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牌的集體創傷與療癒】🥈
每逢奧運,這項研究就會被再度提起:心理學家們找了眾多受試者,觀看奧運前三名選手領獎時的表情,並評分他們笑容中的喜悅程度;可想而知,金牌選手的笑容最燦爛鮮明,但喜悅並非依名次遞減,銅牌選手僅次於冠軍,最不快樂的則是銀牌選手。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銅牌因為不會和一二名放在同一基準上,他傾向進行心理的「#向下比較」,和沒有獎牌的第四名相比,感覺真是萬幸;但銀牌則不得不做「#向上比較」,和冠軍寶座失之交臂抵消了得獎的愉悅,甚至,會感到悲憤痛苦。
老朋友們應該都聽我提過,小時候演講比賽得了第二的故事:我回家不吃不喝,關在房間大哭一整天,還對前來關心的媽媽吼著:「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兩者很不一樣,但 #內在感受和外界事實本來就沒有絕對相關,當你「認定」第二名代表自己很糟糕,那感覺真等同於輸了全世界。
小戴的這面銀牌,引發了台灣人「我不夠好」的 #集體創傷,有人開始檢討,「他那球應該怎麼打」、「他哪部分還要加強」;有人邊看邊哭,看似為了球賽落淚,實則共感了我們最深層的恐懼。
昨夜奪銀的畫面,看得出小戴的扼腕和難過,因此媒體也翻出2018年印尼亞運的受訪畫面,當記者問道:「你不想向全世界證明,你能拿一個大賽冠軍,來證明自己世界第一的寶座是實至名歸嗎?」
小戴帥氣回應:「這需要證明嗎?」
就是這句話,讓我全身震撼,#戴資穎讓得第二名變成一件集體療癒的事;我猜,小戴明白,名次及獎牌,僅是他「投入」熱愛之事後的附加價值,不是他非得要「拼命」達成的目標,有沒有名次和獎牌,都不會減損他的 #內在動機。
這,就是 #自我價值感充足 的最佳示範,無論小戴未來決定再戰還是退休,都不是僅僅為了金牌或世人的眼光,而是遵從內心的決定。
或許,唯有體驗過第二名(甚至各種失敗、沒得名)的人,才有機會培養真實且穩定的內在價值,畢竟得金牌、成功這種外在價值到來的時候,你光開心就飽了,不太需要向內探索和修煉,所以,失敗和低潮永遠是成長的最佳契機!
之前分享過的《內在獲勝》作者說:「輸,是留給贏家的禮物」,#我們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才能滿意自己,就算「失敗」,也絲毫不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更說明了你已贏過不敢投入的自己。
我相信,#外界境遇若沒有你的允許,#並無法撼動你的內在價值,鑰匙一直都握在你的手裡。
---------------------------------------
想聆聽昕理師的線上課程
《#人類內在揚升的關鍵時刻》💜
https://www.bcccourse.com/online/CoursePage.aspx......
---------------------------------------
想閱讀《#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歡慶八刷💙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註:照片取自網路。
Respect戴資穎/ Tai Tzu Ying💪🏻
演講比賽評分表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九月初秋,又是各縣市開始舉辦語文競賽的時候。臺語界最近也開始在檢討:臺語的演講、朗讀比賽,一定要這麼做作嗎?
其實這種討論,屬於讓我覺得「本來想講些什麼,想想還是算了」的話題。因為能檢討的,早在幾十年前還僅僅有「國語演講」、「國語朗讀」的時代就開始了,能改的早就改了,能廢的話早就廢了。不過在語文競賽圈也打滾這麼長的時間,我也思考了很久,還是可以談談。
當我還在讀國小的時候,每次都要代表學校參加全鄉、全縣的演講比賽。因為我所屬國小是全鄉的鄉會所在,說是鄉內小學第一學府也不為過,但是講成這樣其實也就是全校只有五百人的草地學校而已,每個學生包括我在內都是土包子。在鄉內競賽我還勉強能脫穎而出,縣內賽的時候,遇到那種從鎮上來的選手,我就相形見絀了。
有一次,縣賽的場地在我爸工場附近,他偷溜出來看我比賽。他怕影響我比賽心情,從頭到尾沒讓我發現;直到下班回家吃晚飯時,才跟我說他跑去聽了,而且,「在你前面一號的女生怪腔怪調有夠恐怖,裝那個聲音,『小心呀~小心~~』,讓人起雞母皮!」其實人家的演講稿是在歌頌「小溪呀小溪」,但逼尖了童音之後,家父一直聽成「小心呀小心」,一直不解她在提醒大家小心什麼。
直到今天家父偶爾還會提起數十年前他偷聽到的「小心呀~小心~~」,引為笑談。但是我們都知道,那次比賽那個「小心呀小心」的女生一定有得名,至少名次一定在我這種穿著土氣、發音不準、聲調平板,只能靠俊俏眉目奪分的膚淺顏值型選手還高。
直到我自己也成為語文競賽的一員,語文競賽也多了好幾種語言的比賽項目,我小時候聽見的「怪腔怪調」依然在各種比賽中存在,而且依舊是得名的經常條件。
有些事情,唯有自己參賽過才知道;參賽過還不知道的,唯有自己培訓過選手才知道;培訓過選手還不知道的,唯有自己當過評審才知道。
為什麼臺語演講、朗讀比賽,非得這樣「怪腔怪調」不可?其實這就是比賽已經比到了極端的結果。學生組的比賽,是事先給予三個演講題目,暑假期間先寫稿(內容也可能是老師直接編寫的,並非學生真實經歷)、訓練,比賽時當場三篇抽一篇上台演講。朗讀稿也是暑假前夕公佈數篇朗讀稿(例如國小學生組是八篇),選手就趕緊用暑假加緊練習,比賽時當場抽籤決定念哪一篇。
在內容其實已經限定、也至少有一兩個月時間可以準備的情況下,「原本就熟稔臺語」的先備條件其實是貶值的——老師不見得會挑臺語課發音標準的學生,反而可能挑選面容姣好、台風穩健、平時不說臺語沒關係只要你「g」、「ng」的聲母和入聲字發得出來就可以的選手,在兩三個月內進行魔鬼訓練,熟背已經固定、有範圍限制的內容,贏面通常比本來就會講臺語,但動作僵硬、形貌畏縮的選手大。
其實這沒有不公平,這是「演」加「講」的比賽,不是講話比賽,甚至不是即席演講。更精確地說,這是一齣舞台劇比賽,諸君看過舞台劇嗎?舞台劇表演的風格,比電視電影誇張多了。
不是選手或培訓老師故意要怪腔怪調。假設,今天每個選手上台,人人都如同講話一般把演講內容聊完,評審反而就頭大了——演講稿因為有老師操刀,大致高下不會差太多,發音大致也不會差多少(校內的比賽,才比較會參差不齊,甚至連參差不齊也不可得,而是一樣爛;但是已經到鄉鎮市區賽的等級,大致不會差太多),而大家今天又不靠表情、聲情、動作取勝的話,真的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樣把事情聊完,得分也只會在軒輊之間。既然以上條件大家都差不多,評審只能靠面貌和衣著來評分了。看到沒有,如果演講朗讀比賽的講話聲調要「正常化」,勢必讓整個比賽更不正常。
所以,稿子大家都寫到燒腦,發音也調到燒聲了,衣服也特別請家長燒錢了,長相很可惜我無法幫你整容就先放下,大家唯一能壓倒對方的,只有「演」。用誇張的表情語氣,去壓倒對方,去讓評審知道,我是有練過的,我跟沒練過的聊天不一樣,我練得比其他選手還久、還多!
有人會說,真正偉大的演講家,沒有人這麼誇張的,你看TED演講,誰像比賽那樣!
這樣認為的人,真的跑錯棚了。這是語文競賽,不是TED演講,兩者演講的對象與目的完全不一樣......我再說一次,大眾以為的演講比賽,是講話;實際上的演講比賽,是舞台劇,更壓抑的是,演講比賽還是不能走動的舞台劇!壓抑加三級的是,朗讀比賽更是不能走動、不能做動作,只能靠嗓音和五官表演的舞台劇!這就是為什麼演講比賽要那麼誇張的原因,朗讀尤甚。
用相聲瓦舍的段子來比喻:「同樣是唱歌,如果用鄧麗君的角度來看,帕華洛帝那個叫『拚命喊』;用帕華洛帝的標準來看,鄧麗君那個叫『嘆口氣』。」同樣的,如果用平時聊天、TED演講、造勢晚會演講的標準來看語文競賽的朗讀,一定覺得「誰平時這樣講話」;但,誰平時哼歌、唱KTV又會用聲樂來唱?難道我們就因此覺得聲樂表演沒價值嗎?
青菜蘿蔔,各人所愛,有人愛清淡些,有人愛濃郁些。今天在YouTube上,已經可以找到很多得獎範例,其實,近年來也已經不那麼流行誇張的形式了,大家可以上網搜尋,但我知道,一般人仍然覺得「做作」。總而言之,一般人認為比賽過於做作,亦其來有自,並非一句「演講就是應該像講話」就能解決的。其背後有比賽規則、內容、訓練時間、評分標準等重重限制。不喜歡,可以不比;然而每個選手上台表演的背後,都是數個月到數年的心血,不宜抹煞。
那麼,有沒有辦法做些改變呢?其實是有的。例如教師組或社會組的演講,被大眾視為「怪腔怪調」的「戲劇感」就輕得多,原因很簡單,成人組的演講是即席抽題演講,沒有事先數個月寫稿、練習的時間,所以「實力」的比重相較學生組較高,就不必過於刻意鑽研要怎麼做外顯表演的部份。諸君會說,那把學生組的臺語演講朗讀也都改成事先不公開題目,即席抽題準備就好啦;講這種話的人真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以為臺語到現在還是臺灣主流語言是吧,門檻這麼高會有小朋友敢報名嗎?
幸好,今年的全國語文競賽多了一個「情境演講」的項目,也就是看圖說故事,事先不公開題目,學生比賽前抽題一張沒有文字的四格漫畫,準備半小時後上台講述漫畫裡的內容,並由評審老師在其講述內容裡發問一題口考。這完全是比實力,也就是現今教育強調的「素養」導向。很可惜有些縣市為了節省人力或經費,並沒有在區賽、市賽落實辦理,但我希望未來這能成為一種常態的競賽,選拔出真的有臺語素養、真正從臺語環境成長的年輕選手。
語文競賽執行數十年,比到極致,形成必要之惡但也沒有更好辦法的痼疾不少,書法作文字音字型都有自己改不了的毛病,為了不跨界結怨就不談了XD。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參加田徑比賽,就只好乖乖照規定聽槍聲才起跑、跑在自己的跑道上;覺得這樣跑步沒有輕鬆自在的fu,那就不適合參加比賽,各自在大自然曠野間,愛跑就跑,愛停就停,大也可以。
(本圖主角不是我,感謝老朋友士彰老師提供)
演講比賽評分表 在 新竹縣議員邱振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救救客家話!新竹縣客家社團訪縣長 爭取設「客家事務局」
(自由時報記者黃美珠報導)
https://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00180…
新竹縣議員邱振瑋近年來在新竹縣議會
104年106年兩度提案成立客家事務一級局處
縣政總質詢還全程在議會用母語客語質詢
質詢當場拿出手板請備詢官員念客語
是第一個正視客語文化慢慢消失的縣議員
是最積極推動保護客家文化與客語的縣議員
蘋果日報
「(新竹縣)補助愈多客語恐愈快消滅」
建立時間:2018/03/17 00:06
黃文彬/新竹客語演講會會長
三月初,再去參觀曾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委會)列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由新竹縣寶山鄉公所辦理,客委會補助的「打中午」活動,心中十分感慨。該活動係源自清朝道光年間,客家人於過年後扛神明遶行開墾地祈福,沿途民眾挑擔奉菜飯之習俗。傳承至今,已成為本縣觀賞廟會活動及免費提供遊客美食的盛會。
老一輩常說:「無客家話,就無客家人。」寶山鄉與新竹縣其他鄉鎮一樣,大多數居民皆為廣東客家移民後代,客語原係主要溝通語言。近三、四十年來,雖由於外來人口增加,但本縣仍是全台灣客家人口比率最高的縣巿,也是政客們常自詡的「客家大縣」。既然如此,外界印象可能認為本縣多數客家人應該還會說客家話;事實上恰好相反:由於外在環境變化及本縣特殊政治生態,五、六十歲以下能說流利客語的已經是稀有品種了。
前(105)年9月,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張院長發表調查顯示,在全台「四海大平安(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五大客語腔調使用人數居於第二位,以新竹縣為主的「海陸腔客語」,其消失的速度卻被列入第一位。因為「客家意識(認同度)」,在五大客語族群中的受評分最低!
例如:新竹縣各小學鄉土客語開班率只有25%,係全台客家縣巿比率最低者。新竹、苗栗兩縣客家人口總數相近,每年報名客語認證人數卻不及苗栗的一半,更遑論及格率了;就讀國內各客家研究所的學生,海陸僅約四縣腔的十分之一,遠低於人口比率。所以,新竹縣的平地鄉鎮雖然全部被列為「客家重點鄉鎮」,客語卻已到達送入「加護病房」程度。
小時候去竹東街道巿場,聽到的都是客語,如今已難得聽到。客委會肩負客語及文化傳承使命,希望透過大力補助各地方政府,藉辦理各項客家話動,配合小學鄉土母語課程,延續客語傳承。但是本縣受補助的各項活動,辦得都像選舉造勢大會,從主持人、縣長、鄉鎮長、縣議員、代表、來賓及其他教育界等的客籍人士,在應該講客語的場合,除了少數或只講幾句客語應景外,卻「一律說國語」,那管母語傳承!因為「參加者(選民)不是只有客家人」。前任鄭縣長的名言:「下面(群眾)只要有一個人聽不懂,我就絕不講客家話」最是典型!繼任者亦不遑多讓。
以上顯示本縣漠視客語傳承情況,在福佬庄絕不可能發生。大家對此也不覺奇怪,因為「在家(含公共場所)講國語」都已成日常習慣。他們忘了「客語是客庄最重要特色之一」,政治人物若帶頭講客語,上行下效,具示範及學習作用,可提升客家人自信及族群認同,也可了解客家語言文化的優點。缺少客家話,「浪漫台三線」就少了一項重要元素。
何以客語在本縣快速消失呢?因為縣府歷來忽視客語環境變化,未設專責機構。今全台大多數縣巿,早已成立客家事務局/處,專責客家事務推動;本縣二年前才在「國際事務科」內,指派客家事務聯絡窗口,客家活動多由文化局兼辦。這與桃園巿曾達58人的「客家事務局」,形成強烈對比。
桃園巿舉辦客家活動的次數密度,彷彿鱗次櫛比,本縣則屈指可數。某些重量級客家文物/團體,在台北、桃園展演之後,就直接跳過至苗栗、台中展演,縣民也渾然不知。更可笑的是,縣府為參加全國客語競賽優勝同學舉辦表揚大會,客籍高官致辭時,不例外地全程國語。寶山鄉以前辦理客家山歌及客語演講比賽,老寶山的主持人竟然全部國語,也無人質疑!本縣其他客語重點鄉鎮辦理客家活動情況也相去不遠。客家會議或研討會時,其他縣巿皆以客語報告,本縣代表說幾句應景客語之後,就以「我用國語報告會比較快」,而改用國語。可見在本縣,「消滅客家最力者,客家人也」。真是「補助愈多,客家話滅絕愈快」!
客委會對上述情況知之甚詳,本人也曾在全國客家會議或其他場合,數度向高層建言應按客家活動過程中使用客語程度比率,來決定次年補助額度。這應是有效方法之一,但人微言輕,如同狗吠火車。客委會的「阿婆人」態度,恐怕政治考量居多。
現在政府雖將客語列為國家語言之一,但本縣被馴化的客家人若不及時覺醒或走上街頭(大概也没人會為此走上街頭),客語(客家人)應該很快就到「安寧病房」了!(特別聲明:本人並非反對國語,而是認為客家活動應以客語為主,而非大部份甚至全部講國語)。
演講比賽評分表 在 【2022新跳盃比賽攻略】演講比賽評分標準是什麼?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 發音2. 聲音語調3. 臉部表情4. 肢體動作5. 流暢度新跳盃英語 演講比賽 指導頁:https://www.ispeakgreat.com/englishspeechcompetition1比賽軟體 ... ... <看更多>
演講比賽評分表 在 指定演講比賽規則及評分標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分部及全國比賽層級,所有比賽(含幽默、講評、即席問答、指定演講等),皆需提供7位評分裁判、裁判長1位、同分裁判1位,總共9位裁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