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狗年,也自然讓我們多想想人與狗之間的關係。從前幾天分享的文章中,我們看到歐洲人、阿拉伯人對於狗有不同的態度,那麼華人呢?
這篇來自【故事】的文章,帶我們運用文獻與考古證據回到漢代看一下當時人們與狗的關係,也想想今天我們和漢代人有沒有差異?
-------------------------
從文獻記載與出土資料來看,漢代養狗的風氣很盛行,上至皇帝、王侯,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養狗。這些狗的用途與命運也不盡相同,有好命的狗,也有歹命的狗,甚至還有神奇的狗怪傳說。
漢代一般農戶養狗十分常見,主要是為了守衛、防範歹人。
西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叫做王溫舒的酷吏當了河內太守,上任三個月內做到「郡中無犬吠之盜」(因為所謂的盜賊都被他殺光了),可見一般家戶養狗是為了警備盜賊。東漢時代的人也用「狗吠竟夕」或「狗不夜吠」來當作太守是否擾民的指標,太守徵調民眾的事情一多,就會搞得「狗吠竟夕,民不得安」,可見家戶養狗的普遍。
漢朝西北邊塞的軍隊也有養狗。在甘肅、內蒙古的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居延漢簡,反映出西漢中期以後邊塞的情況。居延簡有不少軍隊裡的公文簿籍,其中「守御器簿」是城防器材的登記簿,有時會列入狗或狗籠。因此,雖然漢代吃狗肉的風氣很盛行,但學者多認為邊塞的狗很少拿來食用,而是作軍事用途,用於守望示警。
而至於狗的形象,漢代人也跟現代人一樣,認為狗是忠心耿耿的。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