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觀點:《Taïwan, le prochain repli stratégique de l'Occident ?》
臺灣,西方的下一個戰略撤退?
美國大西洋報刊登China’s ‘Very Tricky Situation’一文之後,法國大西洋報訪問了法國學者的看法。原文翻譯如下:
(文中受訪學者是Barthélémy Courmont是里爾天主教大學的講師,也是IRIS的研究主任,負責亞太部門。)
❓Atlantico: 美國《大西洋報》強調了臺灣在美國和中國的地緣政治角逐中的重要性。讓這個島嶼如此具有戰略意義的原因是什麼?
🟢Barthélemy Courmont : 台灣的重要性並非最近的事,只是受到重新評估。從1950年代起,在朝鮮戰爭的邊緣地帶,臺灣被美國視為防堵共產主義在東亞擴張的堡壘。主要是艾森豪政府中的共和黨政治家,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臺灣以抵禦中國大陸的壓力。這種由兩國之間的協議所確認的戰略重要性,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甚至持續到美國承認中國之後。因此,1979年的《臺灣關係法》擴展了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美蘇兩極對抗結束後,人們對臺灣的興趣發生了變化。台灣在1980年代建立和鞏固了民主制度,臺北政府化身對抗極權政權的民主制度捍衛者,與此同時,臺灣也成為國際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中國則以天安門事件驟然澆熄了民主化的希望,兩個中國(les deux Chine)的經濟同樣快速起飛(臺灣在這方面先於中國大陸),但採取了相反的政治軌道,造持兩者之間差距越來越深。
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對國力的宣揚,加上美國逐漸從亞洲撤出,導致人們擔心美國會在亞洲失去所有的影響力。因此,盟國們動員組成了 "反中國陣線"( front anti-chinois),結合對民主的肯定、加強戰略對話並警惕與中國崛起有關的危機。因此,華盛頓不斷重申其與日本和韓國的關係,美國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影響在冷戰結束30年後仍然非常強大。沒有得到外交承認的臺灣,在與中國發生安全危機的情況下,仍然受到華盛頓的保護,至少在其公開的意圖中是如此。鑒於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臺灣的 "心結"(noeud,借用美國政治學家Richard Bush的說法)因此越來越緊。雖然把臺灣描述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似乎略嫌誇張,正如《經濟學人》去年春天的表現,但無可爭議的是,這個擁有2300萬居民的島嶼,其戰略重要性與今天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權力爭奪密切相關。這裡要提醒的是,中國將台灣視為叛亂省份,並自1949年分離後要求恢復領土。
❓雖然美國已經匆匆從阿富汗撤出,但西方會如此輕易地失去其在臺灣的影響力嗎?這將產生什麼影響?
🟢這不太可能,但同時也應該謹慎行事。為什麼不太可能,因為臺灣的民主政府和島上的絕大多數人(écrasante majorité)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甚至是對其主權的潛在威脅。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是臺灣唯一的敵人,而臺灣是中國唯一的敵人。面對這種威脅,考慮到過去二十年來軍事權力平衡已經改變,北京目前占優勢(別忘了直到2000年代中期,臺灣的軍事能力還能威懾中國),臺北必須依靠能夠提供援助的戰略夥伴。因此,與美國的聯繫是不可或缺的,與日本或歐洲國家之間的合作也是如此,還有東南亞國家。華盛頓的戰略影響在臺灣仍然非常有存在感。
同時,美國這種戰略支持的可信度如何,以及最重要的,臺灣人如何看待這種支持?一個經常被忽視的插曲可以說明狀況。2005年,中國通過了「反分裂法」(loi anti-secession),旨在勸阻陳水扁總統當時主張的臺灣獨立宣言。美國重申其對臺北的戰略支持作為回應,但明確指出,這種支持不是自動的(automatique),在臺北「挑釁」的情況下不適用。換句話說,華盛頓保留干預或撤退的權利,這取決於對具體事件的評估。如果中國對臺灣進行軍事攻擊--順帶一提,這種可能性必須讓我們參考博弈理論(la théorie des jeux)-- ,美國將在該確切時刻判斷介入的程度。而如果在美國看來,是臺灣挑釁北京,那麼美國的承諾很有可能減縮成態度上的宣示。臺灣並不會等到阿富汗的潰敗才意識到戰略對話和軍事承諾之間的區別。
❓從阿富汗撤軍是否反而會讓美國更加專注於與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決戰?
🟢首先,應該知道,從阿富汗 "撤軍 "是美國在該地區外交政策的失敗,而並非只是部隊移動…。二十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領袖,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人的心頭大患,而且這種心頭大患還在繼續擴大,有可能會忘記地緣政治不僅僅是兩國之間的拉鋸戰。華盛頓並沒有等到從阿富汗撤軍才認定中國是其一貫的對手,無論該認定是對是錯。在這種格局下,美國不斷尋求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盟友網絡,利用口號(印度洋-太平洋是最新的口號)和威脅,有時是真的,有時不太是。QUAD(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四國峰會)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以及華盛頓,是拜登政府的優先事項。然而,在這個非常異質的集團本身的限制之外,其成員有時有非常不同的利益,華盛頓召集新的戰略夥伴的能力似乎有限。說服首爾加入QUAD的努力至今沒有成功,而對中國崛起的擔憂非常強烈的東南亞,也沒有被這個集團的邏輯所吸引。再加上這裡提到的所有國家,除印度外,都是與中國一起簽署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國家......。簡而言之,中美對決在華盛頓被大力宣傳,但在亞太地區,對該地區的國家和公司而言,其現實情況又是如何?
📌訪問原文連結
https://www.atlantico.fr/article/decryptage/taiwan-le-prochain-repli-strategique-de-l-occident-barthelemy-courmont
📌美國大西洋報文章連結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1/09/china-taiwan-afghanistan/619950/
獨立宣言 意義 在 中環孫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忠國的田園民主人士喜歡引用美國《獨立宣言》的一句話,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但是,拜託請多讀點書,這裡的“人人”是指的白人男性。北美殖民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起義抗英,於是宣佈自己和歐洲白人是平等的,法理上應被一視同仁對待。這僅僅代表北美白人群體的勝利,這件事和其他的有色人種沒有關係。美國的黑人獲得平等的權力也是靠他們自己常年的政治鬥爭,才最終為自己的族群爭取到法律的認可。“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是戰士出征的宣言,而不是懦夫被暴揍時求饒的說辭。無論是北美的白人宣佈人人平等,或者是美國黑人宣佈人人平等,都僅僅代表他們所屬族群的成功。平等的前提,是要證明你的族群和其他人一樣優秀,如果無法用事實證明,就只能說明你這個族群比別人低等。考試的實際結果,是看考分。一個從來考不及格的人卻吹噓說自己只是沒有發力,只要稍微發力早就考第一名了。這種行為,是毫無意義的。
獨立宣言 意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搬家公路之旅
#賓州 #費城
旅行進入尾聲
開著大黃
已經旅行15天了🚚
費城 Philadelphia 是美國最古老 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之一
費城在美國獨立戰爭時
獨立宣言&美國憲法都是在費城獨立廳擬定簽署的
這裡距離紐約不到2小時路程
隨著時間的過去
也即將跟未來的家初見面
不要說你們好奇新家是什麼樣子
阿美也挺想知道的🤣🤣
搬家對於某些人來說
只要想到可以在新的環境開始新生活
不管是誰都會隱隱懷拽著期待吧
但阿美要先傷腦筋⋯
那一車的家當歸位😝
期待跟大家一起開箱新家
順利進入美好的紐約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