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Podcast 節目裡,討論了工作型態的轉變是 WeWork 興起的主要原因。然而什麼是未來的工作型態?島讀用美國管理學家泰勒的觀察,解釋 #為什麼工作會出現轉變。
---
🏭 19 世紀以來,工廠的效能大幅提升,但辦公室還停留在相當原始的階段。
率先改革工廠效率的是美國管理學家 Frederick Taylor。其在《科學管理方法的原則》一書中,捨棄了衡量工廠「最終總產出」的方式;改為拿著碼錶,計算每一個工人在每一個工序所需的時間。他發現衡量的越細,控制更小單位的產出,就能大幅提高工廠的整體效率。
發展至今日,為我們帶來了鴻海、中國供應鏈,以及價格低廉的電視、冰箱、襯衫跟汽車。
相較之下,今日的知識工作者的流程仍然相當無效率。
知識工作者是指編輯、網頁設計、法律顧問、醫療檢查等工作。相較於生產線,知識工作者的「待命」時間很長。💤
大家雖然週一到週五都在辦公室坐滿 10 小時,但 40% 時間是在上網、閒聊或團購。這其實是一種時間的「緩衝」;待命只是以備有事時,組織可以無縫的協作。
工廠的人員替補也更有效率。一個工人出缺,馬上就能有另一人補上。相反的,知識工作者的流動是大問題。每次招募新人都必須面試、篩選、訓練,以及請同事協助新員工進入狀況。萬一員工又離職,一切又要重來。
💸時間就是金錢,節省時間就是商機。許多新創投入,希望改善這個狀況,包括早期的客服中心外包至印度,到近年來蓬勃的按需(on-demand)工作或是接案平台。
而科技正在從根本改變知識工作者的環境。有三個趨勢可以十分明顯:量化、流程助理化、雲服務化。
全文閱讀:http://bit.ly/2PuUNDB (此為會員限定文章)
還不是會員,訂閱島讀: http://bit.ly/2H3U7i1
Search
為什麼工作會出現轉變 在 還是耍廢?|論狗屁工作現象,重新審視勞動對社會的價值 的推薦與評價
你的 工作 值得打拼,還是耍廢?調查顯示,社會上30%到40%的人做的都是狗屁 工作 ,也就是一種徹頭徹尾毫無意義的 工作 。而這個「狗屁 工作 」的社會情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