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環保記事〉
桃米垃圾掩埋場轉型農業廢棄物處理場
露天燃燒所產生的空氣汙染一直是埔里人長期關注的環境議題,農民也苦於農業廢棄物難以處理於是採焚燒方式處理,而希望有一回收場可就近將落葉和農業廢棄物集中處理。
今日我和阿創議員於桃米休閒農業園區參加「桃米垃圾場轉型農業廢棄物處理場」會議,由鎮公所清潔隊、桃米休閒農業區、桃米社區、桃米民宿業者、埔里PM2.5空汙減量自救會、虎山社區、台光香草園,以及暨南大學的老師等針對桃米垃圾場如何轉型,釐清需求及討論可行的做法,以減少露天燃燒造成的空氣汙染。
會中作出幾點決議:
1. 請各社區鄰里長協助宣導不在自家燃燒落葉或塑膠。
2. 回收福興農場的麵粉袋,將之作為社區收集農廢的袋子。
3. 將回收的農業廢材,載運至集集樹木回收處理廠,碎製成大量木屑,分送埔里鎮農民作堆肥用。
4. 建議農業處建置農機具圖書館,提供農民租用大型農機具,達成資源共享。
5.建議環保局善用空污基金補助埔里鎮購買新式大型碎木機,以解決各校枯木樹葉去化問題。
6. 結合教育,推動環保及生態循環概念融入國中小課程。
宜君也呼籲大家不在家自行焚燒落葉,以守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健康!
#埔里鎮露天燃燒
#桃米垃圾掩埋場
#農業廢棄物處理場
#好山好水好空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
清 大 南大 校 區 圖書館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常常在圖書館待到深夜,閉館音樂都會背的同學舉手🙋
今晚開始,閉館音樂要改播清華學生的音樂創作囉!
過去圖書館會在閉館前15分鐘播放古典音樂家莫札特的作品,提醒大家該收拾書包回家去,今天開始將改播 #清華學生們的優秀音樂創作,第一首就是清華學院學士班吳承澐同學創作的《光的擁抱》🤗
📌閉館音樂輪播資訊/線上聆聽/投稿申請:
http://www.lib.nthu.edu.tw/use/exhibition_space.html
其他待播曲目也都是本校優秀學生的創作:《希望的種子》、《盼望》、《GEMINI》、《終生科科》、《Stream of Time》、《心的旅行》、《未完的旅程》等,總圖、夜讀區、人社分館、南大分館都聽得到哦~~~
編編已經搶先試聽了一輪,每首都好好聽好療癒呀🥰
同學怎麼這麼多才多藝呢?
#圖書館就是你的創作舞台
#Mozart先byebye👋
#大約一個月換一首🎶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閉館音樂
聽完閉館音樂就收拾書包回家,吃頓宵夜再面對期末吧🤣
清 大 南大 校 區 圖書館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看花賞鳥卻沒時間走出戶外?
藝設系的胡以誠老師把恣意的花朵、靈動的鳥兒都畫進了圖書館,現在只要到南大校區圖書館1樓,就可以看見胡老師心目中所追求、嚮往的「完美自然」😍
#工筆花鳥畫
#彷彿一秒置身故宮🤣
(( 自然、心靈與秩序:胡以誠的花鳥畫意😊 https://bit.ly/32SUV2X
(( 胡以誠老師還有畫清華校景😋 http://bit.ly/清華十景
清 大 南大 校 區 圖書館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清 大 南大 校 區 圖書館 在 王錦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台南市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定期大會,台南市議員王錦德市政總質詢】
王錦德指出,台江文化中心將是全國首創融合社區大學、圖書館、文化中心的三合一終身學習中心,也是南市第一個由下而上,聯合在地社區組織、文化教育界人士、以及社團、大廟領袖等公民參與發起的文化公共建設。他擔憂台江文化中心至今尚未成立籌備處,台江文化季活動經費也一年不如一年,文化局又將整個籌備業務只交給文化建設科來推動,是不是只把文化中心的建設當成業務在進行,等到未來的台江文化中心落成後,跟著業務也結束,導致台江文化中心無法發揮其功能性。
王錦德表示,他會全力守護台江文化絕對不容許讓文化變成業務。此外,他也期盼台江文化中心的建築設計融合台江拓墾意象,可作為整個台南的入口意象,未來更成為具台江文化意象與文化教育功能的百年建築。
市長賴清德表示,未來台江文化中心將是歷史的重要一環,無論設計、建設一定不容許有偷工減料之嫌,未來的台江文化中心一定要比照現有的台南市文化中心的位階與價值,文化中心演藝廳也應擁有國家級水準,就像當初蘇南成前市長一樣擁有前瞻性,讓台南市現在可以順利辦理台南藝術節。
王錦德也建議賴清德市長開發安南大學城。王錦德表示,安南區是大專院校最密集的區域,區內擁有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康寧大學、興國管理學院,然後這些學校附近生活機能明顯不足,學生、老師日成生活所需的食衣住行育樂皆無法滿足,希望市長能夠重視此地區的生活圈發展,不要等到學生走了,學校無法持續經營了,才開始想要著手開發此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