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一天三場的訪問
今天有三場訪問、四個主題、五集的節目,都是「FB新鮮事 」的節目內容。
10:00-12:00「春遊植物園」
14:00-17:00「自來水園區」、「水資源教育館」
21:30-22:30「中醫師教你如何消脹氣」
10:00天氣晴朗、暖暖初春,和植物園的解說員吳維修先生,相約植物園,第二次受訪,他有經驗了,我也熟悉他了,他已經聽過他自己的那集節目,所以算是非常信任我的剪輯功力,一開場彼此就是很自然、輕鬆, 三月是很多花朵盛開的日子,所以訂了這個主題,一開始就是令我開心,學到如何分辨(南澳杜鵑、烏來杜鵑、金毛杜鵑)還有荷花和睡蓮的分辨、再來尟介紹金龜樹、菩提樹、印度橡膠樹、炮仗花、大鄧伯花、九重葛、還有隨處可見的佛氏通泉草…,太多的精彩內容,原本預定錄一集的,就這樣聊了近二個小時。
14:00「自來水園區介紹」,這是第一次合作的單位,對方對這次的訪問,非常的慎重,派出了資深專員牛正邦先生,來協助導覽錄音。而我也帶了四位童軍夥伴當節目助理,幫忙照像和寫筆記,這也是節目外訪以來第一次這麼大的陣仗。園區最大的亮點,當然是自來水博物館 那棟1908年蓋的有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是由野村一郎所設計,他還有設計國立台灣博物館。另外也介紹了輸配水器材、管材雕塑區。後來到了「水資源教育館」那就更好玩了,他是針對學生族群來做設計的,有許多互動的遊戲區,很適合小朋友來玩,這次也由館方的解說員馬春梅幫忙介紹導覽,馬上和館方提議下次能不能辦活動,我來找幼童團的小狼們來參加活動、體驗。
21:30「中醫師教你如何消脹氣」由陳怡君中醫師介紹,為什麼挑這麼晚的時間,就是要配合診所休息後,他才有時間錄音。第二次的訪問,彼此也熟悉了訪談模式,所以只花1小時的時間,就很順利的錄完一集。產生脹氣就是二個原因:一、吃東西吃太快,食物沒咬碎,就進入胃中,增加胃消化的時間,食物停留在胃中久了就會產生氣體。二、吃東西愛講話,無形就是混了很多空氣,進入胃中…,還有食物的選擇、如何運動,都在這集節目裡。
說了這麼多,重點終於來了,我這麼努力的做節目,除了是對自己的負責以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對來賓的尊重,每一個單位、每一位來賓,在沒有經費、在AM頻道聽不到、FM頻道深夜大家都睡著的前提下,還願意這麼盡心盡力的配合節目,這是我一直很感動的事,所以我才這麼拼命的做節目。但每一次的預告常常是深夜貼上,早上起床後,大家忙上班,等注意到的時候,節目已經播完了。
所以要是有好朋友、童軍夥伴,
#個人的版願意讓我分享每一集節目預告的
#請喊右
我每一次在節目貼上預告後,就會主動分享到你的版上去,
讓這個認真、拼命的節目,給更多人聽到。
如果你看這麼多,還不知我在說什麼節目的
請點進這裡 漢聲廣播電台「李基銘的主持世界」
你就明白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臺北自來水園區生態之美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二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 #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內的生態之美。 觀音山主要由三個高度不同的小丘組成,其南麓有「寶藏巖廟」所供奉之觀音而得名,寺內有一座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寺之所在之舊...
牛正邦先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臺北自來水園區生態之美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二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 #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內的生態之美。
觀音山主要由三個高度不同的小丘組成,其南麓有「寶藏巖廟」所供奉之觀音而得名,寺內有一座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寺之所在之舊地名為公館,公館之由來何如。由於觀音山所形成的天然邊界,在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公館成為台北盆地南區邊陲的自衛據點,在觀音山上設有「鼓亭」,派人瞭望以隨時示警。觀音山又臨新店溪有豐富的水資源及動植物資源,因為一直被劃為軍事管制區,開發程度較低,其保存的自然生態體系,是提供都市居民了解自然環境的一個好場所。到了日據時期經威廉巴爾頓先生的建議在新店溪畔設原水取水口,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並在山上設觀音山蓄水池,而臨近的山旁就是水源地。
牛正邦先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