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Q&A|第三話:本土語言有字嗎?台語篇】
「台/客語有字嗎?」
「原住民族語為什麼寫成英文的樣子?」
想必許多剛接觸本土語言議題的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目前的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強調華語教學、將華語當作教學媒介傳授知識,本土語言則是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造成傳承困難。
然而,所有的本土語言皆有自己的文字,台語、客語向來有漢字傳統,西方傳教士來台時帶來教會羅馬字,在教會中也有使用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愈來愈知名的台羅、客羅則是於2000年後由教育部制定而成。原住民族歷經荷治、日治到現代都歷經過文字化,使用過羅馬字、假名字等不同文字系統,現在普遍使用的是2005年公告的教育部「公告版」羅馬字。
本土語言的文字發展歷史十分豐富,也曾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時期,以下將依語種分類,著重介紹目前仍然流行,抑或由政府整合推動文字系統,本篇將先從台語起鼓。
▎漢字書寫
古代中國文人學習官話、以文言文行書,極少用本身的母語進行白話創作,但是也出現各地方語言的白話文學。台語的白話漢字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傳奇作品《荔鏡記》,內容詞語係由潮州話及泉州話混合寫成,其漢字選用除了有本字之外,也使用許多借音字、訓讀字、自創俗字等不同的方法來書寫泉/潮州話。《荔鏡記》版本眾多,用字不甚統一,卻也是閩南地區以白話漢字書寫的濫觴。
清代以降,閩南地區開始出現以通俗漢字記錄閩南民間歌謠的小冊子,也就是「歌仔冊」,歌仔冊隨著漳泉移民傳到台灣,到了日治時期達到盛行巔峰。歌仔冊的目標受眾是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普羅大眾,因此用字相當簡單淺白,較少使用艱澀漢字,而偏重借音字,許多俗用字的使用即是源自歌仔冊。
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文壇對於鄉土文學該使用中國白話文或台語文而引發台灣話文論爭,支持台灣話文派的黃石輝撰文主張台灣文人必須貼近一般大眾,寫台灣的文學,創作語言、文字應使用台語,達成言文一致。此論點得到郭秋生、賴和等人支持,也有後續創造新字等討論,賴和更是嘗試用台語寫小說的第一人。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加強日文教育、禁止漢文書寫,這波台灣話文運動也隨之戛然而止。然而,其中以台語書寫白話新文學的想像及嘗試,對後世台語文影響甚鉅。
2000 年後,政府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推動鄉土語文教育。此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編纂《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提供前線教師參考資料,同時試圖使台語文用字統一。編纂的過程中有十幾位語文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研商選字原則,數年後分批公告「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2007年公告第一批 300 字,至2009年總共公告700個常用推薦漢字。
教育部的推薦漢字原則上尊重傳統,考據傳統上的本字、訓用字、借音字等等,以訂出易教易學、兼顧音字系統的適合漢字。推薦漢字的出現是台語文字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使得不只增加台語漢字的固定性,更使體制內的台語教學更有依據。
▎白話字書寫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羅馬字母拼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為基督教傳教士於福建廈門創設並推行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或「教會羅馬字」。
白話字的雛形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歐美基督教會積極向海外拓展,傳教士通常會先學習當地語言以利宣教。1810年代,英國倫敦宣道會的宣教師在東南亞麻六甲開辦「英華學院」,因當地大多為閩系華僑,通曉官話者為少數,宣教師遂開始研究福建話。
因當時大多數中國平民不識字,難以閱讀譯作漢字的基督教經典,傳教士於是另尋他法。1850年代左右,廈門地區的傳教士以拉丁字母及符號為基礎,發展出可以準確拼寫廈門話拼音文字系統,稱作「白話字」。傳教士發現,使用這套文字系統可有效降低信徒學習識字的時間,遂在閩南地區大力推廣,也用白話字編纂字典、翻譯聖經、聖詩。
自1865年開始,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先後等人來台宣教,將白話字傳入台灣。1885年,巴克禮牧師甚至在台南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府城教會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今《台灣教會公報》),內容皆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記載教會事項、各地新聞、文學創作等等,至今仍持續發行,累積大量豐富文獻。白話字在台灣的台語教會內發展悠久,也曾向外觸及非教會族群,如日治時期蔡培火著名的社論《十項管見》(Cha̍p hāng koán kiàn)即是用白話字寫成,台灣文化協會也曾短暫開辦羅馬字講習會。
然而,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先後推行國語運動,白話字受到不小的壓迫,也造成目前社會上多數人不曉得或不曾聽過白話字,但是至今台語教會系統內仍然是堅持使用白話字佈道。
▎台羅書寫
台羅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簡稱,與白話字同樣屬於拉丁化的台語文字系統,為中華民國政府制定,且正在推動的羅馬字方案。
雖然白話字歷史悠久,但是近代部分學者認為白話字有其缺點,紛紛提出修改方案。有人認為要改為更符合音韻學的音標;有人主張應改為與英語相近的通用拼音,方便大眾學習;當然也有堅持回歸白話字傳統的聲音。從1990年代起,各派之間便多有討論、爭執,最終各家在2005年達成共識,整合彼此論點。教育部遂於2006年公告整合的拼音方案,也就是台羅。
台羅是以白話字為基礎做出小幅度的改革,修改部分聲母、韻母及標調方式,具有類似國際音標(IPA)的特質,不過基本上與白話字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兩者間的轉換並不困難。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羅為目前受官方支持的台語羅馬字,體制內的教育資源皆由台羅寫成,如《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官方競賽、認證考試或者學校台語課的內容皆是以台羅為羅馬字的標準。也因為如此,台羅較為人所知,漸漸往台語羅馬字的正書法發展。
以上為三種最通行的台語文字系統,而目前台文界主流的書寫方式的是將漢字、羅馬字(白話字或台羅)混用,稱之「漢羅濫寫」(hàn-lô lām siá),以解決部分字詞仍沒有漢字,或者漢字過於冷僻而不利閱讀的問題。
參考資料:
中島利郎(2003)(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高雄市。
洪惟仁(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1),頁81-108。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
姚榮松(201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學誌,第1期,頁143-204。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蔣為文(2009)。蔡培火 kap 台灣文化協會 ê 羅馬字運動之研究。台灣風物,第59期 (2),頁41-65。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灣流音樂祭】
▎時間:2020.10.17
▎地點:台大舊體後草皮
▎票價: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台大學生會文化部、台大台語文社
▎協辦單位:台北藝埕扶輪社、台語正常化推動聯盟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部
▎演出者:siàu-lú khah-lah少女卡拉、風籟坊、雅維茉芮Yaway·Mawring、百合花、春麵樂隊、林生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王炳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不少人看我上公視台語台的影片 很驚訝我能整集用台語流利論政 其實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上臺語台 但主持人好像還是很好奇 問我...
濫 閩南語 在 賴峰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表揚全縣語文競賽得獎學生
今年全縣語文競賽,迷你小校後寮國小異軍突起,奪得國小組閩南語朗讀和寫字雙料冠軍,在閩南語演說、國語朗讀也拿到特優,令人激賞。
中正國小維持傳統強項,贏得2項第一、3項特優,是團體成績最好的學校,值得嘉許。去年團體冠亞軍的石泉、中屯國小,今年各得到1項第一。
馬公國中兵多將廣,國中組一枝獨秀,奪得大部分獎項。來自離島的七美國中則得到1項冠軍、6項特優,團體成績僅次於馬公國中,令人刮目相看。
能夠在激烈競爭脫穎而出,除了學生努力用功外,師長的付出更是功不可沒,感謝各位老師用心指導。
資訊化的社會,鍵盤逐漸代替筆墨,寫字機會少了,火星文、錯別字泛濫。語文是文化的根基,期勉各級學校持續加強語文訓練,藉由聽、説、讀、寫的練習,從小打好基礎,儲備學生迎接挑戰的能力。
濫 閩南語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北管戲曲中的「亂彈戲」,係大陸北方戲傳入台灣後,為迎合觀眾,除唱詞以正音演唱外,口白則變用閩南語,因此被視為「亂亂談(彈)」,或稱之為「亂談戲」。亂彈戲在臺灣曾經是最流行的劇種,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均可聞見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亂彈戲具有娛樂與文化價值,然若職司風憲的監察委員濫用職權彈劾官員的「亂彈」,恐將成為毀憲亂政的鬧劇。
--
#彈劾 #監察院 #監委提名
「亂彈」的監委,「臭彈」的提名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Read more: https://www.npf.org.tw/1/22945
濫 閩南語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不少人看我上公視台語台的影片
很驚訝我能整集用台語流利論政
其實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上臺語台
但主持人好像還是很好奇
問我是不是本省外省「一半一半」
大概是他仍停留在刻板印象
覺得國語標準大概是外省人
或者主張統一必然是外省人
這種印象顯然已經不準確
多數年輕人是國語台語都不標準
外省第三代更一堆搞台獨
比我這種正港本省人還更要極端
正確來講台語就是閩南語
在台灣通行的是學理上稱的「漳泉濫」
即原來壁壘分明的漳泉腔口已混在一起
當然台灣各地口音還是可以區分得出來
我對此也研究多年
因為父母一個台南一個臺北
他們的口音差異引起我感興趣去鑽研
看過我書的朋友一定知道
我從國中開始架網站寫日記評論政治
當時我還經常聽綠媒怎樣用台語給鄉親洗腦
更多次CALL IN到汪笨湖的台灣心聲去嗆綠
用台語跟鐵桿民進黨的阿公辯論
其實像阿公那種「綠到出汁」的鄉下人
並非現在年輕一代否定歷史、讀西方書
而是認為國民黨外省權貴壟斷統治階級
台灣人應該也要能出頭天
卻不知是成全了那些日據時代的三腳仔
利用省籍意識奪回他們的權位
把台灣帶向親美媚日仇中之路
斷送台灣本土庶民加入中國崛起的前程
父親戒嚴時期就參加黨外演講
比後來才倒向民進黨者更前衛
他老早看出民進黨煽動仇恨奪權的把戲
一旦執政還繼續沉迷鬥爭
必然會是台灣衰敗的開始
今天用保留中原古音的台灣閩南語
也就是祖先傳下來的河洛話
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不知道你喜不喜歡?
讓我們期待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