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一則今年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創新低的新聞引發大家討論,讓我又想起去年初曾向友人預測,今年生育率應該會更低,並不會有所謂防疫寶寶潮。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房價高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性別平等法雖明文規定不得因性別在進用、升遷上有差別待遇,但現實上,一旦懷孕,女性不僅很難獲得升遷機會,且就會面臨許多職場上的考驗。在診間就曾有孕吐嚴重的媽媽和我說,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被主管揶揄「到底真的還假,我當初懷孕怎麼沒妳這麼多毛病」。再加上,孕期各種狀況的個體差異本來就很大,有些孕期平順一路工作到生,也有人頻繁出血、腹痛需要請安胎假,甚至提早待產。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
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她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她自願離職,故意派給她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
再加上,目前法定產假天數相對很短(台灣:8週,中國、日本:14週),等於身體剛復原,好不容易適應新生命加入就得重返職場,緩衝期根本不夠。雖說現在有育嬰假,但現實上卻有很多人面臨想請不敢請、請了怕回不去的窘境。過去我也曾聽媽媽和我反應,育嬰假後回公司被故意調至不熟悉的單位,暗示她主動離職。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促使許多女性決定先在職場打拼,事業有成再考慮生育,但拼著拼著就過了適育年齡,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受孕率下降,又得面臨「想生卻生不生來」的困境。
不單只是事業,女生懷孕後,許多稀鬆平常的事情也得犧牲妥協。比如想喝冰水被說小孩氣管會不好、想吃海鮮被說小孩皮膚會不好,搬家稍微快跑被說會動了胎氣,就連孕期有較劇烈的情緒起伏都不好,因為有可能響胎兒腦部發育......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一再地對媽媽們形成恐嚇。假設孕婦有所抗議,往往被一句「都要當媽了,懷孕才幾個月,忍耐一下又怎樣?」堵回去。
這也反映出,不管有無科學根據,大家還是認定母親要對孩子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甚至我還聽說過有高齡媽媽被指責,「就是年紀大才生,讓小孩免疫力不好,才會頻繁生病住院」。
萬一孩子罹患需要特別照護的疾病, 狀況就會更複雜。以我好朋友為例,即使產檢一切正常,夫妻雙方聽力也沒問題,孩子出生後仍被診斷中重度聽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復健和早療。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
但仔細想,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足夠的資源,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好有強大的病友支持團體提供協助,只要一個環節沒搭好,都有可能發生悲劇。好比前陣子爸爸悶死腦麻女兒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堪長期照顧精神和體能上的壓力所引爆的人倫慘劇。身為產科醫師我得坦承,多精密的產前檢查都無法保證新生兒一定健康,很多女生也因此擔心萬一真的生出特別的孩子,社福能提供的協助有限,自己無力照顧又可能拖垮整個家庭。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另外,隨著社會氛圍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漸漸被打破,這樣的轉變對男性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在臉書上我就曾看過有先生抱怨,既要出錢養家,還得分擔家務,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只要出錢,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我要強調的是,育兒和家務事本該是兩性共同分擔,上一代的男人實在有點爽。只不過對男性不公平的是,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雖有所轉變,但社會普遍仍認定男人就得開車買房,才能娶妻生子。新聞媒體也常為了流量,一再轉載類似激化男女對立、強調男人該出錢的抱怨文,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就有男性友人開玩笑地和我說,現代的女生太難搞了,我才不要為了傳宗接代而被綁住下半生。
再來就是生得少,現代的父母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因此各種育兒學派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資訊當然能提供爸媽們許多參考,但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幸福婚姻才是成功育兒的關鍵,某KOL更引用文獻表示單親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是比較低,不僅狹隘偏頗且這種過度勾勒婚姻烏托邦,強化家庭價值的說法,反而會提高生育的門檻,讓許多男女認為,非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當個好爸媽。若夫妻不夠恩愛、沒信心天長地久就無法教出所謂「成功」的孩子。這種理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上對非婚生子女、單親子女的污名化,更嚴重的,會讓更多受困於不幸婚姻的男女,為了孩子而不敢離婚。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父母。任何人,不管你是單親失婚、未婚、同性伴侶,只要用心每個人都能當個稱職的家長,畢竟大家在育兒的路上,也都是見招拆招,陪著孩子一起摸索成長。也因此,我認為儘速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合法地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最實際且又有效提高生育率的做法之一。
要提高生育率大方向很簡單,讓想生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生,但細節卻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比如更充裕且不限定女性的產假、完善的社福制度、對多元家庭(單親、同婚子女)更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專家、企業和民間倡議團體不斷對話溝通,而不是發發生育津貼,結婚補助或金鏟子就有用!
回到個人層面,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做的是鼓勵女生,在懷孕中盡可能保有完整的自己,盡力破解各種捆綁住孕婦的迷思。對於想生育但還在猶豫的女性,則給予中性的諮詢和建議,比如參考AMH指數、排卵試紙,基礎體溫,並繼續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的議題上發聲和努力。
現代台灣社會診斷書 在 林佑彥。中醫師談眼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問學長,如果以後想要走中醫眼科的話,有什麼推薦的書籍或怎麼學習呢?」這個問題我已經被問過太多次,避免一再被問起,我還是把我的中醫眼科成長之路寫下來好了。
以下的觀念與經驗,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與經驗,畢竟我畢業至今也僅六年,仍然需要持續學習,也不是什麼大師或名醫,充其量也只是有些經驗可以分享。文章非常的長,我也會把文章留存在部落格裡(部落格圖片好讀版 https://www.yylin.tw/2019/09/My-Experiences-of-Learning-TCMOPH.html ),如果與大家或各位前輩們看法不同,也請各位多多包涵並指教。
我在大學畢業後,用了半年的時間把我在大學的中醫學習歷程記錄下來。一直想把畢業後的學習到現在的心得寫下來,算是給自己目前為止的經驗總結,也是自己的成長記錄。
畢業至今已經六年了,我始終相信中醫的學習可以有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在我的中醫之路也說到,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學習歷程,大概是「接受→懷疑→反證→實證」的這一個過程,與科學方法的「觀察→提出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實證」非常類似。所以,任何方法都要在反覆驗證並且客觀的條件下進行評估。
關於如何成為中醫眼科醫師?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可以分成四個部份來談
#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首先,中醫眼科與中醫的核心都是「全人思考」。如同湖南的名老中醫李熊飛說過「一個合格的眼科醫生,首先必須是一個合格的內科醫生。否則,臨症之時,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陷入盲目被動之中,甚至誤診。」許多眼科疾病,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也許都是有關聯的。這也是我一直提倡「眼睛的疾病是由內臟的問題影響到眼睛,眼睛只是受害者,治療不能只治眼睛。」
第二,隨時要留意四時、氣候、環境、工作、壓力…等變化,對於人體的影響。有部份眼病容易在某季節出現,治療也需要因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對於人體的影響不同,治療也需要在這些基礎之下調整。但因為現代社會的空調、除濕機、喝冷飲、吃炸物…等影響,人體的變化也會不同。工作狀態、姿勢、壓力、情緒…等,更可能是造成眼病的主要原因。如果問診沒有仔細評估,也很可能造成誤診或延誤病情。
第三,結合局部變化與整體證型。傳統的中醫眼科並沒有像現今的眼科有細部病理生理的觀念,治療上難免會因為診斷或辨證失誤,讓療效變差或使得病情加重。如果能在局部病理現象結合中醫的微觀辨證,治療時在整體證型條件,考慮局部的病理變化來治療,也許能突破傳統中醫眼科難治或不治之症。
第四,中醫西醫需要互補與協同。治療眼病不得偏廢中醫或西醫,尤其是持續惡化的眼病,使用西醫眼科的手術、眼底注射、雷射、眼藥水是必要的,若僅迷信神奇力量,讓視力惡化加速或無法控制,一旦神經或細胞受損,要再修復或搶救都是曠日費時;反之,若反覆西醫眼科治療仍沒有明顯改善,中醫眼科能在整體條件之下,調理身體氣血陰陽,以喚起身體自我療癒能力,進而避免疾病一再覆發。
#西醫眼科不應偏廢
在學期間有些學生會認為,中醫系就不必太過認真學西醫,更何況西醫眼科的課程非常少,單修中醫系或是學士後中醫系學生也不一定有選修西醫眼科學。
但在臨床上這幾年,看到許多患者拿著檢查報告、診斷書,或是報出病名、拿出西藥,若是對這些沒有基本的觀念,難免會措手不及,甚至是恐慌。尤其是有心走中醫眼科專科的學生們或同道們,請務必跟我一樣不排斥現代醫學,找一本西醫眼科的書籍好好念、好好學習。
以我自己為例,我除了在學校期間選修西醫眼科學之外,西醫見習也至眼科學習至少2週,更買了西醫眼科的書籍、自費去參加西醫眼科的課程。也利用在研究所學到的研究方法與期刊評讀方法,持續接收現代眼科研究期刊與論文。也與西醫眼科醫師不斷交流、請教、討論,並互相轉介患者前去檢查與治療。
至於要學到什麼程度?我個人認為至少要了解大部份眼病的病理生理學、致病原因、機轉、危險因子、大致上的治療方法、藥物與手術方式對人體或眼睛產生的變化、衛教。另外,也要會看眼科檢查報告、眼底檢查,如果進階學習,可以在臨床中嘗試中醫局部辨證。這些對於臨床治療會更有幫助。
而我個人的要求,是想要把眼科知識程度拉到眼科專科醫師等級,雖然我是單修中醫系,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達到這個目標,但持續前進就對了。
#中醫眼科再次學習
在台灣,中醫眼科的師資一直以來都很少,我自己並沒有拜過師,也沒有特別跟過中醫眼科的老師,很多都是自己的臨床與各處中醫學習整合而來的經驗。因緣際會,我在見習實習曾跟診過的老師與醫師中,也有擅於治療眼病的醫師。雖然不是專門看中醫眼科,但在這些跟診經驗裡也學習到不少經驗與想法。
為了彌補沒有找到中醫眼科老師的遺憾,我不斷閱讀名老中醫的經驗,也找到中醫眼科名家治療經驗。從這些名老中醫的醫案總結,學習到許多觀念,並開啟我思考的廣度與深度。
中醫理論裡「經絡系統」的觀念千萬不能忘記。就中醫眼科而言,身體的證型與眼睛的症狀之間不一定有直接關聯。而中間的道路就包含了經絡系統,更有不在經絡系統上的道路。隨時把路徑與關卡的問題放在心上,與中醫證型、氣血營衛陰陽的變化,以及代謝產物的影響,整合起來才能將中醫的架構建立起一個雛型。
此外,準備中醫師國考時,我念了知音承啟版的中醫眼科學,以及醫宗金鑑的眼科心法要訣,補了我自己中醫眼科的一塊地圖。過去這一年,我更發現到《審視瑤函》的重要性,所以我也開始把審視瑤函裡的觀念與經驗拿來使用,偶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與療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所言不虛啊!
#不斷思考反省總結
我很幸運的,認識了一些前輩、同道,甚至是非中醫師的民間高手,向他們學習的過程中,我更清楚人體的奧妙。從大學三年級開始的練功、學習,讓我更能觀察身體的變化與路徑,也更能觀察到穴位、藥物在身體的變化與路徑。也因為某些原因,我認識了幾位也在中醫眼科有經驗與興趣的醫師們,與大家的討論交流,以及西醫眼科醫師加入,更能修正自己的觀念與思路。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不斷思考與反省。每次患者回診,我都一直問自己為什麼有效?為什麼無效?為什麼加重?為什麼變症?從醫以來,我不是所有病都治療成功或治療改善,還有更多誤診、誤治、治療失敗、延誤病情的案例。我非常感謝這些患者願意回診給我機會重新學習,也非常感謝給出批評與建議的患者們,從這些經歷之中,我看見了中醫眼科的未來性與可能性。
最後,就是定期總結自己的經驗。從這些治療經驗之中,提取出菁華,架構起屬於自己的中醫眼科核心觀念。除了是對自己負責之外,也是提供未來的自己與同道們參考。「 凡救人之事,不必保密。」這句由周左宇老師說的話影響了我,對於可能助於醫學進步的事情就不必藏私。但台灣人民太容易自己當醫生,因中醫眼科涉及層面過多,且治療需要依體質而設計,未操作得當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甚至失明,所以不適合自行嘗試。所以把衛教與正確觀念傳播出去,但治療的觀念與想法就要適度調整。
最重要的還是「思考、思考、再思考」。治療不必分中醫西醫,也不必區分派別與傳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兼容並蓄不斷學習。這是對自己的期許,也是為求診的患者們負責。讓我們一起努力,把中醫眼科建立起,幫助更多眼病患者。
祝福所有想走中醫眼科的同道、朋友們,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學習中醫眼科,也祝福所有學生們,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標,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以上經驗,提供各位參考與指教,若有不當或得罪之處,也懇請見諒。(歡迎分享)
20190916 林佑彥
https://www.yylin.tw/2019/09/My-Experiences-of-Learning-TCMOPH.html
現代台灣社會診斷書 在 追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四月。
好好地讀完它,讀進心裡。
然後,想想自己能做什麼?能改變什麼?能學習什麼?
惡意尚未停歇,真相和事實也沒有真的普及,
在這個「現代」社會裡,還有人懷著錯誤思想,倒退停滯,甚而怪罪我們:是你們自以為是走得太前面。
三年前的四月三日是奕含和B的婚禮。在婚禮上,奕含做了一段演講,內容主要是針對「精神病去污名化」。奕含說,他要做一個「新人」。
B告訴過我,他和奕含有大大小小的紀念日,這些日子到來,他都格外思念與感傷。
僅以謄打〈婚禮的話〉陪伴B度過他和奕含的結婚紀念日,並提醒我自己,我親愛的奕含之一最在乎的事情。
與各位分享。
■
嗨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新娘
我叫林奕含
然後新郎在這邊
他叫B
今天是一個喜氣的日子所以我理應說一些喜氣洋洋的話
但是很不幸地我這個人本身就沒有什麼喜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台灣的婚禮開始了一個習慣
就是新人常常要準備一些表演來自娛娛人
但是很不幸地我沒有任何才藝
我不會唱歌不會跳舞
我不會拉小提琴不會吹長笛
事實上我這個人什麼都不會
但我會寫兩個字
所以我今天來說幾句話
噢然後我要告訴大家
雖然我們兩個好像很早結婚
但是我沒有懷孕
我只是比較胖而已
接下來講的內容可能會比較嚴肅
我今年差幾天就滿二十五歲了
我從高中二年級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得了重度憂鬱症
準確一點來說是
我從高中二年級開始了我與重度憂鬱症共生的人生
後來遇到了一些事情
又在這上面加上了 PTSD
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重鬱症這件事情
它很像是失去一條腿或者是失去一雙眼睛
人人都會告訴你說
你只要去聽音樂啊你只要去爬山啊
你去散心啦你跟朋友聊聊天啊
但我知道不是那樣的
我失去了快樂這個能力
就像有人失去了他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
但與其說是快樂
說得更準確一點就是熱情
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
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
以致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
有些症狀是或許你們比較可以想像的
我常常會哭泣
然後脾氣變得非常暴躁
然後我會自殘
另外一些是你們或許沒有辦法想像的
我會幻覺
我會幻聽
我會解離
然後我自殺很多次
進過加護病房或是精神病房
因為是高中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生病的
我每個禮拜二要上台北做深度心理治療
每個禮拜五要到門診拿藥
這就有點接近我今天要談的
「精神病汙名化」的核心
我是台南人
我在台南生病
但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告訴我
我要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去治療我的疾病?
我為什麼要上台北?
當然後來也因為這個原因
我缺課太多
差一點沒有辦法從高中畢業
前幾年我的身體狀況好一點
我就重考
這幾年一直處於沒有工作也沒有學業的狀況
但前幾年身體好了一點
然後考上了政大中文系
在中文系念一念
很不幸地念到第三年的時候
又突然開始病情發作
所以我又再度地休學
在我休學前那一陣子
我常常發作解離
所謂的解離呢
以前的人會叫它精神分裂
現在有一個比較優雅的名字
叫做思覺失調
但我更喜歡用柏拉圖的一句話來敘述它
就是靈肉對立
因為我肉體受到的創痛太大了
以致於我的靈魂要離開我的身體
我才能活下去
我第一次解離是在我十九歲的時候
我永遠都記得
我站在離我的住所不遠的大馬路上
好像突然醒了過來
好像那時候正下著滂沱大雨
我好像被大雨給淋醒了一樣
我低頭看看自己
我的衣著很整齊
甚至彷彿打扮過
但是我根本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出的門
去了哪裡
又做了些什麼
對我來說
解離的經驗是比吃一百顆普拿疼
然後被推進去加護病房裡面洗胃還要痛苦的一個經驗
從中文系休學的前幾個月
我常常解離
還有另外一個症狀是
沒有辦法識字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荒謬
對
但是我打開書我沒有一個字看得懂
身為一個從小就如此愛慕崇拜文字的人來說
是很挫折的一件事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
我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
那時候正值期末考
我的那時候中文系的系主任就把我叫過去講話
我請我的醫生開了一張診斷證明
然後我就影印了很多份寄給各個教授
跟他們解釋說我為什麼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
這時候系主任與助教就坐在那個辦公室裡面
助教在那邊看著我
然後他說
精神病的學生我看多了
自殘啊自殺啊
我看你這樣蠻好蠻正常的
然後這時候我的系主任對我說了九個字
這九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他拎起我的診斷書然後問我說
你從哪裡拿到這個的?
你從哪裡拿到這個的?
當下的我我覺得我很懦弱
我就回答他說我從醫院
但我真的很後悔我沒有跟他說
主任
我沒有笨到在一個
活在一個對精神病普遍存在著扁平的想像的社會裡
用一張精神病的診斷書去逃避區區一個期末考試
然後你問我從哪裡拿到的
從我的屁眼啦
幹
對
我很想這樣說但是我沒有
所以我要問的是
他是用什麼東西來診斷我?
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裝?我的唇膏?
或是我的口齒來診斷我嗎?
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想像是什麼?
或我們說得難聽一點
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麼?
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襤褸
然後口齒不清
然後六十天沒有洗澡去找他
他就會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
又或者他覺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請設想一下
今天你有一個晚輩他得了白血病
你絕對不會跟他說
欸我早就跟你講
你不要跟有得白血病的人來往不然你自己也會得白血病
不會這樣說吧?
你也不會跟他說
我跟你講都是你意志力不夠你的抗壓性太低
所以你才會得白血病
你也不會跟他說
你為什麼要一直去注意你的白血球呢?
你看你的手指甲不是長得好好的嗎?
為什麼要一直去想白血球呢?
你也絕對不會這樣說
你也更不會對他說
為什麼大家的白血球都可以乖乖的?
你的白血球就是不乖呢?
要白血球乖乖的很難嗎?
這些話聽起來多麼地荒謬
可是這些就是我這麼多年來
聽到最多的一些話
很多人都問說
我為什麼要休學
為什麼可以不用工作
為什麼休學一次休學兩次
然後 bla bla bla
沒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還要不甘心
這個疾病它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
比如說我曾經
沒有縫隙的與我父母之間的關係
或者是我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
或是隨著生病的時間越來越長
朋友一個一個地離去
甚至是我沒有辦法念書
天知道我有多麼地想要一張大學文憑
還有有吃過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的藥物的人應該都知道
吃了藥以後
你的反應會變得很遲鈍會很嗜睡
我以前三位數的平方我心算只要半秒就可以出來
我現在去小吃店
我連找個零錢都找不出來
還有吃其中一種藥
我在兩個月裡面胖了二十公斤
甚至還有人問我說
欸你為什麼不少吃一點?
所以有時候你知道
某一種無知它真的是很殘酷的
我從來沒有做出任何選擇
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寫文章
其實我從頭到尾都只有在講一句話
就是
不是我不為
我是真的不能
在中文系的時候
我班上有遇到一些同學
他們是所謂的文青
他們簡直恨不得能夠得憂鬱症
他們覺得憂鬱症是一件很詩情畫意的事情
我站在我的疾病裡
我看出去的蒼白與荒蕪
我只想告訴他們這種願望有多麼地可恥
我也認識很多所謂身處上流的人
他們生了病卻沒有辦法去看病
因為面子或無論你叫它什麼
我也知道有的人他生了病想要看病
卻沒有錢去看病
比如說我一個月藥費和心理諮商的費用就要超過一萬元
想到婚禮這件事
我整天思考的一件事情就是
今天我跟B站在這裡
不是因為我歌頌這個天縱英明的異性戀一夫一妻制度
我支持多元成家
也支持通姦除罪化
我穿著白紗
白紗象徵的是純潔
可是從什麼時候
所謂的純潔
從一種精神狀態變成一種身體的狀態
變成一片處女膜?
或者比如說
人人都會說
啊這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時刻
這句話是多麼地父權
他說這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時刻
不是說你美
意思是說
從今以後無論你裡或外的美都要開始走下坡
意思是
從今以後
你要自動自發地把你的性吸引力收到潘朵拉的盒子裡
跟B在一起的這幾年
他教我最大的一件事情其實只有兩個字
就是平等
我從來都是誰誰誰的女兒
誰誰誰的學生
誰誰誰的病人
但我從來不是我自己
我所擁有的只有我和我的病而已
跟B在一起的時候
我是他女朋友
但不是他「的」女朋友
我是他未婚妻
但不是他「的」未婚妻
我願意成為他老婆
但我不是他「的」老婆
我坐享他的愛
但是我不會把它視為理所當然
今天在這個場合
如果要說什麼B是全世界最體貼我的人啦
全世界最了解我的人啦
全世界對我最好的人啦
然後我要用盡心力去愛他經營我們的感情啦
我覺得這些都是廢話
因為不然我們也不會站在這裡
關於「新人」這個詞
今天我跟B是新人
這個詞只能讓我想到我最喜歡的日本作家
大江健三郎他說的新人
他常常在書裡引用到這個概念
他的書寫不是寫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大人們的
甚至也不是寫給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小孩
而是寫給那些比最新的人還要新
給尚未出世的孩子們寫的
新人這個詞出自新約聖經
是使徒保羅叫耶穌基督為 New Man
所以我在想
如果今天我是新人
如果我可以是新人
如果我可以成為新人
如果我可以成為一個新的人
那麼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像力的人
我想要成為可以告訴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們這種願望是不對的的那種人
我想要成為可以讓無論有錢或沒有錢的人都毫無顧忌地去看病的那種人
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汙名化的那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