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44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1995年)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匈牙利北部和斯洛伐克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這裡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形都是深藏在地底,若不經人說明,還真的無法想像在地底竟然有這麼龐大且驚人的石灰岩洞穴。這都得歸功於此地的水文條件,除了山脈盆地,地表幾乎沒有什麼河流,而地下河流卻數量眾多,錯綜複雜。
石灰岩地形亦稱溶蝕地形,常發生於多雨、節理發達、溶蝕作用盛行的地區,因為該種地形最早是在歐洲的克羅埃西亞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統的研究,因此又稱喀斯特地形,就地理、古生物、動物、人類活動及歷史觀點來看,是地底下最渾然天成的博物館。翻開許多國家申遺的過程,總希望自己能夠獨享果實,也許兩個國家都有利益上的各自考量,但在遇到這樣的自然景觀保護議題,卻能夠展開跨國攜手合作,拋棄成見,共同擁有及保護這片區域,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如同千百萬年形成的地形一樣難能可貴,也真正體現世界遺產作為全人類共同資產的意義突顯。
實質的國界容易劃分,但這些天然的洞穴群地理上結構是相連的。25公里長的巴拉德拉-多明加洞穴系統 (Baradla-Domica cave) 是區域中最長的一段,有歎為觀止的石筍及鐘乳石,並有地底小溪流流經,奇景渾然天成。兩國都已經將這片區域列為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但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單中的部分僅包括洞穴本身。這些洞穴是歐洲喀斯特地形研究的最重要地區,直到今日已確定有712處洞穴,其中包括號稱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筍(32.7米)。
這些長年不見天日的洞穴看似了無生機,但每種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洞穴中的沙子、泥土中常常會發現蠕動的小蟲子、豆螺、豆蜆,還有一些該地特有的螃蟹、蛇類和甲蟲類動物。由於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這些生物都衍生出一套適應黑暗的生活模式,以取代退化的視覺器官。
除了這些特化的生物活動外,考古學家也發現這裏的某些洞穴曾經有人居住過的証明,出土了鐵器時代早期的陶器遺跡,在後來也還被用作聖所和埋葬地。史料中有關阿格泰列克洞穴的記載最早出現於13世紀,而有關斯洛伐克喀斯特的記載則是16世紀,甚至一些洞穴在哮喘和肺病的治療上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因為地下洞穴無噪音、灰塵、細菌和病毒,溫度和濕度不變,空氣流速基本為零,負離子濃度高,這些正是治療疾病所需要的,成為當時人口耳相傳的治病秘方。
這些經過千百萬年點滴累積所形成的特殊景觀,都是無價的珍寶,想要一睹為快的遊客很多,因此要對抗觀光收益的誘惑,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但不是想進就進,可以線上預約且採取人數控制,還必須有導覽人員帶領才得以入內,因為不限制的話,大量人潮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及水蒸氣結合成碳酸,會在密閉空間內侵蝕石灰岩,若是自由參觀沒人監看,好奇的遊客更會不時撫摸這些大地的結晶,這樣的管理方式值得學習。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遺產共包括7處遺產點,其中在匈牙利境內4處,在斯洛伐克境內3處。1995年申請的遺產點有6處,包括匈牙利境內的4處和斯洛伐克境內的2處;2000年新增斯洛伐克境內的1處遺產點。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
溶蝕地形 在 丁小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 #墾丁國家公園 中有沒有大草原的 #屏東景點呢?
當然有~那就在 #龍磐公園 裡►►https://tinyurl.com/ydgwjahl
這有著遼闊的綠色大草原,可以欣賞曲折有緻的海岸地形,無論日出或彩霞,甚至是夜晚的星空,在這裡可以享受到美麗的夜景😀
這區域地形是上升的石灰岩台地,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蝕,所以區內的溶蝕地形非常發達,可以看到崩崖、滲穴、石灰岩洞、裂溝、紅土等特殊地形景觀😎
這篇小羽就帶你們一起來看看吧✌
溶蝕地形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西班牙風景 ~ Torcal de Antequera / Antequera 岩洞區】
很多人知道 Málaga 省的 《國王棧道 Caminito del Rey》的大名,很多人也曾去走過,但是,很少人知道, Málaga 省的 Antequera 還有一片很奇特的天然景觀:Torcal de Antequera(Antequera 岩洞區)。
這個與眾不同的古特景觀是歐洲境內的喀斯特地形(又稱溶蝕地形、岩溶地貌、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的最佳範例之一。
官方網站:
http://torcaldeantequera.com/
照片提供:Torcal de Antequera
#西班牙 #風景
溶蝕地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遺產共包括7處遺產點,其中在匈牙利境內4處,在斯洛伐克境內3處。1995年申請的遺產點有6處,包括匈牙利境內的4處和斯洛伐克境內的2處;2000年新增斯洛伐克境內的1處遺產點。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位於匈牙利北部的包爾紹德-奧包烏伊-曾普倫州(Borsod-Abaúj-Zemplén County),這裡是一個歷史性的地方,而且是橫跨在山脈中間性的區域,擁有很多的丘陵風景。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於1978年被匈牙利環境與自然保護部門首次列為風景保護區,後於1985年以立法形式被重新確定為國家公園;斯洛伐克喀斯特則是在1973年被斯洛伐克文化部列為風景保護區。二者先後於1977年和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計畫”。國家公園及風景保護區佔地廣闊,但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部分僅算洞穴本身,不過已是中歐地區最大的溶洞區。在溶洞區,同時也是匈牙利境內最長的山洞是包勞德勞(Baradla)山洞,其總長度包括分支達到25公里。其中5.6公里在斯洛伐克境內,被取名為多米查(Domica)山洞。迄今為止已確定有712處洞穴。許多形成於高地邊緣的較為年輕的洞穴中都有濾石作為天然裝飾,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筍(32.7米)。包勞德勞山洞由二百三十萬年前三疊紀中期的石灰石組成。根據地質資料它的形成開始于二百萬年前。溪水通過溶解和侵蝕石灰石進入地殼系統,緩慢地使裂縫變寬,形成了現今的山洞通道。滴水使石灰成分沉澱,形成了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的鐘乳石與石筍,裝點山洞通道。這些形態各異的石頭激發了勘探者和遊客的想像,根據各自形態,為它們起了如龍頭、老虎、丈母娘的舌頭、柱廳和巨人大廳等等各種特殊的名字。喀斯特地形的形成緣於該地區長期的溫和氣候,而且該地的水文條件也極具特色,除了山脈盆地,地表幾乎沒有什麼河流,而地下河流卻數量眾多,錯綜複雜。在喀爾巴阡山脈的影響下,此地夏季很長,屬濕潤的大陸性氣候。海拔較低處一月份的平均溫度為零下3攝氏度,7月份為19攝氏度,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海拔最低處的年均降水量為620毫米,最高處為1,000毫米,由於海拔不同,一年中大雪覆蓋的時間在60-139天不等。自從1806年建成第一批臺階和柵欄之後,陸續有遊客來匈牙利洞穴參觀遊覽。如今阿格泰列克國家公園只有3個洞穴常年開放,每年來此旅遊的遊人數不勝數,絡繹不絕。
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Природен резерват Сребърна)是位於保加利亞北部的南多布羅加地區錫利斯特拉州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具體位置是錫利斯特拉以西18公里,多瑙河以南2公里,斯雷伯爾納附近。範圍主要包括了斯雷伯爾納湖(水深1米至3米)及其附近地區。這一地區是歐洲和非洲之間渡鳥的通道。自然保護區也被列入生物圏保護區。保護區內設有展示當地典型生物的博物館。1948年,斯雷伯爾納地區被列入自然保護區,1975年被列入濕地公約的保護名單。1983年,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溶蝕地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恩施是湖北省的十大歷史文化名城。母系社會時期,為鹽水女神領地,後被廩君打敗,屬於廩君的統治。經過無數朝代的更替,1984年1月,撤銷恩施縣,將其行政區域全部併入恩施市。50多年以來,恩施市(縣)一直是恩施專署、恩施地區行署駐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並存。恩施大峽谷又名沐撫大峽谷,位於湖北西部恩施市境內的清江流域,毗鄰重慶天坑地縫,全長約35公里,地形非常複雜,在這裡幾乎能找到喀斯特地貌的各種形態,包括絕壁、峰柱、天坑、地縫、溶洞、天生橋、暗河、豎井、石林、峰叢、懸穀等,構成罕見的立體性溶岩地貌。峽谷內景色壯麗雄奇、神秘幽深。在距今2.3億年的二疊紀和三疊紀時代,恩施大峽谷所在的鄂西南地區是一片海洋,屬古揚子海,其中沉積了大量的的石灰岩。二疊紀末期,陸升海沉,形成揚子古陸。此後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不斷上升、褶皺成山,在風霜雨雪和流水等的風化、剝蝕下,逐漸形成今日的喀斯特地貌。板橋鎮境內的雲龍河地縫長約20公里,其中最窄處高差約70-100米,寬度僅有8-10米,且上下寬窄基本一致,斷面呈U字形,兩側裸露的白色岩石如斧削般險峭豎直,這種形態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地縫中獨一無二。
溶蝕地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当麻鐘乳洞發現於1957年,這座石灰洞窟總長為135m。歷經長達1億5千萬年形成的鍾乳石,其特色是透明度高、不純物質極少,而且可看到世界罕見的吸管狀鍾乳管。夏季依然涼爽,可在精心設計的燈光下感受神秘氣氛。這裡也是當地流傳的龍神傳說淵源之地,因而成為非常熱門的能量景點。傳說古代的人看到有一對龍夫妻在天空翱翔,就請求牠們做為庇護的守護神。在這個蟠龍傳說中,鐘乳洞就是龍神休息的地方,也因此這裏又叫「蝦夷蟠龍洞」。營業期間:4月下旬~10月。溶洞的形成不僅有溶蝕作用,還有沉析作用。在石灰崖區從地上面流入地下的水,大多已溶解有一定量的碳酸鈣,但當其到達溶洞時由於環境中溫度、壓力的變化,會使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出來。於是水對碳酸鈣的溶解力降低,使本來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鈣結晶析出。此外,滴落到溶洞中的水有時也會因蒸發而使在洞頂的碳酸鈣晶體向下生長,便成為鐘乳石;若滴在洞底再凝結出來,向上生長便形成石筍;鐘乳石和石筍在生長中逐漸銜接成為一體,就是石柱。當然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比如,由於滴水的石縫被析出的石鐘乳所堵塞,或者由於地殼運動,使得地形、水流以及滲水的通道發生了變化,致使水的滴落方向、速度、水量也隨之發生變化,結果,有些才生長到一半的石鐘乳和石筍不再繼續生長了,這樣又在邊上長新的鐘乳石和石筍……這些變化後形成的鐘乳石、石筍和石柱相互交錯、疊接,便構成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各種瑰異的景觀。
層雲峽溫泉位於日本北海道上川郡上川町層雲峽地區的溫泉區,區域內約有15家溫泉業者。溫泉區內的規劃是參考加拿大的山嶽度假村。溫泉區內設有層雲峽旅客中心,週邊有大雪山黑岳滑雪場、大雪山層雲峽・黑岳纜車、露營場,也是攀登大雪山的登山基地。毎年冬天會舉辦「層雲峽冰瀑祭」。溫泉區最早是在1857年在石狩擔任足輕松田市太郎所發現,隔年探險家松浦武四郎來到附近時,雖然未親自到達此地,但他根據資料在地圖上的此地記載了「上遊溫泉」。1915年,鹽谷水次在此地開始經營溫泉旅館,並將此命名爲「鹽谷溫泉」,1921年詩人大町桂月將此地命名為「層雲峽」後,才開始使用「層雲峽溫泉」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