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和平島公園的步道上
沿途可以看到人面獅身岩、金剛岩、法老王岩
他們被稱為十大守護岩,看守著世界級的秘境阿拉寶灣
北台灣有著獨特的岩石風化與海蝕地形
說白了就是岩層有硬有軟
幾百萬年來被海水跟東北季風雕刻出了各種特殊的造型
念地理的關係,跟朋友出去遇到這些特殊的地形時
例如到野柳,以前總會導遊魂上身,講解構造的成因
但總不小心帶入太多專有名詞、地質作用過程
「這些石頭生做這樣到底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朋友的表情都看得出來,就像一篇沒有流量的 IG 貼文
倒不如去趕快去排隊和女王頭拍照
200 年前的觀光是研究,像達爾文整理的生物圖鑑
100 年前的觀光是博覽,是爺爺周遊列國回來與孫子分享
後來的觀光是拍照上傳,是一個又一個完美的構圖角度
認識地質跟一般日常生活到底有什麼關係,確實很難
或許就是買房子時不要買到斷層線、附近不要有順向坡
又或者假日去龍洞跳水時,才知道原來鼻頭角
就是雪隧花了十多年打不通的四稜砂岩(還是沒很重要)
這波疫情帶來很多改變,以前的世界很大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趕著一個又一個的景點,留下幾張照片
如今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能深入一個台灣的許多角落
我們開始挖掘秘境
我們開始思考同個地點在不同季節不同的感受
我們開始慢下來,用不同的方式去體驗生活
最近的基隆非常精彩,不只是正濱漁港
過了橋到和平島公園 @hpi_park 也有許多不同以往的體驗
找個時間來海邊換換氣,與伴侶、與小孩
不一定要與地質知識直球對決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與好奇裡
或許有機會對世界產生更多一點屬於的自己想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
爺爺跟孫子的關係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獎機率比威力彩高的抽書機會又來了!🏆
(本活動已結束)
這本是2020 加碼推薦的閱讀之一,中文版終於出爐了。
這是一本讓我從很想翻白眼(看看你這個文青理想主義者要說什麼),到邊讀邊在腦子裡跟作者辯論 (累不累啊😂),到欲罷不能一口氣當天看完的書。人性本惡或是本善,或許不是0/1 數位選擇,更像是訊號學當中,訊號和噪音之間的關係 (Signal to noise ratio) ,強化訊號 (善良)比老是關注醜惡 (噪音)更加有力。
書中這個故事最具有代表性:(我當時不負責任的翻譯 😝)
******
一個老爺爺跟孫子說 “我的內心裡有兩隻狼在爭戰,一個是邪惡的,牠憤怒,貪婪,嫉妒,自大,並且懦弱,另一隻是善良的,牠和平,有愛,謙和,誠實,慷慨,並且值得信賴。這兩隻狼也在你的心中,和所有人的心中爭戰著”
孫子想了一下,問道 “那,誰會贏呢?”
爺爺微笑地說 “你選擇不斷餵養的那一隻”
******
新聞越看素質越糟,會不會只是演算法強化你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好和不好的一面,看不順眼是否是因為忽視他的好?
我們選擇餵養世界上的善良還是醜惡?
一樣24小時快閃搞定。在留言中tag 一個朋友,並且寫下 #一起餵養善良 的邀請,就有機會得到兩本,你和朋友一起來選擇餵養善良吧!
📚“Humankind” 讀書心得📚
https://dushuyizhi.net/humankind-%E4%BA%BA%E6%80%A7%E6%9C%AC%E5%96%84%E7%9A%84%E6%AD%B7%E5%8F%B2%E8%A6%96%E8%A7%92/
#Humankind #RutgerBregman #人慈
#一起餵養善良
爺爺跟孫子的關係 在 戴晨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父親過世,已經13年。過去我寫的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在網路上,一直被轉傳。
今天是父親節,我把這篇過去寫的文章,再與大家分享,也讓我再次懷念慈愛的父親……
《做一個令人懷念的人 》 文/戴晨志
13年多前,有一天我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演講,半夜接到我哥哥來電,說爸爸睡覺時心肌梗塞,安然過世了!
我立即從嘉義開車趕回臺北;一路上,我一邊開車、一邊回憶起與父親的互動。
當我兩次大學沒考上、只唸藝專廣電科時,父親從來沒有嚴詞責備我:「考這什麼爛成績……」
父親只有不斷的鼓勵我:「沒關係、別灰心,再努力……」
在我當兵退伍後,找不到工作、想出國念書時,連續兩年半失業,考了八次托福考試才通過!
在這段期間,父親也總是和顏悅色的對我說:「晨志,再加油,不要放棄,你一定會考過的!」
多年後,我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回台考上華視記者;後來,又到奧瑞岡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我在世新大學口傳系任教時,有一次去看爸媽,隨手帶了一些肉粽去;爸爸吃了肉粽,就對我說:「這肉粽,你是在哪裡買的?……好好吃哦……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肉粽?……」
天哪,我只是在路邊隨手買的肉粽,可是父親總是用「最好聽、最美善、最稱讚的話」,來回應我。
有一次,我開車載父母親到郊外走走,天空突然下起雨來;父親對我説:「開這麼好的車出來玩,下著雨,車外的風景也覺得很漂亮……」
印象中,父親對兒孫的說話,也總是帶著鼓勵、肯定、讚美……他從來不責罵、不生氣。
看到我兒子及女兒的水彩油畫,父親也都是滿口讚美的說:「怎麼這麼棒,畫得這麼漂亮,真的好厲害哦!」
清晨快五點了,我開車回到了臺北,和母親、哥哥,到三軍總醫院的殯儀館,去看爸爸的遺體、臉龐。白天再帶內人與孩子們,去看爺爺安詳睡去的遺容。
幾天後,當時念小學的兒子與女兒,在浴缸裡泡澡,也一起編一些思念的歌,唱給天上的爺爺聽。
不料,此時小女兒突然說:「噓……不要說話、不要說話……我聽到爺爺,正在跟我講話。」
講什麼呢?
小女兒一臉正經的說:「爺爺正在……跟我說……謝謝你們,這是我聽過……最好聽、最好聽的一首歌……」
父親過世時,78歲。
我總是想起他對我、對孫子、孫女說話時,溫柔、微笑、鼓勵、讚美的語調與表情。
此時,我想起一句話——「做一個令人懷念的人!」
我們可以在說話時,給家人、孩子、朋友,多一些「鼓勵、肯定、讚美」,而不是「責罵、生氣與憤怒」。
學習「做一個令人懷念的人」,
是我從父親的身上,學到的一件事。
爺爺跟孫子的關係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室」負責人林耀山(Gary)生於斯,長於斯,闊別孤島逾十年後回歸故地,不為甚麼,只為年邁父親背起擔子——好好經營冰室。他只望將冰室一代傳一代,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世世代代得以保守家族的心血結晶。念念親情,看來孤島不孤單。
緩緩地流淌的靜謐時光
島與城的距離原來僅僅約半小時的里程,渡輪在浪花與浪花之間顛簸,不一會兒便來到彼岸。實實在在踏足於一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純淨清新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慣於急速的步伐不期然放慢,放輕鬆。赫然發覺孤島,原來一點都不孤獨,因她正正被溫柔的海洋圍抱著。坪洲,外形彷如一個「凹」字,半點兒都不平坦,地形與其名字不相配,煞是有趣,陷下去的地方像是埋藏着隱世秘寶,或是世外桃源,遠眺還看得見青翠山嶺。坪洲在七、八十年前是繁盛的工業中心,全盛時期更有逾百家廠房。
從昔日繁盛到今時今日的平靜,坪洲的面貌經歷多大的轉變,在島上不難發見歷史痕迹。如今,小島沒絲毫熙來攘往的壓迫感,沒有車子,沒有擠擁人潮,大街小巷彌漫悠閒靜謐的氛圍。每分每秒在城市如江河奔流的時光,在島上卻是緩緩地流淌。踏出碼頭,一座古廟映入眼簾,沿着永安街直行,偶爾有腳踏車擦身而過,街頭巷尾迴盪着微妙的窸窸窣窣,夾雜清脆的叮叮噹噹。店鋪之間隔着一道「楚河漢界」,店家卻會互相打招呼,談談天氣陰晴,說說生活瑣碎。
一塊牌匾牽繫兩代心血
巷尾,便看得見「祺森冰室」牌匾,一塊牌匾四個大字連繫兩代親情與心血,負責人林耀山(Gary)說:「爺爺名『祺』; 爸爸名『森』, 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冰室的名字。他們都是行船,都是做廚房,懂得甚麼便做甚麼工。」原來,「祺森冰室」坐落的屋子早在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Gary太公那代就已經在這裏居住,直至Gary的那一代已將近是第四代,經歷了數十載風霜的屋子見證着林氐四代的家族歷史,「之前是太公來到這個小島,買了這一棟物業,最初都是供別人做餐廳。坪洲那時有很多廠,人多了,食的需求就變大,就會有冰室及餐廳的出現。 他們想到不如就做餐廳生意,就收回餐廳。」
生於斯,長於斯的Gary繼承衣缽,經營島上的家族餐飲業生意,孝順的他從小便在冰室幫忙,亦與小島有着深厚感情,「坪洲這個地方,比較寧靜。最大分別是這裏沒有車,空氣好。坪洲人較淳樸,但睦鄰關係好很多,都是土生土長。我們從小就在這幫手,上午就幫手做早餐,放學後冰室已經關門,就回來掃地清潔。那時候,日常生活,包括吃飯、做功課等所有事情都在店裏做,記得有些人會拿五毫子給我,叫我拿給媽媽。」
離開終究是為了歸來
畢業後,Gary毅然離開長大的地方,出外尋找工作,移居近十年,曾與家人討論過「接手」的問題,他的內心亦經歷過幾番掙扎,徘徊於拒絕與接受的邊緣,反思過去梳理思緒有助填補未來的空白,他憶述:「那時心想不會接管餐廳,結了婚到有小朋友之後發覺 ,以前家人對我們真的好。慢慢就去理解,他們老人家可以撐起這間餐廳,真是厲害。中間也有很多時候,是星期六日或者星期五晚我也有回來,爸爸的年紀都差不多退休,經營餐廳,做了大半生,又供到我們、我、妹妹都長大自立,反思都應該是時候回來幫手 ,二零零一年便回來了。」 終究,冰室對Gary充滿了兒時回憶與深厚感情,可想而知難捨難斷。
於港人而言,冰室是香港歷史遺留下來的昔日印記,可理解為茶餐廳的前身,流行於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年代,隨着西餐業發展而起,最初因售賣的食品又以紅豆冰、咖啡、奶茶等西式飲品為主,以「飲冰」為賣點,故取名「冰室」。Gary解釋:「做冰室賣的食物很簡單 ,會有奶茶咖啡,只賣幾種粉麵。最早期我們有上海麵賣,雞蛋及肉片。我們的肉片是煎香了的肉片。那時是媽媽想食,爸爸就說拿一些回來賣,說這樣食就食了幾廿年 ,直到現在我都保持有上海麵賣,做一間冰室要茶靚咖啡都靚,兩者必須要做得好。」
片片蝦多士皆有血汗
歷久不衰的是情懷與傳統,雖然Gary 認為肯變肯去接受就會更好,但他並非一味主張顛覆過去的變革,而是選擇奠基於優良基礎上推陳出新。他細心地把過去的種種保存下來,「茶底沿用以前爸爸留下的,那味道由那時到現在沒有很大轉變,其實要煲一壺好的奶茶是很簡單,但要保持到十年是同一樣的味道,就是功夫。還有一個以前有、現在也有的就是紅豆冰。裝潢仍保留一派老式冰室格局,店內一枱一椅一磚一瓦均與開業時無異,還保留所有卡座椅子,這些椅子於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因經過好些時日,木材腐朽,需要不停翻新修補。」蝦多士,是祺森冰室的「招牌菜」,不少人趨之若鶩來嘗鮮。
Gary坦言:「蝦多士以前是沒有的,以前麵食為主,而且沒有一種較有特色的菜式,就想到蝦多士不錯,將蝦放進麵包,再用餡包起。其實不是我構思,五十年代的蝦多士就是這樣做。」蝦多士滋味香口,然而製作蝦多士的過程竟血汗交融,因為當中有一個剝殼挑腸的工序,「我們剝得很快,很容易會刺到手流血,還有個漿,要用很多香料去炒,將幾樣混合放到麵包裏,再浸蛋漿,再沾麵包糠,再炸。」
情鍾爸爸烹調的早餐
經營餐廳的擔子沉重得很,Gary卻沒有後悔當初的承諾與決定,他憶起一件引以自豪的往事,「有一個時刻十分感動,平時我們收的錢會放起來,通常我就會全部拿給爸爸。有一天,爸爸突然跟我說不是啊 ,今日你第一日接管 ,你拿吧。那種感覺是我終於真正地接手了,是一種認同。」從爸爸身上,Gary學到了堅守原則,絕不馬虎,「本身有些客人喜歡爸爸的食物。有時我們會分得出是不是舊街坊回來,一家人來食四碗五碗上海麵。
不想失去這批客人,我會有少少要求,再做下去慢慢加東西,要求不能變,這是從我爸爸身上學的。因為爸爸做事的方法是慢工出細貨,當他口說隨便的時候才是最令人害怕,其實都是有要求的。」爸爸煮的食物,是Gary孩提時代的世間美食,他想起讀中學時,每日七時走下來客廳,便會看見一杯奶茶,一件腿蛋治已準備好在枱上,「爸爸一定先做好放在這,我從未食厭。」
冰室拉近了Gary與親人的距離,Gary爸爸放手後就沒有再理會餐廳生意,轉而在背後支持子女。 至於,Gary的兒子現時也會到餐廳幫手打點,「冰室令到自己和家人關係更親近 ,但當你太親近時也會有很多摩擦 ,我們的溝通方法可能就是先罵先吵架。有時工作上不滿意也會發他脾氣,吵完就算了。一家人,開心不開心全都在這裏,回憶都全在這裏。」承傳下來數十載的冰室是多代人的心血結晶,Gary一心希望能夠將冰室繼續傳承下去,「保存招牌和心血,再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 ,一代傳一代。」
撰文:文朗琛
攝影:胡浩賢
祺森冰室
地址:坪洲坪洲永安街3號地下B鋪
電話:2983 0554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 8am-4pm(星期一休息)
詳情: http://bit.ly/2VnXi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