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徘迴在香港澳門的大清幽靈──《大清律例》
眾所周知,末代皇帝溥儀在1912年宣布退位,大清帝國從此走入歷史;可是,大清帝國還是和這個世界藕斷絲連。
鴉片戰爭以後,大清割讓香港給英國,英法聯軍事件後再割九龍半島,甲午戰爭後三國干涉還遼,英國也見機分一杯羹,再租新界。這三次割讓以及租借的領土,合稱英屬香港。一直到1997年,才「回歸」中國,設置了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國在統治香港時,也將英國的法制帶到了香港。在英屬香港時期,香港的法律來源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英國法律,英國是君主立憲國,君主是國家的代表,也是所有殖民的最高統治者,來自皇室的法律命令,包括英皇敕令(Command paper)、英皇制誥(Letters Pattent)、皇室訓令(Royal Instructions)、樞密院令(Order in Council)等都是,對殖民地香港來說,這些法律命令是最高位階的憲法性法律。
其次是同樣來自英國的法律,由國會立法通過的法律。不過,因為風土民情不同,這些由遠在天邊的英國國內所制定的法律,還要經過一些程序判斷是否適用香港。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程序。
再來,就是英國透過大量判決所形成的普通法(Common Law)以及衡平法(Equity),當大英帝國在全球建立日不落帝國時,也將這樣的法律制度推及到海外的殖民地。
除了這些來自殖民母國的相關法律以外,在1843年4月5日以後,香港獲得一定程度的立法權,得以制訂適用於本地而不牴觸英國法律的條例。除了立法局制定的條例以外,香港歷來的判例也逐漸累積成本地的判例。
重重疊加的法律體系看似完整,難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如果英國的法律對香港的情況或是居民不適用,而香港立法局也沒有制定適合的條例,那就要引用原有的法律和習慣,對香港來說,所謂「原有的」法律和習慣就是《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在順治年間,以《大明律》為基礎,再加以修飾。之後再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訂後才逐漸定型。律例是法、律、令、例的合稱。法是國家的基本政策及政府組織規範;律是成文的法律條文;令是行政命令;例則是判例。
需要援引《大清律例》的情況有數種,諸如:抵押、繼承、土地、婚姻、蓄婢等。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婚姻。1875年時香港立法局制定了婚姻條例,然而條文中卻排除了非基督教人士:非基督教人士可以依照雙方的接受的法律禮俗宗教。(This Ordinance shall apply to all marriages celebrated in the Colony except non-Christian customary marriages duly celebrated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law and religion of the parties)
意即:對於身處香港的非基督教人士,他們可以依照《大清律例》的規範來結婚以及納妾,不會因為英國禁止重婚而受到懲處。人稱賭王的何鴻燊在原配以外的二太太就是因此而有正式的法律地位,擁有遺產的繼承權。大清都已經結束不知道多久了,《大清律例》的部分條文仍然適用於香港。香港華人仍然可以用清朝的法律來結民國的婚。
就這樣,在清退位以後,原先使用的《大清律例》仍然像個幽靈一樣的徘徊在香港上空,揮之不去。
在1970年代前後,港英政府陸續開始重新整編法律來取代過時的法律。各項法律逐漸完備,最後只有婚姻還需要參考《大清律例》。1971年《婚姻制度改革條例》頒訂以後,從此結束了香港需要援引《大清律例》規範的時代,《大清律例》終於完完全全走入歷史,功成身退。不過,在1971年10月7日以前經由《大清律例》所締結的婚姻關係仍然可以享有既有的身分地位,並不會受到影響。
電影《五億探長雷洛傳II之父子情仇》也有觸及這個議題:雷洛本來要娶阿霞做妾,不過因為新婚姻條例上路,而未能如願。
由於找不到上述的這個畫面,因此改用了第一時間想到的「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溥儀在 位 幾 年 在 我是吳小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末代皇帝》
--被歷史禁錮,被時代拋棄的人生
上週在Netflix看完《末代皇帝》,坂本龍一打造的電影配樂,哀戚,悲壯,一直在我心中迴盪不去。過去從歷史課本所認識的溥儀,是失敗、腐壞的代名詞:他是清朝最後一個君王,是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偽皇帝,而電影《末代皇帝》,改編自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提供了另一種思考從溥儀內心出發的角度。
他3歲就被慈禧太后下令抱入宮中養育,與母親分離,入宮的隔天即位,再隔天慈禧崩逝。不經世事、不懂權勢的年幼,他已集權力與一身,他的天命,也是他悲慘的宿命。3年後滿清皇朝被民國政府推翻,他黯然下台,雖依《清室優待條件》得以在紫禁城繼續居住並在城內保留大清國號,但是這個偌大的皇宮,更像是一座禁錮他人生的城,將他與外界隔絕。
他被這個家禁錮,又被這個家拋棄。一直想出城的溥儀,1924年因北京政變,被迫離開紫禁城,1932年滿洲國在日本扶植下成立,他在長春就職,是他繼短暫的張勳復辟後,第三次稱帝。一生中的三次登基,他都像個傀儡被推上龍位,究竟他是真心想當皇帝還是身不由己?我相信瞭解世界後的他,還是有想為他的朝代、國家、百姓做些什麼的吧?只是始終事與願違。
溥儀在東西交流、新舊交接的時代中不斷面對衝擊:他接受英國老師莊士敦的教學,接觸西方思想,開拓視野、打破舊規;他破天荒戴上近視眼鏡,剪長辮、穿西裝,而他與婉容(皇后)的婚配,雖是被指定,但據悉婉容喜歡吃西餐、看美國電影、略通英文,早期兩人常以英文便箋傳遞感情,是舊時代中新潮的談情方式,可惜她最後沉淪於鴉片。
至於文繡(淑妃),據說是溥儀16歲時無心選妃,隨手在冊子上畫了個圈,圈中的就是相貌不佳、氣質差、家境窮困的文繡,與外型家世高富美的婉容是天壤之別,最後婉容成了皇后,文繡受封淑妃。電影中明顯可見溥儀對婉容的喜愛與對文繡的冷落,最後文繡不堪冷落與不自由提出離婚,對溥儀和當時的體制,都造成很大震撼與衝擊。
古代君王三妻四妾,後宮佳麗三千,溥儀這一生僅一后三妃,第五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是平民時期結褵的配偶李淑賢。他不僅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最可憐的皇帝吧!因戰亂顛沛流離,第三次在滿洲國稱帝,更因和日本親近,在日軍戰敗後成為戰犯,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被送往撫順接受十年的勞改與思想教育。
影片末了,溥儀回到自己的家,竟是以遊客身份買票參觀紫禁城,對比熙來攘往的觀光客,他的內心何等荒涼?
《末代皇帝》在1987年推出,在當年奧斯卡贏得9項大獎殊榮,至今仍是影史經典,30多年後以修復版在台上映,視聽、故事、美術、演員表現,依然毫不過時令人看完再三回味。飾演皇后與淑妃的陳沖、鄔君梅,憑藉獨特的東方美站上國際舞台,兩人前年客串《如懿傳》,飾演死對頭烏拉那拉氏跟鈕祜祿氏,隔空交手,精彩絕倫。
男主角尊龍更不用說,年輕時擁有盛世美顏,自帶神秘優雅的貴族氣質,將《末代皇帝》演成人生代表作。但其實他從小是孤兒,據說是放在一個籃子裡,被一位殘障的上海女子收養,十歲左右開始學習京劇、武術、舞蹈,青少年時期常跟著戲班子到外地巡迴表演,十八歲得到美國家庭援助,赴洛杉磯上夜校學英文,為籌學費白天打工洗盤子、當廚師,最終考近美國戲劇藝術學院。起落的身世與經歷,完全不下於溥儀。
男扮女裝的《蝴蝶君》評價兩極,與李玟合作的《自娛自樂》毀大於譽,之後他還零星拍了幾部電影和電視劇,漸漸脫離影視拍攝。昨天我查了維基百科,才發現哇~他已經68歲了!
這幾年看了不少宮廷劇,重點不外乎后妃之間的勾心鬥角、女主角從入宮的低階女子一路『力爭上游』的故事,我在《末代皇帝》問世後的33年,終於欣賞到這部史詩級佳作,如果當年你因年紀小錯過,不要再和他擦身。
#末代皇帝 #尊龍 #陳沖 #鄔君梅 #溥儀眼鏡 #坂本龙一 #奧斯卡 #修復 #盛世美颜 #如懿傳
溥儀在 位 幾 年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慶日是不是生日?
有人說
10月10日是「台灣生日」
這個說法很怪
武昌起義時
台灣還是日本殖民地
跟台灣沒有關係
但武昌起義卻引發
1915年7月6日
余清芳起義推翻日本統治的事件
該事件中被日本政府
判處死刑者有866人
被日本軍警直接屠殺者
超過3,200人
起義死傷規模超過
孫中山發動的任何ㄧ次起義
有人說
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國慶日
不是中華民國生日
認為1月1日開國紀念日
才是中華民國生日
這種說法也有問題
因為沒有10月10日的生產日
那來1月1日報戶口的日子
再說1月1日的「開國」
並未獲得國際承認
實際上只是
幾個南方各省宣布脫離清政府後
組織「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推選臨時政府的「革命政權」
還不是「主權國家政府」
這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在1911年12月17日推舉
黎元洪 黃興為正副元帥
兩人卻矛盾不斷
相互妥協在12月29日
改推選被認為最沒有實權的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月1日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但實際上ㄧ直在跟袁世凱討價還價
到了1912年2月12日
宣統皇帝溥儀在袁世凱軟硬兼施下
發布「退位詔書」把主權
讓給中華民國
並由袁世凱組織臨時政府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才被國際承認
但被承認的主權政府是袁世凱政府
不是南京的孫中山臨時政府
南京最後妥協把「國會」遷到北京
所以中華民國政府誕生的過程
有點複雜也沒有武昌起義那麼光輝
都是忙著見不得光的「朝野協商」
也都是忙著「派系鬥爭」
所以用「臨時政府」誕生日子
當作「國家組織」誕生的日子
實在有點無厘頭
像美國國慶和生日就是7月4日
宣布開始獨立戰爭的日子
而不是美國政府和總統「開國」日子
再說「中華民國」這個國號
誕生的日子也不是1912年1月1日
而是1906年12月4日
龔春台 劉道ㄧ 蔡紹南發動
「萍瀏醴起義」時
是歷史上首度
高舉「中華民國」旗幟的革命
也是清朝末年規模最大的起義
但軍事失利超過ㄧ萬人被殺
「中華民國」這個國號
是蔡紹南取的
雖然起義失敗但「中華民國」
從此成為湖南 湖北 江西一帶
推翻滿清政府的國號共識
看看這段歷史
有些歷史唸太少的朋友們
還要吵國慶日和國家生日嗎?
https://udn.com/news/amp/story/10474/4925911
溥儀在 位 幾 年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一生充滿傳奇,他曾經三度登基,也三度退位,幾乎都是任人擺佈,有關溥儀的故事很多,也曾經多次被寫入戲劇情節.而今晚十點,公視頻道將播出由澳洲導演製作的一部紀錄片,許多珍貴的畫面都是首度曝光。
溥儀是中國末代皇帝,三度登基三度退位。
1906年出生在北京,二歲時突然間變成了中國的皇帝,因為溥儀進宮第二天光緒皇帝就駕崩了,24小時後慈禧太后也死了。不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溥儀剛過完六歲生日就退位了。
但是1917年張勳復辟,溥儀又被推上皇帝寶座,但這次只當了12天的皇帝。最後一次也是最久的一次,是日本扶持他當偽滿洲國的皇上、當了11年,但這11年他都活在恐懼中,擔心日本人下毒,害怕自己的下場悲慘,天天靠著卜卦過日子。
生活在紫禁城的溥儀、15歲的時候、舉辦了隆重的婚禮,左邊的婉容是皇后,右邊的文繡是妃子,但是溥儀在自傳中記載著,洞房花燭夜那晚,他其實很不自在。
這部紀錄片【溥儀-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有許多首次曝光的珍貴畫面,由澳洲紀錄片導演彼得‧杜‧肯恩製作,也訪問到皇后琬容的弟弟,談溥儀剪掉辮子後的情形。
溥儀是中國末代皇帝,一生充滿傳奇,他首度的下台,也是民國的開始。這部紀錄片從溥儀經歷過的重要政治事件和家庭生活切入,完整呈現末代皇帝戲劇性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