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安與他最要好的女朋友。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16歲的少年少女,沒有熱烈地談情說愛,言行之間發乎情,止乎禮。平日密切關心對方,無話不談。雖然會摟摟抱抱,但互動之間大方坦誠,絲毫沒有曖昧,完全不避諱家人朋友的眼神,真正是「思無邪」。
纖細美麗的女孩兒個性平實乖巧,脾氣非常好。雖然是家中的獨生女,卻沒有嬌氣。
母語是德文、捷克文、波士尼亞文、塞爾維亞文、克羅埃西亞文,還會英文、西班牙文與俄文,除了掌握八國語言,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樣樣拿第一等的資優生。
逸安平均每隔二週的週末就會去女孩兒家過夜,二人一起寫作業、看影片、聊天、散步與做菜做蛋糕。晚上與女孩和她的爸媽一起吃晚餐,早上四人共進早餐後,近午時分吃過了點心才回家。女孩兒的爸媽都跟逸安非常熟,二個少年男女一個床上一個打地鋪地睡在同一個房間,他們也不覺得有什麼。
因為,我們都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非常信任他們。這個時候不試著瞭解認識異性,與之好好相處,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我們這一代的華人兩性關係,還處在隱晦不明無以言說的階段。青少年時期的曖昧情感,總得在父母眼皮下,偷偷摸摸體驗發展。我自己當年就暗自立誓,以後絕對要當開明的媽媽。後來好在於歐洲成長,觀念行為大解放,雖然在沒有長輩引導陪伴的狀態下,幸運地於摸索中也好好地長大。但自己很清楚,在明理的長輩護持之下,有意識地認識情感和異性,與獨自盲目追尋學習之間,有多大的差異。
我家沒有那種「等你長大再說」「等上了大學再談戀愛」「等找到工作再成家」的觀念。時機到了,順應自然、緣分與生命規律,在不阻礙身心健康的前提,開始與異性的認識互動,沒有什麼不可以。
父母全程陪伴著經歷一切心路歷程,孩子沒有隱瞞地傾訴與異性的各樣相處細節,對感情、愛情甚至性愛,都有著合乎人性、不背離自然也不被僵硬禮教壓抑規範的概念。
愛,不只要懂得「做」,也要「懂」與「談」。
前天親師日遇到女孩兒的媽媽,我們開心地緊抱親吻對方,聊到二個孩子的相處,我有點抱歉地為逸安頻繁叨擾而謝謝他們那麼寬容。
那位媽媽爽朗地大笑:「逸安可以每週五都來我們家待到禮拜天再回去!我們好喜歡他來啊!」❤️
昨天,逸安放學後,回家收拾好東西,又去女孩兒家了。今天中午,我們接了他,一起去購物,居然在賣場巧遇女孩兒的爸媽。原來,他們看逸安和自家女兒乖乖地在家,就趁機出外購物逛一下。
這巧合讓我們好驚喜,聊了一會兒,道別時,女孩兒的爸爸對逸安說,「下週末見啊!」😂
在如此自然和支持的氛圍之下,我們與孩子都沒有窺探猜測的必要。
愛與情感,流動得生動自由。
*照片是女孩兒的媽媽拍下後傳給我們的。她對二個孩子們喊著,「親愛的,你們讓我照張相!」女孩反身就立刻在自家媽媽面前撲到逸安懷裡緊緊抱住他,而逸安也以很有保護性的姿態環抱著女孩。
留下這張看了讓人莫名感動,也感嘆青春妍麗歲月正好的照片。
雖然不知道他們未來會如何,但這光彩耀眼情意真摯的一刻,連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會牢記不忘了。
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談情說愛 在 陳儀安諮商心理師的長耳兔談心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爸媽頭很痛」小孩談戀愛怎麼辦💡
某天在一家速食店看見兩個目測約國小的小朋友🚺🚹
一男一女兩人單獨到速食店用餐沒有大人陪同
但讓我覺得驚訝的是這對小朋友在我旁邊談情說愛
小男生坐在小女生旁邊大聲的說「你是我女朋友,你要餵我吃漢堡啊。」
小女生聽到後也就笑笑的照做
後來兩位小朋友就跑到遊戲區玩樂
過不久回到座位後小男生和小女生似乎在遊戲時發生不愉快
小男生夾帶著髒話生氣的說「你真的很78,你這樣不聽我的話,我就要跟你分手。」
小女生也生氣地反駁「明明就是你自己的錯,還怪我,白痴。」
小男生更生氣的說「吵屁啊,你這臭三八,你滾去旁邊啦。」
小女生看到男生非常生氣後決定要緩和氣氛,於是拿著飲料要餵男生喝
男生一開始拒絕,女生一見到男生還在生氣就立刻跪在地板上道歉
周圍的人也因為這突然的舉動和爭吵的聲音,頻頻回頭關注
男生才說「好吧,原諒你。」
小女生從地上站起來就往小男生大腿坐上去
這一連串的對話和互動,讓在旁邊用餐的我感覺像是看了一齣八點檔😲😲😲
但讓我擔心的是這對小情侶不健康的互動方式
充滿了對異性的不尊重和看似模仿而來的互動行為
➡️隨著科技網路的發達,認識朋友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但近幾年經常發現談戀愛的年齡越來越低
這也引起了很多父母的焦慮和擔心
尤其是家中若有未成年女孩的家長更是繃緊神經
未成年的小爸爸、小媽媽的議題也引起社會相當多的關注和討論
相信許多家長並非只是反對談戀愛
而是希望小孩能在身心都已成熟的情況下發展
且更擔心年輕涉世未深而被騙或者對身心造成傷害
偏偏家長越是擔心小孩卻都不聽勸,到底該怎麼辦?
➡️在聽到小朋友說有喜歡的人或有人喜歡他時
家長先別緊張,要先了解小朋友說的喜歡是什麼
通常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通常指的是特別喜歡跟那個人一起玩
這種喜歡比較單純,就是想跟你做好朋友的意思
家長只需要瞭解那種喜歡有沒有什麼實際行動
像是可以問「你怎麼表示你喜歡他?」
相反可以問「你怎麼知道他喜歡你?」
接著問「對方知道你喜歡他,有說什麼嗎?」或「別人這樣喜歡你,你喜歡嗎?」
詢問的過程中家長不需要夾帶太多情緒反應
像是太鼓燥、太嚴厲或是嘲笑的心態,這會讓小朋友對事件開始有不正確的觀念
只需用平常心的方式和小朋友聊即可
且要確認小朋友的行為不會讓對方不舒服或對方的行為不會讓自己小朋友不喜歡
➡️若是家中有經歷青春期的小朋友,討論這議題就要更加謹慎
⚠️首先,討論這話題時,請不要太正式⚠️
這會讓他們覺得太有壓力而謹慎選擇要說什麼
請在很平凡的時刻,像是看電視、出遊、吃晚飯等比較輕鬆的時間
這會減低話題的嚴肅和緊張感
⚠️接下來,請不要直接問他本人的狀況⚠️
可以在剛好有相關訊息出現時問「你們班上有人在交往嗎?」
「在學校情侶會做什麼?」、「交往後他們有什麼改變嗎?」、「有人跟網友交往嗎?」
畢竟不是攸關自己的話題會比較輕鬆看待,也比較容易回答
這樣開啟討論才有機會得到聽到他們的想法
⚠️接著,可以藉由別人的事件討論⚠️
開啟話題後可以問問他對於這些行為的想法
但小孩可能為了迎合家長的喜好而回答
所以不管孩子回答什麼,家長請都不要支持或反對
表態之後會讓小孩對家長的觀點設限
未來只要與家長態度不同的事情就有可能隱瞞
所以平常心的聽著他們的分享
⚠️然後,主動提出對議題的開放性⚠️
可以問問孩子「你會喜歡有什麼個性的人?」
家長也可以主動分享自己選擇伴侶時的考量
我們最擔心孩子因為好奇去與覺得好玩而去嘗試
因此主動讓孩子開始思考這些事情,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觀念
也不容易因為衝動而行動
⚠️最後,給孩子開放討論的空間⚠️
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去限制孩子的行為
所以讓孩子有事情都與我們討論,是相對比較安全的方式
告知孩子家人是很願意和他討論他青春的大小事
討論時家長不要加入太多情緒
先以幫助孩子解決困擾為討論重點,這會讓孩子比較信任我們
再引導到思考自身成長與如何改變
➡️雖然這樣的過程漫長又費心
但是在和青春期的孩子們相處
他們因為身體正在變化,心思較為敏感
情緒也比較難控制,因此陪伴時也需要格外的謹慎
才能減少因為衝突而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談戀愛對家長來說都希望能成年後再談
但是若沒有從小開始學會欣賞別人
了解自己適合怎樣的人,成年後往往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和伴侶相處而不斷在關係中受傷
相信這也不是家長樂見的,因此不是一昧的禁止
適度的討論才更能建立正確的相處觀念與保護自身的安全
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談情說愛 在 TA 們說 / 超自然震動 LGBTalk S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A們說,大班說】
#給我聽好
耶誕夜,讓我們看看虔誠天主教徒胡敏華老師的性別教育路。
20年前,在整個社會都還沒有意識到性別是個議題之前,胡敏華老師已經開始關心學生在校園裡的性別議題;16年前,性別平等教育法還沒有施行之前,胡敏華老師就已經引進資源讓學生認識不同的族群、每一個需要被尊重的愛。而現如今胡敏華老師服務的學校已經是東部少數對於性別議題平等開放的學校,也是東部的性別平等教育中心。
這樣的胡老師,今年卻遭遇反同勢力的惡劣攻擊、黑函抹黑甚至是當面辱罵,只因為那些所謂「家長」,希望歧視根深蒂固在他們的孩子身上,也蔓延到整個社會,好有藉口傷害那些反同家長認為「不正常」的人。
幸好,這20年來敏華老師帶過的學生幾乎從各地看到消息以後紛紛的給敏華老師加油打氣,這也證明了一位無私的愛學生的老師,學生也會用愛回報。
聖誕夜,真的不好多說壞話
那些家長阿,你們遇到敏華老師好脾氣;要是敢跟老娘撒野,我就送東海岸幾個消波塊。
/文 班 I don't do nice
這幾天,充滿宗教的濃厚氣息,我們刊出虔誠天主教徒老師,胡敏華,愛與教育實踐。
胡敏華老師是羅東高中前輔導主任,十多年來與同志諮詢熱線合作,入班宣導,協助學生認識不同性傾向,陪伴支持學生成長。
這些努力,卻在這一波婚姻平權修法的爭議中,被扭曲成「散播同性戀風潮」「毒害學生」……
甚至到校當場以諸多無理、無禮的言行相待。
身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理事,協會除了在第一時間向敏華求證,也詢問敏華是否打算採取相關行動,協會也將全力支持。但是敏華與輔導室夥伴認為自己依教育部的規畫進行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一時的誤解無需過度反應,秉持理性好好溝通。
但是從「向教育部投訴、要求教師離開學校」……等行動,一再顯示這些抹黑、造謠、攻擊的行為對於長期在教育現場努力的教師而言是多麼重的傷害。
在面對龐大的壓力甚至信仰指責,敏華老師交到我們手上的,竟是一篇細數十多年來自我反省、學習成長,陪伴與聆聽學生的愛的記憶。
雖然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夥伴們有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們願意以這篇充滿愛意的分享,做為送給大家的聖誕禮物。
=========================================
《校園需要性別平等教育的100個理由》011
〈從2000年到2016年愛的記憶〉 文/羅東高中輔導教師胡敏華
進入教育界之前,我是精神醫療領域的社工人員,當時醫院經常要做變性手術的評估,我這菜鳥社工的任務就是做接案的工作,負責記錄每個就診朋友的經歷。我常常邊寫邊問邊流淚。與其說是紀錄,倒不如說是每個人的生命故事!
「胡小姐,我明明是人,認真生活認真工作,為什麼換了性別就變成妖了?」、「我曾經死命搓自己的胸部,希望它不要隆起,我可以穿得很帥氣!」許多生命的痕跡留在我心裡,當時還年輕,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只有聆聽與陪伴。
然後我結了婚,進入羅東高中擔任輔導教師,偶然參與了同志諮詢熱線教師研習,我當時想,這麼好的研習、這麼動人的生命分享,怎麼可以只停留在都會區?偏鄉的孩子也需要呀!
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教育,我真切反省自己,從一個缺乏性別意識、覺得自己從醫療觀點來談性教育就好棒棒的輔導教師,到深刻面對自己在成長過程與婚姻適應中的挫折與覺察。我開始在課程中分享自己的性別成長歷程,也開始關注學生們的性別故事:輔導股長成長團體、談情說愛成長團體、教師讀書會、電影讀書會,羅東高中的性別平等教育就這麼篳路藍縷的展開……
在還沒有性平法的年代,我們成為兩性平等教育資源中心,積極主動的、鋪天蓋地的在各地校園推廣、提供資訊,同志諮詢熱線開始入班宣導、協助同學認識不同的性傾向;一群基層中小學教師組成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展開各項性別議題之思考:刻板印象與偏見的消除、如何好好談性、未婚懷孕學生的去汙名化與輔導處理、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因應、性別融入教學各項領域等;一直到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了、我們從兩性平等資源中心成了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
這些教育的歷程沒有間斷過,這種種努力,都只是為了讓校園更友善、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然後彼此理解。
十多年來、孩子們認真地聆聽性別平等教育或同志諮詢熱線的入班分享、始終害怕隱藏的孩子們、不只一次地告訴我:「老師,謝謝你們看見我,而不是假裝我不存在;謝謝你們讓同學認識我,而不是讓彼此隱藏!」
有部分家長也告訴我:「原來,我的孩子隱藏的這麼辛苦,我要如何才能更了解我的孩子?」對父母而言,了解及愛自己的孩子遠比追究他到底是不是同志來得更重要!
害怕性別教育或同志教育的人們總是說:「哪裡有個案?那只是教師編出來的淒美故事!」我很難過,我們認真陪伴與聆聽的生命,成為部分大人們眼中不在乎的數據。但是,我不會灰心,因為性別平等教育不是去區分同性戀或異性戀有多少比例、也不是去引用法條懲處哪些人而已,只是為了讓校園與環境的友善,為了讓大家有更寬闊的視野,理解這個世界!
我相信教育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明辨是非,這二十年來我看到的孩子,在這些日子寫信來跟我分享的孩子,他們都長大了,過去所吸收的養分,會幫助他們成為這世界美好的力量。
照片提供: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