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學術圈發起了一股「開放科學」運動!
過去數十年間,原本期待作為發表學術成果的期刊,卻漸漸淪為出版商業資產,甚至也讓科學開放性受到影響。
因此,他們希望透過「開放科學」,來回歸科學本質的信念。
去年因為疫情關係,導致許多研討會被取消,民眾也不便到圖書館。不過,這也變成另一個契機,讓開放科學再度被討論、重視。
像是 2020 年疫情剛開始時,英國威爾康信託便聯合許多科研機構、學術協會及學術期刊出版商,公開呼籲,希望與新興傳染病相關、通過審查的期刊論文,在疫情期間能使用開放取用的方式釋出;而尚未刊出或還在同儕審查的論文,也應放在預刊本伺服器,讓人們可以自由下載。
不過,這樣開放取用的同時,也需要投稿者付出相對更多的成本。
當期刊開放取用時,對於出版社來說,便少了後續訂閱購買的管道,導致出版社會在前端提高酌收投稿金額。對此,國內便陸續有學術單位進行相關配套,像是台大、清大,就對這些投稿到開放取用的期刊,進行補助!
研究期刊的發表,當然需要尊重研究者本身的意願,不過,若研究者願意用開放的方式來投稿,我們認為,不應該讓投稿金額成為影響選擇的門檻!
因此,在上週質詢中研院時,我便呼籲中研院長,應該要規劃類似的配套措施。
此外,國發會平台 data.gov 上,大部分關於中研院的資料,都屬於「庶務型資料」,與科學有關的卻占極少數;相較之下,資訊科學研究所 莊庭瑞博士的「研究資料寄存所」(depositar),平台上就有許多重要的研究型、開放科學資料,像是這次藻礁海域聲景資料,也放在其中。
當研究計畫、調查計畫完成,調查報告也已經發表之後,根據合約,執行單位會把原始檔交給公務機關封存;這種時候,執行機關的學者本來就沒有論文發表的利益問題,因為這本來就是承包政府的計畫,而政府也沒有發表論文的 KPI ,所以也沒有利益問題。
若資料本身已去個資、無關機密問題時,這些資料卻只能擺在承辦人的抽屜、不見天日,其實是公共利益上的損失。
因此,我們也和院長討論,我們能理解研究所蒐集的資料,是研究團隊重要的資產,但退而求其次,各種政府委託的研究計劃,或許也能考慮進行開放科學資料的處理!
我也呼籲,期待中研院能進行規劃討論,未來針對政府委託的研究計畫,在某種條件下,能讓研究資料成為開放科學資料,並且蒐集在能方便被搜尋的平台上,希望促成更多研究發展的可能,也讓社會公眾得以運用。
以上這些建議,在委員會後我也提出相關的提案,並且順利通過,感謝中研院允諾,未來將會配合規劃研議,希望未來能有機會促成更多科學相關的開放政策。
我們期待,這些源自於人民稅金的研究,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也期待我們能搭上開放科學的熱潮,讓這些研究計畫能持續被運用!
清大論文審查 在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踏入中共統治的地方🦶
#我國 就從學術上消失了🥴🤐🙈
相關新聞:迪士尼又屈共?梁朝偉漫威角色「滿大人」改名 https://bit.ly/34hChmZ
================
⚡️緊急通知⚡️‼️因應社交媒體訊息審查、封鎖、降觸及
📍請將官網加入我的最愛➡️ https://www.ntdtv.com.tw/
📍加入telegram➡️ https://t.me/ntdaptv
📍加入LINE社群➡️ https://bit.ly/37PvMZp
持續接收最新最真實的報導💪💪💪
清大論文審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共政治 #臺灣學術 #兩岸關係 #國際關係
中共竄改,紅色審查🙄
「我國」?🇹🇼🇨🇳
由於標題上「我國」二字踩到了「一中原則」的紅線,即台灣只是中國下轄的一個「地區」,不能自稱「我國」,竟然就被中國方面隨意竄改。
《蘋果新聞網》調查發現,「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是由中國的「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教圖」)所架設,收錄從2004年以後,涵蓋臺大、清大、交大等台灣頂尖學府在內的碩博士論文逾16萬篇,但只要是標題寫「我國」,轉到這個資料庫就都被改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