是兩問兩答,立委陳述完畢,閣揆才回答,所以常常是實問虛答;等「國會五法」通過後,國民黨還不想實施即問即答;直到政黨輪替後,馬上同意由扁政府的唐飛開始適用。
柯建銘強調,即問即答就是一種辯論,哪有立委要問,還不准人家質疑的道理?
柯建銘說,國民黨後來提出訴求,要蘇貞昌道歉、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下台、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國情報告;那也給國民黨表決了,該走的程序都走過。
後來國民黨罵沒開「食安會報」,現在可是所有會報,連原住民會報都開了。
國民黨又改訴求,要赴美查廠、新增貨號、中央不得干涉地方自治條例;查廠絕對沒問題,增列貨號也會做,但國民黨要求針對有無含萊克多巴胺設立貨號,這完全就是違背常識、邏輯的作法;要一國兩制也是違憲。
接著國民黨要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下台,人家也請辭。
美國大選後,國民黨要重啟談判;但拜登內定的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早在8月22日就率先推文肯定,大讚蔡政府開放萊豬進口是維繫美國與台灣更緊密的經濟關係,也支持兩國共享的民主價值,及對區域和平穩定的共同承諾。說要重啟談判,是把國際政治當兒戲。
柯建銘指出,國民黨還承諾,24日秋鬥結束後,就要放行報告事項。結果國民黨團總召林為洲23日說要繼續杯葛,還說要沒收總質詢,更打算專為處理「學校衛生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9項行政命令召開院會。哪有要沒收總質詢,又要只處理國民黨要的法案而開院會知道理?
柯建銘呼籲國民黨,不要挑戰民進黨決心,已經到了D-Day,必須面對的時刻,民進黨不會不處理。
柯建銘也提醒國民黨,應適可而止了;明天別想丟雞蛋或搞出什麼傷人的把戲;別把他當「微笑老蕭」,真的亂搞的話,他會變成「憤怒的老柯」。民進黨力求在最小的傷害下讓蘇揆完成施政報告,也算好時間,會讓「學校衛生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9項行政命令進入院會處理,希望國民黨可以認清大局。
記者鄭信貞
#蘇貞昌 #立法院民進黨黨團
—————
新聞連結:https://inanews.tw/archives/265636
清大校巴時間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達電鄭崇華董事長今天投書中國時報,憶及他與本校劉炯朗前校長的緣份與交往,情真意切。
全文如下:
文/鄭崇華
我與劉炯朗校長結緣很早,60多年前,在我就讀成大電機系時,就對這位學長仰慕不已。
當時學校的公佈欄上,張貼著劉炯朗學長的照片,以及轟動全校他以全額獎學金入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消息,我雖未有機會謀面,心中對這位學長十分欽服。
1998年得知劉炯朗學長回到台灣,赴任清華大學擔任校長時。我非常感動他對台灣高等教育的付出,主動致電聯繫與劉校長見面。當時台達發展到一定規模,我希望能提供捐助,鼓勵更多教師追求學術卓越。劉校長建議成立一筆講座,於是我與劉校長共同決定以「孫運璿」先生命名此講座,以紀念孫資政對國家的貢獻。之後我再捐贈清大台達館,這些都是當時劉校長幕後促成。
也因此有機會和劉校長有更多互動,許多餐敘和活動上他總是妙語如珠,表現出深厚的人文素養,經常讓身為理工學弟的我,感到望塵莫及。我們共同參與的成大電機系友會中,劉炯朗學長對於老師及師母體貼照顧,即使他在國際上獲得傑出學術成就,但與系友見面時,卻仍維持一貫謙遜與幽默的態度,讓大家如沐春風。
劉校長從清大退休之後,長達15年時間在電台主持節目,曾出版數十本科普、人文、社會科學書籍,我一方面佩服他能持續不斷耕耘教育工作,一方面訝異他如何能有如此豐富的撰寫題材。當我向他提出真心的讚佩時,劉校長以一貫謙虛地回答我:「這些都是我絞盡腦汁,用功整理的內容。」
劉校長對台達許多公益項目,一直給予許多支持和寶貴意見。2015年12月,全球聚焦巴黎制定新的氣候協定,劉校長風塵僕僕一路陪同台達團隊前往巴黎,出席相關論壇與展會。我特別記得在一場國際論壇中,劉校長以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期勉台達,劉校長儒家心胸,令人感佩。
台達許多公益活動都有劉校長的身影,去年在日月潭8K環境影片放映;今年初在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才一同到日本,參與台達在森美術館所舉辦的展覽。近年陸續有幾所大學授予我榮譽博士,劉炯朗學長必定是我首位邀請的貴賓。他的出席,常常帶給我心底最大的支持和肯定。今年11月中,台大也將授予我榮譽博士,劉炯朗學長也是我第一位告知的好友,他十分為我高興也給予鼓勵和祝福,但未料他這次無法親身參與,實是我心中最大的遺憾!
今年十月初,劉校長提前和我分享IEEE 雜誌對他做的專訪。其中,他被問及給所有人的建議時,劉校長回答:
My advice to everyone: young or old, successful or not-yet, treasure every opportunity and every friend around you. 他說: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
劉校長自身博學多聞,卻謙沖為懷。他關心身邊每一個人,使得跟他接觸過的人,無不感到溫暖,很自然成為他的追隨者。這讓我想起論語「學而」開宗第一篇所描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永遠懷念劉校長,一位真正美好的君子。
全文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111000671-260109?chdtv
清大校巴時間 在 YouTuber 巴巴88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暑假還沒過 應該還來的及
這些是我自己親身經歷想要分享給你們
希望能過對你們的大學生活有點幫助
祝你們玩得開心
重點 :
1.大一上成績顧好
2.嘗試跳脫自己的舒適圈
3.管理分配好自己的時間
4.多多聯繫高中朋友
5. 了解學校系上資源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bbbbaaaa8888/
痞客邦Blog:https://bit.ly/2UOp0R3
按一下喜歡 在底下留言跟我互動 感恩ㄋ
你分享越多 我也PO越多㊙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XJ60_BCMe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