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繼承人可否撤銷遺贈/林秀雄(輔仁大學法律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裁判時報第110期
以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8號判決事實為基礎,討論繼承人得否撤銷被繼承人所為之遺贈行為此一實務爭議。林秀雄教授在文中詳盡分析法院歷審見解,指出各審法院皆陷於爭執贈與撤銷權是否為一身專屬權而不得繼承,而造成相異的判決結果,卻未釐清贈與行為之撤銷與遺囑之撤回不同,被繼承人生前遺贈尚未發生效力,僅有撤回之權利,自無撤銷贈與權可為繼承。全文條理清晰、見解有據,值得讀者留意。
✏關鍵詞:遺贈、贈與、撤銷、撤回、一身專屬權
✏摘要:
本件被繼承人X有子女Z、A、B、C、D、E等六人,Z有子女甲、乙、丙、丁四人。被上訴人甲、乙主張:被繼承人X於民國(下同)104年9月17日死亡,兩造均為X之繼承人,X之長子Z於103年9月10日先於被繼承人X死亡,Z之子女被上訴人甲、乙及上訴人丙、丁依民法第1140條代位繼承,又被繼承人X之配偶Y亦於94年7月30日先於被繼承人Z死亡,故被繼承人X之遺產,依民法第1138、1140、1141條之規定,應由兩造繼承,並依民法第1151條規定公同共有。被繼承人X於94年2月19日委請律師完成代筆遺囑將所有之五筆土地(下稱「系爭土地」)贈與應有部分二分之一予被上訴人甲、乙,並由二人平均分配,其餘部分歸全體繼承人平分之;動產部分則全部由全體繼承人平均分配。而被上訴人雖因父親Z先於被繼承人X過世,變為兼具代位繼承人之身分,然遺囑中並未特別限制受遺贈人若兼為繼承人,受遺贈之比例應予調整,故按遺囑明示之比例予以分配,應屬妥適。
✏試讀
🟧遺贈行為之性質與效力
依民法規定,繼承人須先清償債務後,始得對受遺贈人交付遺贈(民法第1160條、第1162條之1);於無人承認繼承之場合,亦規定債務之清償應先於遺贈物之交付(民法第1179條)。由此可知,受遺贈權比一般之債權更為劣後,因此多數學者認為,遺贈僅具債權之效力。又,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共同共有,民法第1151條定有明文。而遺產分割,係以整個遺產為一體為分割,其目的在廢止整個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回復單獨所有的狀態。因此,裁判分割會產生物權變動的結果,為形成判決。由此可知,受遺贈人僅能請求交付遺贈物,或由繼承人先辦理繼承登記後,再由繼承人會同受遺贈人申請辦理遺贈之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再者,遺贈物交付請求權既為債權請求權,其消滅時效為15年,遺產分割請求權為形成權,並無消滅期間之規定,二者性質迥不相同。本件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履行遺贈同時請求分割遺產,本件二審判決竟直接以分割遺產方式諭知分割方法,實有不當。又,被繼承人是否得對於繼承人為遺贈,民法雖無明文規定,學者認為應解釋為不妨對繼承人為之,如無害於其他繼承人之特留分,則該繼承人於應繼分之外,並應為受遺贈人而有其權利4。亦即繼承人亦得同時為受遺贈人。本件被上訴人為被繼承人之孫,被繼承人立遺囑遺贈系爭土地給被上訴人時,被上訴人之父尚生存,被上訴人尚未取得繼承人之身分,因此,被繼承人所為之遺囑,應屬遺贈行為,而非指定遺產分割方法。被上訴人因其父死亡而取得代位繼承人之地位,但其受遺贈人之身分並不因此而有所改變,亦即被上訴人同時具有受遺贈人與繼承人之雙重身分。且被繼承人生前所為之遺贈,不因被上訴人取得繼承人之身分而轉換為指定遺產分割之方法。要之,本件二審判決將遺贈和以遺囑指定遺產分割方法此二不同概念之行為,混為一談,導致被最高法院廢棄發回之結果。
🟧遺贈行為可否撤銷
本件一審判決肯定上訴人的主張,認為撤銷贈與之權利,核其性質,並非撤銷權人身分上專屬之權,自非一身專屬權,該權利不因撤銷權人死亡而消滅,而得作為繼承之權利,繼承人仍得對受贈與人行使撤銷權。本件被繼承人X之遺贈亦為無償行為,與贈與之性質相同,且於被繼承人X死亡始生效力,舉重以明輕,於被繼承人死亡後,因系爭不動產之權利仍未移轉,被繼承人X之繼承人依法應取得該撤銷遺贈之權利。但該判決又認為被繼承人X生前所得行使撤銷遺贈標的之權利,於其死亡後,由全體繼承人所繼承,屬於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依法必須全體繼承人共同行使撤銷權始為適法。本件被上訴人及丙、丁並未共同行使撤銷遺贈權,僅上訴人行使撤銷權,於法容有未合。
由一審判決內容可知,其認為繼承人得類推適用民法第408條關於撤銷贈與契約之規定撤銷遺贈。惟本件二審判決採相反見解,認為遺贈為單獨行為,贈與為契約行為,行為性質並不相同,難認有何類推適用之餘地。況且,撤銷贈與契約為一身專屬權,繼承人並不得撤銷被繼承人生前所定之贈與契約,繼承人更無從類推適用撤銷贈與契約之規定,撤銷被繼承人遺贈之意思表示。本件經最高法院廢棄發回後,高等法院更審判決亦認為民法第408條第1項所定贈與人之任意撤銷權,係專屬於贈與人本身之權利,不得為繼承之標的;被繼承人之生前贈與,如至被繼承人死亡時,仍無撤銷或拒絕履行之表示,基於被繼承人處分自己之財產,不許繼承人擅為干與之旨,繼承人應不得撤銷之。進而認為上訴人辯稱其行使民法第408條之撤銷權,拒絕依系爭遺贈履行,自無可取。
由上述三個判決內容可知,三者均圍繞在贈與撤銷權是否為一身專屬權的問題上。亦即一審判決認為贈與撤銷權非一身專屬權,繼承人得類推適用民法第408條規定行使撤銷權。二審判決及更審判決則認為贈與契約撤銷權為一身專屬權,繼承人不得繼承被繼承人之撤銷權,繼承人自無撤銷遺贈之權利。三個判決均在繼承人得否類推適用民法第408條規定撤銷遺贈之問題上打轉,顯然是受到上訴人在一審時的主張所誤導。欲論述本件繼承人得否撤銷被繼承人生前所為之遺贈,涉及到法律用語的基本概念……
🗒全文請見:論繼承人可否撤銷遺贈──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8號判決評析,林秀雄(輔仁大學法律學院榮譽講座教授),裁判時報第110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3816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生前贈與 特留分 在 劉北元的保險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稅法、民法為什麼要學這些❓因為⋯
「資產傳承、生前贈與,規劃時 #易踩雷 !」
《無限勝局講堂》第二堂課 #資產傳承 閉幕囉!經過一天沈澱,你最深刻的是什麼?
這邊與你分享3個資產傳承離不開的方式與踩雷案例:
資產傳承離不開3種方式:
#抱著,#送人,或 #交給第三人處理
可是⋯
A:抱著,維持控制權,最後用遺囑傳承
➡️ 會受到民法上 #應繼分、#特留分 的限制
B:送人,生前贈與
➡️ 可能會受到 #死前兩年內贈與視為遺產、視為 #繼承所得,或 #特種贈與要歸扣 等遺贈稅法、民法的限制。
(光這邊就有3個案例成功讓小編腦燒掉XD)
甚至還可能失控,造成爭產紛爭。
|該如何切割風險、安心傳承❓
身為規劃者,不該只具備「如何應用工具做傳承計畫」,更要在「判決之中獲取故事素材!」
這樣,才能讓客戶產生帶入感,進而了解這份規劃與他的相關性,以及你可以如何幫助他!💪
你覺得呢?
心中澎湃就用文字表達出來吧!
✏️發文紀錄所學,累積4篇還能參加抽獎,快跟上吧~
(活動詳情請參考課堂小紙喔)
#台灣保險法權威 #劉北元 #保險法 #稅法 #民法
#2021無限勝局講堂 #讓你從年初到年底勝券在握
生前贈與 特留分 在 蘇家宏律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歌仔戲國寶楊麗花丈夫、已故前立委洪文棟(新光集團創業股東)經過法院確認在法律上『有』了一個兒子,洪文棟的遺產就需要分給這個兒子:
洪文棟家族的遺產分配,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之前洪文棟對於這個確認親子關係的訴訟,主張這不是他的孩子,但是洪文棟拒絕配合驗DNA,法院最後依據互動時,曾經有叫洪文棟爸爸,還有經常給他們金錢,確認了他們之間的親子關係。也就是在法律上這位徐先生就是洪文棟的兒子了,不論在血緣上他們是否真的有關係,但是在法律上他就取得了這樣的身分。
所以未來在分配洪文棟遺產的時候,法院確定的兒子也有「平分」洪家遺產的法律權利,也就是法律上所謂的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不論洪文棟本人的遺產,或是「祖父」所留下的產業他都有權利分到一份(洪文棟跟他哥哥之間的遺產糾紛,未來他的也有權利主張)
依媒體報導指出洪文棟的遺產至少有20億元,原本由配偶楊麗花及前妻所生的4名子女繼承,也就是每人分到5分之一,也就是至少分價值4億元遺產,如果洪文棟有遺囑的話,每位繼承人至少有10分之1的特留分。
最高法院判決確定徐先生為洪文棟的兒子,讓整個遺產繼承產生巨大的變化,也就是繼承人從五個人變為六個人, 20億元由六個人分,每人分3億3000萬元左右,少了7000萬元。
如果洪文棟生前知道這個狀況,想要讓非婚生子女少分一點的話,寫遺囑可以讓他少分到將近1億6500萬左右。(因為他的特留分為1/12。只能分到1億6500萬元,比原先的3億3000萬元少了許多)
此外,如果要讓非婚生子女再少拿遺產的話,除了在生前寫遺囑,也可以將他大部分的財產都在生前贈與給配偶,因為如此一來,生前贈與配偶的財產就是屬於太太的,先生所遺留下來的遺產就相對減少,先生的非婚生子女所能夠分得到的特留分也就會更少了。
最後,再由太太寫遺囑把這部分的財產,分給丈夫想傳承的子女,如此一來,先生的非婚生子女就分不到這部分了!
這樣的財富規劃要及早,因為夫妻間贈與雖然免稅可以做如此的移轉,但是要在過世兩年之前做規劃,以避免贈與太太的財產又要計算遺產稅裡面。
財富越早規劃,越能夠依照自己的意思傳遞你的愛。
不是不給,只是可以少分一點!
#歌仔戲國寶
#楊麗花
#洪文棟家族遺產分配
#遺產
#繼承
#財富的平安
#平安的財富
#恩典法律事務所
#蘇家宏律師
生前贈與 特留分 在 所以當然不會有死亡前二年內贈與出去的財產還是算遺產 的推薦與評價
也因此,如果要規避特留分(最低要分的比例),就可以利用生前贈與的 ... 假設往生的人,生前有因為繼承人結婚、分居或開業給予財產,這種就要計入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