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無邊、曠世史詩的《沙丘》,仍然埋藏掩飾著無以計算的「未知」】#讀者投書
(內文有雷,可先收藏文章觀影後閱讀)
若說宗教是為政治服務而特地散播的思想,「救世主」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基因組合產生,香料的預言能力是服用後的化學反應,那努力對抗命運的各個棋子,手中的最佳武器,或許就是獨立思考和生存技能。
2021年的《沙丘》,或許是為了絕美的攝影調度與大師配樂的藝術舞臺,但同時也是科學與人性的極致思辨,生態浩劫的末世寓言,更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相對語言學與人類學的初級試驗。
#沙丘 #電影 #影評 #丹尼維勒納夫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暗網仔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
現代 人類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朱立倫的中共輸誠文,真是誠意滿滿】
朱立倫的問題,不只是「黨主張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卻不敢寫「民國」的問題。
問題在於,朱立倫寫給習近平的文書,通篇只是一份跪舔習近平的輸誠降書:
.
1.朱立倫無視中國侵略台灣行徑,直接把台灣當成中國藩屬。
世界有哪個民主政黨在當選黨主席時,會直接向「敵國」告御狀,指責國內其他政黨的不是?
中國國民黨已淪為中共的走狗,裡外唱和。
.
2.朱立倫無視台灣主權的主體性。
他所謂三十多年來國民黨的兩岸交流,實際上從未跳脫「台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一中框架。他刻意忽略在習近平眼裡,只要主張台灣主權,就會被視為「台獨」,就是「反中」。「求同尊異」不只意味不明,更被中國刪除。
事實上,由於中國近幾年對於印太區域國際法秩序和人權的破壞,世界已組成「反中」自由聯盟,包含近期對我們大力支持的立陶宛、澳洲、印度、以及日本、美國,都在在顯示在自由聯盟陣營裡,「反對中國蠻橫行徑」是這些國家基本立場。
.
3.朱立倫缺乏台灣歷史基礎與現代國家概念。
他說兩岸「同為炎黃子孫」,這是昧於近年來考古學、人類學、歷史科學研究成果,無視台灣多元民族的事實。
事實上在所謂中國黃帝時期,台灣就已經有人類文明,而台灣是海洋國家,是融合多元移民族群的開放海島。
此外,在現代國家概念裡,就算屬同語系同民族,並不意味屬於同一國、或成立必然互信合作的關係。
朱立倫作為教授,腦中卻只有落後沙文的「中國移民」史觀,操弄大中國民族語言,來達到他的政治目的,除了噁心外,媚共行徑不言而喻。
.
朱說要改革國民黨,首發作品就是對習近平的輸誠文。看來中國國民黨也許再過一陣子,就會淪為中共國民黨。
現代 人類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世代女「人」交流|May/劉雨涵講座回顧】
「我好像是一個社會的革命者。」
Mayfit創辦人劉雨涵、知名健身網紅在【跨世代女「人」交流】講座中這樣提到。曾經,作為台大人類學的學生May卻覺得人類學好遙遠,文本中觀察的異文化都看似脫離我們的生活。但隨著浸潤修習不同的課程,May開始感覺到文化的範疇十分廣泛。尤其在「民族誌寫作」課堂後,May在大二就開始運用自己和外籍生的相熟,觀察他們不同的生活風格,並加入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在那一刻開始,May意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類學,人類學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在成為健身kol前,May的家庭也抱持較為保守的態度,認為女性讀到高學歷反而可能變成結婚生子的阻礙。高中和大學生活的巨大落差,加上科系中沒有人分享對健身的熱情,May曾經感到無比孤單,只能透過ig作為一個自我展現的小舞台,連結更廣泛的社群。
原本只是藉由社群網路尋找志同道合的傾訴對象,May在畢業後也考慮過接手家業,抑或出國進修研究所,在遠赴柬埔寨實習後,意識到製造業無法發揮原本的熱情,才回頭成為全職創作者。
所以,May創作的根基從來就不是金錢,甚至一開始有廠商合作時都十分抗拒,擔心粉絲的眼光和內容的變質,但吸收《第四消費時代》書中所謂「當物質已經過度豐饒,大眾反而需要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形塑購物模式」,May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共享經濟的形式,將我們的物質進行重新的分配。
同理,當自己出於一顆分享的熱誠之心,業配其實也是一種分享。昭示著所以現在的消費思維已經和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社群經營中尋找社群歸屬感】
「instagram改變了我的人生」
IG平台上的形象展演,搭配上指導教授建議下開始的1990年代的網路社群研究,May發現——網紅打破了傳統上對下的資訊傳播,甚至沒有任何的門檻,透過一段照片、影片,可以影響到大量受眾,甚至爭取和其他大平台平等洽談合作的機會。
同時,may也不諱言,Ig符合行動裝置的設計,也使虛擬的社群交往無孔不入的侵入我們的生活。
在幾乎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下,ig的舞台又有更多的展演空間,濾鏡的內建、相似的風格等,這個社群已然脫離以往奠基於親友的連結方式,儘管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但九宮格下的自己也開始變得模糊。
每個人畢竟都會有對自己不自信,或者因為他人的言論而質疑自己的時段。但May在對自我身分的不斷摸索中,學會藉由回到身體,單純健身、調整飲食,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快樂,學會與現在的自己對話共存。
在過程中,May也不斷思考什麼是女性的新身份,並希望可以引領更多女性勇敢展現自己。
正如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不斷自問「人類學家還可以是什麼?」,May也不斷思考「網紅還可以做到什麼?」,思考哪些東西是自己應該捍衛的堅持?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深耕領域,遑論面對的是你自己的身體和價值。
所以,當別人用自身的框架和理解質疑時,也不妨用自身的框架回應對方。
【探詢女性新的身份認同】
「如果自己不覺得自己值得這份美麗和自信,即使是單一標準的美,都會被流言蜚語輕易擊潰。」
Ig起源於歐美,所以不少人會追求健身的美麗;但台灣女性比起地域差異,更像是時態的變遷。
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審美也會逐漸改變。美到底是什麼樣子?東西方和時代都會不一樣,但沒有一個特定的模樣是不得不去追求的。
對May而言,美不一定單純是外在,而該要對其所展現的美抱有自信,並進而去認可自己。
獲取證照、展現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表現(引體向上、肌肉量等等),May認為將外界的酸言酸語轉化為女力前進的動力,並在領域中成為佼佼者,可以更有力量的抵抗外界的攻擊!
因為跟外界的互動,並非去服膺外界的主流,更重要的是照顧在生活在社會中的自己、保守本心。
【人類學讓May回到自己】
在我們的線上展覽中,May寫下「透過補足身體所需營養,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 享受美味的食物,讓生活充滿愉悅與幸福感」。
人類學帶給May的是在外界的追求下,焦慮和不安都能以同理、關懷的視野,思考如何多感受自己的身體,以人為本去關切自己。
May讓我們看到,儘管網路的比較讓人動搖,擁有打磨過的信心和堅定的內心,反而可以藉由網路打破距離的藩籬,成為影響力者。
藉由革命的過程,去影響到別人。
【展覽持續開放中】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現代 人類學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這位才是真正的網絡垃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JYDx1GP-U&t=263s
Billie Eilish出賣靈魂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B1S2uy5Po&t=115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食人族電影拍攝被殺死的情侶
食人族電影拍攝被殺死的情侶 | 禁片真相
食人族電影被殺死的情侶 | 禁片真相
歐洲食人族禁片被殺死的情侶
破解歐洲食人族禁片被殺死的情侶
破解歐洲食人族禁片被殺死的情侶事件
破解歐洲食人族禁片被殺死的情侶真相
[禁片] 破解食人族恐怖片情侶被殺死真相
食人族大屠殺, 經典邪教電影
破解食人族邪惡禁片背後XX真相
[禁片] 破解食人族恐怖片演員被殺死真相
破解歐洲食人族禁片被殺死的情侶真相
The Hidden secret of Cannibal holocaust
大家好! 又是我暗網仔. 1年前在這個Youtube頻道開設這個 ‘黑色電視電影’ 系列挺受大家喜愛. 但至今已半年沒有更新. 所以今天就給大家看一看黑色影視中, 我覺得最Chan yun的一部...
(Carl Gabriel yorke)
(食人族大屠殺)
一個鏡頭pan過宏闊的亞馬遜熱帶雨林, 背景音樂一首溫柔的歌. 誰知戲中主角最後通通會被殺死然後食掉.
多個國家禁播的 ‘食人族大屠殺’ 最出名這個畫面(show clip) 令他成為7-80年代意大利食人片熱潮 最巨爭議的一部電影:
爭論3點:
1)導演被告上法庭因為有指: 爲了真實, 殺了片中的男女主角.
2)導演為真實感, 要求演員殺了多隻動物.
3)導演真是好lun變態.
(今天為體驗在森林中會否有危險/絕望的感覺, 就拍這段 ‘暗網仔記錄片’ 在我家附近的 ‘寶馬山’ 探險. 這?1985年曾有兩名外籍青年在此被姦殺)
Italian cannibal genre
‘食人族’ 類型片啟發於60年代意大利興起 的mondo電影. (‘偽記錄片’ )... 地點通常是peen遠國家, 題材是光怪陸離的民族,
目的是為令人震驚與不安.
(1972年啟發了第一部食人族電影 ‘Man from deep river’ )
講述英國記者被泰國一群食人族捕獲. 之後白人到落後國家被食人部落追殺, 變成這類電影的典型故事gah構.
食人族大屠殺也不列外:
大家好我是 ‘暗啊莫’
今天說一個在森林找麻煩的故事. 故事開頭這位來自紐約的‘人類學家’ 叔叔到 ‘亞馬遜熱帶雨林尋找一群已失踪很久的年青紀錄片拍攝人員. 到了之後發現他們腐爛的屍體在一群食人族的村子裡面.
跟食人族結為朋友之後, 叔叔把年青人拍下的記錄片帶回紐約. 播放的錄像就是故事正式的開始.
劇組4人: 導演兼男主角, 他女友女主角和兩名攝影師到 ‘亞馬遜熱帶雨林’ 拍有關食人族的記錄片. 為了有更精彩的畫面, 4人做出各種惡行: 包括: 殺害各種動物, 用槍射擊村民, 把村民的草屋燒毀, 輪姦女子, 等等...
最後他們被食人族追殺, 一個一個被肢解, 被食掉, 被強姦..最後男主角被殺死, 影片就完了.
看完影片後叔叔, 也感到很噁心決定把影片燒毀. 故事結尾想帶出的課題是: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野人啊?
(第1點: 當年食人族大屠殺在米蘭上映第十天就被停播. 同時導演Ruggero Deodato被控告猥褻罪, 1981年1月在法國上映後因為杆上女子及幾位主角的死, 導演又被控告謀殺罪. )
(Play Gabriel yorke audio)
這是電影男主角Gabriel Yorke 30年後的訪問. 年青時一心在紐約當演員, 最後因為能到森林拍攝, 沒看清楚劇本就接了這部電影. 直到在亞馬遜河見到一隻人的大腿漂浮在水中才知道自己做錯了.
17:12(monkey killing)
拍攝時每一天他除身也會帶著護照, 飛機票, 和身上所有現金..除時也準備跑穿森林來逃走.
(森林中危機除時發生, 因為動物世界根本沒有規則. 1985年一對外籍情侶在這?被一群年輕人姦殺. 之後其中的犯人還偷了男死者的一對鞋, 原因除了獸性還有什麼?)
當時導演爲了令外間相信部片真的有死人, 要那班主角簽約一年內不能在任何媒體上露面. 最後爲了幫導演他們要上法庭和電視Ching ching, 表示自己並沒有死.
(但第二點: 雖然人沒事, 但食人族大屠殺另一大爭議是殺死的7隻動物)
為增強真實感: 肢解了1隻龜, 殺了一隻長鼻浣熊, 大蜘蛛, 大蛇, 小豬和兩隻猴子. 令到電影在多個國家難通過審查.
(20:51)
(第三點導演是否真的變態地拍了一部垃圾啊? 試問垃圾又如何成為經典呢?)
-cannibal holocaust themes of imperialism
這一幕是男主角覺得最難拍的一場戲. 因為他們需要輪姦一位村?面的女生. 之後就是這位女生造成整套電影最標誌性的一幕. 有指男主角們這些 ‘文明人’ 來森林裡的小村莊大開殺戒是對西方歷史 ‘帝國主義’ 的影射. 用科技mo力Chum jim人們的家yuen.
(最後導演想帶出的信息是... 野人kum suw是否真的只居住在森山中? 還是文明人本身也是, 或者更chan run因為我們的腦子更發達...但我們只是把它yun藏得很好而已...)
armie hamm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TERNqiV7Y4/hqdefault.jpg)
現代 人類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介紹
訪問作者:李秀娥
內容簡介:
從人之初、轉大人、結婚、拜壽,以至喪殯禮俗文化的最佳指南
以全新視角探索生命旅程中林林總總的過關儀式,讓現代新手父母們了解自己的寶貝兒出生前後的出生禮,什麼是「探花欉」、「栽花換斗」、「換肚」、「安胎」、「送流蝦」;什麼又是「三朝、報酒」、「滿月」、「作四月日」、「作周歲」、「拜床母」……還囊括成年禮、婚禮、壽禮、喪殯禮等生命禮俗。
‧隨著時代趨勢,現代台灣逐漸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孩子更是父母的明珠珍寶,小孩的出生前後的養育觀念和生命禮儀更加受重視,本書深入介紹台灣傳統民俗中的生命禮儀,其中的「出生禮」可讓現代新手父母了解傳統儀式的來龍去脈,讓每個小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傳統文化的祝福。
‧從成年到婚嫁,人生青年時期的重要關卡,本書詳加介紹傳統的「成年禮」與「婚禮」,讓所有新青年與新人都能從中獲得成長與結合儀式的意義。
‧面對人的年老與盡頭,「喪禮」與「殯禮」的提供讀者認識與了解儀式背後的傳統生命觀。
作者簡介:李秀娥
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文化研究者,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2015)、《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2019)等專書。
作者粉絲頁: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t0RizdxCqg/hqdefault.jpg)
現代 人類學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試圖。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辯證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_3aMWFrOt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