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在這個國家,不該是孤單的:
#請立即開放醫護人員第二劑混打Moderna —-為醫護人員請命的一封信》
#立即開放醫護人員第二劑混打Moderna
#保護醫療天使
#政府官員不該坐在辦公室忘記專責病房的危險
#台灣不需要本土混打實驗從瑞典到德法英加已實驗幾億人
五月初,天色沒有什麼變化,雲清澈如昔。突然之間,一個破口,台灣出現最大波的疫情。
零確診使台灣歡樂近八個月後,眾人從安樂到驚恐。
但有一群人,他們沒有驚恐的權利。許多年輕護士在長官勸說下,打下臺灣當時惟一的疫苗AZ:儘管歐洲許多地區建議50以下的人不要施打。但他們的職業,薪資雖微薄,使命卻祟高。他們許多人才四十歲以下,打下了AZ。
早在走入醫護崗位時,他們已向老天宣誓,置個人生死於度外。AZ打完,她們沒有休息,沒有抱怨身體酸痛、疲憊的副作用,他們已在「戰場」。
救護車聲響起,一個又一個重症患者送至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滿了,再清空幾個樓層,裝上抽風機,就接了病人。
沒有等到疫苗14天才開始作用的時限,他們穿上如太空艙的防護衣,帶上很難喘息的N95,開始了照顧病人的天職之路。
初期幾天,像做夢一樣,她們可沒有閒功夫了解自己身上的一劑AZ是否已經產生抗體。患者的嘔吐物噴到他們身上,沒有人不恐懼,但也沒有人逃跑。
幾家醫院陸續出現院內感染,醫生護士們開始選擇不回家,住在宿舍。
在醫院,他們保護不認識的病人,竟也漸漸的和他們成為親人。這些病患,被隔離於此,無親無故在身旁,隨時可能一口氣,停了,走了。照顧他們的護士,不顧危險,為他們翻身,為他們送食,為他們更換衣服:為他們擦身,為他們做最「骯髒」的事:也為他們連上網路與家人通電話,做最溫暖的事。
她們,是病患惟一的依靠。
下班了,脫去一身防護衣,回家嗎?「偉大」只有兩個字,它可擋不住病毒。
她們從不覺得自己偉大,可是經歷疫情,更知道人在最後一刻,最重要的還是:家人。
於是,下班後他們選擇不回家,保護自己的家人。這是一個月只有四萬薪水不到的護士,最終能給家人的「奉獻」。
醫院外的社會開始吵鬧,疫苗不足,優先順序不公,誰開放了3+11⋯⋯有些他們同意,有些不了解。
其實明白了又如何?
明天醒來,還是一樣的戰場,而且隨著天氣炎熱,他們頂著大太陽,在戶外核酸檢測熱區:一天比一天辛苦。
沒有一刻可以鬆懈,沒有一天不是危險。
但驚恐,不是過日子的方法。他們開始多放心思在眼前的病人身上,這一床,康復出院了:為他笑。那一床插管不妙了:為她哭。
聽說社會有人在吵疫苗接種,各公會都使出渾身解數,把自己的成員排入優先順序,他們沒有太多憤怒,因為目睹生命太珍貴,疫情之下失去生命太容易。他們了解,這不過是人性。
他們的長官承諾也告訴他們,政府不會背棄醫療人員:社會也一直給他們掌聲,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全力以赴,老天爺及政府都不會辜負他們。
直到六月,他們突然發現:第一類醫療人員從6/5日45萬,突然成長至50.2萬。朋友告訴他們今年四月這一類人,才38萬。之後,醫院收到了Moderna ,他們施打疫苗的對象包括醫療器材、醫院外包美食街⋯⋯都是號稱第一類醫療人員,但他們不必照顧確診病人,碰到確診患者的機率也微乎及微。
那一刻,心,才有點痛,在自己內心深處,但也想想或許是命運安排,剛好自己必須上場的時候,只有AZ,這些人會遊説,指揮中心也接受遊說,他們打到了Moderna 。他們運氣好,這就是命!
擁有比較多醫療知識的長官則安慰他們,我們為國守住最困難的時刻,我們深入台灣經濟命脈最危險的群聚感染地區,深入市場⋯⋯那裡有難,我們都義無反顧:國家不會放棄我們。
就在台灣疫情蔓延時期之前,四月起歐盟開始AZ和BNT混打,六月初德國總理梅克爾示範AZ混打第二劑Moderna 。
瑞典的報告出爐,第二劑混打Moderna 的效果抗體增加十倍。
牛津大學的研究,兩劑AZ碰到變種病毒的防護力從86%下降至60%。
也是瑞典的研究,第二劑混打mRNA(Moderna 及BNT)的疫苗,可以中和變種病毒。
這些報告,使你們第一次想起了自己。政府可不可以針對真正的醫療人員,第二劑開放混打呢?提高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力,也降低你們身上可能染上的病毒呢?有一天,可以回家?
這個願望並不奢侈。
於是,你們問了長官,他們的答案居然很痛苦:他們曾經告訴你們,當宣誓就職醫療人員的那一天,我們的天職就是救人,批評政府的政策,是社會監督者的角色,不是醫護。
但關於第二劑,可不可以混打,提高保護醫護人員的健康,高層當下也無語了。因為政府目前發下來的通知單,你們的第二劑,都是AZ。
長官們看到專責病房的艱辛,滿地的防護衣,你們每日汗流浹背,每夜數星星:什麼時候是回家的日子,他們也無語了。
過去一個月,你們許多同仁沒有埋怨地為醫療器材公司員工、里長、鄰長、快遞員,司機、65-74歲人口共約兩百萬人打Moderna ,你們不曾抱怨。
直到7/18日政府發出了聲明,第一至第三類,凡第一劑打Moderna 即日起,可以施打第二劑。
至於站在第一線的你們,不在分配Moderna 的範圍。
你們一直記得國家,國家卻遺忘了你們。
五月匆匆上陣,打了第一劑AZ:近期你們收到的第二劑,還是AZ。
政府的理由是:台灣大學醫院正在做「本土」混打實驗,但混打的對象居然也不是醫護人員,而是社會被通報特別關注的人士。而且時間很長,不是一個星期。
其實,全球那麼多醫學期刊論文報告,為什麼還要本土實驗?而且在本土實驗階段,你們已經被迫要求打第二劑AZ。
台大混打實驗: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EsNbSUG9-T9PqeGz31NlTab-knke1imq4mF78tufiFzSkbA/viewform
而這次政府惟一開放混打的對象是第一劑對AZ有副作用的人。混打中,完全沒有醫療人員。
這一刻,你看了天空,今天上午一道白雲上升,決定找同事連署寫信給我,但請我隱匿你們的名字及醫院。
爭取為第一線醫護人員最佳防護力的疫苗,給她們起碼安全的疫苗,這樣的請求在台灣,居然必須如此戒慎恐懼:我們的社會病了嗎?
我們的政府病了嗎?
我們的指揮中心醫療團隊專家,你們看不到國際醫療期刊嗎?你們看不到自己曾經的同事無私、卑微、無怨無悔的付出嗎?
你們也病了嗎?
昨晚政府開放1.2.3類人,打Moderna 。表面上第一類是醫事人員:但指的是第一針即打Moderna的所謂「醫事人員」。他們之中,至少80%以上,都不是五月即投入疫情,直接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
於是從不問自己的生命、權位、危險、有一瓶舒跑,一根香蕉即笑容滿面的醫護人員,第一次想問:親愛的政府,我們是否被你們遺忘了?
過去兩個月,他們輪換著心情,像行星
輪流航行過午夜般,他們不是不知道危險,但他們選擇放下,因為他們有重大的使命。
過去兩個月。在睡夢中,他們偶爾撫摸一下自己酸痛的手臂,就足夠了,足夠讓他們知道我們還活著。
過去兩個月他們鼓舞自己,他們不是孤單的醫護,全球比他們處境更艱難的醫護、甚至因此死去的醫護人員太多了。
但當疫苗問世時,他們的國家沒有遺忘醫護人員,醫療人員是每一個國家第一個從頭到尾最刻意保護的一群人。
過去兩個月,空閒時,他們偶爾喃喃的自語,談論在眼前消逝的生命和這一段暗淡的歲月。避談自己內心深處的起伏。
他們不曾抱怨,因為抱怨需要力氣,而他們已經沒有力氣了。
他們一直相信國家不會拋棄他們,但如今他們目睹政府不允許醫護還在疫情中,還在救治病患中,疫苗混打,以提高免疫力。
他們原來相信,他們如今失望。
他們的血液充滿不同的語言,他們已無法辨識。
「無法辨識的網路宿舍」的推薦目錄:
無法辨識的網路宿舍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把嚴肅場地當打卡聖地事件,眾人開始探討「網美」生態,自媒體當道,世界各地吹起一股「網美熱」,多年前這稱謂出現大多是中性的表現,但隨著時間拉長,多數網美不堪考驗,許多惡行、偏差三觀的顯現,至今成為觀感不佳的印象。
若要繼續閱讀.......
(敬告)把網美當成寫報告,文長超過3000字,對話題有興趣者在進入,否則會感到無聊想入睡。
網美的崛起,是因為素人在社會底層找不到出口,把時間花在經營虛擬的世界上面,所以大多數的網美給人的形象是沒有事業成就、沒有內涵、沒有學歷甚至有些輕浮,很少看見學霸是網美,或是企業家是網美,因為在社會很卓越的人,她們會被當成「專家」而不是網美。
如果網紅、網美她本身有職業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例如:她是健身教練但經營IG的網紅,或是她是新聞主播或律師但她是網美(不過如果能當主播或律師誰會把自己變網美)
網美不是一種「職業」,除非她們本身有正職的工作,那網美這個詞也許對她是加分的,例如護士網美,或是畫家網美,表示她有專業有才華又在網路頗有人氣。
如果她完全沒有工作,職業就是網美,只接業配拍照的,而且大部分很裸露,那這網美就可能是一種貶抑,表示她沒有任何技能,或是她的視野只有在接業配的框架不願意提升更多。
雖然對網美來說,手機拍照、修圖、調色、剪接、擺姿勢、寫業配文也是一種技能,但其實那些是小學生都會使用的軟體,至於打上麥當勞食品的分享文,我想國小一年級都能寫的生動有趣。
至於橋姿勢,只要手腳沒有受過嚴重傷害,人類翻翻雜誌也能擺出GQ時尚,所以本文研究後認為網美的「工作」困難度並不太高。
網美的抗壓性也較為低落,認為工作壓力很大、背的內容很難,但網美的業配與網路廣告機乎只有兩句台詞、歌詞。如果幾句台詞是困難,那從網路「畢業」,進入社會後,應該如何自理職場的文案?
本文分析網美的行為大部分是:
在一些場合橋了很多很久的姿勢拍了100張挑出好看的一張、只在乎照片的美觀、活在自己世界、在餐廳換鞋子、在咖啡廳大聲嚷嚷、把圖書館當場菜市場、在誠品拿書拍照不看內文、把靈堂當作自己的舞台....或是無視他人的存在做出異樣的行為卻不自知。
也因為網美自認為擁有高人氣,IG 7、8萬粉絲、臉書10幾萬粉絲,就把自己當成虛擬世界的明星,而網友宅粉眾星拱月的膜拜,導致她們陷入網路世界的吸引力,無法自拔,因為那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曾擁有過的成就,導致她們更難接受現實中的自己,將來更難去做一份樸實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是真的卓越,不會因為擁有粉絲人數而有優越感,例如蔡依林、林依晨,小巨蛋的人數是如此實在,他們的號召力也會很強大,但若是網美開粉絲見面會,粉絲黏著度與忠誠度和她們的身分可能會一樣虛。所以網美應該著重實際生活中的自身影響力。
而網美的串紅,也必須要有人「追蹤」,表示民眾現在的素質被這社會餵養的低落,那為何一堆人去追蹤那些網紅、網美?因為明星藝人或優秀的名人、作家距離太遙遠,網友感受不到真實感,網美和他們一樣都是素人,所以更有共鳴。
這也是歸咎於民眾的水平文化,日本著名趨勢專家、經濟戰略家大前研一出版過《低智商社會》將社會一蹶不振與經濟泡沫化總總問題歸因於「集體智商衰退」,尤其現在網路資訊、電子遊戲、不實廣告的氾濫,導致民眾失去辨識能力、思考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觀察這種集體智商衰退的現象就像網美效應,大家生病有問題寧可在直播問網紅、想知道什麼事件,想紓壓,就去看網美的照片、影片,為什麼網紅會紅,除了社會景氣低迷造成人們壓力之餘的小確幸,也因現代人缺乏思考,如果人民是有高度水準,應該是學者專家會紅,但很顯然,現代當道的是那些「特殊」的網路素人。
媒體網路的渲染,讓人們沒有自主思考力,也不會想求證,而尺度的難以控管,也讓色情商業化,如入無人之境般的充斥在網路世界裡,女性被物化、知識的商品化、品味低俗化、不專業的貼文,成為民眾的生活樂趣,
觀眾們只喜歡看輕鬆的貼文,喜歡看吃喝玩樂、美妝、看部落客的貼文遠過學者專家的文章,大家對於嚴肅專業用詞和過多的文字感到恐懼,導致網路世代逐漸「白癡化」。
一個人足夠優秀,有分辨資訊好壞的能力,他們就會選擇要閱讀的文字或圖片,就像律師、醫生、企業家不會去追蹤網美,但宅男、社會邊緣人最喜歡關注網美。
關於網美的競爭力,本文從各種活動、展場查看,分析一個人身邊合作站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的程度,網美被邀請工作的地方大多夜店、酒吧、汽車旅館、或是不入流的地方,就算她們爭取到比較知名的品牌業配,或是遇見知名人物,也只能當成粉絲去找人拍照,而不是名人邀請她一起過來合影,更不可能是代言人,或是被邀請的來賓、貴賓。
但是網美不會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同,因為眼中只有自己的世界,她們也認為自己比「一般人」還成功,因為網路有人氣,所以有優越感,其實拆解來說,她們就是一群素人,只是剛好網路不小心被追蹤破幾十萬的粉絲。(當然用買的也可以)
現在的廠商水平也不斷下滑,景氣的影響,不得不省錢來找合作對象,所以選擇了比明星、藝人便宜的網美來合作,卻忘了自家產業最重要的素養,一個品牌的形象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價值。
低門檻造就網路平台成為另類明星製造機:
在流量變現成為互聯網創收的時代,網紅商業價值奇貨可居似乎是理所當然。他們的出現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造星機制,讓成名的門檻降低了很多。
過去一位明星的成長需要一個成熟的經紀公司或者團隊來打造,要成為明星,首先要具備音樂、表演等方面的新才藝,經紀團隊也必須與演出、出版或影視企業及平面、電視媒體有良好的互動甚至人脈關係,但是網美、網紅則不必受這些傳統規則的約束,有個性、敢搏版面,成了出位揚名的基本條件。
因為成名機制異於以往,也顛覆了過去成名的操作模式,標新立異的競爭下,造就了一批敢說、敢秀、敢講、敢露甚至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的網紅。雖然深受年輕人喜歡,但是投資網紅「事業」卻是要擔很大的風險。網紅的走紅依賴於特定的粉絲群體,粉絲的黏性、忠誠度、轉化度都因人而異,如果創作能力下降了,或風向轉變,那麼風險也就出現了。
演藝圈的藝人,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確實有表演務實的經驗,面對競爭對手的抗壓性、待人接物,在圈內磨塑出的堅毅或知道自己的軟弱、不足,這都是要在戰場實戰經驗才能擁有。
當然更不用說韓國的魔鬼訓練,要住在宿舍、沒收手機,每天要練到毛巾擠出一桶汗水才能睡覺,那種極度操練。
網美不用經歷過這一段,也沒有電視台的經驗,只有在網路自己的臉書、IG就認為是明星,其實網美們最重要的是要面對現實,跳出網路世界會什麼?技能是什麼?專業是什麼?
如果只是經營網路的美,那以後會有更多的年輕妹妹比這些網美更漂亮、更精緻,那時候她們的業配會減少,除非已經有了知名度,而且不是她們自己去業配群組毛遂自薦找商品業配,而是從網美晉升成了外界肯定的專家,只有「專業」才會是跟著工作一輩子。
本文認為,民眾開始審美疲勞,對於網美的業配信任度、好感度、新鮮度沒有以往的好,可以看看過去「爆紅」的網紅(他們當時收入都是百萬千萬的)
現在雖然他們拍影片還是有人看,但是討論度已經大幅下降,而一些默默耕耘的人,雖然從來沒有享受過爆紅的滋味,但是他們的受眾依然穩定,因為那些專家的粉絲頁、頻道經營的是知識、專業。
某些律師、心理醫生、作家的粉絲頁,永遠就是那樣規律的互動,他們帶出的是幫助,是祝福,這樣的「專業」才能造福人群,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網美大部分帶出的是負面教材,只有花時間調濾鏡的照片,配上複製來的雞湯文,雖然網路時代是不會停止的,它只會越來越科技強大,但網美會泡沫化。
如果網美可以充實內涵,讓大家看見的是不一樣的形象,也許會讓人尊重,本文舉一個例子,這是一位日本作家和我分享:日本的酒店小姐和台灣酒店小姐不一樣,她們很多是東吳大學畢業,或是一些有才華的女性,她們一早要起床看經濟日報、閱讀文章,要知道社會時事,接軌世界脈絡,才能和貴賓社長們談話,她們連上班穿的衣服或和服是最頂級的絲綢,去沙龍做頭髮,尊重自己的行業,而台灣的酒店卻看起來隨便與骯髒,很多小姐根本也沒有打扮,只是來混個檯費。
別誤會這裡不是指網美和酒店小姐是一樣的,而是日本人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話說回來,如果網紅經濟是未來發展的風向,則網紅的存在不能只著眼於經濟甚至個人收入層面,社會可能會因為少數的成功,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年輕人也會效仿網紅的效應「怎樣被關注」、「怎樣賺到錢 」,急功近利、膚淺急躁的價值觀。
網紅沒有在網路出現,也會在任何地方存在,雖然網紅確實會讓群體模仿,但還是有「世代差別性」的影響;30歲以下年輕人較容易受影響,因為還在念書或是社會經驗少就會被吸引,只是台灣,學術性、知識教育的網紅類型太少,如果網紅有影響力,還會影響政治,就像有些網軍一樣,是可以操控媒體的風向,他們的言論、意見、都會作為年輕族群所追隨的方向。
總結,網美的行為已造成社會大眾觀感問題,而民眾素養也跟著集體衰退,除非網美能有不同的創新與改善,否則觀眾會視覺疲乏,網紅的效應會逐漸退燒。
每個人都有被創造的特質與使命,網美可以找出自己的價值,帶出好的影響力。
PS 本文不以偏概全,也有上進的網美,這篇探討的是偏差的族群,請勿亂對號入座。或是粉絲團沒有超過30萬的也請不用入座。
#歡迎轉發
#感謝耐心閱讀
#今天也來當個網美
無法辨識的網路宿舍 在 乙太網路無法辨識- 逢甲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餓死抬頭我在台逢,網路線插上,該輸入的都輸入了,寫了無法辨識的網路,有大神知道為什麼嗎? 網路方法找過了,重設定、重開機也都用了,驅動程式也 ... ... <看更多>
無法辨識的網路宿舍 在 [教學] 說明「無法辨識的網路」與網路環境的關係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無法辨識的網路」之所以存在是因為Network Location Awareness (NLA)這個service。 簡單說,網路啟動後NLA就會檢查該網卡設定的預設閘道,如果這個介面沒有設定閘道或 ... ... <看更多>
無法辨識的網路宿舍 在 [問題] 宿網突然變成無法辨識的網路- 看板NT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女四宿網用到一半突然全部當掉
看右邊的網路連線,從原本的區域連線變成無法辨識的網路
重開機拔網路線重插都沒用
請問有解嗎T_T………
--
Sent from my Androi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52.132.8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TU/M.1429279737.A.73B.html
※ 編輯: leo96628 (140.112.224.52), 04/18/2015 01:08:00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