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滿足需求同義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Intel:在真正連網的世界中致勝
2017年1月6日
Venkata "Murthy" Renduchintala,英特爾用戶端與物聯網事業及系統架構事業群總裁
隨著人們邁入嶄新的時代,運算的分佈將橫跨整個網路,提供從裝置到雲端更趨於個人化與沉浸式的經驗...
從5G網路到「萬物」(things)連網的爆炸性成長,人們將邁入下一波科技革命,轉移至真正連網化的世界。這是繼類比訊號轉型成數位訊號的時代後最大規模的轉型,英特爾期望成為這一波革命的開路先鋒。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眼前的變化以及構成未來連網世界的基礎要素。
目前連網主要指人們透過智慧型手機、PC、平板電腦以及其他行動裝置與人聯繫或是連到雲端。未來連網範圍將涵蓋超過500億個智慧與連網化的裝置、機器、自駕車、建築以及城市。這些裝置不僅具備常時啟動(always on)以及連網功能,還需要極大的資料傳輸頻寬。而這些「萬物」將提供使用者蘊含大量資料的新服務與雲端應用程式,進而帶動良性成長循環。
這將是一波顛覆使用者期待以及裝置功能的革命。
在未來,這些個別或是集合裝置將超越我們現有的認知,把以倍數成長的資料量傳送至雲端。譬如一架繪製地圖的無人機,每分鐘能傳送20Gb的資料到雲端。依現今的環境而言,沒有人能在一分鐘產生20Gb的資料!再者,想像街上全都是能連網並互通訊息的自駕車,不僅能和人行道以及交通號誌設備通訊,還能連到週遭的智慧城市設備,即時洞悉情資並採取因應動作。隨著越來越多機器與裝置連上網路,原本就很龐大的資料量將會持續增加。
由於這些轉變將對現有的網路增加前所未有的需求量,因此人們需要新一代科技來服務類型更廣泛的裝置、支援龐大的資料量,並滿足連網需求。從PC與智慧型手機對網路的大量需求、到人們與雲端相互連結「萬物」的嶄新平台,5G是促成這段轉型的重要力量。
有鑑於此,未來的技術標準也將大幅演進。英特爾正著手制定相關標準,針對更具成本效益、效率以及可擴充性的新一代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s;SDN)研發各種技術。英特爾與各產業領導廠商深入合作,從裝置製造商到網路營運商,一起推動5G轉型。
5G轉型是英特爾引領業界的核心。英特爾與業界領導廠商合作,運用製程技術與製造的領先優勢以及智慧財產權(IP)開發出各種端對端的運算與連網技術,帶領業界因應這波轉型。真正的革命將徹底改變人們對產品的期望、技術標準以及經濟型態。
在這波革命下,各種定義也會隨之改變,尤其是「行動裝置」。行動裝置的範疇不再僅限於手機,還包括平板電腦以及PC等連結數以十億計的「萬物」。英特爾著手打造下一波世界級連網資產,包括LTE與5G數據機、射頻(RF)、Wi-Fi、藍牙(Bluetooth)、乙太網路(Ethernet)等,運用這些資產為裝置、網路、以及儲存設備注入動力。為了因應所有智慧與連網化裝置環境,英特爾調整旗下產品與架構以創造令人振奮的嶄新使用經驗。英特爾擴大了行動的定義範圍,讓行動成為500億個「萬物」相互連結的同義詞。
同樣地,「運算」的定義也將改變。隨著人們邁入嶄新的時代,運算的分佈將橫跨整個網路,提供從裝置到雲端更趨於個人化與沉浸式的經驗。以體育賽事為例,籃球員的細微動作,如罰球時手肘的角度、到灌籃時的垂直跳躍高度等,都能即時測量並立即顯示在螢幕上。
PC是英特爾奠定運算策略與事業的根基,同時也是創造關鍵分享IP的引擎,帶動所有產品系列的創新。英特爾遵循PC與更廣泛的運算產品藍圖,每年定期推出效能與創新成果以維持業界領先優勢,並將重點放在二合一(2-in-1)裝置、電競、家用閘道器等諸多產品的成長商機。
在這波革命過後,價值也會隨之改變。英特爾從原先聚焦於系統單晶片(SoC)轉向規模超過500億台裝置的智慧與連網化世界,將帶給客戶與整體產業絕佳的益處。英特爾將開發各項結合最佳化架構、現代化功能以及其他IP資產的高競爭力解決方案,為鎖定的物聯網裝置以及無人機、機器人、PC、汽車、零售系統或是智慧型手機等相關產業體系帶來最佳價值。
藉由構建在開放產業體系累積的數十年經驗,我們將為全球PC與伺服器注入動力並將智慧嵌入令人意想不到的裝置,為這場革命帶來陣容齊備的端至端硬體與軟體技術。
資料來源:http://www.eettaiwan.com/…/20170106NT32-winning-truly-conne…
滿足需求同義詞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心理自戀與自愛,心理學怎麼說?
"恰到好處的自愛對親密關係至關重要。首先,如果你不能毫無保留成為自己的朋友,那麼你怎麼可能毫無保留地成為別人的朋友呢?"
--
嬰兒陛下的自戀
文/Mark Vernon
1914年頭幾個月,正值歐洲戰爭醞釀之時,皇家藝術學院展出的一幅名畫吸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注意。
這幅畫展現了一個街頭場景:兩名警察阻礙了交通。馬和馬車在街上擁擠穿梭,車間的空隙裡,保姆和她照看的小孩在閑逛。小孩兒身著做工精致、質地柔軟的衣服。保姆手拿孩子的玩具。畫面意在表達:世界必須停下來好讓孩子通過。其標題為《寶寶陛下》。
弗洛伊德當時正在寫他最重要的論文之一:關於自戀。文章探討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自愛。它會引導人們像對奴隸一般對待他們最初的照料者(父母或者保姆),要求他們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是愛的一種必要形式。其原因正如我們目前所理解的,人們出生得過早。一項進化生物學的近期理論認為:我們必須在出生很久後才有能力照顧自己,好讓我們超大號的頭能擠出產道。而狗、貓、海豚以及猿並不會面臨這樣的難題,因此它們很快便可以自立。
從嬰兒到青少年,我們需要父母如奴隸般的辛勤照料,不是幾個星期,幾個月,而是幾年。這便是“嬰兒陛下”或者“嬰兒女王”。
於是,自戀是我們知道的愛的第一種形式,並且對我們來說這種自愛似乎很神奇。
你覺得口渴然後哭喊。不可思議的是,鮮甜的乳汁就會淌在你期待著的舌頭上。 你感到不舒服然後嗚咽,潮濕和寒冷就會一掃而空。你困了,溫暖的被單和毛毯會將你包裹住。
整個生活似乎就是為了嬰兒而存在的——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就是嬰兒。他和世界融為一體。
然而,自戀這個詞暗含著醜陋和蔑視。類似的同義詞還有虛榮、狂妄、自大和自我專注。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理解令人遺憾,正如弗洛伊德認為的,嬰兒的各種表現都是正常、健康和有益的。對小孩子而言,當他感覺自己不是關注的焦點時,心理上會失落。沒有了安慰和保護,小孩就會長期陷入恐懼中,同時認為生活是有威脅的。
嬰兒必須首先知道自己是被人愛著的,然後才會冒險去愛別人。生命中的第一份愛伴我們茁壯成長,帶給我們自信和勇氣,自發性和主動性,安全感和踏實感。
恰到好處的自愛對親密關係至關重要。首先,如果你不能毫無保留成為自己的朋友,那麼你怎麼可能毫無保留地成為別人的朋友呢?畢竟,人跟自己是最親密的。我記得自己在少年時期,與人初相識的時候會感到焦慮。現在回想起來,才明白問題不是新朋友,而是我對自己感到很陌生。
良好的自愛是一種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你可以無拘無束地去體會周圍的世界。你不是國王,也不是女王。相反,你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大多數人都會去相愛和相處,去了解和被了解。你有時間和別人相處,因為你不必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自己身上。和自己相處會非常快樂,從父母那兒你得到了第一份愛,現在你有能力愛別人了。
冒險去愛別人是關鍵的一步,也許第二步僅僅是冒險允許別人愛我們。總的來說,這是值得的。它使生命變得圓滿。
心理動力學的人生啟發~延伸閱讀:
新書 “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如何出版)”
博客來:http://bit.ly/1jwghv8
誠品:http://bit.ly/1jwfZ7e
金石堂:http://bit.ly/1jwg62O
圓神書活網:http://bit.ly/1jwgbDw
(圖及原文出處 http://select.yeeyan.org/view/14748/33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