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紐約時報
*【拜登的政策議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議院的結果】
當選總統拜登的過渡小組正在準備針對經濟,醫療保健,氣候變化和其他國內問題的多套政策建議,包括拜登在競選中提出的雄心勃勃的議程,同時承認可能需要削減以承認分裂的政府。新一屆政府的所在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1月初喬治亞州的兩次參議院選舉。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business/biden-policy-agenda.html
*【拜登任命Ron Klain為白宮幕僚長】
當選總統拜登任命資深民主黨黨員,任命幾十年的知己Ron Klain出任白宮幕僚長。克萊恩是在國會山擁有豐富經驗的律師,為總統歐巴馬提供諮詢服務。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us/politics/ron-klain-biden.html
*【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命運爆發了一場共和黨內鬥爭】
數週以來,川普一直在考慮是否解僱中情局長Gina Haspel。儘管川普拒絕接受競選失敗,但與他親近的人仍了解到他的任職時間有限,要解決中情局長的人事機率漸降低。但部分官員和總統的親信認為,Haspel未能阻止吹哨人在2019年7月,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曝光,且在通俄門案也未使上力,因此早就該解僱她。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us/politics/gina-haspel.html
*【總統交接過渡時期實時更新】
#Tillis贏得北卡羅來納州的勝利,鞏固了共和黨在參議院的控制權。
#喬治亞州務卿Brad Raffensperger授權為總統大選重新驗票。重新計票將使用在格魯吉亞新的電子投票系統下創建的紙質打印件,並且比法律要求的“掃描”計票更進一步,僅適用於總統選舉,但經成本考量,仍決定手工驗票,但不影響1月5日該州兩次參議院選舉。
#隨著計數的不斷增加,拜登的投票數增長到500萬。截至週三上午,拜登擁有近7740萬張選票,以510萬張票數和3.4個百分點領先於擁有7230萬張票的川普先生。這比他上週五以400萬張選票和2.8個百分點的領先優勢有所提高。(2016年,希拉蕊以280萬票數贏得普選,但以77票選票輸給了川普。)
#川普總統贏得了阿拉斯加及其三張選舉人票,這對當選總統拜登的勝利沒有影響。
巴爾關於選民違反競選規定的指控,加劇辦公室中反腐敗檢察官的緊張氣氛。
#川普總統參加了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舉行的簡短的退伍軍人節儀式,當選總統的拜登則到費城朝鮮戰爭紀念館停留約15分鐘。
#Facebook計劃繼續將政治廣告禁令再延長一個月。
#賀錦麗的丈夫Doug Emhoff將離開律師職務。目前尚不清楚Emhoff未來動向。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0/11/11/us/joe-biden-trump
*【Covid-19實時更新】
#紐約州將限制私人聚會,並要求酒吧和餐館每天晚上10點關閉。
#俄亥俄州長發布封鎖命令,加入其他正在實施新限制的州行列。
#又有三名白宮官員感染冠病 包括川普身邊政治事務主任
#美國海軍的兩項新研究證實,需要嚴格的冠狀病毒測試方案。
#巴西重啟中國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此前該行動在一名志願者死亡後被叫停。巴西衛生監管部門稱,該機構專家當前已經確信,患者死亡與疫苗無關,暫停試驗不應引發對其“品質、安全性或療效”的誹謗。
# 美國新冠患者單日住院率打破紀錄。美國週二共報告了近6.2萬人入院治療,單日新增病例首次超過13.9萬例。紐約重新實施聚會人數限制,並要求酒吧和餐館在晚10點前關門;費城、聖地牙哥等多座城市的大學官員宣佈暫緩重開校園的計畫。
#球員測試呈陽性後,馬里蘭州足球暫停所有活動並取消對俄亥俄州的比賽。
南非將取消所有國際旅行的限制。
#西班牙政府週三宣布,將要求從高風險國家抵達西班牙的旅行者在降落前72小時內證明其冠狀病毒檢測呈陰性。該命令於11月23日生效。
#俄羅斯金融公司週三發表聲明稱,俄羅斯的冠狀病毒疫苗已在臨床試驗的早期數據中顯示出強大的效力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0/11/11/world/covid-19-coronavirus-live-updates?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
*【印度確診病例顯著下降,但研究人員表示懷疑】
對於印度大幅減少的新報告感染、死亡和陽性資料,著名科學家和醫生指出,這可能是因為當局越來越多地使用不太可靠的檢測手段,並越來越少地推行檢測。專家們普遍認為,該國疫情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world/asia/india-covid-19-infections.html
*【香港15名民主派議員宣佈將集體辭職】
此前北京政府剝奪了另外四名民主派議員的議席。這個突然的抗議行為將使反對派失去最後一個可發表異議的主要平臺的發言權,也將再度重塑香港政治格局。不過,香港政府可能歡迎這些人的辭職,這將使其執行政策擁有更大自由度。美國官員譴責了北京取消議員資格的行為,稱此舉“公然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及相關國際承諾”。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world/asia/hong-kong-protest-democracy.html
*【香港的民主夢想是如何破滅的?】
從“反送中”條例引發的抗議到港區安全法的頒佈,時報總結了在北京支持下的香港當局與香港親民主人士之間鬥爭的一些關鍵時刻。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world/asia/hong-kong-china-timeline.html
*【新加坡和香港將於本月啟動“旅行泡泡” 】
這一新政將單日單向通行人數限制在200人以內,新冠檢測陰性的旅客可以通過指定航班在兩個亞洲金融中心之間穿梭,而避免強制隔離。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world/singapore-and-hong-kong-say-a-travel-bubble-will-begin-this-month.html
*【中國自由派“川粉”的陰謀論和美國契約的危機】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作者分析了中國自由派“川粉”不接受敗選的原因,並從華裔對平權法案和政治正確的抱怨入手,討論了傳統社會契約的重建對“燈塔國”及中國的意義。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1112/chinese-liberals-social-contract-us-election/
*【“雙11”網購浪潮中,中國快遞員罷工抗議】
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行業依賴于數百萬快遞員,但如今,他們中的一些正在抗議低工資和惡劣的工作環境。阿里巴巴今年的銷售總額高達4982億人民幣,幾乎是去年的兩倍,但快遞員的抱怨也表明,儘管中國宏觀經濟資料向好,低收入工人仍在苦苦掙扎。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business/alibaba-singles-day-couriers.html
*【緬甸大選為翁山蘇姬贏得另一個決定性勝利】
翁山蘇姬領導的執政黨贏得大勝,在議會中鎖定的席位數比2015年政府開始與軍方達成權力分享協議時還要多。與此同時,羅興亞等許多少數族裔選民被阻止投票。有推斷認為,大規模剝奪公民權是執政黨確保勝利的一種策略。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world/asia/myanmar-election-aung-san-suu-kyi-results.html
*【法國領事館在沙烏地舉行的紀念儀式遭襲】
這起在一個非穆斯林墓地的紀念儀式上發生的爆炸事件導致至少三人受傷。襲擊事件正值法國與一些穆斯林國家之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自諷刺報紙《查理週刊》9月再次刊登穆罕默德漫畫以來,法國就屢屢成為攻擊目標。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1/world/middleeast/saudi-france-attack.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懂《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2016) 電影背後的歷史故事 被知名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評為:「為創造視覺刺激而生」的商業娛樂片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在今年(2016)推出了最新作品《13...
「班加西事件希拉蕊」的推薦目錄: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問卦] 班加西事件換成其他國會有支援到場嗎?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H&M 365 EP.254】班加西事件- 希拉蕊不能說的秘密/《13小時 的評價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班加西事件-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班加西事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和網 ... 的評價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班加西事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和網 ... 的評價
- 關於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班加西事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和網 ... 的評價
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吳旭:特朗普將連任的十大指標
觀察者網
10/26 10:00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吳旭】
吳旭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政治傳播學博士
吵吵嚷嚷的美國大選,還差一周就要揭盅開示,全世界的眼睛都關注著這兩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誰能率先沖過“270張選舉人票”的終點線。
受美國主流媒體——特別是像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幾家“逢特朗普必反“的大牌媒體的影響,中國國內眾多關於美國大選以及大選結果的預測,堅定地認為拜登穩操勝券,必將把特朗普趕出白宮,還美國政壇以清靜與平穩。
這種看法,是對美國國內民情民意的誤讀,更是沒有深刻理解特朗普之所以能夠在四年前橫空出世、給美國政壇帶來一場完美風暴的深層原因。
簡而言之,雖然因為郵寄選票暴增和新冠疫情的干擾,今年美國大選的最終結果會出現一定時間的延遲,甚至局部地區會因為選票結果引發爭議,但筆者認為特朗普最終仍能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民主黨對手拜登,順利獲得連任。
很多人馬上會問,“哎,不對呀,美國民調結果一直在說拜登大幅領先,特朗普根本沒戲,只能做垂死掙扎啊?”是的,別忘了:2016年大選前一天的全國民調結果,也是希拉蕊大幅領先特朗普,而且其領先幅度甚至超過現在的拜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看看2016年大選前夜的預測結果(圖/美媒)
在2016年大選的當天晚上,《紐約時報》給出的希拉蕊勝選概率是92%。但是,結果如何呢?特朗普最終以選舉人票306-232的壓倒性優勢入主白宮,同時把“民調專家們”和所謂的“美國大選專家們”的眼鏡震碎了一地。
美國大選的民調,特別是關乎評價特朗普等一系列政治敏感議題的民意調查,因為其抽樣方法和問題設計的結構性缺陷,無法準確、客觀、公正地還原和呈現美國真正的民情民意。
一方面,特朗普的支持者在所有的抽樣樣本中,都是被嚴重低估誤算的;另一方面,因為嫌棄、鄙視那些偏自由派媒體及民調機構對於特朗普的“詆毀和中傷”,很多特朗普的“沉默支持者們”故意用說謊來隱瞞其真實態度,從而誤導民調結果,使其不僅不可信,而且往往與真實結果背道而馳。
既然關於大選結果的直接問卷不可信,那麼,還有什麼指標能夠預測美國選民們的真實投票意向呢?
事實上,除了那個被美國媒體不厭其煩、津津樂道的單一問題:“你將投票支持特朗普還是拜登”以外,幾乎所有的其他相關民意指標、大選歷史慣例和週邊事實數位,都毫無例外地指向現任總統將獲得連任,而且將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對手。
篇幅所限,以下僅列出十大相關指標,來作為以上論斷的佐證。
一、新增註冊選民人數
美國大選的一項歷史資料顯示,在大選前錄得更多新增註冊選民人數的黨派和候選人,幾乎毫無例外地會獲得選舉的勝利。
道理很簡單——新增選民數量這一指標,客觀顯示了黨派支持者的參與熱情,顯示了基層競選機構挨家挨戶鼓動徵召支持者的效率和成果,更顯示了候選人政策立場的帶動力。
很顯然,在過去幾個月中,特別是在關鍵的幾個搖擺州,包括亞利桑那、佛羅里達、北卡羅萊納、賓夕法尼亞等州(以上幾州,特朗普在2016年都是以微弱優勢獲勝),特朗普在這一指標上都是遙遙領先。
以佛羅里達州為例,從三月份黨派初選至今,民主黨新增了10萬個新註冊選民,而共和黨增加了超過20萬個,是民主黨的一倍;再看賓州,截至九月底,民主黨新增選民六萬人,而同期共和黨新增14萬人。這一整體趨勢,可以推展至美國其他州。
二、競選集會的聲勢與規模
新冠疫情的蔓延肆虐,無疑衝擊打亂了美國大選前密集造勢集會、總統候選人穿梭各州、月臺登場合影演講的歷史傳統。
以拜登為例,過去半年中,除去非常特殊的公開場合造勢外,他基本上都是以靜制動,呆在德拉瓦州自己家裡(用特朗普團隊的挖苦說法是,“躲在地下室裡面視頻競選”)。
而特朗普則不然,從八月初開始,他就不顧大型公共集會可能加重新冠疫情大幅傳播的風險,馬不停蹄地到各大關鍵州和城市,有時候甚至一天三個城市,舉行有上萬人參加的公眾造勢集會。
美國各大媒體、民主黨大佬們和很多傳染病專家,都紛紛指摘特朗普不負責任,為個人政治前途而置選民的健康與安危於不顧。這些抨擊、指責暫且放在一邊,有一點連特朗普的反對者都不得不承認:特朗普的帶動力和號召力是驚人的——
天上下著大雨,在機場搭設的臨時競選集會現場,兩三萬特朗普的支持者們冒著感染病毒的風險,在大雨中群情激昂地聆聽特朗普嬉笑怒駡,抨擊虛假新聞媒體與“睡眼惺忪”的拜登。這一場景不斷在愛荷華、俄亥俄、佛羅里達、亞利桑那、賓州等地重複上演。
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的競選集會現場(圖/Facebook)
這是特朗普一周前在賓夕法尼亞州(圖/Facebook)
這與拜登在亞利桑那、俄亥俄等州舉辦的幾場造勢集會前稀稀落落的參與者、跟隨記者人數甚至超過參會人數的寥落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同一時間,拜登在俄亥俄州的兩場競選集會現場(圖片分別出自《紐約時報》、Twitter)
三、美國股市連創新高
美國總統大選、特別是現任總統尋求連任時,有這樣一個兩百年來形成的規律:在大選當天,如果美國主要指數(道鐘斯指數或是標普指數)超過四年前現任總統當選時的20%,則現任總統有高達87%的概率獲得連任;而且,股市上漲的幅度越高,獲選連任的機會越大。從喬治·華盛頓第一任開始,共有16位總統謀求連任時其相關的股票指數升幅超過20%;其中,14位成功連任。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股市的繁榮意味著選民財富的增加,意味著經濟基礎的強勁,意味著投資者信心的充盈。
2016年11月3日特朗普勝選當日,美國標普指數的收盤價是2100點左右。截至2020年10月23日收盤,標普指數的收盤價是3465點;美國股市在特朗普任期的四年間,雖然受到世紀級疫情的衝擊,仍舊上漲了高達65%。雖然特朗普仍有13%的可能打破這一連任規律,但是,他的贏面顯然更大。
圖片來源:穀歌截圖
四、黨派凝聚力和向心團結性
雖然在共和黨黨內初選時,特朗普沒有面臨任何強大的挑戰者,但是在最終的黨內初選投票時,特朗普還是創造了多個記錄:其吸引的黨內投票人數,不僅遠超布希兩任任期的人數,而且更是超過了奧巴馬兩任任期的人數(一般來說,在民主黨總統任內,共和黨初選因為會有多名競爭者參選,往往經過多輪廝殺,所以本黨內參與熱情會更高)。
舉例來說,布希2004年競選連任時,威斯康辛州共和黨初選投票的人數是158933人;在奧巴馬2012年連任時,共和黨初選投票人數是293914人;而今年特朗普的投票人數是創紀錄的616705。同樣,在佐治亞州,布希(2004年)是161374人,奧巴馬(2012年)是139273人;而特朗普(2020)是925212人,是前兩任的五倍以上!
不僅參與熱情爆棚,而且特朗普在黨內的支持度也是一直超過90%(這不是民意調查,而是實際選票結果),這一結果超過了小布希、老布希、雷根、尼克森等所有近五十年內共和黨的前總統候選人在同時期的表現。
五、大選最關鍵、選民最關注的議題
美國大選既是選人,更是選事——也就是競選人在關鍵議題上的政策立場。
很多人一定會自然而然地認為:當今美國最重大的議題肯定是如何控制新冠疫情啦!當然,如果真是這樣,被疫情搞得焦頭爛額、自己也在幾周前中招住院的特朗普,肯定是棋輸一招了。但事實不是這樣。
美國多個調查機構的最新結果顯示,排在美國人最關注議題第一位、遙遙領先於其他議題的選項是:法律與秩序(占比超過40%);排在第二位的是重振經濟(占比超過30%);而疫情控制僅排在第三位,占比剛剛15%。而僅就“維護法律秩序”與“重振經濟”這兩點而言,這都是特朗普的強項。
可能有人會指出:你不是說民調不可信嗎?這個議題排序也是基於民調啊?是的,民調失真,是一個帶有系統性、結構性的問題,它反映出整個民調行業在社交媒體氾濫、民意碎片化、瞬息萬變的輿情環境下的落伍與失位;但其失真程度是因人、因事而異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凡是事涉特朗普本人的任何問卷和問題,都會因為“政治正確”、“沉默螺旋”、“錯進錯出”等美國輿情的特有壓力環境,而大幅失真——這是因為特朗普本人所帶有的“種族主義”、“白人至上主義”、“性別歧視”、“性醜聞”等特定政治符號和道德撕裂因素,所帶來的附生效果。
換句話說,只要是跟特朗普無關的民意調查,一般來講,其失真度還是在可以接受的誤差範圍內的。
六、黑人與少數族裔的支持度打破歷史框架
與美國偏自由派的主流媒體所描述的情形不同,特朗普執政以來所採取的大規模減稅、放鬆聯邦政府管控(比如,在其任內,特朗普政府刪減了超過2000多項限制中小企業經營發展的法律法規)、制止非法移民對於美國社保體系和社會治安的衝擊等政策,都從根本上改善了少數族裔中那些從事商業、服務業、企業管理等具有穩定工作人群的收入與福利。即便是疫情的衝擊打破了過去三年來持續上升的勢頭,以黑人和西班牙裔為首的少數族裔仍是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的。
當然,特朗普在有關員警暴力執法、種族衝突等議題上,時時說出一些種族主義意味很濃的話;但是,絕大多數美國的少數族裔更關注的是法律與秩序,以及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個人和家庭生活改變。所以,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特朗普在黑人中獲得了超過15%以上、在西班牙裔中獲得將近40%的支持率。
要知道,在美國現代歷史上,共和黨領導人從沒有在黑人群體中獲得超過10%的支持率。特朗普打破了這個種族的藩籬。要想打敗特朗普,拜登必須獲得90%以上的黑人選票,以及60%以上的西班牙裔選票;而從目前的資料和趨勢來看,拜登遠遠達不到這一最低標準。
七、實踐競選承諾比率
特朗普是以“政治素人”的身段和人設,橫空出世,在2016年打敗共和黨內16位強勁的候選人,並最終在與“政治豪門”希拉蕊的對決中,順利勝出的。他在競選中最擲地有聲的一句競選宣言就是,“我不是政客;我不會說一套、做一套;我承諾的,一定會做到。”
上任以來,四年時間不到,特朗普大鬧天宮一般,攪擾得國內、國際秩序天翻地覆;但不得不承認,他確實實踐了大部分當初的競選承諾——不管這些承諾當初聽起來是多麼的荒誕不經:
(1)成功大幅減稅;(2)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3)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4)在美墨邊境修牆;(5)向中國徵收懲罰性關稅、並將中國定義為匯率操縱國;(6)推動以色列與中東國家建交,並將美國駐以大使館移到耶路撒冷;(7)壓迫北約盟國提升國防費用;(8)與金正恩兩次見面,至今使得朝鮮沒有再次試射導彈與核子試驗;(9)精確制導刺殺美國在伊朗的宿敵蘇拉曼尼將軍,等等等等。
這上面的任何一件事,都是美國以往的政客和總統候選人,多次承諾但從沒有做到的。然而在短短的四年內,特朗普都做到了。先不管這些政策實施的最終效果和戰略意義如何,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一點,特朗普不同于傳統的美國政客,確實說到做到。
八、“隱形”特朗普支持者
如前所述,特朗普鮮明突出的“白人至上主義”和“種族主義”標籤,以及其個人在私德、品質、人性等方面的明顯瑕疵,使得很大一部分信教守禮、道德意識感強烈的美國人,無法在公眾和私下場合透露自己對特朗普的支持——雖然從很多政策立場上,他們強烈相信特朗普是唯一能解決美國華盛頓官僚腐敗機制的“毒藥”,正所謂“以毒攻毒”。
這部分“隱形沉默”的特朗普支持者,無法從直接的民調問題中檢測出來;但是,稍微動動腦筋,改變一下問題的角度和切入點,這部分潛在特朗普支援群體就立刻昭然若揭了。
比如,成功預判了特朗普2016年當選的“民主研究院周日快報” (Democracy Institute Sunday Express)就換了一個提問角度:“你覺得你身邊的朋友、親戚、同事會投票給特朗普嗎?”高達77%的受訪者回答“是的”,而只有23%的受訪者說“不是”。一個更令人震驚、但也順理成章的問題結果是:78%要投票給特朗普的美國人不願意自己的同事、朋友和親戚知道自己的投票意向;而只有13%要投票給拜登的美國人會在意這一點。
九、特朗普的對手太弱了
從1972年當選美國參議員至今,拜登已經在美國政壇上活躍了將近半個世紀。雖然一直覬覦總統大位,但是拜登多次參選,都沒能闖過民主黨初選的門檻——2008年敗給了初出茅廬的奧巴馬;2016年自忖不是希拉蕊的對手,拜登根本沒有出場。
這一次民主黨的初選過程,拜登也是步履蹣跚,在民眾的調動力和個人魅力上,遠遠落在本党對手桑德斯和沃倫的下風。其最終能夠勝出,與其說是拜登擊敗對手,不如說是民主黨捉襟見肘,新人黯淡,最後只能矬子裡挑將軍,把老廉頗請了出來。
試想,12年前,還算精力旺盛的拜登都無法調動民主黨內的熱情;12年後,年近八十、精力頭腦都每況愈下的老政客,如何來挑戰一個精力無限、新冠確診住院三天就滿血復活的特朗普呢?難怪特朗普在總統辯論場上的一句話,讓拜登無言以對——“我47個月裡做到的事,超過你47年在華盛頓做成的事。”
資料圖:視頻截圖
十、美國人認為疫情應對的錯漏,不能全怪在特朗普的頭上
單從今年新冠疫情的應對來看,特朗普政府的成績單,確實是讓人難堪沮喪、顏面無光的。從二月份開始,美國國內的疫情不僅沒有控制住,而且愈演愈烈,目前可以說已經大面積失控。最新的單日感染人數逾8萬,超過6、7月份的高點。死亡人數超過20萬,新冠疫苗遙遙無期,經濟復蘇緩慢無望,這肯定需要特朗普來承擔主要責任。
是的,民主黨支持者及美國自由派媒體,一直也是這樣來抨擊特朗普的;但是,美國的民意主體似乎並沒有把責任全怪罪在特朗普頭上。為什麼?
一來,這次世紀級的大瘟疫,恰恰擊中了美國政治體系架構以及個人自由主義傳統的軟肋。不僅美國如此,其他西方歐洲國家在疫情應對上,也基本上是不及格的。如何改進美國三權兩黨制度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上的效率,如何說服那些崇尚個人自由、天性抗拒政府管控的美國人來重新調整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換一個黨派執政、或者換一個領導人就能馬上改頭換面那麼簡單。
二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非常成功地將疫情的肇始及原罪,算在了中國的頭上。他更在多個場合重申,這個賬,將來一定要跟中國算的。很顯然,大多數美國人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是認可這個立場的。由此也可以預見,一旦特朗普成功連任當選,中美關係會走上新一輪更危險、更緊張的衝撞週期。
綜上所述,雖然美國民調機構還是每天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拜登遙遙領先特朗普”的老調子——就像四年前一樣,但從我觀測和掌握的指標資料來看,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不是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特朗普贏多贏少的問題。雖然一周後的大選會有拖延和爭議,但特朗普勝選連任,幾無懸念。
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希拉蕊、歐巴馬班加西殺人事件,拜登也無法置身事外。華府這班殺人兇手既叛國又殺人滅口。
■分享自Ping Ann
「拜登電郵門事件」慢慢成形,約可從3大來源來看:
1. 拜登家族的荒唐
2. 中美及世界各國高層的政商綿密關係
3. 習近平的生化武器大計
到最後,這3項可能整合成同一項。
之前有部好看的電影「《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2012年7月25日當時美軍派駐在利比亞的一架 Chinook 運輸直升機,被利比亞政府軍的一枚 FIM-92 刺針便攜式防空飛彈給擊落,當時飛彈卡在直升機的機身未爆,美國大兵努力降落後,赫然發現這是美國自己的導彈,而且是美軍標準配備的導彈,居然外流到利比亞?
很快地 CIA與FBI聯手調查此事,由於美國軍火都有編號列管,很快發現,這是由柯林頓基金會安排,一位名叫史蒂文斯 (John Stevens) 當白手套,由他去找當地的軍火商馬克,將導彈轉賣給伊斯蘭極端組織,最後轉手到了利比亞手中。
當時國務卿希拉蕊在美國國會還未同意前,就委派這位約翰·史蒂文斯為利比亞大使,要他趕緊出發到班加西去找軍火商交涉,把剩餘的導彈通通處理乾淨,並湮滅重要證據。
這位大使一到了利比亞,如同電影情節那樣,他很快就發現了情況不對,整個大使館的武裝防備,薄弱到幾乎等於是只是一個警察局,而恐怖組織已經掌握了附近所有的街道與城鎮,他很快地打電報跟上司希拉蕊匯報這件事
在史蒂文斯到達利比亞接管後的三十天,他一共跟國務院發了超過 600 次的請求,請求增援武裝正規部隊加強防衛,大家都知道美國的戰情指揮系統,反應是非常彈性且迅速果斷的,此時很湊巧的卻變得遲鈍了起來,如同電影所描述,最後國務院只派了幾名海軍陸戰隊退役的傭兵,配備簡單輕型武器過去保護這位大使。
2012年9月11號凌晨,大批武裝恐怖份子湧向利比亞在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一陣槍戰後被攻破,3名海軍陸戰隊員當場被格殺,而如同電影所演的,大使當時衝進了所謂的安全室,正常來說安全室的設計,是防火防爆防煙,且內部具備獨立維生系統,其隱密性是讓恐怖份子找不到的,但據說當恐怖份子放棄準備離開時,走到領事館大門口時,突然接到上頭來的指示,於是他們又返回,這次準確地找到了密室並打開了密碼門,將大使給拖出來,並將其殺死。
當年三名海軍陸戰隊員與大使遺體,最後運回到了美國,當時希拉蕊到機場迎接,希拉蕊對著哭泣的受難家屬說:「這都是穆斯林的無知,害死了他們的性命」。
對照同樣在2010-2012年CIA在中國36名情報員及線人,全球情報交換中心的烏克蘭多名情報人員等遭暗殺如出一轍。
中共崛起的這40年,世界到底發生什麼事?
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看懂《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2016) 電影背後的歷史故事
被知名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評為:「為創造視覺刺激而生」的商業娛樂片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在今年(2016)推出了最新作品《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這部電影描寫了2012年美國在利比亞(Libya)第二大城—班加西(Benghazi)的大使館,遭暴民攻擊,導致美國大使—約翰史蒂芬斯(John Christopher Stevens)死亡的嚴重事件,被稱作為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任內最黑暗的時刻。
閱讀完整解析專欄: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86461
內容版權所有,轉載前請先告知作者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nimalofvision/
#XXY #新片推薦 #電影解說 #電影 #娛樂
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H&M 365 EP.254】班加西事件- 希拉蕊不能說的秘密/《13小時 的推薦與評價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 ... <看更多>
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班加西事件-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歐巴馬、希拉蕊自然害怕被福臨揭穿他們的陰謀,現在#川普特赦福臨將軍… See more. ... <看更多>
班加西事件希拉蕊 在 [問卦] 班加西事件換成其他國會有支援到場嗎?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