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我認為原作者對於資本運作的解釋,如果是運用在房地產和金融商品套利,那概念是ok的,跟我自己的觀察也差不多概念,全世界都差不多運作邏輯,不過原作者應該沒經營過實體產業,中小企業的實業擴張,那個無法快速繁殖,我看淨價值規模小於3000萬美元的實業,利潤不夠高的話,跟銀行借貸的轉換效率會很差,但是資產規模數十億以上,那開槓桿去運作,控制好擴張速度,理論上是相對低風險沒錯,人類史上極低資金使用成本的年代,真的要學會善用資本的運作,資本小往股市,資本大一點就可以分散一些往房地產,尤其是美國房地產,真的接觸過,就能發現那是一個很stable的金融工具。」
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實業的收入,是拿去支撐資金成本用的,但是你看到的一切繁榮偉大規模,砸進去的錢主要都是借貸產生的,而不是靠實業收入存出來的(以下用廣義使用錢這個字,延伸包含資源)
所以,越借越多錢,永遠不還錢,是所有資本主義成功者必然的現象,實質生產的錢(或是資源),遠遠不及他擴張時所花費的規模,也就是一間公司的工廠,一座要100塊,可以生產5塊淨利潤,擴張一座工廠如果所有錢都是借貸的話,資金+其他成本2%,
請問他擴張第二間工廠,是等乖乖5塊五塊的存,存20年,存到100塊後才去開第二間嗎?如果今天不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例如在「真」馬克思主義,或是金本位世界,可能是這樣,但是你今天在資本主義世界就不是這樣,因為他的成本是2%,生產額是5%,因此他會立刻去擴張第二間工廠,100塊用借的,然後用第一間工廠生產的5塊去支付成本,然後第二間工廠可能要蓋三年,等同可能會先產生6塊的虧損,才會上軌道,所以心臟小顆一點的老闆,可能會先緩一年,讓第一間工廠繼續盈餘5塊扣掉成本還有3塊,存下3塊做預備金
然後第二年,就在擴張第三間工廠,這時候第二間工廠還沒開始營運,而等到第三年,第一第二間工廠都營運了,當然同時他第二第三間工廠都是借貸來的,因此他營利10塊,借貸成本支出4塊,他會在第四年的時候直接蓋兩座工廠
因此你還在20年存款大計劃的時候,他大概20年後已經拓展了上百間工廠,然後你就可以回家吃自己,他成了國際大企業
因此發現甚麼沒有?
我今天擴張工廠,只要我確定他會有收益,我根本不是拿「實業」的生產去擴張,而是不斷用借貸去擴張,而我實際實業的收益,是拿去支付「投資成本」用的,這是資本主義一個最基礎最簡單的觀念,也是所謂用錢滾錢,用資產滾資產的概念,因此每次看到有人在講什麼薪資所得比,我就立刻知道,這是一個古代人...XD..他大腦還活在古代
那為啥很多公司營利那麼高,幹嘛不直接擴張到極致,那就是因為訂單的問題,他在這個世界就只能收到那麼多訂單,因此他在繼續擴廠,但是並沒辦法生出更多訂單,自然就不適用這種擴張操作,當然這時候,通常就會去轉投資,去另一個產業找「實際收益大於成本」的投資標的
因此,回到不動產,為啥我永遠都在強調那個基本面公式,出租投報率 vs 資金成本+持有成本,因為這就是資本主義最基礎的公式而已,一點深度都沒有的東西,在這個架構上面,租金收益只要大於成本,只要你現金流不要斷,你就是房子有多少買多少....
當然下一件事情是卡在銀行願意借多少錢給你,因此你可以看到一大堆投資客在問貸款問題借貸問題,因為這些都是明白人,銀行借多少,他們都要借光光,只有那些古代人才整天想什麼40年房貸要背貸款,40年好可怕...XD
唉,古代人...XD
當你租金投報高於成本,就會產生套利,有套利就可以瘋狂的擴張規模,瘋狂的擴張規模代表你套利也瘋狂的放大,在幾百萬的時候,套利都是幾萬塊,你擴張到幾百億,你的套利就是幾億,這個遊戲,甚麼光明會、13家族德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阿里巴巴,還是世界最大咖Trump,全都是這樣搞起來的,不然你還以為他們在那邊慢慢存錢存到今天這種財富地位
如果資產翻漲,幾百萬,你資產翻漲個10%就是幾十萬,幾百億,你只要遇到資產翻漲10%,就是幾十億,至於成本,全都是借來的啊,難道自己存的,因此,為啥要炒房來正興經濟
你以為對岸中共政府是白癡,放任不動產瘋狂炒作,他威權政體最好對房價炒做沒有皮條,他可以下令房價不准漲都不是問題,記不記得1x年前中國在錢荒,滿地要投資缺錢,就是那時候房價是不是在大炒作,是不是一邊炒房,一邊誕生了華為、阿里巴巴、全國高鐵、滿地的摩天樓,啥,不是炒房會害實業萎縮?不是會吃走資金?不是要實業收益才有辦法維持房價?
今天資本主義世界的遊戲不是這樣玩的,中共那邊經濟最大的弱點,其實是他的不動產,他只要不動產一垮,銀行就算了,他的滿地企業也會跟著垮,因為企業的借貸很多是根源於不動產抵押,也因此,你應該看不到我們投資客跑去對岸炒房,因為那個市場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完全都是應該要泡沫的狀態,所以沒事不要靠近,以保身體健康
覺青不知道為啥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不怪他,他上班一輩子,怎麼會知道資本主義在玩甚麼,學校教的東西,或是他們老師自己大腦的觀念,都是古人的觀念,所以他們都是活在古代思維裡
怎樣會產生泡沫,那就是生產低於成本,也就是你的工廠生產只有3元,但建一間工廠成本要4元,那你就有潛在泡沫風險,但因為通膨有2%也許你可以硬撐,但如果生產4元以上,那你應該活不了多久就要泡沫了,最接近今天的網路泡沫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市場飽和,所以訂單有限,而過度擴張造成大家壓價搶單,造成利潤下降,下降到低於成本,因此引發的網路泡沫
所以我也一再強調,不動產基本公式不可以破,破了我就把房子賣一賣出國炒房,因為那就是是否會泡沫的依據,至於生產大於成本的情況,這是要怎樣泡沫?覺青買房子才會錢被鎖在房子裡面,手上房子多的投資客,都是從房子領錢出來做其他的事情,這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不同所在,古代人一直把錢丟入房子裡,投資客一直從房子把錢提領出來,不動產有兩個生產,居住價值和錢,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是因為他可以生產鈔票
為啥很多人要開公司做實業,大家都要錢,他幹嘛不一直炒房,因為你要跟銀行借錢,銀行能借給你的錢有限,然後你拿自己的錢慢慢滾,1000萬給你,你要滾到哪一年?
自然最好就是到處去跟人家募資,拿人家的錢來套利,例如銀行的成本2,淨利5,但你只能借1000萬,募資的錢成本3,淨利5,但你可以弄到1億,那當然找一堆金主支持自己會比跟銀行借錢擴張得更快,但是為啥不是去跟人家募資來炒房,那是因為你去跟人家集資來炒房,你會被金管會抓去喝茶,運氣不好會變經濟犯被關起來,因此你要拿人家的錢來套利,投審會和金管會會逼你做實業,所以一大堆大老闆,他私人的錢都丟在不動產當中,(炒股的另當別論),包含一堆電子業老闆,用其他的人的錢做實業,自己的錢拿去炒房,這個我相信銀行業的應該都很清楚我在說甚麼,他們看最多,公司用別人的錢來擴張還有一個好處是,因為產業有循環,所以你可能可以旺五年十年誰知道,當年紡織多旺,塑膠業多旺,但當循環下去後,就會泡沫,因此,一堆老闆,自己的錢去屯不動產,然後募資,發股,用其他人的錢去搞實業,實業掛了,他拍拍屁股回去當包租公就好,當然實業繼續興盛,他就繼續擴張實業,投審會和金管會是逼資金去實業投資的把關者,像什麼金八條也限制金融業者炒房炒地皮,因此,其實有比你們想像中更龐大的人和資金想要炒房,但政府干涉他們只能往實業走,所以,單純論賺錢,為啥不全台的人一起炒房,因為有政府干涉
因此你房貸出來的錢,不可以直接買房子,小筆資金還好,如果是幾千萬,你就可能要先去股市債市裡面轉一圈放個一年,才可以在進不動產,這也是政府干涉的手段之一,政府當然知道你們全都只想炒作錢滾錢,所以在實業上面有非常多的威脅利誘,讓你把不動產上漲而增加出來的錢,多挪一些到其他實業甚至股市債市去
你看工業園區是不是很怕你圈地,都要求先設廠營運,滿兩年或是三年土地才會賣你,就是怕妳們這些假蓋工廠實炒地皮的老闆又跑去炒地皮,你要炒地皮可以,但你上面必須蓋工廠營運,提供生產和工作機會,這就成了政府的交換條件,其實,麥當勞都說他是炒房的,他就是經典,實業為幌子,炒房維本質的範例,因此相關的甚麼肯德基、誠品、燦坤、迪士尼樂園(遊樂園是超有名的炒地皮產業),全都是本質在炒地皮炒房,實業是拿來募資吸收資金以及取得政府的加持,讓他可以更擴張的去炒房炒地皮,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天看到,都會覺得很痛苦很生氣,但恭喜你清醒過來了,而不是繼續一輩子活在夢中
另外補一下台商發財方程式,那個叫做造鎮,台商當年去中國,後來去東南亞,他們怎麼玩,就是集合起來跟政府批地要開工廠,批一大塊土地,中間蓋工廠,旁邊打造住宅區商業區(土地全都是台商批下來),然後工廠造就就業人口,這些人在旁邊買房子住,商店就做便當賣給他們,之後這邊就成了一個據點,之後變成城鎮,因此十年後,台商就把工廠全都拆除撤離去更落後的地方,然後工廠拆掉的土地,全都變成住宅區,商業區,打造金融區之類的,直到可能20年後變成一個很有規模的都市,這時候,台商就把所有的不動產全都出脫,然後最後你總結的結果是,台商一路走來實業收益如果是100的話,他不動產收益通常有5000~10000,沒跟你豪姣,還有人工廠算下來還虧損,也就是搞了20年他工廠不但沒賺錢,還虧錢,可是老闆還是發大財
有自己習慣的投資就做自己習慣的投資,股票發大財的人比較多,只是股票玩法絕對跟不動產不一樣,所以你是股票腦,你跑來硬玩不動產其實會很痛苦,同樣的你也不可以複製不動產的操作去股票,應該沒幾天就畢業了,只是,當你的資本額更多後,不動產幾乎是你很難避開一定會接觸的投資產品,因此你可以先慢慢看慢慢研究,等到哪天你錢多到你不得不碰不動產的時候,才不會傻菜鳥跑到叢林裏面亂闖,到時候摸到大白鯊
文章內容來源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02001750.A.C3C.html
營運槓桿公式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oe:「我認為原作者對於資本運作的解釋,如果是運用在房地產和金融商品套利,那概念是ok的,跟我自己的觀察也差不多概念,全世界都差不多運作邏輯,不過原作者應該沒經營過實體產業,中小企業的實業擴張,那個無法快速繁殖,我看淨價值規模小於3000萬美元的實業,利潤不夠高的話,跟銀行借貸的轉換效率會很差,但是資產規模數十億以上,那開槓桿去運作,控制好擴張速度,理論上是相對低風險沒錯,人類史上極低資金使用成本的年代,真的要學會善用資本的運作,資本小往股市,資本大一點就可以分散一些往房地產,尤其是美國房地產,真的接觸過,就能發現那是一個很stable的金融工具。」
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實業的收入,是拿去支撐資金成本用的,但是你看到的一切繁榮偉大規模,砸進去的錢主要都是借貸產生的,而不是靠實業收入存出來的(以下用廣義使用錢這個字,延伸包含資源)
所以,越借越多錢,永遠不還錢,是所有資本主義成功者必然的現象,實質生產的錢(或是資源),遠遠不及他擴張時所花費的規模,也就是一間公司的工廠,一座要100塊,可以生產5塊淨利潤,擴張一座工廠如果所有錢都是借貸的話,資金+其他成本2%,
請問他擴張第二間工廠,是等乖乖5塊五塊的存,存20年,存到100塊後才去開第二間嗎?如果今天不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例如在「真」馬克思主義,或是金本位世界,可能是這樣,但是你今天在資本主義世界就不是這樣,因為他的成本是2%,生產額是5%,因此他會立刻去擴張第二間工廠,100塊用借的,然後用第一間工廠生產的5塊去支付成本,然後第二間工廠可能要蓋三年,等同可能會先產生6塊的虧損,才會上軌道,所以心臟小顆一點的老闆,可能會先緩一年,讓第一間工廠繼續盈餘5塊扣掉成本還有3塊,存下3塊做預備金
然後第二年,就在擴張第三間工廠,這時候第二間工廠還沒開始營運,而等到第三年,第一第二間工廠都營運了,當然同時他第二第三間工廠都是借貸來的,因此他營利10塊,借貸成本支出4塊,他會在第四年的時候直接蓋兩座工廠
因此你還在20年存款大計劃的時候,他大概20年後已經拓展了上百間工廠,然後你就可以回家吃自己,他成了國際大企業
因此發現甚麼沒有?
我今天擴張工廠,只要我確定他會有收益,我根本不是拿「實業」的生產去擴張,而是不斷用借貸去擴張,而我實際實業的收益,是拿去支付「投資成本」用的,這是資本主義一個最基礎最簡單的觀念,也是所謂用錢滾錢,用資產滾資產的概念,因此每次看到有人在講什麼薪資所得比,我就立刻知道,這是一個古代人...XD..他大腦還活在古代
那為啥很多公司營利那麼高,幹嘛不直接擴張到極致,那就是因為訂單的問題,他在這個世界就只能收到那麼多訂單,因此他在繼續擴廠,但是並沒辦法生出更多訂單,自然就不適用這種擴張操作,當然這時候,通常就會去轉投資,去另一個產業找「實際收益大於成本」的投資標的
因此,回到不動產,為啥我永遠都在強調那個基本面公式,出租投報率 vs 資金成本+持有成本,因為這就是資本主義最基礎的公式而已,一點深度都沒有的東西,在這個架構上面,租金收益只要大於成本,只要你現金流不要斷,你就是房子有多少買多少....
當然下一件事情是卡在銀行願意借多少錢給你,因此你可以看到一大堆投資客在問貸款問題借貸問題,因為這些都是明白人,銀行借多少,他們都要借光光,只有那些古代人才整天想什麼40年房貸要背貸款,40年好可怕...XD
唉,古代人...XD
當你租金投報高於成本,就會產生套利,有套利就可以瘋狂的擴張規模,瘋狂的擴張規模代表你套利也瘋狂的放大,在幾百萬的時候,套利都是幾萬塊,你擴張到幾百億,你的套利就是幾億,這個遊戲,甚麼光明會、13家族德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阿里巴巴,還是世界最大咖Trump,全都是這樣搞起來的,不然你還以為他們在那邊慢慢存錢存到今天這種財富地位
如果資產翻漲,幾百萬,你資產翻漲個10%就是幾十萬,幾百億,你只要遇到資產翻漲10%,就是幾十億,至於成本,全都是借來的啊,難道自己存的,因此,為啥要炒房來正興經濟
你以為對岸中共政府是白癡,放任不動產瘋狂炒作,他威權政體最好對房價炒做沒有皮條,他可以下令房價不准漲都不是問題,記不記得1x年前中國在錢荒,滿地要投資缺錢,就是那時候房價是不是在大炒作,是不是一邊炒房,一邊誕生了華為、阿里巴巴、全國高鐵、滿地的摩天樓,啥,不是炒房會害實業萎縮?不是會吃走資金?不是要實業收益才有辦法維持房價?
今天資本主義世界的遊戲不是這樣玩的,中共那邊經濟最大的弱點,其實是他的不動產,他只要不動產一垮,銀行就算了,他的滿地企業也會跟著垮,因為企業的借貸很多是根源於不動產抵押,也因此,你應該看不到我們投資客跑去對岸炒房,因為那個市場在資本主義世界裡面,完全都是應該要泡沫的狀態,所以沒事不要靠近,以保身體健康
覺青不知道為啥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不怪他,他上班一輩子,怎麼會知道資本主義在玩甚麼,學校教的東西,或是他們老師自己大腦的觀念,都是古人的觀念,所以他們都是活在古代思維裡
怎樣會產生泡沫,那就是生產低於成本,也就是你的工廠生產只有3元,但建一間工廠成本要4元,那你就有潛在泡沫風險,但因為通膨有2%也許你可以硬撐,但如果生產4元以上,那你應該活不了多久就要泡沫了,最接近今天的網路泡沫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市場飽和,所以訂單有限,而過度擴張造成大家壓價搶單,造成利潤下降,下降到低於成本,因此引發的網路泡沫
所以我也一再強調,不動產基本公式不可以破,破了我就把房子賣一賣出國炒房,因為那就是是否會泡沫的依據,至於生產大於成本的情況,這是要怎樣泡沫?覺青買房子才會錢被鎖在房子裡面,手上房子多的投資客,都是從房子領錢出來做其他的事情,這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不同所在,古代人一直把錢丟入房子裡,投資客一直從房子把錢提領出來,不動產有兩個生產,居住價值和錢,不動產是經濟的火車頭,是因為他可以生產鈔票
為啥很多人要開公司做實業,大家都要錢,他幹嘛不一直炒房,因為你要跟銀行借錢,銀行能借給你的錢有限,然後你拿自己的錢慢慢滾,1000萬給你,你要滾到哪一年?
自然最好就是到處去跟人家募資,拿人家的錢來套利,例如銀行的成本2,淨利5,但你只能借1000萬,募資的錢成本3,淨利5,但你可以弄到1億,那當然找一堆金主支持自己會比跟銀行借錢擴張得更快,但是為啥不是去跟人家募資來炒房,那是因為你去跟人家集資來炒房,你會被金管會抓去喝茶,運氣不好會變經濟犯被關起來,因此你要拿人家的錢來套利,投審會和金管會會逼你做實業,所以一大堆大老闆,他私人的錢都丟在不動產當中,(炒股的另當別論),包含一堆電子業老闆,用其他的人的錢做實業,自己的錢拿去炒房,這個我相信銀行業的應該都很清楚我在說甚麼,他們看最多,公司用別人的錢來擴張還有一個好處是,因為產業有循環,所以你可能可以旺五年十年誰知道,當年紡織多旺,塑膠業多旺,但當循環下去後,就會泡沫,因此,一堆老闆,自己的錢去屯不動產,然後募資,發股,用其他人的錢去搞實業,實業掛了,他拍拍屁股回去當包租公就好,當然實業繼續興盛,他就繼續擴張實業,投審會和金管會是逼資金去實業投資的把關者,像什麼金八條也限制金融業者炒房炒地皮,因此,其實有比你們想像中更龐大的人和資金想要炒房,但政府干涉他們只能往實業走,所以,單純論賺錢,為啥不全台的人一起炒房,因為有政府干涉
因此你房貸出來的錢,不可以直接買房子,小筆資金還好,如果是幾千萬,你就可能要先去股市債市裡面轉一圈放個一年,才可以在進不動產,這也是政府干涉的手段之一,政府當然知道你們全都只想炒作錢滾錢,所以在實業上面有非常多的威脅利誘,讓你把不動產上漲而增加出來的錢,多挪一些到其他實業甚至股市債市去
你看工業園區是不是很怕你圈地,都要求先設廠營運,滿兩年或是三年土地才會賣你,就是怕妳們這些假蓋工廠實炒地皮的老闆又跑去炒地皮,你要炒地皮可以,但你上面必須蓋工廠營運,提供生產和工作機會,這就成了政府的交換條件,其實,麥當勞都說他是炒房的,他就是經典,實業為幌子,炒房維本質的範例,因此相關的甚麼肯德基、誠品、燦坤、迪士尼樂園(遊樂園是超有名的炒地皮產業),全都是本質在炒地皮炒房,實業是拿來募資吸收資金以及取得政府的加持,讓他可以更擴張的去炒房炒地皮,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天看到,都會覺得很痛苦很生氣,但恭喜你清醒過來了,而不是繼續一輩子活在夢中
另外補一下台商發財方程式,那個叫做造鎮,台商當年去中國,後來去東南亞,他們怎麼玩,就是集合起來跟政府批地要開工廠,批一大塊土地,中間蓋工廠,旁邊打造住宅區商業區(土地全都是台商批下來),然後工廠造就就業人口,這些人在旁邊買房子住,商店就做便當賣給他們,之後這邊就成了一個據點,之後變成城鎮,因此十年後,台商就把工廠全都拆除撤離去更落後的地方,然後工廠拆掉的土地,全都變成住宅區,商業區,打造金融區之類的,直到可能20年後變成一個很有規模的都市,這時候,台商就把所有的不動產全都出脫,然後最後你總結的結果是,台商一路走來實業收益如果是100的話,他不動產收益通常有5000~10000,沒跟你豪姣,還有人工廠算下來還虧損,也就是搞了20年他工廠不但沒賺錢,還虧錢,可是老闆還是發大財
有自己習慣的投資就做自己習慣的投資,股票發大財的人比較多,只是股票玩法絕對跟不動產不一樣,所以你是股票腦,你跑來硬玩不動產其實會很痛苦,同樣的你也不可以複製不動產的操作去股票,應該沒幾天就畢業了,只是,當你的資本額更多後,不動產幾乎是你很難避開一定會接觸的投資產品,因此你可以先慢慢看慢慢研究,等到哪天你錢多到你不得不碰不動產的時候,才不會傻菜鳥跑到叢林裏面亂闖,到時候摸到大白鯊
文章內容來源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02001750.A.C3C.html
營運槓桿公式 在 BigEc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不能不認識的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百百種,就像股市中挑選標的一樣,多到讓人頭昏腦賺。
其實呢,兩邊都一樣,求精不求多✨
很多人想知道,有沒有在讀財報時,不能不認識,同時又很方便得知的財務指標❓
當然有,而且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也幫我們分好類了。基本上上市櫃公司都會依據下列種類來公布於年報中,我們甚至不需要自己計算呢😝
避免讀者認為太過艱深,我們先把幾種財務指標的分類列出,以及其中的簡要重點👍
🔥1. 財務結構
財務結構,就是讓我們知道公司的各種財務的比例分配。
最常見的就是負債比率(負債/資產),數字越高代表著公司經營的槓桿越大,使用越多負債,也面臨比較多潛在利息費用。
🔥2. 償債能力
估算公司能夠償還負債的能力。
如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來去看能夠用來償還的資產佔了負債幾%,越高償債能力自然就越好。
🔥3. 經營能力
公司銷貨、進貨比較的狀況。讓我們得知公司出貨的狀況好壞。
常見的如應收款項週轉率(銷貨淨額/應收款項)、存貨週轉率(銷貨成本/平均存貨額),都可以透過各期的變化,來去看公司在經營上的變化。
🔥4. 獲利能力
相信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如權益報酬率(稅後損益/平均權益總額),幫助我們得知這間公司平均每一新台幣單位價值的股東權益的,能夠獲利多少,一樣是要利用不同期去做比對。
🔥5. 現金流量
前幾期才講過現金流量的基本觀念,而在財務指標的部分,也是幫助我們以現金基礎來去評估,比如現金再投資比率=(營業活動淨現金流量-現金股利)/(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毛額+長期投資+其他非流動資產+營運資金),看似複雜,其實可以想成營運現金流佔再投資資產的比重,越高代表再投資能力越強。
上述為5項基本的財務指標分類,至於年報中很容易找到企業所公布的數據,相關的指標以及公式,歡迎至我們網站內觀看囉😉
#BigEcon
#專家觀點
#財報狂人
#財務指標
營運槓桿公式 在 彭小花~會計~財務報表分析3~ 獲利能力分析杜邦模型營運槓桿 ... 的推薦與評價
彭小花~會計~財務報表分析3~ 獲利能力分析杜邦模型營運槓桿度與財務槓桿度企業評價. ... <看更多>
營運槓桿公式 在 蕎御會計師事務所- 營運槓桿程度其公式為EBIT的變動百分比除 ... 的推薦與評價
營運槓桿 程度其公式為EBIT的變動百分比除以銷售的變動百分比,也就是息前稅前盈餘(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EBIT)隨著銷售量的變動而跟著發生變動的幅度. ... <看更多>
營運槓桿公式 在 [請益] 財務槓桿XX - 看板Accounting 的推薦與評價
抱歉 由於準備證券分析師考試
有關於財報分析一些指標的定義想詢問
1.財務槓桿比率=資產總額/股東權益總額 (這個比較沒問題)
2.財務槓桿指數=股東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
也有看到寫 是「普通股」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
問題一:財務槓桿「比率」 是否等於 財務槓桿「指數」
因為按照公式來看 這兩個應該一樣阿!
另外,權益報酬率=淨利率*總資產週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總資產報酬率*財務槓桿比率
那麼移項的結果 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財務槓桿比率
從這個推論
財務槓桿「指數」=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財務槓桿「比率」
還是問題是出在 「普通股」?
------------------------------------------------------------
問題二:總資產報酬率=[淨利+利息(1-稅率)]/總資產
那麼看起來 總資產報酬率 是否用「稅前」淨利去計算的?
所以 總資產報酬率=淨利率*總資產週轉率
淨利率=淨利/銷貨收入淨額 ,這裡的淨利應該是指「稅前」淨利吧?
------------------------------------------------------------
問題三:財務槓桿「度」 或 財務槓桿「程度」
定義是 DEL=EPS變動%/營業淨利變動%=營業利益/(營業利益-利息費用)
這個推倒類似彈性 我懂
但查網路上有看到有人直接寫
DEL=營業利益/(營業利益-利息費用)=股東權益報酬率/資產報酬率
這兩個感覺反而不應該相同阿??
-------------------------------------------------------------
總結一下我的疑惑
(1)財務槓桿「比率」我自己覺得 等於 財務槓桿「指數」
但看書 反而好像是不同東西
(2)財務槓桿「程度」我覺得跟 財務槓桿「指數」 是兩回事
但網路上查到的反而是相同的東西
請問:財務槓桿「比率」、「指數」、「程度」這三者關係為何
(3)總資產報酬率 或 淨利率 其分子的「淨利」是否都是稅前的呢?
抱歉自己也講的有點亂,請高手拯救我一下!!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9.77.164.1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ccounting/M.1574875303.A.FE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