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停止自我攻擊
.
▍心情溫度計
■ 什麼是『心情溫度計』?
心情溫度計為簡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以下簡稱BSRS-5)的俗稱,主要在作為精神症狀之篩檢表,目的在於能夠迅速了解個人的心理照護需求,進而提供所需之心理衛生服務。與其他篩檢量表相比,心情溫度計具備有簡短、使用容易之特性,研究結果更顯示心情溫度計在社區大規模調查中仍具有良好之信效度。
■ 如何善用『心情溫度計』?
在我們關心他人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對方有情緒的困擾,卻不知他們困擾的程度,心情溫度計可幫助我們具體地了解對方的心情,同時也可幫助對方釐清他們情緒困擾的程度,並且可以根據得分結果做適當的處理。心情溫度計為一自填量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心情狀態,也可以用此量表主動關懷週遭的人,建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習慣。
▍1問2應3轉介
■ 1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
如何「詢問」?
◎ 間接問法
-你是否曾經希望睡一覺並且不要再醒來?
-你是否覺得活著沒意義,沒價值,也沒有人在乎?
◎ 直接問法
-你會不會有想不開的念頭?
-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殺呢?
◎ 應注意避免詢問的問句
-不要對自殺意念或行為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詢問:「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不要跟我說你想自殺喔!」
-不要太急著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
-不要發誓保守秘密
-不要爭辯自殺是對或錯
-不要使自殺者增加罪惡感
■ 2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
1) 如何勸說個案繼續活下去並且接受幫助
平靜、開放、接納且不批判的態度將有助於與個案的溝通
開放地討論失落、孤獨與無價值的感覺,使個案情緒起伏程度減緩
積極專注傾聽個案遭遇的問題,嘗試了解他們的感受,提供情緒支持
不要急著評斷個案的遭遇、處境或想法,你的傾聽與協助能夠重燃希望,並產生改變
「自殺」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個案用來解決他所遭遇困境的方法,因此可試著找出自殺以外的處理方式。
提供個案任何形式的「希望」,並將焦點放在個人正面的力量。因此,我們可以思考「這個人在過去的人生當中是為什麼而生,現在活著的理由是什麼?」、「他的生活重心與目標為何?有沒有可以令他積極的人、事、物?」,再接著詢問他:「是否願意尋求協助?」「你是否願意答應在找到任何協助之前,不結束你的生命?」
2) 不適當的回應方式如下,更重要的是,傾聽與理解,並能在適當的資源轉介之後,持續關懷
太常打斷他們說話
顯露震驚或情緒激動
表達自己很忙
擺出恩賜的態度
做出突兀或含糊不清的評論
問大量的問題
■ 3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
1) 若有以下的情形就可嘗試進行轉介
心情溫度計分數偏高者,高於10分者建議尋求心理諮商,高於15分者建議諮詢精神專科醫師
懷疑可能具有潛在的精神疾病者
有自殺或自傷的身心問題
問題超乎助人者的能力
社會資源或支持不足夠
2) 在協助個案進行轉介時,有以下的建議
向個案保證隱私之安全與尊重個案的意願。若個案有強烈自殺意念,務必強調轉介後由醫療團隊一起協助的重要性
依個案特性提供適切的資源或協助其轉介。如為轉介至醫療院所,可評估個案平時就醫習慣,詢問是否有較習慣的就診醫療院所與固定的主治醫師。若原本已在精神科就醫,則建議繼續在原醫院治療,並鼓勵個案主動與醫師溝通心情溫度之變化
轉介個案就醫時,建議守門人可先以電話或其他方式告知被轉介的醫師有關個案的特殊情況,以加速個案的轉介與處理過程,並於事後向個案或受轉介對象暸解處理情況
以上資料取自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https://www.tsos.org.tw/p/tsos
本次直播與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合作
焦點解決治療 個案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家族成員出現問題時,代表整個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很多時候家族中有成員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成癮(藥物、酒精、性愛、食物、工作、運動、偷竊)症狀、疾病、自殺、意外,或是生活中有些適應問題,實是顯現出這個家庭系統其它人沒有表現出來的問題。透過這個人的問題,顯現出整個家庭中的隱藏問題。因為系統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一個成員呈現的問題,大家都會受影響,而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得改變,這個系統才得以平衡。
最簡單易懂的例子就是,父母婚姻的搖搖欲墜靠的是女兒的疾病支撐,或是家中的凝聚是因為弟弟的成癮問題。也就是說,一個人透過失控的行逕來替大家演出每個人都閉口不談的問題,透過帶這個人去看醫生希望把他的問題治癒,家中就恢復平靜,則是其它人的防衛方式。「有問題的是你,不是我。」這是典型的防衛模式。然而家庭系統有著自己的一個動態平衡,一處失衡是為了平衡另一處的失衡來平衡整體。因此,家庭成員中的問題,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
以下為一個實例與大家分享:(摘自親密無能)
爸爸每天都辛苦工作看很多電視,媽媽不儘工作忙碌還常煩惱孩子的事,大兒子成績優異是高中畢業班的學生致詞代表,老二妹妹乖巧又安靜是個乖孩子,最後一個小弟可愛活潑又逗趣。這個系統是處於平衡狀態的,並且有自己的架構。這是個完整的家庭,並不只是爸爸、媽媽、大哥、妹妹或小弟等個體被放在一起而已。就像所有系統一樣,若其中一個成員發生事情,會影響所有成員;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試圖把他拉回原位,而這樣的反應是不帶惡意的。
所以爸爸成天工作和看電視,媽媽成天工作和操心,爸爸媽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也沒有好好經營婚姻。老大努力考高分,也努力成為足球場上的明星。老二則繼續當個乖小孩,努力融入周遭環境,不打擾任何人。老么則變得越來越可愛逗趣。
爸爸和媽媽開始對婚姻生活感到空虛,兩人日漸疏離,這在系統中產生了一股壓力,但沒有人願意談論它。爸爸電視越看越多,大兒子在學校表現越來越傑出,老二變得更乖,小弟則感受到了緊繃壓力,而和他八年級的同學們偷喝酒。爸爸開始擔憂,媽媽更是煩惱得不得了。老大為了確保家庭一如往常,又努力獲得更多嘉獎。老二變得更乖更安靜,也更努力要融入大家,然後小弟吸食毒品被抓到。
此時平衡系統遭受衝擊了,有事情發生造成這個混亂局面,而我們知道是什麼事情,我們可以解決,因為我們是一家人。讓我們聚在一起,握緊彼此的雙手,一同找出問題,分析它,深入探討,列出解決方案,把這惡火撲滅吧!小弟遇到了麻煩,而我們絕對不會放他不管,我們會好好幫助他,而且說到做到,我們要小弟接受心理治療。
因為我們關心小弟,所以在心理治療師的建議之下,全家答應一起做家庭諮商。我們去了,而治療師想要檢視整個家庭系統。他開始把焦點放在媽媽和爸爸身上,我們覺得很奇怪,其它人都沒有問題啊!看看大哥,他表現得這麼好;再看看妹妹,她這麼乖巧;再看看爸爸和媽媽,他們這麼努力工作。沒錯,就只有小弟有問題,拜託請好好治療他吧!
但這不只是小弟的問題,只是我們看不清這一點。我們終止了家庭諮商,因為檢視自己的內在讓我們很焦慮。小弟的脫軌行逕還是持續上演,他不斷翹課、吸毒、偷東西,必須送到心理治療中心。在那裡,他開始覺得自己慢慢變好,因為有人願意聆聽他的心聲,有人要求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讓他活在一個功能不健全的系統之中,卻要求他行為良好。
三十天後,小弟覺得好很多了。他回到家,每個人都覺得問題解決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系統中的其他成員沒有為自己的問題做出任何改變,爸爸和媽媽沒有面對他們搖搖欲墜的婚姻,大哥沒有察覺成天追戈好成績的負擔有多沉重,小妹沒有意識到自己一天到晚當乖小孩錯過多少人生中的精彩事物。因此,這個系統非常有可能再回到原本的狀態,就是小弟持續在這個家中扮演他的角色,繼續用脫序的行為來表現出整個家庭的痛苦,其它人就不需要承認家裡有任何問題。
我自己聽過一個案例是家中的弟弟,在短期內(約莫三個月)不斷地車禍出意外,不僅造成家中的財務負擔,更是製造出家庭內一股不可控的張力及壓力。一次二次不奇怪,若五次八次就實在令人好奇,到底出於什麼原因會這麼大量的重複此事件。而這個家族中每個人雖扮演不同角色,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掌控」。而大家閉眼不看的問題,是對於掌控的失控。於是弟弟以無法被控制的車禍意外,來顯現出家中的那股爆棚的張力。如果家中的成員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麼也許經由每個人的改變,系統動力就得以平衡。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
焦點解決治療 個案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1HR】『心理諮商的內功:心理學與諮商理論裡,人是什麼的概念』
7/17(六)10:00-11:00(第一堂課)--目前場次已額滿
P1-10為投影片文字
此為心理師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其他心理師。
。
P1
心理諮商的簡約概念=「以一種方式協助人們回到正軌」,類似一般說的「輔導」。
那麼接連三個問題:
(1)用什麼方式協助?
(2)什麼是正軌?
以及更根本的,(3)你怎麼知道人們「需要輔導」?人家說時間會撫平一切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在茫茫大海(社會衍生的各種人際問題)裡,讓助人者自己有個定錨,不會亂了陣腳
學功夫,需要從內功開始,不是從套招
。
P2
心理諮商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心理學則是由哲學裡衍生
回答「人是什麼?」、「如何發展?」及「追求/完成什麼才能成熟自主?」
沒有價值信念,諮商很容易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當事人適應社會模型」,維持表面和諧而已。也影響我們怎麼看待「精神疾病(非常態)」的人
這些價值信念會自成一個系統觀去解釋「人的行為」
。
P3
心理學把簡單的事物還原成「複雜系統」
你所看見的「人們的行為」,其實只是他身心靈與環境互動的「最終產物」
影響人們決定與行為的「全方位系統」有哪些?(圖1)
這些分別的項目成為心理系四年裡的不同學科(圖2)
心理學,是人類行為科學,這些研究、實驗的結果,有助於改善人類社會
EX:『霍桑效應』—從工廠實驗中可知,想讓員工工作效率提升,不是需要「監視」,而是「關注」。給予工人們自主權與公平制度,彼此合作,長期而言就能提升效率。
。
P4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有實證研究,提供數據與量的變化
那麼心理諮商呢?改變一個人,有科學方法嗎?
這是屬於「質」的改變,很難做研究,但是可以傳遞成功故事或失敗故事,由人們自行思考,從中得到他想要的。
試問「讀小說可以獲取人生經驗嗎?」,你說呢
。
P5
心理諮商有四大學派,但也有諸多小學派,百家爭鳴。
主要的四大學派意旨都要協助人們改變,跳脫現在的困境,但是人性假設的前提卻有關鍵性的不同。
我這裡以「時間關鍵點」作為區分,方便大家理解。
(1)精神分析:過去經驗的重要,矯正情感經驗
(2)認知行為:現在當下的重要,習慣可以調整
(3)人本主義:未來發展的重要,促進自我成長
(4)後現代:時間是一條延續的長河。家族系統、焦點解決、敘事治療
。
P6認識各學派的重點
宇宙觀、人性論、發展觀、診斷(阻礙是什麼)與處方。
以阿德勒為例,為什麼說是「被討厭的勇氣」(其實阿德勒沒有說這句)
理論內功帶出了諮商目標、心理師角色、諮商策略與技巧
。
P7諮商的應用
兒童、特教
(1)藝術治療—非語言的
(2)具體指導—行為治療
(3)文化差異—鬼壓床?精氣神?
。
P8
整合:心理師自己的核心論與組合技
這麼多家理論當然背不起來,也不可能仿如字典對照般使用。心理學知識的整合,在我看來,是激發心理師去思考與選擇個人立場,組織出自己的核心論及組合技。
有核心論,才能「個案概念化」(圖3)
組合技,是自己創造的針對那個案主的有效的方法
。
P9 心理師的養成之路
教科書沒說,現實很少「典型個案」。讀書考證照,就跟參加駕訓班考駕照一樣,實際馬路跑一跑,你不撞人,別人也會撞你。實際接案才是考驗的開始。
以己身為工具,實踐與反思,心理師自己走到哪,才能帶個案走到哪
有些案主甚至能得到啟發,青出於藍勝於藍,要為案主感到高興
。
P10 我的諮商信念 評估的格局(如下圖)
「沒有人願意這樣」:理解一個人的系統與局
「別自我/倫理受限」:對他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界線一定要有,但別受限
「教游泳當然要涉水」:深化的諮商關係,必定生命影響生命,助人者也能受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越遠的關係越沒有威力。
你想站在什麼位置助人?又希望案主怎麼一起合作呢?
。
#報名單2021/7/9(五)開放連結
#費用100元,因為人家第一次用線上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