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e影音誌,魷魚遊戲和斯卡羅
中秋前後和家人看了魷魚遊戲和斯卡羅,一是南韓另一是台灣,一是未來另一是過去故事的影集。
魷魚遊戲是飢餓遊戲的revisit,故事相當有趣,充滿了人性的挑戰生與死的場景,「講述參與高達韓幣456億元獎金的神秘生存節目所發生的故事」。故事繞著財務失敗的人挺而走險參加死亡遊戲的事。
斯卡羅是台灣公視拍的據說花了二億,說的是牡丹社事件(日攻台)前羅發號事件致美攻台的事,故事核心是美國廈門領事李仙得和虛構人物「蝶妹」作通譯的故事。
魷魚遊戲呈現南韓社會的困境和縮影,而斯卡羅也意外呈現台灣的困境和縮影,包含台灣人小家氣和南韓不可忽視的格局和影響力。
蝶妹終場穿原住民衣服被槍殺如導演說的「被誰殺不重要」,其實「她被殺」也不重要,英雄故事的結局讓她死是為了效果,沒有邏輯,雖不能說白花了二億(戲是拍很不錯的),但倒是可惜了這個故事,也沒教到小孩大小,我還費了很多心思說明為何蝶妹會死給孩子們聽。
張渝江 章魚哥 Eugene Chang
台大土木法律學碩士,芝加哥伊大財經MBA
土木技師,土木技師公會副理事長
「牡丹社事件人物」的推薦目錄:
牡丹社事件人物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劇評 #無雷《斯卡羅》Seqalu : Formosa 1867
.
感謝《斯卡羅》為臺灣歷史題材戲劇跨出了一步:但就只是一小步,僅此而已。
.
不可否認,《斯卡羅》確實是一齣很用心的電視劇,挑戰很大,野心很大,最終讓我們看到臺灣影視產業在硬體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卻同時也凸顯了劇本和敘事能力上,軟實力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實,有時候站在觀眾的角度想想,觀眾要的東西真的很簡單:到底好不好看、故事精不精彩罷了。
.
好不好看雖然很主觀,但我能確定的是,很多人想要滿足的是故事有不有趣這個基本要求,那何不努力想辦法把故事說得精彩呢?既然這是一個有關「羅妹號事件」的故事,那何不好好梳理原住民、漢人、美國人之間的人物關係?把古稱琅的地理關係好好理清楚呢?當一個完全不懂歷史的人提起興趣想來看這齣劇,卻因為原本就已經很複雜的故事,被電視劇搞得更複雜,你又怎麼可能希望讓這些人更深入了解臺灣歷史呢?
.
好不容易「撐」完12集的篇幅,才發現原來Netflix的1.5倍播放功能真是個好東西;現在我也開始擔憂,沒有了《斯卡羅》那我該再去哪裡找下一部能夠治療我失眠困擾的戲劇?它也讓我認識到不是我歷史知識量不夠,而是我的臺灣價值不夠,因為當人們開始批評一齣國產影視作品,面臨到的將會是創作方的情緒勒索,或是愛台輿論的壓力。但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如果作品真的能夠讓人投入在影像世界裡,那我可能哭喊的是怎麼才拍這樣,而不是怎麼拍成這樣。
.
也許是期待落空吧?從2017年聽聞《傀儡花》將要被公視改編成電視劇以來,很樂見有臺灣的創作者投入創作,甚至是有發行製作方以高規格的預算製作這個極具國際視野,又具有臺灣在地特色的影視作品。再到在一些公開場合看到被曬得超黑的温貞菱,再到本劇確定將原著《傀儡花》改名為《斯卡羅》,以加強本劇對臺灣原住民族的尊重。如今在12集播映完畢,這四年的漫長等待,最終呈現的成果確實讓人滿頭問號,難道我還要含淚說:「你盡力了」嗎?
.
我也很想問,《斯卡羅》沒有完全按照真實歷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若說改編歷史能夠讓故事變得更加精彩,那為什麼反而讓人看得更無法理解了呢?若說改編歷史設定,能夠讓故事變得更加深入淺出,那為什麼反而變得更沒有邏輯呢?角色莫名其妙的情緒反應、前後矛盾的對白設計,甚至是令人干擾的通譯字幕、單調又毫無起伏的口條;這已經完全破壞了觀影興致,又甭提會不會想要推薦給不熟悉臺灣歷史的觀眾了。
.
再問,演員演得賣力,是否能夠等於好演技?《斯卡羅》似乎給了我一直以來都很想得到的解答:那就是完全無關。每個演員的情緒幾乎只有無感和有感兩種極端:温貞菱和法比歐似乎只有皺眉頭和念臺詞兩種情緒,喜怒哀樂也只有極端值而不見情緒的層次變化;加上在媒體一直稱讚的吳慷仁,雖然為戲爆瘦,但每種語言口條完全不流暢,倒不如另外找一個熟悉這些語言的演員,而不是找一個有話題的演員硬逼著他說自己不熟悉的語言。
.
吳慷仁從頭到尾的瘋癲演技,反而和其他角色形成強烈對比。唯二讓人感到驚艷的似乎也只有周厚安所飾演的必麒麟(一個外國臉孔說著流利的閩南語),以及黃健瑋飾演的劉明燈(一個華人臉孔說著流利的英語)兩個角色也能夠稍微看出從冷靜逐漸變得消極、甚至偏激、執著。但整齣劇整體的演員表現就像是一場超尷尬的聯誼會,有人想要裝熟所以表現外放癲狂,有人深藏不露有內涵,但大部分的人只有耍酷冷漠,沒有火花,那就更不用說場面有多好看了。
.
更讓人失望的是,有人真的在意那場出火的談判後,特別安排的部落大戰嗎?我反而比較在意的是如何呈現現代化的美軍,如何被較為原始的原住民打得灰頭土臉啊!而整個故事走向也完完全全失去了講述「羅妹號事件」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南岬之盟的口頭約定到之後影響了清朝對台施政,以及日本後來的牡丹社事件。故事反而以莫名其妙的蝶妹和李仙得做結,請問蝶妹是《斯卡羅》的重點嗎?也許是,但我真的看不出來。
.
或許看完《斯卡羅》後,我們該好好思考如何透過影集這種影視媒介,抓住更多觀眾的注意力;像是如何妥善安排每集的重點,如何在每集的結尾留下懸念而讓人想要接著看下一集內容,還有如何把龐大的世界觀緊扣著一個主要核心價值,而不是只把影集當作是很長篇幅創作,肆無忌憚地慢慢講故事,卻抓不到任何重點。
.
所以,有誰可以告訴我《斯卡羅》的重點是什麼嗎?要透過蝶妹的角色看到清朝(漢)、美國(李仙得)、外國(必麒麟)、原住民(斯卡羅酋邦)、琅(客家、閩南等)不同觀點?還是要將焦點放在斯卡羅的部落,對外來入侵者的不同態度?還是以李仙得的外交手段,來凸顯臺灣在當時的國際定位?《斯卡羅》看似內容豐富,想講的東西很多,但缺乏核心主軸讓什麼都想講一點,最後什麼都沒講到重點,而變成劇情混亂的致命傷。可能我的臺灣價值真的不夠,需要好好反省反省。
.
不論如何,我還是期待未來有更多有關臺灣的故事被影視化;若要實踐《斯卡羅》是年度旗艦級的大型製作,想要朝著大河劇的夢想前進,那也要每年都有如此規模和看頭的劇不斷被創作才行啊!看完《斯卡羅》我反而擔心的是,這是一齣號稱大河劇的臺灣電視劇,卻可能也是唯一的一齣;我們總是要在失敗中慢慢找到符合創作者、製作方、和觀眾之間的平衡點,產業也才能慢慢被扶植起來而開始變得健全。希望《斯卡羅》是真的第一步,而不是只有這一步。
.
.
.
#斯卡羅 #seqaluformosa1867
#電影 #影評 #filmcritics #movie #review #影集 #電視劇 #drama #tvseries
牡丹社事件人物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斯卡羅不是與狼共舞
斯卡羅全劇終!
小失望。
李仙德拍得太像電影<與狼共舞>,進入部落,理解部落,簽下協約,懷著美好與失落。
但是實際上,李仙得在1867年簽南岬之盟,1872年赴日擔任軍事顧問,1874年寫下「台灣番界屬於大清帝國?」的文獻,建立「番地無主論」的論述,承繼帝國教化文明的思想,同年日本因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征番。
李仙得不是惡人,只是充分合乎當時帝國征番的時代思維,但是演成部落好朋友,太過唯美。
至於卓杞篤,不是好戰之人,他的珍貴在於,記得劇中不斷提起1642年荷蘭出兵斯卡羅的屠殺歷史,一直克制部落出草對抗,承諾協約,也信守協約,成為守信並挽救部落之人。
至於,柴城漢人、保力客家族群,與社寮土生仔與馬卡道族,都是時代下拓墾與流離的艱辛族群,有其現實所迫,未必全然奸詐。
如果形塑原住民的美好,將漢、客、平埔全扁平化成奸險求生之徒,太過族群刻板印象。
歷史劇有戲劇虛構成分,但是避不開歷史之實,就像日本大河劇,虛構人物皆有,但是史實依舊,畢竟看劇也是看歷史。
其實一開始多族群展現,氣勢驚人,也讓人開始深思,但是故事一落入李仙得與蝶妹的與狼共舞式進出部落之旅,就減少可以更深入多元族群的思考,分析理解當時各族群的歷史境遇,也可惜阿水的卑微角色。
小小心得!全劇場景,服飾,道具等都高水準,期待更多台灣歷史大河劇,部部更好。
圖:李仙得所著<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 Empire?>,1874。
牡丹社事件人物 在 神祕力量? 牡丹社事件重挫日軍-民視新聞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民視即時新聞】西元1874年,日本以琉球人在屏東牡丹鄉,被排灣族人殺害為由,派出3000軍力攻打台灣,歷史上稱之為 牡丹社事件 ,但是這一場彎刀與槍砲 ... ... <看更多>
牡丹社事件人物 在 牡丹社事件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牡丹社事件 研究. 1007 likes. 牡丹社事件研究,若有史料或資訊誤用歡迎指正。 ... <看更多>
牡丹社事件人物 在 [新聞] 牡丹社事件的消失與重生(文長慎入) - 精華區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時光膠囊-改變台灣近代命運的大事件
2011-08-07 中國時報 【(整理/楊舒媚)】
一八七四年發生的「牡丹社事件」,日稱「台灣出兵」「征台之役」,是台、日、
中近代百餘年命運交織的起點,也是一件美、英、俄、韓皆被嵌入的重大國際事件。
一八七一年,琉球宮古島民被颱風吹到台灣東部八瑤灣,上岸後遭原住民高士佛社
殺害(牡丹社被誤為殺戮者,故名「牡丹社事件」)。事發三年後,初啟動明治維新的日
本,為解決內部士族反叛危機,興「征台論」。
日本以原主張「征韓」卻下台的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為都督征台,平士族憤懣,
不過日軍受瘴癘之氣,傷亡慘重;清廷一方,因回亂未平,又同治皇帝於同年突發重病、
駕崩,雙方皆欲息事寧人。李鴻章與大久保利通談判後簽北京專約,清賠款白銀五十萬兩
,日本撤兵。
牡丹社事件之影響,一是清朝承認琉球歸日本;二為日本由此台灣「初體驗」,奠
定取台念頭;三是清廷驚醒,開始積極經營台灣;四為李鴻章以此役上書,建構北洋水師
,由軍事方面開啟中國現代化。
之後二十年,日明治維新鼎盛,清廷卻依舊腐敗,雙方國力逆轉,一八九五年甲午
戰爭,日本大敗中國,取下牡丹社事件時覬覦的台灣,自此曾統治五十年。
===
牡丹社事件的消失與重生
2011-08-07 中國時報 【楊舒媚/調查採訪】
放暑假前,台北教育大學數位內容設計系副教授楊孟哲,帶研究所學生到國境之南
屏東看一個墳墓─「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楊老師出了功課,要學生把鎮日走完
恆春半島,所聽所見包含琉球藩民墓在內的「牡丹社事件」故事,設計出一個類似三國電
玩的遊戲版本。楊老師說,目標是「重現歷史,並『改變歷史』。」
日本大地震時台灣對日捐款多於其他國家,除了一衣帶水的地緣與人權關懷,對某
些人而言,還參雜一股說不清的百餘年命運交織後,構成的複雜情感。曾在日本攻讀東亞
比較文化的楊孟哲於是帶著學生,回到一八七四年發生的牡丹社事件現場,試圖從台、日
百餘年恩怨糾葛的起點勾勒出台日間存在的令人五味雜陳的情緒。
二○○四年,楊孟哲在日本念書,看到日本正熱烈討論一九○四年開打的日俄戰爭
一百年,楊孟哲當時納悶,「為何日本侵略戰爭的開端,同時也改變台灣百餘年命運的牡
丹社事件,無人聞問。」楊孟哲想釐清歷史,只是牡丹社事件留下的資料,又多出自日本
觀點。
楊孟哲說,當年日本初啟動明治維新,兵力尚不精進,且受制於台灣天然瘴氣、疫
病,傷亡慘重,「如果清廷閩浙總督李鶴年念頭一轉,即時帶已經抵達恆春外海的大軍攻
入,日本取台的野心被挫後,如今台灣命運會如何?」
大學生訪察 用創意認識台灣
想弄清這一段歷史,楊孟哲回頭與沖繩大學研究牡丹社事件的又吉盛清教授聯絡,
二○○五年,二人曾將此事所涉及台灣、琉球的相關後代以及學者聚集,並各自提出看法
,當時還引起台、日媒體的關注。而今,楊孟哲再帶學生實地走訪,並希望年輕人以其創
意,藉由設計遊戲軟體時,「一個變數改變,歷史就會轉變」的特色,來理解台灣改變的
關鍵之一。
年輕學生聽完整個故事後,交出了「牡丹。合戰。--百步蛇與太陽旗的戰爭」作品
,不論成績如何,過程中,楊孟哲試圖讓年輕人有較充分的歷史瞭解。
前牡丹鄉長華阿財,曾祖母與當初殺戮琉球人之高士佛社族人聯姻,因牡丹社事件
與其祖先有關,華阿財從小就對這個族人耳提面命「不能說的祕密」感到好奇。他拚命學
日語,至琉球訪遺族,赴深山探訪牽涉部落,一步一步兜出事件的另一面。
事件始末 曾是不能說的祕密
為了讓學生聽到較完整的故事,楊孟哲請華阿財為其學生導覽。華阿財說,其實殺
害琉球人的不是牡丹社,是高士佛社,只是因高士佛與當地客家人聯姻,日本出兵台灣時
雙方為保護高士佛社,於是定下「默契」,說好「人是牡丹社殺的」,因緣際會、將錯就
錯,成為了今日之「牡丹社事件」。
此外,華阿財也對高士佛當年殺戮琉球人提出解釋。他指出,當時宮古島人被颱風
吹到八瑤灣上岸後,高士佛見其狼狽,以高規格的「塊狀」地瓜招待,但第二天,「高士
佛人突然背著番刀跑到琉球人休息處,嘰哩瓜拉說了一堆,琉球人聽不懂,以為傳說中的
大耳人真要殺他們了,轉身逃跑。」
華阿財說,「悲劇就這樣發生了。」根據他查訪耆老結果,其實族人是在對琉球人
說,「我們現在去打獵,晚上大家吃山豬肉,好好喝一杯。」可是琉球人誤會而逃跑,這
一跑,因原住民擔心曝光部落之所在,於是展開獵殺。華阿財表示,琉球學者曾對他表示
,「這是我第一次清楚瞭解來龍去脈。」
藉由重現牡丹社事件,另一個發人深省的角色也被提出,那就是當年阻止原住民繼
續殺人,救下十二名宮古島民的前保力庄庄長楊友旺。華阿財說,怒氣沖沖的原住民當時
追到他家,但楊友旺卻一夫當關地講,「不要啦,人殺得太多了。」
庄長楊友旺 花錢拯救12人命
楊友旺與琉球人素昧平生,卻願意拿出大量財物交換十二條人命,還讓他們在家裡
住了四十天,然後再派兒子楊阿才護送他們輾轉回琉球。不僅如此,楊友旺不忍被殺的琉
球人曝屍,與林阿九、張眉婆、林碰獅等人為其下葬,此墓就是後來被西鄉從道改為「大
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之古墓。
歷史在這裡還有續曲。百餘年前,立墓人曾定下由鄰近墓園的林家人為琉球人掃墓
約定,但之後林家人稍有遺忘,結果,楊友旺後代楊錦華(已過世)與其妻,不時代為掃
墓。楊家百餘年照護琉球墓,宮古島遺族為感念楊家,之後來台時不忘與其敘舊。對楊友
旺拯救並善待受難者,楊孟哲認為,「就是台灣人的古意,基於人道主義救人。」他說,
「這是一個比現今任何政治人物都值得敬重的人。」
在原日本與清朝觀點上,試著拉出原住民看法與台灣人心意,希望學生聽了以後,
還能藉由現代摩登電玩重現並知悉歷史,楊孟哲指出,「當年因誤解產生殺戮,如今要由
理解來化解,這才是和平主義,也才是台日互動的進程。」
===
昔,為擴張殖民地留伏筆 西鄉從道收養女 預示征台
2011-08-07 中國時報 【楊舒媚/調查採訪】
日治時期第一任民政長官水野遵,曾於牡丹社事件隨軍征台,當時他寫下的《征藩
私記》,記錄了日本征台都督西鄉從道見一原住民小女孩可愛,於是收養,並命大倉喜八
郎帶回東京受教育一事。在日治時期是被宣揚的有名故事,只是,西鄉領養的小女孩後來
如何,沒留下紀錄。
前牡丹鄉長華阿財以三十餘年時間追查此事,還到西鄉領軍攻打的尼乃社(
tjaljunay)循線訪問。他指出,西鄉當時為小女孩取了日本名OTAI,漢字為「御台」。
華阿財說,「西鄉把御台送到日本教養,並要她回來後告訴族人,日本的飯好吃、衣服漂
亮、日子好過,大家要學習日本人生活。」
日軍征台半年後,御台因清日議和被送回台灣,離台前西鄉再見她,華阿財表示,
「御台會用日語打招呼,並寫出:日本、東京、御台的片假名,讓西鄉從道十分訝異。」
不過,後來御台太認真執行西鄉交付的「教化」工作,族人確認為,「日本人是敵
人不是朋友,為什麼要學他們。」華阿財說,御台受到辱罵,白天躲深山,晚上才敢回家
,直到十六歲仍未出嫁,二十幾歲被發現憂死於尼乃山上。
御台孤死後,西鄉從道養女從此變成一個謎。近年,南天書局總經理魏德文,取得
牡丹社事件中戰地記者松崎晉二拍下的御台照片,證實此女之存在。華阿財認為,此故事
的重要性在於,「西鄉從道以『御台』為小女孩起名,即預示日本日後取台灣的心思。」
===
今,為保存史料留母本 比紀念公園要緊...民間催生博物館
2011-08-07 中國時報 【楊舒媚/調查採訪】
牡丹社事件中拯救琉球人關鍵人物楊友旺,其曾孫楊錦輝指著保力國小牆壁上述說
其故事的海報說,「你看,這個學校也有教,拿來教小朋友的事是不能騙人的。」只是,
對這位曾祖父,楊錦輝坦承,「我讀日本冊(接受日本教育),但小時候日本老師在課堂
上講『楊友旺、楊友旺』,我不知道他是誰。」
連楊家後代子孫都已不太清楚楊友旺行誼,何況其他人。因此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楊孟哲與牡丹鄉前鄉長華阿財等,不斷嘗試復原與重構牡丹社事件,同時希望推動牡丹社
事件博物館。
但原選址有水土保持難題,牡丹鄉公所農業觀光課課長蔡重仁表示,將以設立牡丹
社事件紀念公園代替,此工程原預計暑假前完成,希望與附近的石門古戰場和古道連成一
氣,成為觀光亮點。
相較於官方投注蓋公園,民間則致力於保存文獻。南天書局總經理魏德文收藏許多
連官方都未必有的牡丹社事件資料,他說,「牡丹社事件是台灣的事,我只是比人家更關
心這個問題,想找出真相。」
楊孟哲認為,歷史才是維持社區總體營造的「母本」,恆春有古戰場、大日本琉球
藩民五十四名墓等現場,又有南天的收藏,以及沖繩大學學者又吉盛清送來兩百多本珍貴
史料,因此成立博物館,為歷史事件保存立上脊樑柱,其實是比成立觀光公園更要緊的。
--
「性的誘惑力也要遮遮掩掩才得濃厚。美人睡在紅綃帳裏,只露玉臂半條,青絲一綹是
動人的,若叫太太裸體站在五百支光的電燈下看半個鐘頭,一夜春夢便做不成了......戀
愛本是性欲加上幻想成功的東西,青年人青春正旺,富於幻想,故喜歡像煞有介事的談情
說愛,到了中年洞悉世故,便再也提不起那股傻勁來發癡發狂了,夫婦之間頂要緊的還是
相瞞相騙,相異相殊。」
蘇青,〈論離婚〉《古今雜誌》42(1942.1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121.6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