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誤解、衝突、性格差異,甚至是憤怒的口角,這些都不是愛情的殺手。自我辯護才是。
自我辯護,並不是那種我們在犯錯或跟伴侶對小事意見不合時,傾向使用的普遍自我辯護,例如誰忘了蓋沙拉醬的蓋子、誰忘記繳水費。這種常見的自我辯護,能暫時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笨拙、不無能,也不健忘。不過,真正會侵蝕婚姻的自我辯護,目的並不是維護我們的實質行為,而是極力維繫自我形象。
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再來則是:「就算我是錯的,那真是遺憾,但這就是我。」(伴侶吵架)之所以無法找出解決方法,就是因為他們都在替根本的自我形象辯解。他們非常重視這些屬於自己的特質,而且不希望有所改變,或是認為這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他們不是在告訴對方:「關於那件事,我的記憶是對的,你的記憶是錯的。」而是:「我是對的那種人,而你是錯的那種人。因為你是錯的,所以無法欣賞我的優點。更蠢的是,你甚至認為我的優點是缺點。」
每段婚姻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但婚姻也跟所有故事一樣,都受制於伴侶雙方各自扭曲的認知和記憶。這些扭曲的認知與記憶,能維繫雙方各自對這段關係的認知和解讀。(雙方)正面臨婚姻金字塔中的關鍵抉擇時刻,面對「我愛此人」跟「此人行為讓我抓狂」所引發的失調,他們為了消除失調跨出的那一步,有可能讓他們感情更融洽或是令關係徹底破裂。
伴侶的瘋狂行徑會引出一些關鍵問題,而他們必須決定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她之所以有這些行徑,是因為性格中有無法改變的缺點嗎?我能忍受這些行徑嗎?這些行為會構成離婚的原因嗎?有沒有辦法找到妥協的方式?雖然想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我有沒有可能從伴侶身上學到什麼、或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此外,他們也要決定該對自己的處事作風抱持何種觀點。打從出生就跟自己相處到現在,他們難免會覺得「自己的作風,理所當然,而且是無可避免的。在自我辯護的阻撓之下,伴侶都不會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我有沒有可能犯錯了?我有可能改變嗎?」
婚姻問題越積越多,雙方各自發展出一套內隱理論(當事人通常不知道自己心中有這些想法),並用這套理論來解釋對方是如何破壞婚姻的。一旦我們發展出內隱理論,確認偏誤就會出現,使我們無法看見其他不符合理論的證據。針對自己與其他人的行為表現,我們的內隱理論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是將原因歸咎於外在情況或環境:「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今天工作量太大。銀行人手不足,沒辦法應付排隊人潮。」或者我們會說那個人本身有問題:「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本來就很沒禮貌。」
然而,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自我辯護則是讓我們對自己拍馬屁,我們將好的行為歸因於自己,將壞的行為推給外在情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時,我們很少會講:「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性格殘忍、沒血沒淚。」我們通常都說:「我被激怒了,換作是別人也會這麼做」、「我別無選擇」,或是「對,我是說了一些惡毒的話,但那不是我的本性,因為我醉了」。
不過做出慷慨助人或英勇的行動時,我們很少會說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被煽動、喝醉、別無選擇,或是因為電話那頭的男子讓我萌生罪惡感,所以才捐錢給慈善團體。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善舉,是因為本來就很慷慨熱心。
感情融洽的伴侶會把這種寬以待己的模式,延伸應用在另一半身上。他們會原諒對方的過失,認為這些過失是外在因素所致,並且肯定對方體貼細心的舉動。假如對方做了一些未經深思的舉動或顯得心情暴躁,另一方不會認為這是對方的錯,而是情境所致:「他現在真的壓力很大,好可憐」、「我可以理解她為何對我發脾氣」、「她這幾天剛好背痛」。不過,假如其中一方做了特別貼心溫暖的事,另一方就會歸咎於伴侶天生的善良本質與溫柔性格。老婆可能會說:「親愛的老公無緣無故送我花,他真的是最貼心的男人。」
看待另一半時,幸福的伴侶總會往好處想,但感情不睦的伴侶則徹底相反。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體貼的事,那都是因為一時僥倖或情勢所逼:「他是買花給我沒錯,但那都是因為他同事買給他們的老婆。」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粗心或煩人的事,那就是性格缺陷使然:「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本來就是個賤人。」
內隱理論會造成強大的後續效應,因為除了影響各個面向之外,內隱理論會影響伴侶吵架的方式,甚至主導伴侶爭執的目的。假如爭執的前提是雙方仍是好人,只是做了件錯誤但可導正的事,或因為在一時情勢所逼之下做了一些蠢事,那一切都還有修正和妥協的希望。不過這裡也一樣,感情不睦的伴侶會顛倒這項前提。
為雙方都是自我辯護專家,大家都把對方不願改變的原因歸咎於人格缺陷,卻將自己不願改變的原因解讀成性格優點。如果他們不想承認自己錯了,或是不願調整造成另一半困擾或不快的習慣,他們會說:「我也沒辦法。我生氣的時候,講話本來就比較大聲,我就是這樣。」
大聲抗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少將這種寬以待己,的自我辯護用在伴侶身上。反之,他或她有可能將這種說法,轉換成令人惱火的侮辱:「你就是這樣,跟你媽一模一樣!」通常這種評論指的不是你媽精湛的烘焙技巧或跳探戈的才華。這種說法指的是你遺傳到你媽,而且已經改不了、無可救藥了。當人感到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受到不公平的指控,就像被批評身高太矮或雀斑太多一樣。
社會心理學家朱鄧尼發現,比起因為你做的事情被批評,因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受批評,會引發更深刻的羞恥和無助感,讓人想躲起來或消失。遭受批評而感到羞恥的人,因為無處可躲,也擺脫不了那股凄凉的羞辱感,導致他或她往往會憤怒反擊:「你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罪無可赦的事,因為我很惡劣、很無能。但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這麼糟糕又沒用,你才該因為羞辱我而被指責。」
等到爭執演變成羞辱和責備時,爭吵的根本目的就變了。雙方已經不是在努力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讓另一方改變他或她的行為。吵架的目的只是要傷害、侮辱、訓斥對方。這就是為什麼羞辱會讓人再次以更激烈的方式自我辯護,拒絕與對方妥協,並引發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情緒:輕視。
▫️▫️▫️▫️▫️▫️
本文摘修自社會心理學經典書籍《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作者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與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兩人皆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本次好書由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發行。
閱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43alYY
翻翻電子書 https://reurl.cc/q1gpaR
同時也有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階段所有新車必須達到歐四排放標準才可以在歐盟成員國出售,而車廠為了繼續出售熱賣型號,必須花巨額金錢提高車輛的環保規格。而剛抵港的2019 Adiva AD1 200,便是一款歐四規格的三輪車,比舊款採用歐三規格更環保及寧靜。 老實說,大部份騎士並不關心車輛的環保規格,這方面也不構成買車的誘因,怎...
版本控制優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振興五倍券的優劣分析
本土疫情從五月影響至今,雖然確診案例逐漸趨緩下來,國內疫苗施打也在持續進行,但許多中小型店家都受到疫情衝擊,經濟收入大幅度衰退,中央政府決定參照去年「三倍券」的振興條例,推出推廣力道更強的「五倍券」,試圖拉抬經濟成長,但一路以來,振興券也有其優缺點受到關注。
易讀版: https://www.potatomedia.co/s/r5E9OWT
缺點
一、民眾得拿出一千元
看起來民眾只用一千元就能換回五千元,是相當划算的行為,但在人民的心理,不會感謝政府所衍生的四千元消費力,只會惦記著自己口袋掏出一千元,明明是美意卻還成為有些人心中怨恨的所在。
依照過去安排,弱勢家庭會先收到政府的一千元現金,家庭成員在拿著這一千元去各大通路兌換,這樣的好處可以降低貧富差距的不平等,讓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與方便性去兌換,也不會有被差別待遇的可能。
二、不如現金來的萬用
現金是現在流通的貨幣,自然所有商品與消費都能使用,但消費券的本意在於振興經濟,對於受到疫情影響的產業經濟拉抬,所以會限制其效用,例如我所待的直播平台就無法使用,直播這類的網路產業在疫情時間反而業績有所成長,所以自然無法列入使用的行列當中。
普發現金雖然方便,但也會有大家將現金用於儲蓄的問題。
以鄰近的國家日本為例,發了大量現金補助,最後民眾卻都拿去存起來,讓日本家庭的存款創下歷史新高,在疫情無法有效控制,人民生活受到影響的前提,許多人擁有現金的第一步是先儲蓄,讓自己有安定感,這樣不只無法有效達到經濟拉抬效果,對改善民眾生活也只是杯水車薪。
三、使用時間有限制
以三倍券的經驗為例,短時間內的限制使用,會讓一般民眾感到不方便。
但能夠讓民眾更有動力結合商店家促銷活動,讓使用價值不斷攀升,讓經濟流動,達到企業的資金流運轉等,特別是許多店家急需金流,振興券的適時出現,的確能夠派上用場。
四、實體券的潛在風險
以過去的經歷,實體券的領取數超過兩千萬份,剩下的配合則是線上使用,好處是越多人使用線上版本,對於印刷成本也能有效降低,但相對的折扣力道較低,方便性也沒實體券更高,自然吸引力有限。
這次既然目標受眾是實體店家,自然需要消費者上門消費或購物,才能讓其派上用場,目前台灣的行動支付仍不完全普及,台灣疫情又還未完全清零的情況下,振興券的使用軌跡與現金相同,人們使用的接觸,是否有可能造成疫情的傳染,都還需有配套措施。
除了消費時依然全程配戴口罩,使用完手部消毒仍是不可少。
優點:
一、 受到衝擊的家庭及時雨
這次疫情影響的層面比過往更大,特別是許多小型商店家都支撐不住而倒閉,許多人面臨失業或轉型問題,身上的現金已捉襟見肘,這時候有一筆振興券的出現,對於弱勢家庭添購生活必需品,是相當重要的,特別這次是全面發放,家中有幾個人就有幾份,雨露均霑還是有效果的。
二、商店家結合促銷來吸引買氣
疫情讓人不敢出門自然也不敢消費,即使擁有折扣消費力度仍有限,這次在振興券的結合下,全台的折扣力度都會屢創新高,對於活絡經濟是最直接的幫助,當最終一千元的成本能夠換來翻倍成長的消費力度,這些金流就會轉往經濟流通,商業的復甦指日可待。
三、受到疫情影響的產業成為優先振興的選擇
正如前面文章所說,這次的目標是以受影響的企業商店家為首選,這讓需要的人能夠獲得幫助,經濟活絡與經濟成長後,自然工作需求與消費力也能隨之提升,對於國家整體經濟數字發展是有幫助的。
當然依照去年的慣例,無論推出怎樣的方案,一定都會有人嫌但等推出後仍然逃不過「真香定律」但的確去年的情況與今年有所不同,如果能將去年的經驗融入這次的發放中,對於安定民心與經濟發展都能同時做到,對台灣的整體穩定都是加分的。
版本控制優點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ef: https://ably.com/blog/no-we-dont-use-kubernetes
八月第一篇,就來個有趣的文章,來看看 ably 這間 SaaS 公司為什麼沒有使用 Kubernetes,不但當前沒有使用,甚至短期未來內都不會想要使用
更是直接的說如果你有興趣來加入團隊,千萬不要把將 Kubernetes 導入到團隊中是一個可能發生的事情。
我個人覺得這篇文章滿好的,因為是認真的去比較導入 Kubernetes 帶來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對團隊來說到底是可接受還是不可接受
而不是所謂的人云亦云,人家要我也要,人家不要我也不要...
文章分成兩部分,前述介紹當前 Ably 的環境架構是什麼,而半部分則是很技術的去探討如果導入 Kubernetes 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是什麼
最終權衡比較之下,會發現導入 Kubernetes 沒有帶來實質上的好處。
文章開頭先簡述了一下 Kubernetes 這幾年的風潮,從最初 Google Borg 的開發開始談起,作者特別提到當初 Borg 的用法可是將一堆實體機器給搭建出一個 Private Cloud 的叢集給團隊使用,
而目前 Kubernetes 更多的用法則是搭建於 Public Cloud 上面的虛擬機器中,透過將 Kubernetes 部署到這些不同的 Cloud Provider 似乎帶來了介面統一的結果,對於 DevOps 人員來說
不同 Cloud Provider 如今看起來都是 Kubernetes 的樣貌。
Ably 目前到底怎麼部署應用程式
Ably 主要使用 AWS 作為其 Cloud Provider,並且於 EC2 機器上使用 docker/container 來部署團隊中的應用程式。
作者團隊中沒有使用任何已知的 Orchestration 服務來管理多節點上的 docker/container,取而代之的則是每個 VM 開機後則會根據 autoscaling group 的機制來判斷
每個機器應該要部署哪種 container/docker。
對於 Ably 來說,團隊中沒有任何 scheduler 相關的服務來調度各種服務,這意味每個 VM 就代表一種服務,所以將 VM 上的服務從 Core 轉換成 frontend 這種行為不會發生。
今天需要針對需求轉換服務時就以 VM 為基準來整批換掉即可。
每個節點上面都會有一個輕量的監控服務,用來確保運作的 Container 如果掛掉後可以被重啟,甚至如果當前運行的版本不符合需求時也能夠將該服務給停止。
流量方面,因為每個 Autoscaling Group 就代表一個服務,所以直接使用 NLB 與 Target Group 來將流量導入該 Autoscaling Group 即可。
至於容器與容器之間的內部流量(譬如 k8s service 等)作者認為也不是太大問題,畢竟每個機器本身都會被 VPC 賦予一個 IP 地址,所以使用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接下來作者從幾個層次去探討當前設計與使用 Kubernetes 帶來的改變,分別有 (原文很多,這邊摘要不然文章會太長)
題外話,由於 Ably 的 Infra Team 數量有限,所以要考慮 K8s 只會考慮 K8s Service,如 EKS。
1. Resource Management
Ably:
a. 根據服務的需求來決定每個服務要用到的 VM 等級
b. 不需要去煩惱如何處理將多個小服務給部署到一個適合的大 VM 中
c. 作者稱這種行為其實就是 AWS 官方強調的 Right Sizing, 譬如只能跑兩個 Thread 的服務不需要 16vCPUs, 久久寫一次硬碟的服務也不需要一個 90,000 IOPS 的 SSD
d. 選擇一個正確的元件來搭建一個符合服務的 VM 讓團隊可以控制成本同時也減少額外的管理負擔
K8s:
a. 必須要使用一個比較強大等級的 EC2 VM,畢竟上面要透過 Container 部署很多服務
b. 針對那些需要小資源的服務來說,透過這種方式能夠盡可能的榨乾機器的資源,整體效能使用率會更好
c. 但是針對資源量沒有很辦法明確定義的服務則是會盡可能地去吃掉系統上的資源,這種被稱為 nosy neighbors 的常見問題已經不是首次出現了, Cloud Provider 本身就需要針對 VM 這類型的服務去思考如何處理資源使用,而 Cloud Provider 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再處理這一塊
而所有 Kubernetes 的使用者則必須要自己去處理這些。
d. 一個可能的作法則是一個 VM 部署一個服務,不過這個做法跟團隊目前的作法已經完全一致,所以就資源管理這一塊,團隊看不到使用 Kubernetes 的優勢。
2. Autoscaling
Ably:
a. EC2 VM 本身可以藉由 Autoscaling Group 來動態調整需求
b. 有時候也是會手動的去調整 EC2 的數量,基本上手動跟自動是互相輔佐的
c. 團隊提供的是 SaaS 服務,所以其收費是針對客戶實際上用多少服務來收,如果開了過多 EC2 VM,則很多不要的花費與開銷都是團隊要自行吸收
d. 團隊需要一個盡可能有效率的方式能夠即使遇到流量暴衝時也能夠保證良好的服務的機制
K8s:
a. 可以透過不少方式來動態調整 Container 的數量,
b. 甚至可以透過 Cluster autoscaler 來針對節點進行調整,根據需求關閉節點或是產生更多節點
c. 動態關閉節點的有個問題是關閉節點時通常會選擇盡可能閒置的節點,但是閒置並不代表沒有任何服務部署再
上面,因此該節點上的 Container 都要先被轉移到其餘節點接者該目標節點才可以被正式關閉。這部分的邏輯作者認為相對複雜
d. 整體來說,k8s 有兩個動態調整的部分,動態節點與動態服務,而現有的架構只有一個動態節點。所以使用 k8s 則會讓問題變得更多更複雜。
3. Traffic Ingress
Ably:
a. Traffic Ingress 基本上每個 cloud provider 都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團隊只要能夠維持每個服務與背後的機器的關係圖,網路流量基本上都沒有什麼需要團隊管理的。
b. 使用者會透過直接存取 NLB 或是透過 CloudFront 的方式來存取團隊內的服務
K8s:
a. EKS 本身可以透過 AWS VPC CNI 使得每個 Container 都獲得 VPC 內的 IP,這些 IP 都可以讓 VPC 內的其他服務直接存取
b. 透過 AWS LB Controller,這些 Container 可以跟 AWS LB 直接整合,讓封包到達 LoadBalancer 後直接轉發到對應的 Container
c. 整體架構並不會比團隊目前架構複雜
d. 唯一缺點大概就是這個解決方案是完全 AWS 綁定,所以想要透過 k8s 來打造一個跨 Cloud Provider 的統一介面可能就會遇到不好轉移的問題。
4. DevOps
Ably:
a. 開發團隊可以透過簡單的設定檔案來調整部署軟體的版本,後續相關機制就會將 VM 給替換掉,然後網路流量也會自然的導向新版服務
K8s:
a. 開發團隊改使用 Kubernetes 的格式來達到一樣的效果,雖然背後運作的方式不同但是最終都可以對開發團隊帶來一樣的效果。
上次四個分析基本上就是,使用 k8s 沒有帶來任何突破性的好處,但是 k8s 本身還有其他的功能,所以接下來作者想看看 k8s 是否能夠從其他方面帶來好處
Multi-Cloud Readiness
作者引用兩篇文章的內容作為開頭,「除非經過評估,否則任何團隊都應該要有一個跨 Cloud-Provider 的策略」
作者表明自己團隊的產品就是那個經過評估後斷言不需要跨 Cloud Provider 策略的團隊,同時目前沒有往這個方向去追求的打算。
同時作者也不認為 K8s 是一個能夠有效達成這個任務的工具。舉例來說,光 Storage 每家的做法都不同,而 K8s 沒有辦法完全將這些差異性給抽象畫,這意味者開發者終究還是要針對這些細節去處理。
Hybrid Cloud Readiness
管理混合雲(Public Cloud + Private Cloud based on Bare-Metal servers)是作者認為一個很合理使用 K8s 的理由,畢竟這種用法就跟當初 Google Borg 用法一致,是經過驗證可行的。
所以 Ably 如果有計畫要維護自己的資料中心時,底層就會考慮使用 Kubernetes 來管理服務。畢竟這時候沒有任何 Cloud Provider 提供任何好像的功能。
不過 Ably 目前沒有任何計畫,所以這個優點也沒有辦法幫助到團隊
Infrastructure as Code
團隊已經大量使用 Terraform, CloudFormation 來達成 IaC,所以透過 k8s YAML 來維護各種架構不是一個必要且真的好用的方式。
Access to a large and active community
另外一個很多人鼓吹 K8S 的好處就是有龐大的使用者社群,社群內有各種問題分享與探討。
作者認為
a. AWS 的使用者社群數量是高於 Kubernetes
b. 很多情況下,一個迭代太快速的產品其實也不一定對團隊有太大的幫助。
c. 很多人都使用 k8s,但是真正理解 k8s 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想要透過社群來幫忙解決問題其實比你想像的還要難,畢竟裡面的問題太雜,很多時候根本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有效的答案。
Added Costs of Kubernetes
為了轉移到 K8s, 團隊需要一個全新的 team 來維護 k8s 叢集以及使用到的所有基本服務。舉例來說,EKS, VPN CNI, AWS LB 帶來的網路好處並不是啟動 EKS 就會有的,
還必須要安裝相關的 Controller 並且進行設定,這些都是額外的維運成本。
如果找其他的服務供應商來管理 Kubernetes,這意味公司就要花費更多的$$來處理,所以對團隊來說,金錢與工作量都會提高,不同的解決方式只是這兩個指標的比例不同而已。
結論:
1. Ably 覺得 Kubernetes 做得很好,但是團隊目前沒有任何計畫去使用它,至少目前這階段沒有看到任何實質好處
2. 仔細評估後會發現,導入 k8s 其實也會帶出不少管理上的問題,反而並沒有減輕本來的負擔
版本控制優點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現階段所有新車必須達到歐四排放標準才可以在歐盟成員國出售,而車廠為了繼續出售熱賣型號,必須花巨額金錢提高車輛的環保規格。而剛抵港的2019 Adiva AD1 200,便是一款歐四規格的三輪車,比舊款採用歐三規格更環保及寧靜。
老實說,大部份騎士並不關心車輛的環保規格,這方面也不構成買車的誘因,怎樣也好,採用更高環保規格的電單車總算對環保出一分力。說回三輪界紅人Adiva,這個牌子登陸香港前,三輪車熱潮並不那麼熱烈,直至第一款AD3 300在2016年抵港後,三輪車在道路上的能見度才與日俱增,亦因為AD3 300擁有頂蓬,可以說去到那裡都收視爆燈。其後推出的無須配載頭盔LT版及更大排氣量的AD3 400等等,均獲得騎士熱烈追捧。
事實上,AD3不僅有別樹一格的外觀,還有超大儲物空間、無懼跣胎、與車重不成正比的靈活操控性能、遮風擋雨及頂蓬可以收藏車尾等等的優點,使AD3成為本地三輪界神話。於2017年,編者曾參加Adiva日本及台灣自駕遊,經歷兩次長途駕駛後,途中遇上寒冷、嚴熱及滂沱大雨交集天氣;可以說除了在較熱氣溫下因巨大風擋遮蔽涼風外,AD3在抵禦寒冬或突然其來的大雨方面,是一般電單車無法做到。
有朋友問既然追求大儲物容積及避免濕身,何不駕駛四輪呢?首先是養車成本高,再者駕駛兩輪或三輪也好,方便度及操控感都是四輪無法媲美。
畢竟AD3的體積較大及重,廠方有見及此,所以在2017年底推出體積更細小的全新Adiva AD1 200,而新車頭的造型與「變型金剛」相似,全車美觀度更勝AD3,甫抵港大受騎士歡迎。
從馬來方面來說,AD1 200毫無疑問較AD3 400及300小,然而AD1 200的起步反應絕不失禮,以一部只有200cc及達到182kg乾重的綿羊來說相當不俗,其低轉起步反應也較舊款歐三標準的Adiva AD1 200敏捷,換句話不用太高轉數起步,而油門控制也較舊版本順滑。整體而言,車輛加速反應以市區環境調校,因此要達到約120km/h極速,尾段車速爬升速度需要等候,而另一個原因是受到巨大風擋造成的風阻影響。
雖然AD1 200的馬力不及AD3,但操控方面卻是此車最好玩的地方,在處理彎道的靈活度遠勝AD3,頂蓬的下墜重量更少,但由於AD1 200的車身較AD3細小,難免犧性雙騎乘座空間。此外,編者向來喜歡較軟的避震設定,然而AD1 200的原裝避震設定偏硬,在凸凹路面產生的震盪,更會使頂蓬發出噪音。正好編者的朋友駕駛AD1 200,他說玩AD1 200的指定動作是更換避震,不但有效吸震,並且可以避免頂蓬繼續發聲。
版本控制優點 在 Mr.GaMa(柑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傳說對決超人改版CD時間遭到削弱
但是整體來說依舊強勢
想必就算改版後有了雙B系統容然是會被BAN掉的角色之一
超人的優點為支援速度極快 清兵能力優秀
且被動等於擁有多次控制能力對後排傷害及高
但超人雖強勢卻是傳說對決裡技能施放唯一需配合方向移動的角色
超人玩得好的關鍵在於左手控制方向的技能施放及被動觸發
這需要相當程度的練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水準
超人的操作難度相應強勢程度 需要各位多加練習方能上場
傳說對決角色: 超人 王者榮耀版本:關羽
奧義 (符文 王者榮耀玩家請對應數值參考)
金身 +1%攻擊速度 +33.7最大生命 +2.3物理防禦
庇佑 +0.4%跑速 +5.2生命回復 +45最大生命
英勇 +0.6冷卻縮減 +37.5最大生命
裝備 (王者榮耀玩家請對應影片出裝圖參考www.87g.com/csdj/46505.html)
1.聖騎士戰靴 2.德魯伊戰甲 3.血怒戰甲 4.天叢雲之刃 5.護衛軍戰盾 6.尖刺甲冑
挑戰者技能建議: 疾走.清醒
適合路線:魔龍.凱薩.輔助
#超人 #關羽
#王者榮耀 #傳說對決 #AOV #ROV #LiênQuân #MOBA #KOG
贊助柑嘛讓柑嘛吃更多罐罐:
PAYPAL:https://goo.gl/Xby5nf
歐富寶:https://goo.gl/tEqeWh
若是想贊助,但沒有以上兩種方式的帳號,可以FB私訊給我,可以開超商代碼給你喔!
訂閱Mr.GaMa: https://goo.gl/agV6v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gamachen/
Mr.GaMa LINE 粉絲群(加入前請幫我訂閱youtube,還有粉絲團按讚喔!!)
https://goo.gl/cFt1DZ
版本控制優點 在 Mr.GaMa(柑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傳說對決阿杜恩是較為冷門的輔助戰士
但阿杜恩的技能組其實頗為強勢
一技能的緩速加上第二段擊飛都具有相當不錯的傷害及控制
二技能具有護盾提升坦度且會轉化之後的三下普攻附帶真實傷害
大絕為長位移具有兩段傷害 且可暈眩第一個命中目標
作為逃命擊錐及技能都相當不錯
被動是生命值低於50%時不管是普攻或是技能傷害每下都能回復2%生命值
持續時間長達8秒 基本上可以撐到會戰結束
而阿杜恩本身體質就不錯 個人感覺比渥瑪爾還稍微更硬一些
拿來走輔助位其實是相當不錯的一個角色
雖然有很多優點 但冷門角多少是有原因的
畢竟阿杜恩的位移技能是在4等才會出現 在前期的碰撞上較難逃離包夾
而控制技能需要用一技能先觸發到英雄才有第二段的擊飛可以使用
這或許是大家不喜歡使用的其中幾個原因
但就我這個專精輔助的玩家而言 阿杜恩的技能組是相當平均也全面的
有位移 有控制 有緩速 有護盾 被動能回復 又有坦度 也有傷害
或許不向很多輔助特別控或特別坦 但是全面性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這樣提高了很多容錯率 可以讓還不知道適合甚麼類型輔助的玩家摸索
傳說對決角色: 阿杜恩 王者榮耀版本:夏侯惇
奧義 (符文 王者榮耀玩家請對應數值參考)
金身 +1%攻擊速度 +33.7最大生命 +2.3物理防禦
庇佑 +0.4%跑速 +5.2生命回復 +45最大生命
英勇 +0.6冷卻縮減 +37.5最大生命
裝備 (王者榮耀玩家請對應影片出裝圖參考www.87g.com/csdj/46505.html)
1.聖騎士戰靴 2.騎士板甲 3.日神壁壘 4.德魯伊戰甲 5.冰霜長袍 6.護衛軍戰盾
挑戰者技能建議: 治癒.斬殺.順移
適合路線:魔龍.凱薩.輔助
#阿杜恩 #夏侯惇
#王者榮耀 #傳說對決 #AOV #ROV #LiênQuân #MOBA #KOG
贊助柑嘛讓柑嘛吃更多罐罐:
PAYPAL:https://goo.gl/Xby5nf
歐富寶:https://goo.gl/tEqeWh
若是想贊助,但沒有以上兩種方式的帳號,可以FB私訊給我,可以開超商代碼給你喔!
訂閱Mr.GaMa: https://goo.gl/agV6v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gamachen/
Mr.GaMa LINE 粉絲群(加入前請幫我訂閱youtube,還有粉絲團按讚喔!!)
https://goo.gl/cFt1D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