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感傷。
本魯因為小時候並不是在這裡生活,因此嚴格說起來跟當年所謂的重南書街並沒有太多的記憶,等開始比較密集的來重慶南路一帶的時候,書店已經開始一間一間的關了,書店街漸漸變成旅館街......(到底為什麼?是有那麼多人要住嗎?)
開始工作以後,因為需要幫作者們辦新書分享會、簽書會,基本上只要有點大咖的作者,在這裡辦活動幾乎都是我們的首選。城中店改裝的時候,我覺得那時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信心,就是金石堂還撐得下去,這種裝潢根本就是要撐10年20年的氣勢啊啊啊啊......結果才五年,現在,就要掰了Q_________Q
房東不續租當然是假議題,真正的關鍵在於人家一定是要漲房租嘛,身為一間書店──你還能吐出多少錢去塞房東的齒縫?一樣是要租人,租給一間書店我還不如租給一間星巴客呢!當然在那背後還有一個深不見底的炒地皮世界,那已經不是我們能去改變的事了。
不禁感嘆,是不是真的,沒有人在乎我在乎的事了?
#關於書與出版這回事
#說到底還是一個夕陽產業
【我的青春夢】
這裡不談出版業的哀嚎,純粹是一個讀者的回憶。
金石堂城中店離我國中與高中剛好都是約15分鐘的路程,在那個人生最愛閱讀的階段,他有段時間真的成為了我的殿堂。
國中時期,那是星期六早上還需要上課的時候,每周六下午,我總是從重慶南路的北邊一直走到最南端,也是從痛苦的課業走到天堂的路途,我總是在三民和建宏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參考書或題目,準備買回家做,然後逛到大概三點多,就會到黃金三角,金石堂、東方與正中書局,我還記得我總是會非常高興的進去金石堂,因為這才是書店,沒有參考書,只有一堆好好看的書,張曼娟、金庸、古典小說、近代小說、西洋小說....,我幾乎是一直到傍晚,才走去西門町坐221回家。
到了高中,更誇張了,只要有空,我幾乎每周周六在重慶南路,尤其是在金石堂和東方,其實金石堂的選書比較好,而且店員不會趕人或瞪人,但東方和光統有椅子坐,店員也會瞪著我們這種看很多買很少的學生看。
除了周六,高中時周間有一個晚上,我要固定教一個女生數學和物理,我們總是約在衡陽路的肯德基吃晚餐後,由我教他數學和物理,而那晚餐前的時光,幾乎也全數在金石堂度過;然後上完課,我們會走到金石堂對面坐公車各自回家,那是我高中生活每周最快樂的一天。
我高中所有的零用錢,除了吃東西外,幾乎全部花在這裡了,我人生中有幾百本書也都是在這裡讀完的,青春的初次愛戀與美好也在那一段小小的衡陽路上。
那真是超級美好的歲月。
再見,金石堂城中店,再見,我的青春夢。
#照片是今天20180424拍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