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吃⋯
嗯⋯好飽呀!!
澳門土生菜
嚴格來說,糅合中葡菜之長的澳門菜是從傳統葡國菜演變過來的。經過多年,傳統葡菜不論在材料、烹調技巧以至菜式設計受到中國菜的影響,加上運用來自東南亞及印度不同香料,如咖喱、椰汁、玉桂等等,傳統葡菜的口味漸漸演變成今天風味獨特的澳門土生菜,更適合東方人口味。當中不可不提的著名澳門菜式包括非洲雞和辣大蝦,全都是色、香、味俱佳,令食客回味無窮。
澳門土生菜是澳門獨特的美食,用豐富的配料烹調出揉合中葡特色的佳餚,背後蘊含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與葡萄牙航海文化。16至17世紀期間,葡萄牙航海事業發達,商人經營香料貿易,商船途經非洲、印度沿岸、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等地始抵達澳門,將沿途各地的香料和飲食文化帶到澳門。此外,葡萄牙人與上述不同地區的族群及澳門的本地華人通婚,以致各地與本地的材料、菜色和煮法漸漸融入澳門的傳統葡國菜。
土生葡人喜愛用來自非洲、東南亞及印度等不同香料和配料來烹調菜色,如咖哩、椰汁、丁香、肉桂等,加上中國菜的烹調技巧和口味,以葡式烹調為基礎,經過數百年演變成今天獨特美味的澳門土生菜。澳門土生美食代表著澳門特色的飲食文化,廣受本地人士及各地遊客喜愛,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更於2012年獲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炸馬介休球、薯絲炒馬介休
馬介休(來自葡語:Bacalhau),是鱈魚經鹽醃製而成,是不少葡萄牙菜與澳葡美食的主要材料。這食材是16至17世紀期間由葡萄牙航海員及傳教士從葡萄牙帶來澳門。經過數百年演變後,衍生了澳葡菜,較著名的馬介休菜式有薯絲炒馬介休、炸馬介休球、及馬介休炒飯等。
乳豬飯
招牌的乳豬飯,採用兩個多月大的乳豬,醃足兩天後,再以特製的焗爐烤焗,乳豬皮相當鬆脆,外皮油亮光滑,皮下脂肪不會很多,入口油脂連肉更豐腴,豬肉有點厚度,但又嫩腍,不會燒至乾身,有別於廣東乳乳豬的芝麻皮,油脂比例剛好,入口油而不膩,豬肉嫩滑不粗糙。除了採用傳統葡萄牙醃料外,亦加入不同東南亞香料。
有別於傳統的葡萄牙燒乳豬,這澳葡式燒乳豬配有廣東人喜愛吃炒飯墊底。炒飯加入乳豬汁及多種配料炒過,呈金黃色,與乳豬非常配合。
Tacho 大雜燴
大雜燴是一款冬天限定的大雜燴,是土生葡國人的家常菜,別處很難吃到。材料相當豐富,豬手、鴨髀、臘腸、豬皮、雞肉等材料先汆水再烹調,因此燴煮出來的湯汁特別鮮甜又不油膩。最後加入的椰菜,吸收了湯汁的精華,鮮甜味美。
大雜燴類似中式的佛跳牆,只是食材相對平常,較適合當家常菜式。這道菜的做法其實並不複雜,只是需時預備,耐心烹製。
Minchi免治
「免治」(Minchi)這個名稱源自英文「Mince」(剁碎)的諧音,指經攪碎後的豬肉或牛肉。以前的土生葡人十分喜愛這道菜色,是當代家傳戶曉的土生美食之一。現在,許多澳門茶餐廳都會供應免治豬肉或牛肉飯,但做法與傳統的土生葡人免治不同菜。
傳統免治也有乾濕之分,不論是醃製食材、還是烹調醬汁,免治都會經常用到鼓油,這無疑是受到華人飲食文化的影響。經油炸後的馬鈴薯粒十分香口,搭配免治肉碎入口軟腍、馬鈴薯粒帶脆,有意想不到的美味!
鹹蝦酸子豬肉
這是一道傳統的土生家常菜。酸子又稱羅望子,葡語為Tamarindus,意指印度的熟棗。它與鹹蝦醬同為土生葡人常用的調味料,多用作烹調肉類。
昔日此菜使用豬油烹煮,現因健康理由改用橄欖油,味道同樣可口。鹹蝦酸子與片糖的搭配組合,使食物味道更為酸甜可口,送飯一流。
黃薑粉豬肉
這道菜的醃料運用了葡國人當年在航海時帶來澳門的香料,如黃薑粉、月桂葉、白酒等,融合東方和西方的烹飪方式製作出來的。這道菜運用了多種香料和食材製作,具有獨一無二的風味。
葡國雞
葡萄牙人從非洲及印度食材中得到啟發,利用一整隻雞和多種配料炮製而成的葡國雞,是澳門地道的知名土生菜,在葡國當地吃不到。
煮好的雞肉香滑濃郁,秘訣原來是將買來的罐裝椰汁預先冰凍,待變奶油狀後再使用。由於烹調時加入了黃薑粉,豐富了食物的色澤,與椰汁、椰絲等混搭出淡淡的辛辣香甜味道。值得注意的是,黃薑粉容易變焦,所以在烹煮時必須使用慢火。
#台灣 #澳門 #美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很多朋友去澳門,必吃非洲雞,吃不夠?可考慮自己在家做。 關鍵是醬汁,材料包括花生醬、茄汁及椰絲,三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煮好後,惹味得很。 材料: 雞扒 3塊 雞扒醃料: 蒜茸 1茶匙 乾葱碎 1茶匙 生抽 1湯匙 鹽 1 1/2茶匙 糖 ...
澳門 非洲雞 做法 在 方健儀 Akina F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2.15 U Magazine Local Gourmet
寫專欄令我長知識。只係知有乾濕褸,但從來唔知咖喱都有分乾同濕,你又知唔知點分呢?
《咖喱乾濕論》
自命是半個澳門人的我,兩三個月前為澳門旅遊局拍攝介紹「土生葡菜」特輯時,才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自以為葡菜不外乎葡國雞或馬介休,但原來我只是一知半解。
位於歐洲西南大陸的葡萄牙人從前擅於航海,但不論你有多厲害,百多年前經水路到其殖民地澳門,也得用上數以月計的時間。以前的食材不能保存太久,因此途經非洲、印度等地時就地取材,「有乜煮乜」,成為變奏版澳門獨有的土生葡菜。
在澳門也有不少土生葡國餐廳,較吸引我眼球的是連名字都非常本土的「福隆」。老闆娘是土生葡人,由於她姓龍,30年前第一間店開在福隆新街,不如索性取名為「福隆葡國餐」。兩夫婦往後擴充營業,在澳門百老匯一個向海位置也開設分店。
點菜時,井底之蛙又再出場,因為一些我經常吃的菜式,原來大有學問,其中一款是秘製咖喱蟹。龍小姐說,咖喱也有乾濕之分。乾咖喱用辣油帶起味道,較易上火;福隆用的濕咖喱則多香料,咖哩汁主要來自天然的蔬菜汁,較健康及不太辣,不用其他調味,配上鮮甜的肉蟹非常美味。
再來介紹不是來自非洲,而是澳門土生的非洲雞,也分乾濕兩做法。乾者是汁還汁,雞還雞;福隆用的濕煮則雞連汁焗,汁料包括沿東南亞海岸採購到的椰汁、花生、黃薑等。為何取名非洲雞,皆因從前航海年代,廚房工通常由黑奴擔任,由他們炮製的雞,謂之非洲雞。此惹味雞配以水果切片加紅酒的Sangria一絕。
另一款必吃的是葡國烤鴨飯。廚師先把鴨燒至六七成熟,然後用起出來的骨淆湯煮飯,鴨肉則手撕,拌入西洋腸絲及火腿絲,然後與飯一起焗。我最愛面頭焗至微焦的飯,再用湯匙翻開裡面充滿鴨精華的材料,非常香口。
馬介休在葡國餐廳沒有不吃的理由。本身是銀鱈魚,為方便儲存,葡國人把之用海鹽醃,現代馬介休已經減鹹迎合大眾口味。此魚原來有百多種煮法,而我最愛吃的馬介休球是混入薯蓉炸,十分香脆,原來這個做法的目的,是給予當年長途跋涉的葡國海軍無比能量。
還有是令人吃不停口的厚切芝士包。廚師選用四種芝士放在硬豬包上烤焗,一定要趁熱吃,因為可以拉出Pizza般的芝士絲,而且外脆內軟,極受小朋友歡迎。
我很享受這頓飯,除了嘗到美味的土生葡菜外,更可在每一道菜中學習航海史,舌頭及心靈都感到很豐盛。
髮型: Vincent Yeung @Salon Osmosis
化妝: Herman Ng
服裝: HOUSE of V
場地: Broadway Macau 澳門百老匯
澳門 非洲雞 做法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很多朋友去澳門,必吃非洲雞,吃不夠?可考慮自己在家做。
關鍵是醬汁,材料包括花生醬、茄汁及椰絲,三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煮好後,惹味得很。
材料:
雞扒 3塊
雞扒醃料:
蒜茸 1茶匙
乾葱碎 1茶匙
生抽 1湯匙
鹽 1 1/2茶匙
糖 1茶匙
胡椒粉 適量
醬汁材料:
乾葱碎 50克
蒜茸 50克
辣椒 2-3隻
茄汁 3湯匙
雞湯 半杯
淡奶 150毫升
花生醬 2湯匙
雞扒肉汁 適量
鹽 少許
糖 少許
辣椒仔辣汁 少許
椰絲 1-2湯匙
做法:
1. 雞扒洗淨抹乾,加入蒜茸、乾葱、生抽、鹽、糖及胡椒粉拌勻,醃過夜或至少半小時。
2. 燒熱油,先將雞皮一面煎至金黃,反轉煎另一面至兩面金黃,加蓋焗2-3分鐘至七八成熟,取出備用,鑊內的煎雞汁留用。
3. 原鑊加入乾葱碎及蒜茸,辣椒切碎,放入鑊一同爆香,加入茄汁。
4. 再加入雞湯煮沸,轉慢火,加入淡奶、花生醬及雞扒肉汁煮沸,拌勻成醬汁,以鹽、糖及辣椒仔調味。
5. 將醬汁淋在雞扒上,撒上椰絲,放入已預熱的焗爐以220度,焗10分鐘至金黃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