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爸的記憶
最近疫情常吃牛肉麵冷凍包,明天美國父親節,又想起,跟我爸那碗,不能說的牛肉麵⋯
阿爸年輕時愛穿皮衣,小時候的我,總是超興奮的坐上老爸偉士牌前加裝的兒童座椅,用盡力氣把它扳起來坐上去,妹妹則坐在爸媽中間,一家四口,塞滿一台小摩托車出門,小手抓著擋風玻璃,前座的風景,在為了擋風眯眼卻又捨不得錯過之下,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又美妙
那幾年阿爸常帶我們去西門町,當年最熱鬧的地方,中華路新蓋的遠東百貨、士林忠烈祠交班的憲兵、市立兒童遊樂園的摩天輪、騎上新生大橋後睹見月圓的超大月亮,都成為我爸帶我們見識,這個城市最初也最深刻的影像
一晚遊樂園玩完,老爸說要帶我們去吃西門町開的孫東寶牛排,一客才90元,在那個年代,吃牛排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我跟妹妹興奮的把餐巾塞在領口裡,手拿刀叉,聽著醬汁淋在鐵板上滋滋作響的聲音,這聲音好像就代表了美味、團圓、幸福(所以我家現在有鐵牛的鐵板來放我的牛排)
後來台灣經濟起飛,老爸出差的日子也多了,每週能見個一天就算多的,一天週六他帶我去國父紀念館玩飛盤,那一下午,只記得玩到累趴了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五彩繽紛的風箏映在午後的藍天下,只有我跟我爸,我開心的合不攏嘴,這大概就是美國電影裡,play catch一起玩丟棒球一樣的父子交心時刻吧
等老爸去了美國開公司,我當完兵赴美就讀時,再見到老爸已經過了八年,許久不見兩個大男人需要一些重新適應,於是大罵小吵不斷,還好過了磨合期後,彷彿是為了彌補這失去的八年,我們特地開了一小時的車去朋友家抱回了一隻剛出生的秋田狗,開始了十年我跟老爸被狗蹓的日子,洛杉磯的夕陽特別晚,趁著還沒天黑他剛下班我剛下課,我們蹓著狗上山,走到山上公園牛肉麵店兩人偷吃一碗麵,還跟我說
「不要跟小媽説啊,免得被念家裡煮的飯都不吃」
這大概是我們父子間第一個秘密吧,一碗不能説的牛肉麵
回台灣工作後十年了,跟他見面也很少了,最後一次見面是奶奶病危,一早接他機時他的身影明顯變矮了,背也駝了一點,因為難過奶奶的關係,黑眼圈跟縐紋白髮多了不少,車上我們話不多,到了台大醫院,他跟奶奶說了一聲:
"ㄎㄚˋ獎(日語裡母親的意思)我回來了"
奶奶似乎有笑了一下,他一直陪在奶奶旁邊,到了中午他跟我下去醫院地下街吃午餐,離開不到十分鐘,菜還沒點電話就打來說奶奶過世了,當天晚上他打給我媽,說奶奶過世,他就真的沒人可以依靠了
"還有我們啊"我媽說著
他沒說什麼,默默的回美國了,我知道,老爸的心裡,永遠的缺了一塊,就像現在的我,任何的喜悅、哀愁、難過、緊張,要開口說,卻少了個人聽的感覺
還記得當天晚上,正在跟朋友在酒吧小酌,喝到酒酣耳熱時,妹妹打了越洋電話過來,一開始以為開玩笑,還特別跑到外面安靜點的地方接
「爸快不行了,你趕快回來」
馬上酒醒了,訂到明天第一班的機票,飛到美國,見到妹妹跟姑丈來接我,我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在醫院,以前那瀟灑,走到哪都有人說你是某某某的兒子吧?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爸爸,正躺在病床上,插著管,用生命維持器維持著,心跳檢測儀的逼逼聲,增加了病房裡的不真實感,彷彿一切只是個電影片段,忽然一個拍肩,是主治醫師,把我拉回了現實
跟醫生談完,確定是沒有希望,如果拔掉插頭,人就走了,她告訴我,你必須決定,要給父親什麼樣最後的尊嚴,我說給我一天時間,告訴他朋友們,讓他們有機會可以來跟他說最後一次再見
當時Ellie已經一歲,爸爸卻沒看過唯一的親孫女,本來機票都訂好了,卻因為公司的雜事取消,他跟我說「明年過年再回去就好了,好想看孫女,但是要處理事情,反正明年回去就看得到啦!」一個但是,就沒了第一次跟任何一次,這就是人生的無常
坐在他旁邊,握著他的手,幫他梳頭髮,唱著以前他逼我們聽不想聽的西洋老歌,好像看到了在國父紀念館丟飛盤的那個藍色天空,又好像聞到了那個坐偉士牌前座的汽油味
我開始懂了,阿爸想陪孩子的心意,想給孩子吃平價牛排,那個你當時覺得最好吃的美食味道的心情
但坐在病床旁,我想跟爸你說的是,阿爸,你不知道你已經當了第二個孫女的阿公了!當時咪咪已經懷了Effie不到三個月,還沒來得及跟你說,你就病危昏迷了
想想這些年他那麼瀟灑,什麼都不要麻煩別人,我覺得,這應該是他會想要的方式
說完再見,拔掉插頭,心跳檢測器的逼聲聽不到了,也不過是一分鐘的事,妹妹哭的心碎,我卻沒什麼眼淚,彷彿這是一場跟我無關的畫面,幾天後,坐船出海,回歸大海的懷抱,應該也很合他年輕時當過遠洋船員的瀟灑帥氣吧
回到台灣,也過了半年後,把他請回宜蘭梅花湖故鄉的廟裡,讓他可以跟親戚碰碰,吃他最愛的小吃
有天,帶著女兒們在梅花湖騎車時,跟她們說「爺爺也在這裡喔」
Ellie跟我說「那他看到我,有看到我很乖嗎?」
原來,堅強只是一陣子,潰堤卻是瞬間的事
「有,他有看到妳們都很乖,是最棒的孫女」
那,我也想問「那阿爸,你有看到我嗎?有看到我現在把一個家,顧得很好嗎?有看到我是個好爸爸?你有為我感到驕傲嗎?」
當了爸爸的,原來都是這樣,現在我才能體會,想像山一樣保護妳們,想帶妳們體驗爸爸能知道最好的一切
希望妳們能正面陽光、能開朗健康、能勇敢堅強
如果可以,不要忘記,阿爸當年,那帥氣的模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
湖 口 孫東寶 在 SJKen的浮光掠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美食 #北捷 #松山機場站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不只牛排好吃,連「大比目魚排」與「檸檬鮭魚」排餐都很美味!
https://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230401561
2017重出江湖的「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 Since 1976」,現在全台與金門都能吃得到,店家主打「100%原肉主義」,店內肉品一律使用通過ISO 22000與HACCP國際食品安全雙證工廠生產的肉品,絕不會使用重組肉,鐵板燒的配料也不馬虎,從麵條採用高品質麵粉,以日本職人工法製作,連調醬也準備了無鹹度的黑胡椒醬與蘑菇醬,都為了讓來客吃得安心。
「檸檬鮭魚」排餐(NT$230/份),熱滋滋嘎響的鐵盤一上桌,用餐巾紙擋一下,避免蒸氣油花噴濺到臉部身上,以半熟荷包蛋為界,底下是鋪滿了的麵條與三色蔬菜,上面就是一條煎得有點焦香的檸檬鮭魚,完整碩大的魚排紋理漂亮十分吸睛,烤得恰到好處,魚皮與魚肉完美呈現,完全沒有絲毫的破損,一口咬下軟嫩的肉香,在口中瀰漫散開,原來在「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 Since 1976」不只是招牌的牛排好吃,連魚排都烤得十分入味,色香味俱全!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地 址 :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101號
營業時間 : 週一到週日 11:30-21:00
電 話 : (02)2766-9789
平均消費 : NT$150 ~ NT$350
官 網 :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 Since 1976
FB粉絲頁 :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湖 口 孫東寶 在 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美食 #北捷 #松山機場站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不只牛排好吃,連「大比目魚排」與「檸檬鮭魚」排餐都很美味!
https://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230401561
2017重出江湖的「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 Since 1976」,現在全台與金門都能吃得到,店家主打「100%原肉主義」,店內肉品一律使用通過ISO 22000與HACCP國際食品安全雙證工廠生產的肉品,絕不會使用重組肉,鐵板燒的配料也不馬虎,從麵條採用高品質麵粉,以日本職人工法製作,連調醬也準備了無鹹度的黑胡椒醬與蘑菇醬,都為了讓來客吃得安心。
「檸檬鮭魚」排餐(NT$230/份),熱滋滋嘎響的鐵盤一上桌,用餐巾紙擋一下,避免蒸氣油花噴濺到臉部身上,以半熟荷包蛋為界,底下是鋪滿了的麵條與三色蔬菜,上面就是一條煎得有點焦香的檸檬鮭魚,完整碩大的魚排紋理漂亮十分吸睛,烤得恰到好處,魚皮與魚肉完美呈現,完全沒有絲毫的破損,一口咬下軟嫩的肉香,在口中瀰漫散開,原來在「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 Since 1976」不只是招牌的牛排好吃,連魚排都烤得十分入味,色香味俱全!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地 址 : 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101號
營業時間 : 週一到週日 11:30-21:00
電 話 : (02)2766-9789
平均消費 : NT$150 ~ NT$350
官 網 :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 Since 1976
FB粉絲頁 :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松山民生店
湖 口 孫東寶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