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識認主人聲?】貓奴每天都會叫主子的名字,但有得到過回應嗎?日本有研究顯示,雖然寵物貓是有能力辨認主人的聲音,但牠們卻會選擇無視,相信是與演化歷史有關。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齋藤敦子及篠塚和孝(譯音)發表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20隻家養寵物貓,在等主人出門後,向貓咪順序播放三位陌生人、主人,以及另外一位陌生人呼喚貓咪名字的錄音。
研究人員觀察貓咪的耳朵、尾巴及頭部動作、聲音、眼球擴張及腳部的移動等。結果顯示,貓咪在聽到自己名字時,會移動頭部及耳朵定位聲音來源。儘管在聽到主人聲音時的移動幅度更大,但貓咪卻拒絕移動身體來回應。研究提到,貓咪這種不太回應人類呼喚的習性,可追溯至物種早期的馴化歷史,與狗狗可謂是完全相反。
而最近的遺傳分析表明,現代家貓的共同祖先是斑貓(又稱歐洲野貓或山貓),大約在9000年前首次與人類接觸。隨著早期社會發展農業,這些貓開始捕食被穀物儲存所吸引的囓齒動物,例如老鼠。用論文作者的話說,他們有效地「馴化了自己」。看來貓咪「已讀不回」的傲嬌習性,的確是源遠流長呢!
資料來源:Independent
= = = = = = = = = =
【毛城城FB: https://www.facebook.com/MoCityHK】
【毛城城IG: https://instagram.com/mocityhk】
【YouTube Channel: 毛城城MoCity】
= = = = = = = = = =
一站式 #寵物 資訊平台
✨想分享溫馨動人毛孩故事,或者得意相片影片?
歡迎FB Inbox #毛城城 或者 IG DM❣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狗馴化 歷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毛城城 MoC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BBC News 中文(繁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時報出版- 【#封面選書】 #究竟是誰馴化誰#媲美槍炮病菌與 ... 的評價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狗跟貓是哪裡來的?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狗馴化 歷史 在 [問卦] 狗崇拜人類,貓鄙視人類 - PTT評價 的評價
狗馴化 歷史 在 BBC News 中文(繁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狗狗🐶不僅是人類的好朋友,基因研究🧬顯示,牠們還是人類最早的動物朋友。
分析發現,狗的馴化可以追溯至11,000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的結束。這證實了狗是已知物種中最早被馴化的。
當時,我們的狗狗朋友🐾已經遍佈北半球,而且已經分為五種類型。
這項研究幫助填補了我們親近的動物伴侶在自然歷史上的一些空白。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詳細英文報道: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4690458)
狗馴化 歷史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uzzOrange】我們從猿人時期就被大自然逼迫著流浪求生,直到「定居」生活出現
在這耗時十萬多年,跨越全球的人類遷徙歷史中,目前最早發現的地圖估計是西元前二三○○年的泥板地圖,地點在兩河流域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也是人類最早發展出農耕文明的地方。繪圖者在泥板上刻畫了居住地巴比倫城內外空間的地景與許多人造建築物,包括農田、渠道、農舍、神廟、原野、道路……範圍最大的「世界地圖」包括了中央的巴比倫城、屹立北方的高山與周邊的波斯灣海面,這些地圖所勾勒的是他們世代傳承的家園環境。
最初的地圖出現在最初的農耕文明並非偶然,人類在採集與狩獵的階段,尤其面對冰河時期變化無常的環境,處於不斷遷徙尋找食物的狀態,沒有地方等候他們回返,下一個落腳點總是令人不安的未知之境。對這些人類原始部落而言,移動身體的歇息之處除了資源依賴之外缺乏「地方認同」,透過繪製「地圖」紀錄與保存環境面貌,並不符合現實生存需求。
發明地圖的關鍵:人類從採集到農耕生活
農耕定居才是地圖在人類歷史中登場的契機 ,其中的關鍵就在人類透過「設計」對於「環境」意義的改造。人類扭轉宿命化被動為主動,控制(譬如學會用火)甚至創造了「人造」的環境條件,是人類演化到定居生活的前提。農耕代表著人類跟土地產生深度而且穩定的連結,它不僅是採集與狩獵之外的第三種生存形態,人類對動植物的「馴化」(domestication)過程,在自然界打造出一個服侍人類需求的「文化」環境。如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文化」(culture)一詞究其語源有「培育」(cultivate)的意思,在歐洲中世紀更直接有空間的指涉,意味「物種培育的土地」。
稻米、玉米、豬、羊、牛、狗等作物與家畜,實質上是人類透過反覆挑選與配種,經過許多世代的「純種化」終於穩定了人類對生物遺傳染色體DNA的資訊控制。小麥一旦成熟便快速落種,人類排除了小麥的自然競爭優勢,反而刻意栽培留在頂端方便摘取的「劣質」麥粒;不夠凶狠不夠獨立的野狼,笨拙地接近營地被人類輕易殺害,在人類的引誘慣養下開枝散葉,繁衍出極為親人的後代:犬類。
人擇的設計「反淘汰」取代了自然界的天擇,「馴化」本來就有帶到家裡來的意思,以農耕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創造了「家園」的文化環境。人類馴化動植物,發展出農耕定居文化經歷漫長的試誤摸索,但這個模式一旦穩定,隨著人口增長就開啟了之後財產、市場、城市、奴隸、軍隊、法典、城邦……乃至帝國一一誕生的人類文明擴張之路。冰河時期結束的一萬兩千年前是個關鍵,也是國際氣候會議界定我們目前所處「全新世」(Holocene)地球史的分隔線,全球氣候的回暖成為各地農作試驗成功的珍貴契機。
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為什麼在冰河結束前就滅絕?許多過去言之確鑿的理論已被推翻,不管就體型耐力、語言溝通能力、用火的能耐、集體狩獵戰略、石器工藝技術、壁畫儀式的表現,智人與他們都沒有明顯差異。因智人大屠殺而種族滅絕的想像固然非常戲劇性,但從沒發現古戰場作為廝殺證據。真正的原因極可能是智人在馴化定居的過程中所增強的競爭優勢,狗的祖先是最早被智人馴化的動物,為狩獵行動增加了人犬協同作戰的優勢,狗的嗅覺循跡與追逐速度也擴大了智人狩獵的作戰半徑,相對之下也就限縮、掠奪了其他人族的生存資源。隨著智人馴化植物家畜的摸索過程而逐漸增加的「基地」(homebase)切割了其他人族小部落接觸繁衍的基礎數量,讓他們在生態資源的物種競爭中逐漸失去人口再生產的內在動力。
地圖的出現,標誌人類的安定感
地圖是人類在空間中移動的資訊工具。人類從古猿人露西開始就一直被大自然逼迫著四處奔走苟活求生,這樣意義的「環境」變化無常、冷酷無情全然引不起人們動手「抽象製圖」的動機。我們追蹤了人類從東非出發到席捲全球的漫長移動歷史,定位了比預期較晚的「地圖」誕生座標,確認了一個道理: 地圖的繪製預設了觀看地圖、伺機準備移動的人類身體對於環境的本體安定感 (ontological security)。只有經歷世代的在地化帶來傳承定居的家園,人們才會對早就在那裡的環境萌生資訊理解的渴望:我們什麼時候來到這裡?我們身在何處?我還沒走到的世界還有多大?定居範圍之外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馴化野生動植物是人類倒轉與環境的主從關係的設計關鍵,人類從選種到配種、操縱動植物的DNA染色體,取代天擇創造了符合人類所需各種工具性品種,靠馴化動植物為己所用創造出定居其中日益豐富的文化,才開始有了地圖以圖像抽象掌握空間的意義。文化(別忘了它的一個語源是「因培育馴化而出現的土地」)於焉化身為地圖上的故事,在這過去、現在與未來重疊一起的空間舞台展開,標記描繪出關於「我們」的過往傳說、當下行動與未來野望。我們繞行許久的地圖之旅終於在人類移動的歷史中找到起源的「文化之地」,也揭開了理解地圖的最後一塊拼圖。
要使用地圖前,得先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讓我們從遠古回到未來,再思考一次我朋友「這年頭誰還在用地圖?」的發問,很多人都會同意她的看法,不是嗎?看著手機裡的谷歌地圖邊在大都會裡匆忙奔走的我們,請你回想看看,為什麼會模糊了自己正在使用地圖的身體感受?
試著喚醒你的身體經驗回答這個問題:「使用地圖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我收到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讓我感到驚訝:「當然是先找到目的地!」是的沒錯,地圖是人們企畫各種活動不可缺的一環,東京都地鐵每天四千多萬次的搭乘就有四千多萬個移動目的,在大都會華麗多樣的人類文化大堡礁中遊走,我們需要先有個「目的地」才有移動路徑的盤算與規畫。「行走的人」始終以跨步前傾的姿態存在,總是懷著夢想在前往某個目的地的路上。但我認為正確使用地圖的方式是:「首先,找到自己在哪裡!」
不知身在何處,無法將身體與地圖上的某處疊合,目的地與規畫路徑都將失去參照。谷歌地圖的導航功能極為便利有效,在我們動心起念移動時,它快速提供了「客製」(tailor-made)路徑建議。攤開傳統全觀地圖閱讀的瞬間,難免有「嗯,我在哪裡?」的喃喃疑慮,也在谷歌地圖「放大」(zoom in)貼近你此刻週遭的貼心服務中消失了!如今反覆拿起、放下手機讓使用地圖的過程變得片段且零碎,但為何我們身體在地圖上移動的直覺依舊統合流暢?原因是,找到自己在哪裡照理更直覺原始的第一個動作被手機殷勤迅速的 GPS 定位服務給取代了。
但不要忘了,地圖仍舊與我們同在。回到地圖原點的歷史旅程提醒我們,人的移動無論穿越時空的距離、不論載具與動力有多大差異,速度與路徑如何轉轍變換,始終是帶著身體移動內在親密的經驗。從真實生存所在位置的熟悉確認出發,到邊界之外未知世界的試探好奇,固然「地圖為探索而生!」彰顯人類不懈地拓邊冒險的精神偉大,但不管是大航海時代的船隊艦長,都市叢林裡奔走不懈的企業戰士,翻山越嶺夢想攀高的登山客,或者電影《星際效應》中困在與時間競賽兩難的寂寞太空人,最終能夠回到原點的家才是沒有遺憾的完美旅程。
我在哪裡?我來自何方?我的目的地在哪裡?怎樣的人與物在路途上等著我?下個左/右轉的決斷時刻將出現在哪裡?蜿蜒曲折的長路末端之後,我將會成為怎樣的人?最後,無論到達目的地與否,我可以找到回首的歸鄉路嗎?在人類世成為眾多糾纏人類困境的爭議主題的當代,人類分辨得出家園的面貌嗎?人類找得到回家的路嗎?人類還有家可歸嗎?這些看似鄉愁的發問不再浪漫,已經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嚴峻課題,我在翻頁的下一章等你會合再出發。
#文化 #社會 #歷史
狗馴化 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狗馴化 歷史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凌子楚最清楚#一日行腳#過溝里(123)#城南舊事,古玩達人抵嘉。
宋朝王爺府前石獅,底座象徵官階的印信,背脊的棕花,象徵官品高低,獅頸鈴鐺,象徵馴化的印記,處處可見歷史文化的痕跡。
相對民間生活智慧代表的石敢當,是運用狗眼看人低,馬眼看人大的生物特性,在路底轉彎處,設置石敢當,馬兒就不會衝進民宅。
無頭觀音佛雕,是巧合,也是佛學,無眼耳鼻舌身意,五蘊皆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的圓滿境界。
無不是形容詞,沒有,而是動詞,超越的意思。
在五蘊中,超越五蘊,在我中,超越我,在人中,超越人,在眾生中,超越眾生,最後在壽者(生死)中,超越壽者(生死),究竟涅槃,次第圓滿。
狗馴化 歷史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于飛和趙博再談食狗肉的問題。我又再加上貓的問題,再加一點的評述。趙博有一個立場是值得討論。于飛講到和狗的關有十多萬年,可能有部分有,但大部分都不是的。要大量養狗,才會產生重大的變化。我所看的,可以證明到,最多只有萬多年的時間。趙博問人若和狗有好好的關係,為何百多年前,還有很多地方有人吃狗肉?近年才很多地方開始不吃狗肉,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首先討論這一點。討論邏輯的問題要這樣,我問人是不是有一個天性不殺人,是有的。人是抗拒殺手。但又不是完全不會殺人。在一些情況之下,如盛怒的時候,人又會忘記了這天性,去了殺人。第二,有重大利益衝突;第三,或者沒有同理心的人,也可能會去了殺人;第四,把對方視為不是人,那也是天性的一部分,所以我是反對蝗蟲論,那先把人界定為敵人,敵人不是人,所以便可以殺害。每一件人性的東西都是如此錯綜。好像話人是避免去殺人,已經是基因中天性的一部分,這是不能爭議。為何呢?你叫一個普通的人拿槍望著對方的眼去開槍,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四成士兵從來沒有殺過人,他們開槍都是向天射的。所以基本上是二百萬粒子彈才殺死一個人。但是我們又在歷史上大量殺人,是去近年人道水準才到某一程度,把殺人的人數減少,並嚴厲譴責大型殺戮。這和食狗的原理是一樣的。當中有一個conflicting的人性,一個人性是不會殺人,但另一人性又會殺人。在西方文明和物質條件下,逐漸不殺人那一人性佔了上風。舉例,去到太平天國之亂,中國人互相殘殺,也殺了七千多萬人。現在已不容許這些情況出現。去到國共內戰,都沒有出現這種大型殺人。因為我們今日的道德水平已不同了。這含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條件的進步。第二,是文明的進步,在人道思想的進步,那是文化上,但隨著時代的演變,人道的文化思想,令人性的一方面絕對壓倒另一方面。
在狗的情況也如此。新幾內亞的人是會養豬作為寵物,但是長大之後也會劏了牠來吃。在物質貧乏的時候,人的動物性是會變強,所以在沒肉吃的時候也會哭住吃了自己的狗。在物質條件改善之下,他們便會開始不吃狗。這是因為物質貧乏。如果去到戰亂地區,人們甚麼東西也會拿來吃。老鼠也會吃,甚至連仔也會吃。我們天性也會對狗有個好一點待遇,但這不是經常羸的天性。在文明進步的時候,這會逐漸佔優。我又舉另一例給趙博看,就是看看史記,聶政是屠狗的,樊噲也是屠狗,證明吃狗是很普遍。但是在西方文明未到之前,鴉片戰爭前,吃狗的風俗習慣已逐漸消失,中國只有少數地方才吃狗。廣東廣西會吃狗,大部分中國人已開始不吃狗。這是在西方文明來臨之前。其實先天和後天的因素是互相影響的。
而于飛有一點講得對的,是狗經過萬多年的馴化,狗有一點是比黑猩猩叻的,就是牠和人的溝通是比黑猩猩叻。人望著狗,那牠便會知道你想牠做甚麼。這是黑猩猩所做不到,雖然黑猩猩比較聰明。因為這關係,所以狗有一特殊地位。其他如貓和牛都有特殊地位,這是因為和人的關係不同,於是我們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牠們身上。像你有一隻牛,感情很好,便會把感情投射到去,覺得吃牛不太好。
至於貓的感情又是怎樣,其實貓的感情又比不上狗的。貓是一種半馴化的動物。何謂半馴化呢?如果一隻貓放回野外會變回一隻野獸。甚至在很多紀錄片可以看到,晚上離開了家,家貓的行為也會變回野貓一般。牠會捉動物、偷東西吃。在貓的眼中,人是牠的寵物,不覺得人是牠的老大,人只是牠們可以利用的東西。貓的性格是獨立很多,即使有些也很依賴人,但它們可以獨自生活。但狗是完全對人依賴,所以狗和人的感情更加濃烈。然後才到貓,因為也有很多人養貓。其實幾年前,美國第一次養貓的數目多過狗。其實最大原因是因為貓不用特別照顧。只要給特兩餐,牠是會去廁所。但狗是很黏人,不停依著你。其實真相是這樣。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狗馴化 歷史 在 狗跟貓是哪裡來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是否想過家裡養的狗跟貓是怎麼來的? 那麼多不同品種寵物為什麼外表可以差那麼多? ... 人類馴養狐狸的 歷史 ,史上最快 馴化 的動物! - 鈞發現. ... <看更多>
狗馴化 歷史 在 [問卦] 狗崇拜人類,貓鄙視人類 - PTT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狗崇拜人類,貓鄙視人類豬對我們一視同仁有沒有這句話的八卦-- ... Domestication 因為人類歷史的關係,狗基本上已馴化,因應工作需求繁殖品種較多,. ... <看更多>
狗馴化 歷史 在 時報出版- 【#封面選書】 #究竟是誰馴化誰#媲美槍炮病菌與 ... 的推薦與評價
精確來說,是歐洲灰狼的後代。我們現代的狗跟這些灰狼,基因序列相似度超過99.5%。 ... 跟著#書探小天使一起從媲美《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大歷史》、英國《經濟學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