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統領南台灣並打敗所有來襲國際武裝船隊的太陽之子王國,卻因為牡丹社事件的衝突引來日本征討之戰,事後更埋下了日本要拿下台灣的引線。
沒人可以料想到,日清甲午戰爭日本殲滅大清帝國北洋艦隊後,要求清國割讓台灣。清帝國竟把非其領地,自古隸屬於台灣原住民族的半壁江山,也一同割讓給日本。
隨後引來日本現代化大軍登台,害得島民在誓死守護領土、接續不斷的聖戰中死傷無數。因而讓族人們在自責中,逐漸喪失了往昔尊貴的民族自信。
三年前與原民文化基金會的朋友討論牡丹社大河劇的拍攝工作,為數不多的預算,要重現當年的故事,要怎麼拍,以及影片的核心應該彰顯的重點究竟是什麼?
應該是以原民傳統領域視角,重新詮釋當時族人的作為並沒有錯,只是族群文化的差異引發衝突。加上先前西方國家戰役之後簽署的合約,西方人並沒有履行的積惡,導致爆發牡丹社事件,以及後續的一連串大時代的衝突。影片得重現史實的文化背景,族人的勇猛與信念,讓全島國民瞭解這些歷史重大事件,其文化衝突的實際樣貌。藉此找回這支偉大王國族人們的民族自信,進而找回台灣所有族人們的民族自信。
這應該是這部大河劇所要呈現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所在。這是當時小編所給予的意見。
【摘錄】大龜文並非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一個有組織與規模的酋邦式實體政權,其社會秩序以眾多部落氏族或家系所構成,為一個貴族社會,酋邦最強盛時期曾統治二十三個盟部以及數個漢人村落,其存在時代橫跨史前、荷治、鄭氏、清治以及日治。
大龜文社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居整個大龜文王國內文社群的心臟地帶,在地勢上,有高山叢林及河川作為屏障。在整體社群分布結構上,有許多外圍的衛星部落作為護衛。主宰本社群兩大頭目是Cholon頭目家系及Lobaniyau頭目家系,彼此在合作、競爭與衝突的關係下,漸漸因為調適而增強了因應社會變遷的能力,使得整個王國的生命力在一段時期裡非常強韌,影響力不容忽視。
荷蘭據台時期就存在的探金路線,俗稱阿塱衛越嶺古道,從西海岸的南勢湖,向東經由內獅頭社到內文社,再向東進入麻里巴社地界,經由中麻里巴社到內麻里巴社,越過中央山脈主脊,一直到位於東部阿塱衛溪源頭的數位底藏際,可一窺長達數百年前即為排灣族群政治中心的大龜文社或內文社。
西元十七世紀,台灣進入荷治時期,大龜文自此開始出現在歷史資料中。此時,瑯嶠諸村是南排灣一帶的統稱,其中包括大龜文以及斯卡羅族的「瑯嶠君主」。在荷治時期前期,大龜文社與東印度公司關係友善,大員當局對其也相當禮遇,南路地方會議中所使用的排灣族話,被荷蘭人稱為大龜文語。
大龜文王國在歷史上與美、荷、清、日等國打了無數次的勝仗,其中包括一八七四年牡丹對日抗戰事件,接踵而來的內獅頭戰役、南蕃事件風雲再起,這一切都是大龜文王國誓死守護國土的國際戰爭,面臨異國列強的侵略,族人不分女老幼,皆慷慨激昂的加入聖戰。
祖先不畏強權、犧牲奮鬥的團結與精神,激烈的戰況震驚國際視聽,致使國際組織改變對少數民族人權的觀念與態度,數響所及,國際人權組織開始注重少數民族傳統的自然主權與地位,呼籲重視原住民族的所有權、狩獵權、捕魚、採集的權利及自我規律的權利。這些權利的根源在原住民族的社會中,在憑藉持續信條的主權認定之後應予持續存在,這就是大龜文王國在台灣史上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戰果。
為了讓內文社群的後代能夠重新找回過去大龜文王國的精神,並且重新提振內文社後人的自信心與歷史傳承感,散居在各地的排灣族人重塑一段重要的歷史記憶,並且也希望能夠還原排灣族大龜文王國的歷史地位。
瑯嶠上十八社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牡丹社事件對台灣原住民族最大的影響,是打開了具侵略性與殺傷力的現代化潘朵拉盒子。尤其對於情感豐富、崇尚藝術、文化有著柏拉圖式浪漫敏感的排灣族人來說,牡丹社事件不只打開了侵襲文化的潘朵拉盒子,也讓族人們亙古以來有如太陽般宏偉的民族自尊蒙塵,自此背負著引來日本登陸、拖累其他族人們的愧疚感直到如今。
倘若台灣政壇與傳媒文化圈,有機會出現具備台灣主體史觀視野的人,並讓他們來主掌公眾媒體資源。就知道國族教育得以台灣島國主體史觀為主軸,將這些國族歷史重要的節點製作成為台灣歷史大河劇。
這段歷史得以排灣族人及其他原住民族的視角,來告訴台灣當代及後代子民,牡丹社事件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代及後代台灣子民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而非由華殖統治者、華腦學者,去胡亂詮釋這些節點的歷史,扭曲原民主體傳統領域的文化衝突。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小戰爭,大影響」,它改變了東亞情勢和台灣原住民的命運,也牽連島內複雜的族群關係與住民生活。事件後為強化對南台灣統治,包括恆春設縣築城、鵝鑾鼻燈塔也在美日等國的要求下建造。按日本於明治維新後,於1871年,發生琉球宮古島的居民六十六名漂流至南台灣恆春半島、其中五十四名因誤闖斯卡羅(Seqalu)王國領土,被高士佛社的排灣族殺害、剩下十二名脫險返國「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
當時琉球同時受到日本及清朝的保護,日本以「懲辦兇手」為藉口,出兵台灣,1874年攻打排灣族斯卡羅王國,即「牡丹社事件」。高士佛社和牡丹社族人當時據石門天險以簡易的槍枝抵禦日軍攻勢,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等多名戰士奮戰而亡。數日後,日軍展開強大攻擊,兵分三路進攻牡丹社及高士佛社,放火焚燒屋舍,原住民遁入山林間展開游擊戰,日軍士兵因水土不服紛紛病倒,與族人商談停戰後撤兵。雖然日本因水土不服而自動撤軍,但卻由清、日雙方仍簽訂條約,清朝須負賠償費,日本撤兵。
1872年,日本政府設領事進駐福州探窺台灣情形,並暗地裡派遣陸軍少校樺山資紀(後為首任台灣總督)與在中國留學的水野遵到台,做實地調查。與此同時,破例以年薪一萬二千銀元將美國前駐廈門領事、精通台灣事務的李仙得 (C.W. LeGendre) 聘為外務省顧問,進行向台灣出兵的準備,對李仙得甚至答應將來任命他為台灣總督。李仙得1867年於廈門領事任內,與南台灣的斯卡羅王國頭目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之間締結有關救助海難的條約。當時在台灣南部海上,美國船之外有多數外國船遇難,遭難者擅闖原住民領土,而被部落處決的事件頻頻發生,而清廷表明原住民與其所居住區域為「化外之民、化外之地」非清朝領土,而是屬原住民的領土範圍,所以李仙得經過美國政府認可,直接與卓杞篤締結條約。
日本外交大臣副島種臣於1873年3月赴北京交換「日清修好條規」批准書時,為牡丹社事件向清廷提出交涉。清廷以台灣居民係「化外之民」,該地區屬於「教化未及之地」,劃清牡丹社事件之責任。受此回應,日本政府即於1874年4月,任命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蕃地事務都督、大隈重信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長、李仙得為事務局二等官,做為出兵台灣的首腦陣容。由西鄉率領日軍,同年五月十七日由長崎出發,二十二日在台灣南部的恆春附近登陸。雖然受到瘟疫與台灣原住民游擊式反擊,仍於6月成功地佔領大龜文(Tjakuvukuvulj)王國(又稱「瑯嶠上十八社」,存在時代橫跨史前、荷治、鄭氏、清治以及日治)南方領土。
西鄉等佔領台灣南部期間,日本政府派遣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使,由李仙得陪伴前往中國,重覆交涉的結果,於同年十月三十一日締結「北京專約」,清廷以購買日軍所建房舍道路名義付日本五十萬兩銀錢,而日本則答應由台灣撤兵。清廷在條約中稱日本出兵台灣是「保民義舉」,並且同意支付受害者遺族慰問金十萬兩白銀。其中保民所指為「日本國小田縣民」,但日本則解釋為清廷對琉球屬日的承認。/陳有川
瑯嶠上十八社 在 包括統治階層斯卡羅族(Suqaro)。 一般所稱的瑯嶠十八番社 的推薦與評價
瑯嶠 十八番社。 瑯嶠,原來指恆春半島西北隅的車城至恆春城一帶,由於清代馬卡道平埔族與漢族,逐漸向南拓殖,幾乎涵蓋山路與海岸,所以恆春半島全域,叫做瑯嶠地方。 ... <看更多>
瑯嶠上十八社 在 【發現】20140412 - 今昔琅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琅嶠十八社 所在地|台灣地名大講堂!這些地方的地名是怎麼來的呢?(附中文字幕)|屏東恆春鎮、滿州鄉、佳樂水、九棚村及港仔村|台灣史台灣地名歷史 ... ... <看更多>
瑯嶠上十八社 在 Re: [新聞] 《斯卡羅》引熱議屏東女頭目:公視應- 看板PingTung 的推薦與評價
南岬之盟是卓杞篤跟李仙得個人約定,
就好比董事長跟別人簽約,
卻沒經過董事會投票通過
當時卓杞篤這CEO還跟李仙德喝酒抱怨,
這份合約他只能約束自己部落豬朥束社,
至於其他部落會不會遵守,他無能為力
牡丹社也只是偶爾送貢品,
到最後就脫離十八社的聯盟
而清朝真的不想管,
但李仙得硬要逼清朝出面,
美國擺出想打人的意思,
清朝只好叫總兵劉明燈帶500兵馬找卓杞篤談判,
(戲裡變成搜救隊,總兵跟道台鬥爭扣糧餉)
就好比隔壁鄰居打人,
被打的人硬要找你帶球棒到鄰居談事情,
卓杞篤以為清朝要跟老外聯手,
準備大幹一場,
清朝聳了,
美國要清朝蓋炮臺,
甚至要求清朝武力併吞瑯嶠十八社納入管理,
但清朝覺得美國管太過份,
找藉口打槍美國的要求,
李仙得只好自己找卓杞篤簽這不倫不類的合約
同一年英國跟清朝因樟腦貿易管制打起來,
李仙得又要管了,
坐著英國戰艦跟清朝談判,
結果清朝被英國胖揍一頓
後來高士佛社砍了琉球海難船員,
李仙得又要插手,
幫日本人出謀劃策
卓杞篤這時快失去聯盟控制力,
李仙得又要求把南岬之盟從保障白人,升級到保障琉球人
但南岬之盟是豬朥束社的卓杞篤私下簽的,
卓杞篤在日軍登陸前死了,
變成高士佛社要揹鍋,
因為其他部落不想一起倒楣,
所以只剩高士佛跟牡丹社等部落抵抗,
甚至後來觀望態度的部落也倒向日軍,
豬朥束社新繼任大頭目朱雷協調下,開始跟日軍調停。
清朝覺得李仙得一直背後搞鬼,就跟美國阿爸告狀,
美國也覺得李仙德怪怪的,就下令逮捕他。
後來日軍受不了當地衛生條件,就撤軍。
本來日本厚臉皮要討賠償金,清朝懶得理。
但日本請來英國爸爸出面,清朝又聳了。
所以才用別的名義賠款,
事後日本又以清朝沒否認琉球是日本藩屬,趁機併吞琉球
為了避免破口一再發生
清朝想把十八社納管,各部落反對,
在豬朥束社大頭目潘文杰協調下才接受清朝管理,並協助清朝蓋恆春城。
而清朝對台灣原住民政策,從沈葆禎開始開始變成招撫跟武力鎮壓的方式。
※ 引述《chocoball (巧克力球)》之銘言:
: 《斯卡羅》引熱議 屏東女頭目:公視應對史實做出澄清
: 2021/08/21 09:32
: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公視新戲《斯卡羅》引發熱議,屏東瑪家鄉涼山部落的女頭目
: 蔡衣珊 Vavulegan.Eleng,也是屏東國小老師今天表示,該齣戲是由傀儡花小說改編,宣
: 傳上不應過於強調是根據「歷史」改編,擔憂孩子對原住民史實的認知被混淆,呼籲公視
: 能針對史實做出澄清。
: 一生致力保存排灣族傳統文化,飾演《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的屏東縣泰武國小主任
: 查馬克.法拉屋樂病逝,其子樂可艾.法拉屋樂昨日則獲得總統教育獎殊榮肯定,也再度
: 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對於《斯卡羅》一劇,蔡衣珊表示,卓杞篤是否具頭目身分?是否統領過恆春半島諸社?
: 原住民學者專家及耆老認為是爭議性十足的人物,但在戲劇播放後,周遭的孩子均視卓杞
: 篤為英雄,讓她十分憂心。
: 蔡衣珊說明,排灣族各部落的傳統領袖,基於尊重,從不強調自己統領了誰,只會主張自
: 己家族所擁有的傳統領域範圍,而這是各部落家族間之所以和平共處的默契。
: 蔡衣珊表示,在未經詳細考證的情況下,本來已經模糊不清的原住民部分歴史,被戲劇加
: 以強化,反而被視為歷史正史,教師群組因《斯卡羅》一戲而開始熱議,她擔心老師出於
: 教學熱忱,把該齣劇拿到課堂中討論,在未加以考證的情況下,反而可能造成孩子對原住
: 民史實的認知混淆。
: 蔡衣珊說,《斯卡羅》是將傀儡花的故事改成劇本,根據小說改編而成,宣傳上不應該強
: 調是根劇「歷史」改編,「社會廣泛利用原住民的歷史與文物去推廣,讓大家認識原住民
: 文化的立意良善,但戲劇和歷史仍要分清楚。」
: 蔡衣珊認為,李仙得的「蕃地無主論」是促成牡丹社事件關鍵導火線,也是導致日本人認
: 為「台灣是有機會可侵佔為殖民地」的人物,卻在此劇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希望劇組在
: 戲劇播放結束後,能針對史實做出澄清。
: 屏東縣教師產業工會副理事長黃莆田說,教師社群熱議該齣戲,甚至有教師說要當教材帶
: 孩子討論南排歷史,他擔心若沒有及時糾正,會造成孩子的認知錯誤,《斯卡羅》不是歷
: 史,只是故事,呼籲公視針對這些歷史人物和虛構的情節做出史實更正澄清。
: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645544 自由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0.197.19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ingTung/M.1629574163.A.0C4.html
※ 編輯: milk7054 (220.142.190.4 臺灣), 08/22/2021 04:23:18
李仙得跟郵差一樣找個人願意簽字領包裹,回去能交代的跑腿吧
以為去人家鄰居家哈啦幾句就沒事
補充:殺美國人的龜仔甪社不是斯卡羅人(屬於混居的部落),
跟斯卡羅只是社區裡(十八社)的鄰居關係而已
豬朥束社(斯卡羅人)是十八社較有號召力的部落
鄰居之間有利害關係會集合起來的鬆散關係,
有點像鄰居被查水表,和事佬出來講個話
但畢竟看到學長還是要放尊重,
弱勢部落或族群還是會看臉色,
但酋邦地位並非絕對,有時候是點頭之交,甚至平常沒交集。
牡丹社事件前,十八社跟清朝的關係,
就繳個名義上的稅金,享有貿易權利。
但彼此沒從屬關係。
感謝,修正了
※ 編輯: milk7054 (220.142.190.4 臺灣), 08/23/2021 00:29: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