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學的新課綱,將以往的「中國史」改成了「東亞史」。換言之,除了中國歷史,國中會學到一部份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北亞地區的歷史,高中則會將上述內容進行加深加廣。
對此變化,我實話說:「乍看之下理念很好,但最終誕生出的具體結果實在太糟糕了。」這其中的糟糕要是細究起來,那我發半個月以上的文章都未必說的完(何況我也不是太想這種批評為主的文章,畢竟有趣有料且值得探討的東西那麼多,我真不想把時間耗在糟糕的事情上),這裡我提一個自己覺得很失望的點:對於北亞(也就是草原民族)方面的歷史,課綱還是太站在中國角度去描述了。
舉一個現在艇多人會揶揄的事情,就是中華民國的版圖究竟包括哪裡?有些人會認為:那當然是包含蒙古在內的大秋海棠。然後以前課本還會提到蒙古的消失,都要怪邪惡的蘇聯夥同外國勢力訂下的《雅爾達密約》。
但事實上,早在民國政府成立沒多久,蒙古就一直在鬧獨立。甚至在北洋政府時代,當蒙古獨立時,當時段祺瑞的得力部將─徐樹錚,特別組織部隊閃電襲擊蒙古鎮壓當地獨立運動,這件事情甚至讓當時與北洋政府爭鋒相對的孫文都特別寫上賀詞,肯定徐樹錚無疑是「現代班超」(為了怕有人不知道,班超是東漢時代,協助東漢政府拓展西域管轄權的軍事人物,代表名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從以上歷史事件就可看出:蒙古地區很早就想與漢人政權分道揚鑣。事實上,歷史如果倒帶到明朝,蒙古跟明朝可是長期互掐的死對頭,蒙古之所以會與漢人結合在一起,這還是因為滿清政權的緣故,是滿洲人先將蒙古人納為自身勢力的一部分,又隨著滿洲人征服了漢人政權,原本不搭嘎的雙方才被湊在一起。
所以,與其說蒙古從中華民國被剝離,不如要問:那為何蒙古不會想要跟漢人文化聯合?
事實上,我覺得我們的課本至今還是大多還是強調漢朝與匈奴、北宋與契丹之間的衝突,或是以唐朝為中心的角度來談所謂的胡漢兼容並蓄。可為何不是從草原民族,或是說從蒙古本身眼光來認識這個與漢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文明?以及從草原民族的眼光是如何看待漢文
化?
(不過,我也稍微為課本說一些話,新課綱課本的某些部份其實是有提到一點點北亞為主的觀念,但比例很少,而且越往後的章節,這樣的概念就越淡薄,甚至好像根本消失一樣。)
千言萬語,其實可以用一句問題來做為總結:我們有明白為何蒙古會是個獨立國家呢?
所以今天我就要介紹《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這部作品,而我要先講清楚一件事:我沒有說這本書是絕對正確的真理,但我覺得看事情應該試著去接觸不同的觀點,那怕最終並不同意。
我個人對於以蒙古自身的角度,尤其他們夾雜在超愛擴張的俄國毛熊,以及動不動就喜歡當人祖宗的中國戰狼之間,為何想獨立(抱大腿不好嗎?)、又該如何自處(想想我們光面對一個大國就已經渾身不適,而蒙古是在地理位置更加封閉的形勢下面對兩個大國呀)?
然後......對,我知道其實很多人只是要注意接下來的話,那就是:要抽獎啦。
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篇文章
2.
請在底下留言「我想知道蒙古國的百年獨立史」,另外說一個你對蒙古的印象是什麼。
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2位中獎人,可以獲得本書,有興趣的朋友,記得把握機會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234?sloc=main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時報出版
#我說到蒙古會想到成吉思汗
#說到成吉思汗我會想到_呼哈呼哈呼哈呼哈
#或是會想到跟蒙古其實沒關係的蒙古烤肉_味道是比較少印象但那大長筷倒是從沒忘記過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8月26號,中國的內蒙古教育廳發布了一項「雙語教學」新政策。當地以民族語言授課,也就是用蒙古語教學的小學與初中,從9月開學開始,「語文」課必須要改用普通話教學,並且採用國家統一的教材。在接下來的兩年,政治、歷史的課程也要陸續跟進。這項政策引起了當地居民巨大的反彈。許多內蒙古的人超級不爽,有的上街抗議...
「漢人政權」的推薦目錄: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民視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台灣簡史-第一個漢人政權- 看板Cross_Lif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由他開始鄭成功抗荷成海上霸主!|呂捷 ... 的評價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鄭成功| 有一個人他開創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建立屯田制度、興 ... 的評價
- 關於漢人政權 在 中國為何叫中國?如果不知道祖國名字的來源,你不覺得尷尬嗎? 的評價
漢人政權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自認已經重新崛起的天朝的角度(文化意識形態)來看,隱而未說的一點是,台灣真是是不知好歹,竟然不願意納入華夏文明系統。
明明可以被納入華夏系統,卻選擇成為蠻夷番邦的附庸。甚至反過來要幫助蠻夷打天朝。
華夏有個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華夷之辨。
相信世人都傾慕華夏文明,華夏文明是人類最優秀的文明(大唐帝國也許是,但那也不是漢人建立的純華夏帝國。最純的宋明,國力其實很弱),能被自然納入是無上榮耀,其他番邦想加入害怕不被允許,只能當個朝貢國。
從天朝的角度來看,天朝始終是要統治全世界的,建立真正的天下國家。第一島鏈上的台灣,明明可以成為天朝,共享榮耀(當然是日後住在這塊島上的天朝人而非現在的台灣人),卻放棄這份榮耀。
天朝統治者真心相信,那些境內的叛亂都是極少數極端份子在作祟,收到外部勢力(就是蠻夷番邦)教唆,放棄了成為華夏人的榮耀,所以該被剪除。
在天朝史觀,披髮左衽不如去死,番邦蠻夷不如天朝,根本非人。
天朝跟萬國最大的差別在後者採用平等態度,雖然各國或大或小,天朝則是我獨居高位,一統天下,天下臣服。
-
繼承大漢帝國的道統的是漢字文化與儒教制度,尊崇華夏道統,採用華夏制度(儒教+方塊字)就是所謂的漢人政權。
外國人在華夏會被漢字土斷法斬斷與過往的連結,幾代之後你就不知道祖先來自海外。
這是為什麼近年越來越大多華夏名人被考究出來原來不是中原人士?!
但在古代,根本無法考究就都當成漢人,你用方塊字就是漢人。文化共同體。
由於漢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長期大一統帝國,所以,華夏後世以漢人自居。但其實、這個漢人並不是指當時土地範圍或是劉邦的出身血統,而是文教禮制。
這是華夏道統難破的關鍵,因為當上統治者就會發現這套真的很好用!
漢人政權 在 民視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台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國姓爺」鄭成功傳》
🔥民間信仰所祀奉的「國姓爺」或是「開台聖王」,就是著名的歷史人物鄭成功,至今在台灣以鄭成功為主祀的廟宇多達152間,遍布全台,可見鄭成功對台灣的影響既深且遠。
其實鄭成功駐紮台灣只有短短一年兩個月,史書對他的描述差異也很大,一種是推崇為反清復明的民族英雄,另外一種卻是嚴厲殘暴的海商首領,在台灣信仰鄭成功之所以能開枝散葉,這和鄭成功過世之後,不同政權世代的強化形塑有關係。
👉這集節目回歸歷史,重新認識「國姓爺」鄭成功。
--
✅更多台灣演義:https://bit.ly/3iAJYZB
✅訂閱:胡婉玲 Anne Hu
--
#台灣人應知台灣事 #鄭成功 #國姓爺 #開台聖王
漢人政權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8月26號,中國的內蒙古教育廳發布了一項「雙語教學」新政策。當地以民族語言授課,也就是用蒙古語教學的小學與初中,從9月開學開始,「語文」課必須要改用普通話教學,並且採用國家統一的教材。在接下來的兩年,政治、歷史的課程也要陸續跟進。這項政策引起了當地居民巨大的反彈。許多內蒙古的人超級不爽,有的上街抗議、有的家長帶頭讓小孩罷課,也有的是老師跳出來反對,說這是文化滅絕啊。甚至一間本來可以收一千多人的學校,搞到最後真的來註冊的只有10幾個。還有家長突破警方封鎖,把被關在宿舍的小孩接回家之類的。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很多地方都有示威遊行,警察也有武力鎮壓,消息來源很多也很亂。
你可能會問說改用普通話教學有需要這麼生氣嗎?而且官方的說法看起來,這個政策帶來的改變其實很小。而且雙語教學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不好啊。從教育開始,給少數民族一項跟多數人溝通的工具,減少對話的障礙,對國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嗎?
以台灣的經驗來看,我們都知道改變語言教育這件事情很嚴重,但是內蒙古的狀況跟當初台灣不一樣啊。這個政策影響到的範圍不大。內蒙古的人口組成跟西藏或是新疆比起來,漢化的程度高出很多。現在大概2400萬人裡面,真正的蒙族人只有大概460萬人,也就是17%,還不到五分之一。剩下的其實通通就都是漢人。然後這不到五分之一裡面,又只有60%的人的母語是蒙語。所以在當地學校其實有分成兩種,一種是跟其他地方一樣,所有課程都是漢語授課。另一種就是從頭到尾,都是用蒙文教學的「民族語授課學校」。
民族語授課學校中,數學、自然、地理歷史通通都是用蒙文教學而且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本來就有漢語教學。這次的政策就是說,這些”用蒙語教學的漢語課程”,要改成”用漢語教學的漢語課程”。本來學校裡有教的蒙古語課,保持原樣不會變動。除了剛剛講到的政治及歷史課程未來改以漢語教之外,其他什麼數學地理之類的也沒有改變。這樣看起來不就是幾乎沒什麼變更,為什麼大家反應會這麼大?
因為說到底這個就還是在限縮蒙語的環境啊。可是以一個國家的立場來說,人民能夠用同一種語言溝通,好處不是比較多嗎?只要不是用打壓的方式來推動語言,對這些民族來說不是也有好處嗎?可是並不是整個內蒙古大部分人都無法用漢語溝通,是要那種老一輩真的一直都住在牧區的人,才會有漢語溝通不便的問題。而且這些民族語授課學校,本來就有漢語的課程。現在中國政府在一個其實沒多少幫助的地方大做文章,就讓人覺得存心要亂搞。
尤其在少數民族的政策上,習近平打從一開始就在瘋狂的打壓少數民族啊,怎麼可能在其他地方是用強硬手段叫人家漢化,換成內蒙古就變成真心為了人民著想。還是說他跟內蒙古有什麼姦情?而且還可以從幾個方向來看這件事。一個就是蒙古文化越來越被限縮,那個不滿在這一次爆發出來嘛。內蒙古其實整個生活環境就已經是漢語霸權了,公共設施啦、娛樂啦、媒體啦,幾乎都是漢語的天下。大概跟台灣的客家話差不多吧。而且這個政策發布的前幾天,唯一一個純蒙語的社群軟體BAINU被中國政府禁止啊,這個政策應該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吧。另外就是除了語言,接下來政治課程跟歷史課程也會被影響啊。歷史課怎麼教影響有多大,我們台灣人都很清楚嘛。它現在限制只能用國家審核過的統一課程,這個一定有問題啊。
而且世界上官方語言不只一種的國家明明就一大堆,比如說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士等等,難道這些國家的人民溝通全部都有問題嗎?他們會挑出一種語言當作共通的溝通語言,在中國就是漢語啊。推廣共用的語言不需要打壓地方的語言啦。是不知道一個人是有辦法同時學習多種語言的嗎?
語言上不用打壓地方語言沒錯。但是在這次引發反彈的民族語授課學校,如果沒有全面用統一的課本,主要都用蒙語在教學,培育出來的學生,在觀念上一定會與其他漢語體制上課的學生有落差吧。這個不用考慮嗎?我在美國去過很多印第安保留區,因為跟美國主流制度不一樣,人的想法真的也不一樣,這沒有好壞的問題,問題是很多企業不願意進去投資,因為大部分企業為主流打造,在保留區產生落差的時候,它為什麼要擔這個風險?所以很多保留區真的沒有工作機會,真的很窮。
不過一個社會本來就應該可以有很多樣貌。對想要留在內蒙發展做在地創生的人來說,在民族語學校上學,生活在漢語的環境,培養出對兩種語言文化理解的人才這樣不也是一種正面影響嗎?重點是是否有給這些人選擇的權利。跟中國政府講選擇的權利就考倒我了。以目前習近平的做法來看,為了社會及他自己政權的穩定,他沒有打算給人民太多選擇。所以這次就是打著雙語教育的名字,目的是更加削弱蒙語的地位。
我是覺得要改語言政策可以,但一定要民間參與啦。在很多國家教材裡只是改幾個字,都要經過由政府委任的委員會通過,這些委員就是由校長,家長,學者,甚至學生代表來組成,經過充分討論之後,才能改。你如果經過這個過程,公平公開透明,反彈就不會這麼嚴重。不過民間參與這個事,在中國有可能嗎?我特別希望中國的觀眾,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漢人政權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國說不放棄武統台灣已經70年了,講到台灣人都已經麻木了,大部分的人聽到反應都是「然後咧?」,甚至諷刺地說「要打快來」。不過日前美國情報官員發表聯名文章聲稱,中國可能會趁美國總統大選後、明年1月20日新總統任期就職前2天火速行動,趁美方權力空窗反應不及,3天內完成武統台灣。連八十多歲的范媽媽都問說,這次是真的要打來了嗎?有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來看看外媒是怎麼看最近中國武統台灣論。
外媒有這樣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中美最近在台灣周邊的相關軍事活動頻頻,兩邊都不斷進行各種演習。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接著中國就在台灣南北兩端演習。美國航母群在有爭議的南海演習,中國就在南海發射4枚導彈。中國的實彈演習,美軍又派間諜機觀察。《日本時報》訪問中國軍事專家倪樂雄。他說,中國最近的演習,三個方向就是針對台灣、日本和美國。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專家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在德國《經理人雜誌》發表文章。她的想法跟美國情報人員的想法雷同,如果美國大選動盪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而歐洲,尤其是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又不採取任何行動去抵抗中國,就很有可能會爆發戰爭,但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種一次性攻擊,而是從海上封鎖、網路襲擊、媒體操縱和登陸台灣附屬島嶼相結合。
香港《端傳媒》評論員朱兆基認為,中國近年強化糧食儲備、物資配給、思想洗腦和人身管控等「備戰備荒」措施,大談「經濟內循環」,都是為更徹底的對抗局面做準備,他認為中國對於現代戰爭的巨大破壞力認識不深,所以採取無知無畏的冒險可能性不小。
看起來大部分都認為台海緊張局勢升高,有人認為不會打起來的嗎?還是有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叫囂歸叫囂,台海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它的理由也很特別,認為說中國了解美國疫情嚴重,選舉又會帶來分裂,不太可能出兵支持台灣。北京在戰勝疫情,經濟逐漸回穩的情況下,只需要保持威嚇就能阻止台灣獨立。
美國歷史學家哈爾布蘭德斯在彭博社的專欄說,從歷史來看,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20世紀70年代初向中國開放時,其實已經料想到當時獨裁的台灣有一天會重新落入中國的掌控之中。雖然台灣後來走上民主自由,但是說美國會為了中國家門口的一個島嶼,冒著與核武大國開戰的風險來支援,聽起來很荒唐。
但是美國整天喊什麼民主盟友,如果台灣沒了,日本、菲律賓、南韓我看也是唇亡齒寒。尤其是如果台灣落入中國手裡,北京能夠將其反艦導彈,防空系統,戰鬥機和轟炸機以及其他武器的射程擴展到距離其海岸數千英里之外,這威脅到日本的能源供應,鄰國的海上交通線,甚至是對周邊群島的控制。
哈爾布蘭德斯認為比起美軍來援,比較現實的是台灣大幅增加對自身防禦的投資,配備更多地雷、反艦導彈、機動防空系統和其他不是很貴但致命的能力。美國也會採購更多具有遠程攻擊能力的武器,以及更多潛艇、無人機等等。《紐約時報》也注意到,蔡英文總統任內的方向是,台灣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幫助,透過加強武裝都要能阻止或擊敗來自中國的入侵。
今天我們談到的外媒都認為中國軍事入侵台灣可能性升高,也許我們在「狼來了」這種威脅久了已經麻痺了,但是台灣得要更全面去思考如何透過國際外交和全民國防運籌帷幄,拉高中國武力犯台的代價。畢竟台灣的存在就證明了中共的邏輯不通,北京一直想說服民眾說民主跟中國文化不相容。但也說中文,而且以漢人為主的台灣除了市場經濟強大,還從獨裁過渡到民主,社會更加多元。台灣是一個活生生的對照組,讓世界看看中國政權給其公民帶來了繁榮,但沒有帶來自由。
我們知道外媒都已經報導了,如果自由世界失去台灣,那將是災難性的事情。戰爭一旦爆發,如果要保住台灣,也是困難的。台灣已經在有限的空間中盡量加強防衛了。剩下的還是看全球大國如何面對繼續壯大的專制中國。在不斷被武力恐嚇下,在台灣的我們,每一天都要活得更民主更自由。對於中國武統台灣論,你有什麼想法,歡迎來跟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漢人政權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林鄭拒絕封關,香港醫護大罷工。
成龍說:
今時今日,中國人打個乞嚏,全世界都震驚!
是的,全世界都響起警號,黃禍來了。
車公很鬼馬,知道湖北出事了,年初二,用一個湖北人的歷史故事,來訴說香港的來年行止吉凶。
這個湖北人叫馬謖,車公用他的事蹟,馬謖帶兵,化成九十二簽的簽文,告誡香港。
「馬謖帶兵」廣為人知,因為《三國演義》記述了這一章,馬謖帶兵,不自量力,失了街亭,給孔明用軍法斬殺,「孔明揮淚斬馬謖」。
在湖北武漢瘟疫威脅全球的時候,車公用湖北人馬謖的故事,說香港流年。照計,帶兵失街亭被斬,點都是凶多吉少吧,但簽卻是中簽,似乎凶中可以求吉似的,車公真是太鬼馬!
這支中簽咁寫的:
人生何在逞英豪,
天理人情只要公;
天眼恢恢疏不漏,
定然作福福來縱。
文字粗淺,人人明白,沒有故弄玄虛,模稜兩可。
馬謖帶兵,為什麼出事?以致失街亭,遭斬殺?
馬謖不知能力環境的局限,強逞英雄,所以失街亭,遭斬殺,是咎由自取。
武漢出事,中共如臨大敵,封了十幾個城市,全球響起警號,限制中國人,或到過中國的人入境。
武漢市長說,封市前,有五百萬武漢人已逃離武漢,在全國流竄,大軍集結在深圳,香港危城難守。
偏偏林鄭的政策是中門大開,高鐵、羅湖,源源輸入帶菌播毒病人,香港公共醫療,岌岌可危。
政策上,是邀請瘟疫來港,不惜在港內社區爆發。私心上,是借疫症,平定警暴都無法解決的半年反送中示威;谷爆公共醫療,又可攻陷廿二年來醫護死守不讓大陸醫護來港執業的防線。
借瘟疫作武器,連消帶打,能解決政治死結。
車公說:天理人情只要公。
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情?
這是《周易》訴說的大原則。
乾是天理,宇宙運行的法則。
坤是人情,是因應現實形勢而行的血肉人生。
乾說理,坤說勢;乾是心,坤是物。要心物一元,原則是乾主坤從。
所以坤卦說:「利牝馬之貞」。
母馬永遠要跟著公馬走。照顧現實,不能超越天理,違反天理。
乾主坤從,不是盲從,不是討好權勢,是我們的現實人生,要跟著天理走。
一旦坤卦象徵的「現實」,超越了必須跟從的乾卦「天理」,過了界限,逼得天理現身攤牌,這便是坤卦最後一爻: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代表天理的龍出現了,現身在代表現實的坤卦的原野,攤牌了,天地交戰,戰況慘烈,天流血了,它的血玄色;地流血了,它的血黃色。
《文言傳》說: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
當權者無視天理,天理必然會找你麻煩,因為他懷疑你完全不把他放在眼裡。
地勢坤,人在現實形勢的環境,因為權勢地位,自以為大得可以違背天理,結果必然會引來天理的反噬。
因應現實,妄想脫離天理,最後必遭天譴。
天講理,地講勢,乾坤要合,才能生萬物;這是《周易》講的大原則。
如果只按照現實利益,或者個人欲望行事,為其嫌於無陽也,總有一日,碰到陰疑於陽必戰的局面。
車公就用兩句草根語言,講出了上述中華文化的大道理:
天眼恢恢疏不漏,
定然作福福來縱。
根據車公簽文,香港來年好唔好?
乾卦講理,坤卦講勢,知理順勢,即使凶中都有吉;如果違背天理,再大的勢,也只能冰消互解。
中共知自己違背天理,所以,愛用術士,就像黑社會信觀音拜關帝一樣。
武漢爆發肺炎災禍,他們便蓋兩間新醫院來應付。
一間叫「火神山」,一間叫「雷神山」。
獅子山、馬鞍山是香港地理名稱,但火神山、雷神山不是武漢的地理,是術士五行生剋的法寶。
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範篇》,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
天行健,宇宙就是由這五行組成,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個圓圈,這是生。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也是一個圓圈,這是剋。
萬事萬物都由五行組成,我們的身體也是。
肝是木,心是火,脾胃是土,肺是金,水是腎。
肺是金,武漢出現了非典型肺炎,肺出事了,金生病了。
如何消滅這個生了病的病金?
術士想到了火,因為火剋金。
借助火神的能力,剋死病金。
山又是什麼來的?
《周易》八卦,艮為山,其卦義為止。因為古人見山即止。
火神山,即用火神之力,剋死病金,終止災難。
那用火神山醫院,剋止武漢肺炎便夠了,為什麼還蓋一座雷神山醫院。
《周易》八卦,震為雷,五行屬木。雷神震卦,用木來耗病金。
金剋木,用木對付病金,因為由金來劈木,耗盡你的精力。像懲教處和大陸勞改營,勤操猛練,耗盡你的精力,令犯人無力再亂說亂動。
這兩間醫院,便用這個心意命名。
用火用木,剋耗病金,這又無意透露了今日中共的行政信念。
火剋金,木耗金,都是交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凡交戰,無人倖免,大家都流血,贏的,都是慘勝。
2003年爆發沙士瘟疫,北京在昌平縣改建小湯山醫院,成為小湯山非典醫院集中沙士患者。
小湯山因山上溫泉命名,屬坎卦,坎為水,對付肺炎的病金。
金生水,五行稱之為洩。
用水,將病金洩盡,消滅於無形,不用交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便是王道的五行哲學。
十七年前,中共用水洩金的原理,對付非典肺炎;今日中共用火,用木,來剋耗非典肺炎。可見他們覺得自己強大了,可以力鬥,用剋耗打殘你,不用洩瀉解決你。
政治中,他們乘承這套信念。
香港之亂,根源在於人大831框架。
它踐踏了《基本法》,放棄了《中英聯合聲明》,出賣了香港一國兩制的承諾。
由佔中到反送中運動,都是基於這一個問題。
年輕人要奪回自己的未來,所以,甘於流血、入獄、斷肢,甚至成為浮屍、墮樓死亡……
不從根源解決問題,卻縱容警察暴力,蒙面執法,沒後果不追究,引發警員的人性醜惡。
用剋用耗的方法,與整個社會為敵,打殘勇武派,嚇窒和理非。
但問題沒有解決,一個個專業團體醒覺,各個階層都知道政府在胡作非為。
問責官員都問心有愧,人人只掛住個人樣外表,都是非人。將香港推到「否之匪人」的否卦處境。
全港閉塞不通,留下大陸人在洗黑錢,炒賣樓股。
用鄭若驊做律政司,可以政治檢控,用權勢公帤對付社會公義。
這便是剋和耗的通義。
借危治港,這便是鬼馬車公說的馬謖帶兵,結果不問自知,歷史上不勝枚舉。
天災,是對政府的考驗。
一個腐爛的政權,會將天災,作幾何級數的倍升,化為人禍。
一本中國通史,朝代替換,就是不斷重覆這個道理。
人禍,《周易》的用字是「眚」字。
目生翳為眚。
眼睛長了膜,看不清便是眚。
看不清形勢事實,作錯判斷,便是人禍。
己亥豬年的值年卦,是天雷無妄卦。
《周易》警告,這一年,不能有妄念,不能有非分之想,不能用計。
其卦辭說:
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行事要合乎天理,即乾卦的元亨利貞,否則(其匪),人禍來了,不要有僥倖之想。
過去一年,香港人見到的,林鄭政府都是在賣弄聰明,心術不正,所以,人禍來了。
沙士是天災,今次武漢肺炎是人禍。林鄭正努力將人禍升級。
所以,今年庚子鼠年的值年卦是地火明夷,誅滅光明的一年,火在地下,大地漆黑一片。
明夷卦的卦辭只有三個字:
利艱貞。
處於明夷的時代,由於艱,更要貞。
在誅滅火明,大地漆黑的時代,做人做事的大原則,不能因為這個時候而扭曲、放棄,隨波逐流。
在黑暗的時代,要堅持行正道。
在艱的情況下,不能輕舉妄動,藉著黑暗做掩護,整合資源,做好剷除禍源的佈局,要韜光蒞晦,暗中進行。
要利用明夷的特性,作為被壓迫者,可以不聲不響,做追求光明的佈局和努力。
地火明夷六爻全變,就是天水訟卦,抗爭、紛爭不斷。
六爻全變是錯卦,錯卦是觸類旁通的閱讀,明夷卦裡包含大量爭訟的現象。大地漆黑,只是表面無法直接跟你抗爭,但暗地裡,和你誓不兩立,一定要將你剷除,只是一切都在暗中進行。
漢人政權 在 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由他開始鄭成功抗荷成海上霸主!|呂捷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第一個 漢人政權 由他開始鄭成功抗荷成海上霸主!|呂捷王偊菁主持|【呂讀台灣】20200105|三立新聞台. 9.3K views 2 years ago. ... <看更多>
漢人政權 在 鄭成功| 有一個人他開創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建立屯田制度、興 ... 的推薦與評價
有一個人他開創台灣第一個 漢人政權 建立屯田制度、興儒學、辦學校台南可以成為美食天堂的也跟他有點關係這個人就是 鄭成功 台灣不只有成功路還有 ... ... <看更多>
漢人政權 在 台灣簡史-第一個漢人政權- 看板Cross_Lif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四、第一個漢人政權:立國海島之鄭氏王國(一六六一-一六八三)
鄭氏王朝在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第一,它是漢人擊敗西方強國、武裝殖民的成功特例
。漢人雖來臺甚早,且人數不少,但直至一六六一-一六六二年鄭成功方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
,因此中國人視之為統一臺灣的民族英雄。事實上,日本人亦因其有一半日本血統而仰慕
備至。其次,鄭氏王國乃臺灣獨立的先驅。鄭成功據臺,不但反清,而且計劃南征菲律賓,
顯然有開疆拓土,建立獨立王國之志。而其反清是否為了復明,因其早卒,難以斷言。他死
後,子鄭經、孫鄭克塽繼承之,至一六八三年方投降滿清。在此期間,鄭氏的確以獨立王國
自居,以一主權國家身分對內對外行使統治權,可說是第一個以臺灣為主體的獨立政府。
鄭氏王朝治臺,除繼承荷蘭某些制度外,自有一套有別於荷蘭人的制度與政策,影響臺灣
的歷史發展。它建立中國式政治制度、引進漢人文化、確立農商並重經濟型態,而且在臺灣
南部漢人也壓倒原住民成為優勢民族,為清代臺灣之全面漢化奠定基礎。
(一)首建漢人政權,樹立典章制度
鄭成功在一六四八年已奉永曆正朔,但一六六一年永曆帝遇難後,在臺仍用其年以為政治
號召,其子鄭經、孫鄭克塽繼承之。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自克復赤嵌城、圍困荷人於熱蘭遮城後,即著手立國工作。他把赤嵌地
方稱為東都明京,改熱蘭遮為安平鎮,紀念出生地安平;中央設吏、戶、禮、兵、刑、工六
部。至於地方政府,在赤嵌城Provintia設承天府,統轄臺灣,其下設二縣,北為天興縣,南
為萬年縣;澎湖則設一安撫司。斯乃一套完整的中央與地方政治制度的國家體制,當時已
有人批評鄭成功「多僭帝制」;其子鄭經、孫鄭克塽亦延續其制。事實上,鄭氏亦一直以獨
立國身分與日本、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國進行外交往來、締結條約,是以外人史書皆稱Kin
gdom of Taiwan。
鄭成功死後,子鄭經繼位,重用陳永華。陳永華有相才,被譽為臺灣之諸葛亮,主要的政
治、經濟、文化建設是他規畫執行的。除了擴大行政組織外,亦建孔廟,推展教育,以培育
人才;設寺廟以淨化人心,禁止賭博以改善社會風氣,數年後臺灣豐衣足食,夜不閉戶,竟
成為海外樂土。
(二)建立商船隊,拓展貿易
鄭家一向活躍於遠東海洋,具雄厚商業勢力。鄭成功亦承其傳統,甚至以政治、軍事力量
光大之。自鄭成功起兵始,勢力侷促貧瘠而狹小之海隅,若非有商業之支持,絕難抵抗強大
之滿清。攻取臺灣後,雖暫獲立足點,然當時臺地富源尚未開發,開墾之效亦非能立竿見影
。故須同時發展貿易,對抗滿清之經濟封鎖。
他設立山路五商與海路五商,經營貿易。山五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設于杭州及
其附近各地,收購各地絲綢等中國特產,輸往廈門。海五商為仁、義、禮、智、信五行,設
於廈門及其附近,將大陸物資運銷外洋。他也利用商賈走私,進行貿易。結果鄭氏反而因清
朝之海禁而壟斷貿易,獨享財富,因而可以供養大軍。子鄭經亦步亦趨,甚至招攬外商來臺
貿易,如英國東印度公司,因而財政富裕。
(三)開發臺灣,奠立農商並重經濟
鄭氏王朝除建立漢人政權於臺灣外,另一貢獻乃臺灣的經濟發展。一方面繼續荷蘭人的重
商政策,拓展貿易,一方面加強拓墾,發展農業,奠定農商並重經濟之基礎。
鄭成功特重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第一、數萬來臺軍民需糧孔急;第二、當時臺灣適合農業
發展,且曠土甚多。事實上,為對抗滿清之經濟封鎖,足食乃基本要件。然而,臺灣缺乏足
夠而有高技術的勞力,因此他充分利用他所掌控的人力。第一是運用兵力,行屯田。他在一
六六一年圍攻荷蘭人時,即已分兵屯墾;第二是鼓勵文武官員、百姓開墾。他諭勸百官墾荒
,手續是「報明甲數,而後開墾」;第三是吸引大陸勞力;第四是改進生產技術。由於土人
生產工具、技術極原始,生產力極低,鄭氏乃引進較進步之大陸農耕技術,如牛耕、鐮刀。
鄭氏王朝之開發以南臺灣為重心,由今日臺南市、臺南縣,向外擴展至高雄、嘉義。其他
中、北部地區,僅有個別的點狀式的開發。北臺主要為罪犯與投降兵將之流放地,拓墾有限
,有事時方派重兵駐防。
(四)西征、內訌及衰亡
在鄭氏王朝統治下,漢人人口增至十二萬人,且因為掌握政權,文化較高,逐漸可與原住
民分庭抗禮,甚至取得平原地區的局部優勢,原可長治久安。然而,因採取錯誤的對清政策
—西征大陸,自耗國力而步上衰亡之路。
永曆二十八年(一六七四),大陸發生三藩之亂,即耿精忠與吳三桂、尚之信等三王反清
,邀鄭經參與。鄭經以為此乃反攻大陸良機,乃率軍西征。初期戰事順利,占有閩南、粵東
地區。然而,與耿精忠、尚之信間因自相殘殺,戰力大減,於永曆三十四年(一六八○)盡
棄大陸之地,撤回臺灣。經此一戰,不但折損大量將士,且耗損財力,造成國庫空虛,伏下
衰亡之機。滿清原本無意用兵海外,戰後開始圖謀滅鄭,以除後患。一方面厲行遷界令,以
經濟手段困死鄭氏,一方面加強訓練水師,準備征臺。
永曆三十三年(一六八一),鄭經去世,發生二子爭位事件,結果克塽一派勝利繼位,大
權落入其權臣馮錫范手中,國事日非。永曆三十五年(一六八三),清將施琅率軍攻下澎湖
,鄭氏君臣見大勢已去,不戰而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1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