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大難之後:留下來的我們如何修復心碎,活出不被悲劇擊垮的人生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可能會面臨到一些讓人措手不及的轉變,例如親人驟逝、罹患疾病、遭遇天災人禍等。我們也很常在新聞裡看到這些事件出現在他人生命中,卻很少再從新聞中去得知這些失去摯愛的人們如何再次重建日常。
作者麗.塞爾斯(Leigh Sales)同時也是一名澳洲記者,毫不保留地公開自己雖然喜歡記者的工作,但卻不喜歡追逐救護車或天災人禍、面對悲劇和痛苦。
然而,當她懷孕八個月的時候,子宮破裂使她經歷了一場痛苦的危機,卻也為往後的人生帶來改變。她開始思考:
「我們如何接受意外可能隨時發生的這個事實?當難以想像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接下來該怎麼辦?你如何繼續活下去?有些人無意間成為大眾都想了解的事件主角,做為一個群體,我們是否有責任幫助他們?當我們真的明白自己不是特例,每個人都是一樣脆弱的平凡人,將表示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過日子?」
《大難之後》因此而生。書中有好多麗對於經歷過悲劇的人們的訪問,書末也分享自己在生產過後,孩子們接連罹患疾病,婚姻也無法持續等經歷。種種巨大的改變擊退她了嗎?我想沒有。麗與受訪者們走過的那些痛苦與黑暗,淬鍊出對生命的啟悟,都讓我讀著讀著覺得心頭一陣暖。
另外,其中對於新聞媒體的探討,我也非常喜歡,不分國籍,就某部分來說,新聞報導都是經由被挑選而來的,如同麗在前言提到:
「一百架直升機裡可能有九十九架飛得很安全,會上新聞的只有出意外的那一架。」
更在之後的章節中也說到:
「新聞媒體強化了我們對於風險的恐懼和大腦對特殊事件的重視。媒體就像放大版的人類大腦,排除普通的日常事件,留下少見的事件。」(麗在也有提到:當然也有其他更開心的新聞,但悲劇似乎總是留下更強烈的印象。)
由於網路逐漸發達,新聞報導更是變得無所不在,看到麗以下的這一段話,我深有感觸。
「不斷填空的需求,意味著媒體對內容的胃口成了無底洞,他們需要源源不絕的新訊息跟照片來不斷更新新聞,鼓勵消費者繼續收看或點閱新聞。」
是啊,在大量的新聞資訊中,過多的負面新聞會導致很多人會對日常生活顯得更加恐懼。我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好好去正視的問題。
除了報導之外,對於面臨悲傷事件的當事人,記者或節目主持人的提問方式也是需要智慧的,倘若將訪問的焦點擺錯,不只傷害到當事人,對於事件本身的真相也會越來越遠。
現在全球受到疫情影響,我們過去的日常生活也大大地被改變了,更有不少人因此而與深愛的家人、朋友、伴侶天隔永別。期許這一本書,都能夠為正在悲傷的人們帶來慰藉與溫暖。
好的,來分享我的部分摘要筆記───
.災難發生的地點愈平凡,我們的集體安全感愈被破壞得更嚴重。這樣的悲劇距離我們太近,令人坐立難安。
.有時候你不喜歡自己或別人的某個原因,說不定將來會以某種形式拯救你。
.不喜歡覺得自己很脆弱,所以我們會設法尋找安心的感覺。
.我們每天都在為最隨機、無意義的事件賦予意義,只為了給自己一種掌控世界的感覺。
.人類的生命恰好是個極複雜的系統,生命的走向取決於長年累積的龐大社交連結與無數個微小決定。
.生命中的艱難時刻會讓人過得辛苦,但其實好事、值得做的事也可能讓人過得辛苦。
.我們可以承認生命難熬,這不會讓任何人蒙羞。真的沒有關係。承認,反而會給人空間展現人性。
.在遭逢如此嚴重的創傷之後,人類還是可以找到繼續前進的方法。與了解你的遭遇的人分享心情,顯然有幫助。找到人生目標也有幫助。
.距離災難僅一步之遙的我們,若是透過媒體吸收了太多災難資訊,也有可能受傷。無數的研究發現,媒體持續報導災難事件對大眾心理健康有害。
.約翰.藍儂過世時,當時的澳洲總理馬爾康.弗雷澤(Malcom Fraser)不需要擠出什麼深刻的感想。若這些新聞事件發生在今日,媒體肯定會期待總理說些什麼。
.對無意間捲入不尋常事件的普通人來說,媒體的高度關注會造成壓力跟傷害。大眾著迷於這些新聞,記者也隨之沉淪,但事件主角可能得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記者的聆聽並非無償,只是付錢的人不是受害者。有時候,記者也可以從聆聽倖存者的故事獲得心理學家得不到的利益。
.若記者能有效聆聽,或許能為後來的諮商打好基礎,或至少不要造成傷害。
.當你感受到疼痛,生命才會出現實感。你會得到領悟,進而產生同情心。痛苦使你成為更深刻、更豐富的人類。
.痛苦中,也有喜悅。你不可能只抱持一種想法:人生很美好,人生很糟糕,或人生很悲傷。一定是揉雜在一起。其實這世界有很多好人,很多的仁慈。他們無所不在。
.並非人人都能變成英雄或是啟發人心,我們也不應該對別人懷抱這樣的期待。
.以為腳下踩的地永遠平穩,或是身旁的情況永遠祥和平靜,只是一種集體錯覺。天氣可能瞬間改變,你我都無能為力。
.心理諮商有時會給人一種消極的印象:你去找諮商師,倒垃圾般傾訴感受跟問題,然後離開,下個星期重來一次。但有用的心理諮商必須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優秀的諮商師會溫柔地把你的思路導引到新的方向。
.「創傷後成長」不會取代悲傷與痛苦,它是在身上發生了沒人希望發生的事件後,出乎意料的副產品。
.我們必須意識到生命有限,沒有人能長生不老,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會結束,所以要活得有意義。
.時間不一定能療傷,但時間能賦予你忍受傷痛的工具。
.在良善的人格特質中,最珍貴的是仁慈。
.等你真正明白在生命的變幻無常面前,每個人都一樣脆弱,你就馬上會停止煩惱生命公平與否的問題。災禍的隨機分布,或許是生命中唯一真正公平的事。再多的金錢、名聲、權勢和美貌,都無法把災禍、疾病跟死亡擋在你家門外。
.我們在新聞裡經常看到生命中最糟糕的事,但是在那之後可能出現生命中最棒的事。
.生命比新聞告訴你的要豐富、仁慈、安全得多。人類也比新聞告訴你的更加善良。
-
作 者|麗.塞爾斯(Leigh Sales)
譯 者|駱香潔
出版社|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歡迎追蹤instagram一起來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澳洲生產國籍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中國應積極吸引移民 「三胎」非應付老齡化最有效方法
文章日期:2021年6月4日
【明報專訊】早前中國公布了2010至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只微增了5%,正式超過14億人口。平均每位女性生育率只有1.6左右(適齡生育的女性更低,只有1.3),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
期待已久,內地政府終於再放鬆人口政策,容許生第三胎。一如所料,中外的即時反應以負面為主,異口同聲肯定這些政策改變無用,每年最多只將帶來微不足道的數萬額外新生嬰兒。現今一代大多為獨生子女,結婚後,兩口子已需要照顧4名父母,如真的生3個孩子,豈不是要負責9個人生活!須知現在養1個孩子都已經非常昂貴,如何能夠負擔3個?
我知道要逆轉生育率非常困難,根據「人口轉型理論」(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隨着經濟發展,嬰兒夭折率下跌,教育水平上升(尤其女性),生育率自然下降。何止中國,所有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歐洲,人口增長都在放緩,日本及韓國人口更已開始下跌。連印度的生育率都落後1980年的5以上,跌至現在的約2.2。去年加上疫情,美國新生嬰兒更加速下跌了4%,證明某些人預測會因夫妻被疫情困在家中而在一年後出現一次「疫情嬰兒潮」是完全錯誤的!疫情中,所有人心情煩躁,何來心情享受魚水之歡?反而家暴和離婚率有所增加。
農村人口多 提供經濟利益或鼓勵生育
「人口轉型」雖可說是大趨勢,但並非自然科學定律,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情况都不盡同,即使不易逆轉,但不等於完全不受政策和科技發展所影響。即使在中國,雖然城市化已剛超過了50%人口比例,即是仍有近半人住在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村,或較容易利用各種經濟利益,例如西方流行的所謂「牛奶金」,或更有效的房屋津貼和價錢優惠等手法,去鼓勵生育。
近日香港是個好例子,本來很多人抗拒疫苗,有發展商捐出一層樓,作為鼓勵接種疫苗的獎品,都收到很好反應,預約人數馬上跳升超過50%,但其實此計劃的每人平均成本很低,可能20元不到!如利用類似手法鼓勵生育,可能亦有點成效呢!除經濟鼓勵方法外,現在醫學昌明,另外還有很多人工受孕和基因工程的新科技和方法,但當然道德和安全性都是重要考慮。
中國人口的最差預測是到2030年代中人口見頂(新增勞動人口早在2012年已見頂),到2100年,人口更將「腰斬」下跌一半,回到約7億人。很多人擔心這將帶來巨大經濟災難,應驗西方人的詛咒,「China will get old before it gets rich(中國未富先老)」,未來那麼多的老人家,靠誰來奉養和照顧?中國確要小心有這個可能,但毋須過慮。
以美國為例,也有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來亦有很多人擔心當二戰後至1960年代初出生的Baby Boomers到退休年齡時,社會將無法應付此龐大的醫療和社會福利財政壓力。事實上,即使美國財政赤字和總債量不停上升,但由於過去40年,利率也不斷下降,結果利息支出對GDP比例,不升反降,再加股市長期表現奇佳,負擔能力綽綽有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近日繼續呼籲美國應以比總統拜登(Joe Biden)提出更大量的基建投資,來替代老齡化社會的自然疲弱消費需求!
同樣政策適用於中國嗎?我認為答案是「yes and no」。我贊成人口老齡化自然減慢長期消費增長,帶來巨大通縮壓力,所以現在所見到的通脹反彈,只因經濟重開對供應鏈製造的短期壓力,只屬過渡性,而非結構性通脹。
1970年代為近代消費通脹最嚴重的年代,當時全球人口增長亦是最快的,再加上當年是「石油年代」的高峰期,所以每當OPEC減產,馬上挾高油價和全球通脹。現在全球女性生育率已跌近半,只約2.4,加上世界已進入無限供應的「數據年代」,所以何來結構性通脹?如長期通脹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將是全球政府和人民,決定為對付氣候變化,寧付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加速轉移到太陽能、EV(電動車),以及各種減碳排放生產鋼鐵和混凝土但仍較昂貴的綠色技術。
人民幣倘成功國際化 將減未來財政壓力
但中國面對的老齡化問題比美國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人民幣缺乏美元的話語權。美國至今仍可隨意行使美國獨有的「exorbitant privilege」(過分特權),亂印鈔,肆意操控利率曲線,基本上即把財政負擔推給全世界投資者幫他埋單,但竟然仍無損美元地位!所以我經常提醒,中國的真正短板絕非製造業,連半導體也不是,中國的真正短板是金融和傳媒。如中國能提升人民幣地位,成功國際化,即使不能代替美元地位,但將對減低未來財政壓力,大有幫助。如再加上成功打造股市的健康慢牛,當然亦對退休基金和人民自己積穀防老,有莫大幫助。
除財政擔憂外,很多人亦擔心未來勞工短缺問題,包括誰來照顧大量老人家?中國人非常相信科技,寄望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5G和AI等新技術,工廠變得更自動化,連家居工作,包括老人家的日常生活護理,都可由機械人替代人力。但兩周前我在文章中已解釋過,5G和AI的發展速度都遠遜預期,尤其如駕車和照顧老人家等關乎安全的任務,當成較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問題來處理,可能是個基本性錯誤,因為這些是極需要可見將來仍沒有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需擁有「common sense」,才能解決的問題。
如真的不能提升生育率,科技亦無法完全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那麼是不是真的絕望?當然不是,其實最實際和最有效化解老齡化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移民。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以移民來解決老齡化問題,同時亦是最符合全地球利益,減低對氣候變化壓力的最佳方法。即使發達國家和中國人口增長緩慢,但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增長率仍高,所以全球人口仍以每年約1.1%的頗快速度增長,為世界環境製造不小壓力。我不清楚此增長率是否過急,會否因此而威脅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從而防止全球暖化攝氏1.5度的危險臨界點。
人口問題跟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息息相關,每個國家不可自私地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漠視全球人口和環境問題,必須全球合作。自遠古石器時代以來,從非洲開始,人類遷徙大方向按照兩個原則:第一是人類「滲透」(osmosis),從人口密度高,遷至密度較低的地方,過去500年,南北美洲和澳洲的開發,就是最佳例子。第二是人類亦會遷至即使人口密度較高,但經濟發展機會亦較多的大城巿;所以即使日本人口已在收縮,但東京都人口仍在增長,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明顯也有同樣情况出現。
美國有大量經濟機會 排外無礙吸引力
美國當然是移民建國的最成功例子。數百年來,不停吸引全球移民去尋金、尋找機會,亦有人為了逃避原來出生地的戰亂、饑荒和貧窮。美國每年接受超過100萬名合法移民,非法移民的總數量亦遠超過1000萬。移民不止為美國帶來全球精英,亦帶來更需要的勞動力,如真的杜絕非法移民,全美國將無人收割水果和蔬菜,更沒有工人為富人修葺花園和打理家務。
當然在美國和歐洲等地,移民亦帶來嚴重種族關係和其他社會問題。反移民潮正是過去數年,西方民粹崛起、推動英國脫歐、不少歐盟國家極右主義抬頭,以及特朗普入主白宮的重要推手。不少歐洲人誇張地擔心在不久將來,歐洲甚至將變成伊斯蘭為大多數的地區。長遠當然有這個可能性,但伊斯蘭教徒仍只佔歐洲人口不到10%,真正害怕的原因仍是種族主義居多。况且,近日中東和北非難民加速湧入歐洲的原因,正是因為美國跟歐洲和以色列等盟友,在中東啟動多場不義之戰,大量殺戮伊斯蘭教徒,他們才會遭巨大生命危險,逃亡到歐洲。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美國擁有大量土地和經濟機會,所以吸引力更大。即使特朗普如此排外,大量減少移民和工作證額度,近日針對亞裔人士的歧視與日俱增,仍無礙美國對大量移民的吸引力。當拜登一上台,數以百萬計的中美和南美人即湧至美墨邊境,企圖偷渡到美國,希望拜登特赦,或最少不會遣返所有非法移民。
有些西方「聰明人」已指出,美中之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正取決於美國處理移民的政策。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如此比例不改變,毫無疑問,即使美國使盡陰招,包括貿易和科技戰,抹黑中國等,中國名義GDP仍必將在10年內超越美國,並且將繼續拉開距離,變成美國的兩倍甚至三倍。打仗則兩敗俱傷,絕不可行,唯一最有效抗衡方法是加速接納移民,但當然要非常小心處理種族關係,和對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等範疇的影響。過急的移民速度將帶來極大社會矛盾,即使特朗普已下台,但很多社會問題仍未解決,未來隨時可因移民問題而再度爆發。
中國吸納移民 更需要一般勞動力
我當然不贊同此修昔底德陷阱、零和遊戲式的觀點,但我認為基於老齡化問題,中國也必須考慮移民政策。中國大多數人為漢族,雖然有50多個少數民族,但大多都已歸化中國多年,並非移民。
近年因經商和留學交流,多了不少外國人居住在中國,在一些餐廳已開始見到外國人當服務員,據聞有些工廠亦有顧用外勞。但整體人數仍有限,拿了永久居留權的應不多,入了中國籍的就更少了。我鼓勵中國採取更積極吸引移民政策,精英當然歡迎(雖然大學生過剩,但全球精英可帶來創意和新市場),但其實可能更需要一般勞動力,尤其未來照顧老人的護理人員。
我非常歡迎中國逐步開放人口政策,但原因並非天真期待純粹藉此解決未來的老齡化和相關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此政策改變符合人道立場。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2748057226&issue=20210604
澳洲生產國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505紐約時報
*【拜登改變疫苗接種策略,爭取在7月4日前重新開放】
美國面臨疫苗接種滯後的問題,影響到拜登政府在7月4日之前,實現恢復正常活動狀態的承諾,拜登總統調整了抗疫策略,將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地點轉向更多的地方,以針對美國年輕人和那些不願接種疫苗的人。拜登在白宮發表講話說,他正在啟動抗擊冠狀病毒的新階段,目標是在獨立日前,至少為70%的成年人接種部分疫苗,並向所有未接種疫苗的人發出個人呼籲:“這是你的選擇,這是生與死。”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4/us/politics/biden-vaccination-strategy.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輝瑞公司週二在其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對華爾街分析師和記者說,輝瑞公司預計將在9月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緊急授權,以向2至11歲的兒童管理其冠狀病毒疫苗。該公司表示,它還計劃在本月申請全面批准該疫苗用於16至85歲的人群。該公司表示,預計將在8月初之前獲得有關該疫苗在孕婦中安全性的臨床試驗數據。預計到下周初,FDA將發布緊急使用授權,允許將該疫苗用於12至15歲的兒童,這是美國防疫的重要一步。
#美國大部分地區的疫情呈現穩定下降趨勢,但亞利桑那州卻有升溫趨勢。截至週一,亞利桑那州的病例在過去兩周已上漲21%,與懷俄明州並列。
#紐約地區的重新開放使人們鬆了一口氣,但有些人擔心這還為時過早。
#印度的報告病例激增至超過2000萬,但這一數字可能更高。印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嚴重的國家,超過了2000萬例。儘管其他國家已經開始提供援助,但醫院仍然無法幫助許多重症患者,家庭急於尋找氧氣。總理莫迪低估了這種病毒,而受到外界嚴厲批評,反對黨領袖Rahul Gandhi表示,目前迫切需要全國封鎖,而且這是“唯一的選擇”。
#紐約州立法通過,將全州暫停住宅和商業搬遷的期限延長至8月31日,延長租期將為房客提供額外的救濟,他們不會因未付房租被帶上法庭,如紐約預計將開始向陷入困境的租客發放24億美元的租金援助一樣。這筆財政援助,將提供高達一年的未付租金和水電費。
#5月1日,中國一媒體貼出一張「中國點火VS.印度點火」的圖片,將中國發射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的點火瞬間和印度火化因染疫失去性命的患者放在一起。照片PO出後隨即在網路上引起爭議,印度政府強烈抗議,要求將其刪除。中國雖已向印度提供了醫療幫助,但此爭議暴露了官媒的宣傳方式,與北京在外交上的努力相抵觸。
#因印度疫情嚴重,澳洲當局禁止滯留在印度的公民返家,人權團體和反對派政客對抵制情緒日益高漲。澳洲政府週一推出此禁令,一直持續到5月15日,對任何試圖從印度返回的人可能處以最高5年的監禁和相當於大約50,000美元的罰款。據信,這是澳洲首次將其公民和永久居民入境定為刑事犯罪。
#歐盟的藥品監管已經開始中國的科興疫苗的Covid-19進行審查。
#停靠在西班牙港口城市維戈附近的一艘貨船7名船員被檢測呈陽性,至少3人被診斷為雙變異B.1.617變種,其中一名49歲船員,週二住進西班牙的重症病房,幾名船員是印度人,但當局沒有具體說明在重症監護室的船員的國籍。這艘懸掛新加坡國旗的貨船名為普羅米修士·利德爾,上週四從英國南安普頓港駛入維戈。其餘22名機組人員已被隔離在船上,等待進一步測試。
#總理德拉吉宣布,預計已施打疫苗者從5月中旬開始前往義大利旅遊的遊客無需檢疫,並預計將為旅行者引入歐洲疫苗護照數位綠色通行證。
#韓國一家主要的乳製品生產商,被指控故意散佈錯誤信息,宣傳其中一款飲料可以抵禦冠狀病毒,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本週提出辭職。
#輝瑞宣布,其Covid疫苗在今年前三個月的收入為35億美元,佔其總收入的近四分之一。《紐約時報》的Rebecca Robbins和Peter S. Goodman報告說,這種疫苗無疑是輝瑞最大的收入來源。
#儘管紐約市誓言要在7月完全恢復大流行前的活力,但聯合國還是發出了一個強烈信號,即由193個成員組成的組織,對於任何重新開放日期,都將保持謹慎,且認為還為時過早,無法按正常計劃進行9月的大會會議。
#在外國外交使團和居民幾天來尖銳批評之後,香港政府放棄了一項要求所有外籍家庭傭工接種冠狀病毒疫苗的計劃,該計劃稱該要求具有歧視性。
#希臘已經向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海外遊客重新開放,儘管該國的醫院仍然滿員,並且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希臘人沒有接種疫苗,但在重新開始旅遊業方面領先於大多數歐洲鄰國。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5/04/world/covid-vaccine-coronavirus-cases
*【葉倫稱,隨著經濟復甦,利率可能需要提高】
財政部長葉倫表示,鑑於拜登政府提議的巨額投資,以重建該國的基礎設施並重建其勞動力,可能需要提高利率以防止經濟過熱。但後來又澄清說,她沒有向制定貨幣政策的美聯準會提出建議。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4/business/economy/janet-yellen-interest-rates.html
*【眾議院共和黨人已經受夠了Liz Cheney的實話實說】
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稱,因眾議員Liz Cheney繼續抨擊前總統川普煽動支持者在1月6日衝擊國會大廈,現在共和黨議員對她領導眾議院黨團的能力表示擔心。共和黨眾議院議員正在考慮換掉Liz Cheney的領導職位,罪名是否定川普和他的虛假選舉主張。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4/us/politics/liz-cheney-trump-republicans.html
*【法官稱,巴爾誤導司法部對川普行為的看法】
華盛頓聯邦法官指控司法部長巴爾誤導司法部官員有關前總統川普本應被指控妨礙俄羅斯調查一事,並下令發佈相關備忘錄。美國華盛頓地區法院法官Amy Berman Jackson週一裁決,司法部的混淆讓國會和公眾認為調查不實。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4/us/politics/barr-trump-obstruction-russia-inquiry.html
*【長年忽視警告,墨西哥城發生地鐵車禍】
墨西哥首都多年來一直在為這場災難作準備。自十年前開通以來,墨西哥城最新的地鐵線路,預示著美洲第二大地鐵系統的擴建,一直被結構缺陷所困擾,工程師們一再對潛在的事故發出警告。然而,除了2014年,該線路短暫部分關閉外,歷屆政府都沒有理會這些警告,就在周一晚上,釀成致命的災難,一列地鐵天橋倒塌墜落50英尺,造成至少2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4/world/americas/mexico-city-subway-accident.html
*【朱利安尼涉案越來越多,顧問們認為訴訟費應從川普2.5億美元競選資金中買單】
據知情人士透露,自從上周FBI在朱利安尼的家和辦公室執行搜查令以來,他的顧問和支持者一直在向川普的助手施壓,要求從大選後籌集到的2.5億元中撥出一部分為朱利安尼的律師費買單。朱利安尼已經聘請了新的律師,並面臨著自己代價高昂的法律之爭。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4/us/politics/rudy-giuliani-warrant-trump.html
澳洲生產國籍 在 澳洲citizenship入籍指南/附赠考试中英文对比截图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申请加入 澳洲国籍 有哪些要求?1 What are the requirements to apply for ... 需要的资料(跟之前pr的一样,出生证明、护照、中国无罪、 澳洲 无罪、 ... ... <看更多>
澳洲生產國籍 在 生在澳洲的孩子就是澳洲公民嗎?拿到PR後如何申請國籍 ...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沒有澳洲身份的父母帶著位成年的孩子來澳,等孩子成年後成為澳洲公民後,再通過父母移民解決自己的身份問題。 對於一個不是在澳洲出生的孩子,一般孩子的身份完全跟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