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開始著迷於電影的契機各個不同,仔細回想成長時光,會將喜歡的明星用立可白塗滿學校書包上的時光,屬於我的入口似乎有兩個,一是《駭客任務》三部曲,另一個為《#魔戒》三部曲,可想而知,書包上寫的就是基努李維,與維果莫天森,還用中文寫(超問號)。印象中一頭栽入中土世界與霍格華茲的時間是相去不遠的,雖然 J.K. 羅琳對國小、國中生而言沒有什麼門檻,但托爾金的故事之於當時的我,確實有些艱澀,因此讀得懵懵懂懂、囫圇吞棗,直到彼德彼得傑克森將這一切幻化成影像魔法,猶如亞拉岡在《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死裡逃生後推開厚重大門一幕,以雲垂海立之姿,瞬間開啟了無邊無際的想像宇宙。
⠀⠀⠀⠀⠀
因此,《魔戒》三部曲下周的重映,對我來說意義著實重大,《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從 2001 年美國上映至今,一眨眼竟然也經歷了二十個年頭,過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有《哈比人歷險記》,有相關影集得開發,依然鮮少有影視作品可以與之匹敵,令許多影迷念念不忘,真正在時間洗禮下成為恆久不墜的奇幻史詩經典代表作。眾所周知,此三部曲改編自「現代奇幻文學之父」J.R.R. Tolkien 同名著作《魔戒》,一次大戰時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吃足苦頭,卻成為他前往中土世界的契機。
⠀⠀⠀⠀⠀
相信時常注意小說改編電影的觀眾大多都能理解,龐大複雜的架構為小說引人入勝的關鍵之一,但通常變為電影則凶多吉少,但凡事總有例外,導演 Peter Jackson 拍攝《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的成本於當年僅僅只有 9 千 3 百萬美元,卻在全球獲得 8 億 7 千萬極其成功的票房與評價,帶領當時的全球觀眾一起走入電影產業的新篇章。場景磅礡、山河壯麗、配樂優美、敘事流暢、俐落精煉,且故事撼動人心,每個角色皆將人物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
《魔戒》裡唯一與托爾金本人見過面的演員只有一位,就是享壽 93 歲,演出白袍巫師薩魯曼的 Sir Christopher Lee 爵士。另一方面,原本導演中意演出灰袍與後來的白袍巫師甘道夫的人選,除了最後勝出的伊恩麥克連爵士之外,還有已故的 David Bowie,但據說他當時實在是忙到分身乏術,連試鏡都無法前去,更遑論加入為期不短的紐西蘭夏令營陣容。
⠀⠀⠀⠀⠀
而至於書包上寫滿的名字,亞拉岡,那遊俠的率性不羈、目光如炬,到最後君臨天下的王者風範,無疑不同於勒苟拉斯的唯美夢幻形象。亞拉松之子亞拉岡,為丹麥裔的美國演員 Viggo Mortensen 生涯最著名的角色之一,其角色設定相當有意思,大家所熟知的亞拉岡是遠古時西方人皇的直系後裔、人類王國剛鐸的王位繼承人,擁有邁雅和精靈的血統,在魔戒聖戰後登基成為重聯王國國王。故事中,他年輕時對自己的家族不甚了解,漸漸年老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身世之謎,《魔戒》正傳的聖盔谷戰役照理說他已 87 歲,而 Peter Jackson 在電影裡做了不少改變,甚至讓他比佛羅多的角色還關鍵許多。
⠀⠀⠀⠀⠀
「我希望當一切都塵埃落定時,能說出至少我還擁有幾個讓自己感到驕傲的故事,我不想以後回望人生時只能講些『我拍過多少本雜誌封面』之類的話,就像是金錢等身外之物,丹麥有句諺語說:『你人生的最後一套西裝不會有任何口袋』,最終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你可以賺取無數財富,但誰在乎呢?」
⠀⠀⠀⠀⠀
Viggo Mortensen 一直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演員,總說自己從不規劃事業,只是靜靜等待好的事物有一天能找上他,實際上熱愛攝影、繪畫、音樂、寫詩、演戲,辦過攝影展、出版過詩集、發行過三張爵士樂專輯、《超完美謀殺案》裡藝術工作室的大片壁畫還是他親手繪製的,精通英語、法語、丹麥語、西班牙語,略懂瑞典語、挪威語、加泰隆尼亞語等,只以多才多藝稱之也有些含蓄。
⠀⠀⠀⠀⠀
觀賞完《神奇大隊長》與《幸福綠皮書》後寫下了這段話:他可以透過肢體眼神就成為隱隱散發不凡氣魄的落魄王族,也足以於三言兩語之際瞬間化身毫無文化素養的粗俗司機,唯妙唯肖複製出所有 Tony Lip 的細微動作,對於偷竊行賄等小惡蠻不在乎,邊開車邊滿手油亮啃食炸雞,整片披薩索性對折就塞入口中,挖鼻孔、菸不離手、吐出口中食物各種不修邊幅的行徑頻頻出現,卻仍將隱藏在吊嘎與大肚腩背後的赤膽忠心、仗義執言、人性本善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來,始終還是清晰保有當年那對湛藍雙眸的亞拉岡。
⠀⠀⠀⠀⠀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4 月 29 日起三部齊發,二十週年磅礡重返大銀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瑞典 王位繼承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中文網】南海泡沫:英國300年前一次金融危機留給後世的遺產
作為現代金融市場的鼻祖之一,英國倫敦股市見證過無數跌宕、狂熱、股災和危機,第一次重大危機發生在300年前,史稱南海泡沫。
南海公司是一家身份特殊、業務創新的英國海外貿易公司,實際以金融投資為主業,1713年開始在倫敦股市釀出泡沫,1720年春夏南海股價驟升急跌,股市泡沫破裂,觸發政壇動蕩,同時也催生了市場監管、政府行為約束、潛在風險控制等現代金融市場要素的公共討論。後人研究還發現假新聞對泡沫興起和破裂所起的作用。
南海泡沫破裂,當時輿論嘩然,各界群情激昂。政客義正詞嚴地要求展開調查挖出元兇;南海公司董事會成員被批叛國、欺詐,被傳召到議會出席問訊。文人墨客以詩歌、檄文,諷刺漫畫和舞台戲劇抨擊市場和那些被認為的始作俑者。英國財相一度被關押在倫敦塔。
風波最終平息之後,南海泡沫成了金融醜聞的同義詞,逐漸又成為經濟學一個專用名詞,指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不過,即使到了今天,經濟歷史專家們仍找不到南海泡沫之後經濟陷入長時間衰退或持續低迷的證據。因此,有人認為它就是一樁金融醜聞,因為各種原因,被誇大成傳聞中的危機。
戰爭、股市和販奴
要了解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需要先回顧一下現代金融市場的出現和早期的混沌狀態。
據史料記載,倫敦金融市場的誕生跟1688-1697年那場歐洲大陸上的戰爭有直接關係。那場戰爭被稱為九年戰爭、大同盟戰爭和其他一些名稱。起因是法王路易十四在歐洲大肆擴張版圖,遭荷蘭、瑞典、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英國和西班牙等國結盟抵抗。
為了籌集戰爭資金,英國統治當局從1690年開始在倫敦逐步建立具有現代金融市場元素的證券交易市場,1694年成立了中央銀行 — 英格蘭銀行,發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批國債,並且開始發行匯票,即一種帶有「承諾付款」的代金券。
當時還開始盛行彩票、年金、股份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各式各樣的賺錢理財計劃。歐洲大陸上,荷蘭和法國金融投資業發展迅速,跟倫敦遙相呼應。倫敦金融市場就在這段時間積累了大量財富,不斷壯大。
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根據《烏得勒支條約》,英國獲得向西班牙控制的南美洲販運奴隸的權利,每年一船黑奴,為期33年;作為回報,英國允許西班牙進入英國皇家非洲公司控制的非洲西海岸所有的英國致殖民地。
這時,南海公司已經成立兩年。公司全名:大不列顛商人與南海及其他美洲各地通商並促進漁業的公司, 主營業務是海外貿易,股份制。
泡沫興起、膨脹
泡沫背後的真正原因很複雜。
南海公司跟政府做了一筆交易,從政府手裏買斷西班牙南海貿易的合同,然後政府發行的國債都打包交給南海公司管理,每年付利息。
買了國債的人可以把票據拿去折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從政府的債主變成南海公司股東,不再拿債務利息,改拿分紅股息。國債不能買賣,但南海公司的股票可以交易。政府則把自己的債主從無數公眾變成一個,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的創始股東包括財政大臣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和一位曾經經營彩票的金融家約翰·布朗特(John Blunt)。布朗特因為創辦南海公司,後來還封了爵位。
南海公司與老牌奴隸貿易公司「皇家非洲公司」合作,從大西洋向南美運了數千名奴隸,還得到皇家海軍護航。這更加深了公眾對南海公司得到政府撐腰的猜測,因此對它的股票更放心、更熱切。
到1720年夏天,南海公司的股票被高估,帶動大市上漲,其他公司的股價也水漲船高。部分原因是許多新手進入股市盲目從眾,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法國股市崩潰,不少投資資金流入倫敦,助燃了倫敦股市泡沫。
但是,南海公司向股東承諾的南美貿易活動和豐厚利潤始終沒有真正兌現,而公司的行為也越來越像一家銀行,開始借錢給自家股票的潛在投資者,以維持市場需求,推高價格,鞏固泡泡。
史學家愛麗絲·馬普爾斯(Alice Marples)博士指出,當時賣給投資的股票數量是實際可以交易股票數量的一倍多,從新股東手裏得來的錢被用來支付向老股東承諾的高額股息。現在有人形容那就像18世紀的龐茲騙局。
金融泡沫一旦開始膨脹,在一段時間內會迅速吸引更多各式各樣的投資者,包括新手和投機者,股價被迅速哄抬到無法持續的高位,然後遇到最後一根稻草,或因為某個偶然契機,開始暴跌。南海公司的股票從1719年到1720年底,股價飆升10倍,於1720年8月觸頂,然後斷崖式跌落,到年底跌破初始價。
當時的人們沒見過這種驚心動魄的跌宕。
狂歡盛宴結束
據一位古物和自然哲學家威廉·斯托克利(William Stukeley)在《艾薩克·牛頓爵士的回憶錄》(1752年)所述,1720年9月,南海公司股價第一次垂直下跌後,「世界正處於極大的困擾之中,成千上萬的家庭被毀」。這次股市崩潰最令人驚駭之處是社會各個層面幾乎無一倖免,投資巨大的精英階層成員和機構受打擊尤其嚴重,包括皇家學會,曾擔任皇家鑄幣廠廠長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但是,也有幸運、精明的投資者在這幾個月的股市跌宕中找凖時機有所斬獲,比如文具商托馬斯·蓋伊(Thomas Guy)在南海公司股價從峰值跌到一半時出售自己的持股,賺了一大筆,1721年用這筆錢在倫敦泰晤士河邊建了蓋伊醫院(Thomas Guy Hospital),載入史冊。
牽涉面如此之廣的金融災禍,議會不能不展開調查,然後發現內幕交易和貪污賄賂的證據,公司幾個董事受到懲罰,包括位居內閣的高官。他們受到彈劾,私人資產和物業被沒收用來補償投資者,剩下的股份分配給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負責將國債打包給南海公司管理的財相艾斯拉伯(John Aislabe) 被撤職並一度監禁在倫敦塔。
最後,新上任的第一財政大臣羅伯特·沃波勒(Robert Walpole)通過巧妙的政治手段安撫公眾,為王室和金融業止損,而南海公司繼續運營,一直到1853年。
醜聞、危機和假消息
債務證券化、政府官員假公濟私、投資公眾盲從和市場的貪婪、變化莫測,似乎在300年前這場金融泡沫中登場。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經濟學和經濟史講師海倫·鮑爾(Helen Paul)認為,南海公司泡沫破裂,究其實質應該就是一樁醜聞,雖然社會各階層都以不同形式和程度捲入其中,但跟1929年和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裂導致世界經濟危機不同,之所以被如此重墨渲染成金融史上第一次重大危機,一個重要原因是假消息橫行,引爆了公眾集體憤怒和道德恐慌,即使公眾對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並不了解。
鮑爾指出,首先,這件事發生在證券市場早期階段。這意味著監管、理論和法規都處於萌芽狀態或者根本還沒影子,財經記者這個概念還沒出現。公眾最容易獲得的相關資訊就是口口相傳的信息,包括無稽之談和陰謀論。
其次,這件事越燃越烈的另一個原因是傳聞投資者可以索賠,補回損失。所以,很多人便誇大自己的虧損。民間流傳的虧損規模跟史料能夠提供證據支持的損失相差極大。
再者,遇到這類影響範圍如此之廣又涉及錢財、股票投資的公共事件,輿情必然洶洶,必然會出現萬夫所指的公敵,而那個年代最容易淪為替罪羊的是外國人和出頭露面、參與金融投資的女性,還有不少宗教團體。
最缺乏的是客觀冷靜的報道和分析,於是醜聞二次發酵。
牛頓項目研究員馬普爾斯博士認為,南海公司的業務包含大量政治元素,這是泡沫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公眾心目中它的後台幾乎就是政府,而且大量社會頭面人物都加入了這種全新的理財投資活動。
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似乎提供了一條從王公貴族到市井小民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共同「快速致富」之路。當時,從國王到女僕都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交易盛況空前。
有過這種慘痛經歷後,公眾開始意識到市場的複雜性和反覆無常。
馬普爾斯博士指出,南海公司泡沫的破裂,再加上法國和荷蘭等地陸續發生類似的市場風波,把金融投機、新金融投資工具的價值及其風險等新問題擺到公眾眼前,推動了圍繞市場監管的確立、政府行為規範及腐敗風險管控機制的建立的公共辯論。
#歷史 #經濟 #金融 #投資 #貿易
瑞典 王位繼承 在 瑞典一點生活 Sweden dot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事件已經過了三天。被撞擊的商場已經換上新的玻璃,玻璃櫥窗上貼滿了人們留下的愛的小紙條,出事發當時的慘狀早已被清洗乾淨,被撞壞的石獅子也換過新的。
抓到的嫌犯,39歲的烏茲別克男子在週二坦承犯案,斯德哥爾摩地方法院也在當天判定此案為恐怖主義殺人案。
人們週日集結在賽格爾廣場,弔念四條逝去的生命(一英國公民,一比利時公民,兩個瑞典公民中有一位年僅11歲的女孩...),展現愛與團結的力量。
對衝鋒陷陣的警察與急救人員,民眾不吝於表達感激之情,「他們很勇敢,他們奮不顧身往事發現場衝並叫我們快跑」一位民眾接受瑞典媒體訪問時這樣說。
街頭上充滿擁抱和鮮花。
當被問到瑞典該如何繼續往前走時,王位繼承人維多利亞公主說:「大家一起」('Together')。
嫌犯被查出在2014年曾經申請庇護,2016年被拒,今年2月就應該離開瑞典。
當然也有許多人再度質疑難民收容政策(在遣送的執法面上,瑞典的確非常需要檢討並且擬定更有效的方案),也一定會有更多人抨擊多元主義,將穆斯林當作問題的來源。媒體仍然在粉絲頁上提醒讀者不要違反留言規定:尊重、理性、禁止歧視言論與散佈不實消息。
有人大聲疾呼:「我們要用很『瑞典』的方式來面對極端主義」,民主、言論自由、團結。
這種聲明在外人眼中看來多少顯得幼稚天真,但也許就是這種天真追求理念的態度,造就了今日的瑞典吧。
【註】
1. 讀社論 'We must deal with this attack in a very Swedish way' https://goo.gl/Tm1eAf
2. 賽格爾廣場(Sergels torg)是斯德哥爾摩主要的廣場,許多集結或示威活動都在此舉行,象徵言論自由、民主等重要瑞典價值。
(Photo: TT, https://goo.gl/h3nC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