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Kofan稱陸委會讓陸配子女回台的行為,是兩岸一家親,並說文哲只是嘴巴說說而已,陸委會反而身體力行,並把「兩岸一家親」的主張塞到民進黨身上,還是老樣子,大罵一聲「綠共」做結束.
這實在是一種是非不分的行為.
陸委會這起「小明」事件,恐怕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是在人道與現實之間的折衝.
陸委會的決策非常粗糙,尤其是小明的記者會,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個,就是語境,究竟是這些「小明」的真實身分是什麼?沒說清楚,甚至有「特權」的誤解.第二個,就是對於人數多寡,隱密不談,這就只是在造成諸多恐慌和臆測.
「陳明通在記者會表示,『小明』是國人在大陸經商,與大陸配偶生下的小孩,一家人在大陸生活一段時間後,舉家回到台灣來,小明在台灣沒有戶籍,爸爸雖是中華民國國民,但小明在大陸出生,所以跟著爸媽回台,是以『專案長期居留』或『長期探親居留』的方式在台灣生活.」
「小明在台灣生活了一段時間,也上了小學,拿了健保,其實在台灣已經很久一段時間,只是過年回到媽媽的娘家,到大陸去看阿公、阿嬤,但因為沒有中華民國的身份,在防疫政策實施下,沒有辦法回台灣.」
這個小明究竟是中國人?還是父母投機之下的產物?理當歸為台灣籍,卻選擇了中國籍,想要兩邊的利益?中國對於台商子女歸為中國籍,似乎存在著一些利誘因素.
然而關鍵還是「長期在台灣生活」,換句話說,一種情況是,「等待成為台灣人」的「半個台灣人」.
這些被卡在隙縫中的人,有可能是在中國出生的小孩(其中父親血緣為台灣人)在出生一年後,沒去台灣入籍,錯過了這個黃金時間,所以接下來必須依靠六年居留,才能成為台灣人.
也就是說,在他們等待六年成為台灣人的期間,必須是中國人身分,而他們不幸的跟隨著父母跑到中國探親,也不幸的,遇到了武漢肺炎,然後變成了父母可以回來,子女不能回來的窘境.
陳時中說的沒錯,「當初已選擇國籍,就要自行承擔結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當初」,這個「當初」可能是父母下了錯誤的決定,使得孩子得在6年時間以上努力升格當台灣人,至於為何「當初」不回來台灣設籍,我想這可能有多種因素,不滿一歲的小孩移動到台灣,或有難言之隱,也有可能是為了在中國的利益,總之,這個決定並不是孩子本身下的決定.
這應該是「長期居留證」的子女身分.
另一種情況是,雙方共組家庭,妻子前一段婚姻所生的子女,也成為這個家庭的一部分,仍然必須「努力當個台灣人」,也就是未滿16歲,從探親證停留6個月延長下去,直到爭取到長期居留證(每年只有300個配額要排隊)滿兩年後,接著爭取台灣身分證.
這應該是「長期探親證」子女的部分.
換句話說,「未成年子女」的要件,是一個重點.
所以,這就不能解釋為「讓在中國生活的中國人進來」,而應該解釋為「正在蛻變成為台灣人的人」.
無論是「長期居留證」或「長期探親證」,都可以視為「居留證」,換句話說,他們有居留權,以美國為例,他們只限制沒有居留權的人入境,在實際情況上,港澳、陸配、外籍人士有居留權的人,也能入境.
所以這些有居留權的未成年子女,入境有一定的正當性,另一個正當性是,他們未成年,確實有滿足「人道」的要件,因為他們普遍沒有自主性,而且受教育環境、生活在台灣,換句話說,他們與台灣的高關聯性可能大於中國,甚至比他們老爸(台商),老媽(陸配)更像個台灣人.
拿港澳人士來對比或許比較鮮明,港澳人士,持有居留證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是可以入境的,港澳生萬人,先前也可以入境,後來2月11日暫緩入境,導致許多港澳生搶破機票,在午夜「生死線」急著入台.
不過,若從防疫角度來說,如果這些未成年子女多達1900人,那顯然就是個破口,太多人了,如果是1、20個個案,加強檢疫隔離,或許台灣現有情況可以吃下,但是1900人,從中國來,確實令人恐慌.
不過神父必須強調,這是以「純防疫角度」,而非「公平正義」,事實上,未成年的小孩,正在成為台灣人的人,有居留權,生活在台灣,確實有入境台灣的正當性,相比一些成年同樣持有居留證的人.
至於一些兩岸一家親的Kofan,不得不說,實在是台灣亂源,他們的角度,就是把握任何檢討民進黨的機會,替柯師傅的兩岸一家親開脫,實在是活在台灣的智障.
這些小孩子的案例,根本不是什麼「兩岸一家親」,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是把台灣人與中國人相混,配合中國統戰,稱什麼同文同種,我們都是Chinese中國人,跟這些想當台灣人,最終目的是放棄中國身分的年輕孩子是不同的.
然而,他們卻在趁亂合理化「兩岸一家親,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
在這有爭議的兩難時刻,跑來模糊焦點,進行政治操作,並且搞意識形態審查,讓問題不能好好被討論,柯師傅先前稱多照顧台商,拿70萬台商在中國的利益,說反滲透法會引起人民不安,然後整天說別人抹紅,搞意識形態,結果現在,Kofan居然把這措施打成民進黨讓中國人進來,幫台商陸配開後門,所以阿北的兩岸一家親是對的,實在是愚蠢之至.
為了親中的兩岸一家親,跟想成為台灣人的小孩根本沒關聯,不如說,小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身分認同,可能存在著類似省籍情結的,台灣/中國之間,歧視與掙扎,例如,文化、生活、朋友,都和台灣相關,但自己的身分卻是中國人,這理當是過往Kofan攻擊民進黨搞意識形態的藉口,結果,沒想到自己也在搞意識形態,各位陸配子女,要記住,就是這些Kofan在利用你們的生存鬥爭台灣政府.
還是老話一句,「兩岸一家親」,這種錯亂的意識形態,容易造成混淆和政治災難,干擾「事實」,在台灣,沒有絲毫存在的空間,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人的道路】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六月天朗氣清的一個下午,空曠的和合石墓園更見悶熱,李芝融雖是汗流浹背,卻還是溫柔的輕擦着女兒彥汶的紀念牌匾,念念有詞的像是跟女兒聊天,「我每次見佢其實都係講同一番說話,『你如果有地方去嘅話就開心去啦,唔使掛住呢度。』」 單親爸爸芝融獨力撫養嚴重智障兼患遺傳病的彥汶廿年,雖然曾坦言有心理準備女兒會先...
生死教育智障人士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離從來不易……】智障人士遇上摯親離世,悲傷往往無從表達。為了紓解他們面對親人離世的困惑與失落,台北教養院編制了一套易讀繪本系列,圖文並茂地引領院友探討生死議題。
全文:https://bit.ly/2yb2Pc3
相關文章:
● 兒童喪親──我們哀傷,但我們不懂得說 https://bit.ly/2tfbNiO
● 【生死教育】活著的人永遠是最重要-專訪《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導演陳志漢 https://bit.ly/2ydQfso
● 【星期日人物】在死亡這條單程路安然道別 陳慧:「死」不應是禁忌 https://bit.ly/2LU7XmT
● 亞洲人為何特別怕死?https://bit.ly/2JXriWP
‖Follow MPW IG ‖
■ http://bit.ly/2vKEO6x
‖Follow Telegram Channel ‖
■ https://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易讀繪本 #陽明教養院 #繪本 #生死教育 #生命教育
生死教育智障人士 在 我煮場CaRrIEs KiT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位努力不懈的獨立記者,有淚有汗的三十三萬字生死教育,欣賞你的努力,感謝你的付出,萬分佩服,期待出版之日…………
終於 全書完
簡直以為會死在書桌
讓我們透過疾病與死亡
了解香港如何看待生命
合力使最後一程
好走
.........
《香港好走 有選擇?》
我們可能是第一代香港人,需要就不同的醫療選擇作出艱難決定。
.
目錄
第一篇:看病地圖
第一章:Maggie留下的地圖
第二章:一句話激怒病人
第三章:治病還需心藥醫
第四章:醫生最怕
.
第二篇:艱難決定
第五章:七個神醫跳出來
第六章:事先張揚的醫療指示
第七章:決定是一個過程
資訊:預設醫療指示Q & A
資訊:預設照顧計劃Q & A
資訊:與醫生對談
第八章:醫生也醫死
資訊:哈佛手法港式說法
資訊:維持末期病人生命治療Q & A
第九章:家人太沉重
資訊:不作心肺復甦術Q & A
第十章:家人病人怎樣談
資訊:餐桌上的臨終會談
資訊:與家人說生死
第十一章:認知障礙最後一程
資訊:晚期認知障礙病人餵養的倫理討論
資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Q & A
資訊:財政和監護安排
資訊:持久授權書Q & A
第十二章:斌仔 爭取香港死亡權
第十三章:真假安樂死
第十四章:自主死亡的空間
.
第三篇:人生最後一堂課
第十五章:沈祖堯校長:生命的肌理
第十六章:邵倩文:擁抱無助
第十七章:方敏生:學習好死
第十八章:阿素:刀尖上跳舞
第十九章:了一法師與陳立基教授:對談生死
第二十章:最後的哲學課───陳特教授答學生周保松
.
............
.
《香港好走 怎照顧?》
直視香港人最深的恐懼:當生命在倒數,誰來照顧?
.
目錄
第一篇:同病唔同命?
第一章:香港人的噩夢
第二章: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第三章:世界級好死
.
第二篇:重要的旅程
第四章:出發前計劃行程
第五章 瑪麗醫院寧養中心:最壞會如何?
資訊:李嘉誠基金寧養服務計劃
第六章 葛量洪醫院紓緩治療科病房:可以不痛嗎?
資訊:嗎啡的誤解
第七章 屯門醫院腫瘤科:全程都陪伴?
第八章 靈實醫院:始終有盼望?
第九章 明愛醫院:尊重我的意願?
第十章 白普理寧養中心:好好說再見
第十一章 麥懿活醫生:活著的意義
.
第三篇:可以在家嗎?
第十二章 出院何去何從?
第十三章 留在家裡有支援?
葛量洪醫院家居紓緩治療服務
資訊:出院前準備
第十四章 家裡離世有晚晴?
聯合醫院「家居晚晴計劃」
靈實寧養院「安居晚晴照顧計劃」
善寧會「善寧之家」
資訊:臨終會怎樣?
資訊:感受百感交雜
資訊:臨終前四十八小時護理
第十五章 警察‧仵工‧法醫官
資訊:凶宅還是善終福宅?
第十六章 有條件選擇嗎?
.
第四篇 社區一張安全網
第十七章 家庭醫生怎幫忙?
第十八章 當社工遇上醫生
第十九章 社工帶來的力量
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
訪問:朱偉正醫生/社工
第二十章:最快是院舍?
第二十一章:院舍最後一刻
資訊:社福界的要求
第二十二章:兒童紓緩治療 小天使上路
第二十三章:智障人士 笑著說再見
資訊:法律能保障照顧嗎?
跋:未了心願
.
........
請幫手share, 自費採訪三年, 三十三萬字真係盡哂力
大謝!
生死教育智障人士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六月天朗氣清的一個下午,空曠的和合石墓園更見悶熱,李芝融雖是汗流浹背,卻還是溫柔的輕擦着女兒彥汶的紀念牌匾,念念有詞的像是跟女兒聊天,「我每次見佢其實都係講同一番說話,『你如果有地方去嘅話就開心去啦,唔使掛住呢度。』」
單親爸爸芝融獨力撫養嚴重智障兼患遺傳病的彥汶廿年,雖然曾坦言有心理準備女兒會先離開人世,卻未料到事情在兩年前來得如此突然,「我返緊工收到醫院電話,其實嗰陣時我知道未必趕得到去,我去到半路問我朋友,佢話阿女已經走咗。」
未能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是遺憾,更何況是曾誓言陪伴女兒走最後一段路的芝融,「我見到佢眼角有眼淚,係佢走前嗰刻好痛苦,定係佢覺得爸爸唔喺身邊佢不安、唔開心,定係唔捨得」,答案無從知曉,這根刺卻永遠存在,「呢個係我最親嘅人,我一直期望可以做到嘅嘢最終做唔到,會係我心底永遠存在嘅陰影。」
芝融隨即陷入長達整年的情緒低谷,「我好多年無試過因為情緒波動而喊,嗰陣喊咗個幾星期,最差食唔到飯、瞓唔到,同埋集中唔到精神做嘢」,他也習慣了一星期探望女兒一次,「去到舊年年中都仍然會後悔,因為做父母嘅,一定應該係以子女行先。」
他因此也做了些事想補償女兒,「去一啲佢冇去過嘅地方,係會盡量帶埋(女兒的)骨灰一齊去,例如去沙灘睇日出、公園,或者坐船去啲比較遠嘅地方,例如佢未去過嘅離島。」
時間流逝,令芝融開始慢慢放下,「之後去咗次紀念花園,咁啱有新嘅家屬去撒灰,家屬問個師傅幾耐嚟一次好,師傅就話清明重陽嚟就夠,可以畀個機會佢真真正正離開呢度、放低呢度,同埋畀機會自己重新過呢到嘅生活」,同時因為疫情,芝融就停了兩個月沒有去探望女兒,也開始嘗試不要去得太密。
女兒雖然已經離開,但一直影響着芝融的人生,「我未有佢之前,我好簡單,有錢、有得玩、有得食就開心」,但之後女兒經歷生死邊緣,令芝融開始反思自己與女兒人生有如此經歷的意義,於是開始關注與爭取傷殘及嚴重智障人士權益。
今日芝融仍決定繼續為同路人發聲,也因為發覺不少弱勢社群的需要是相似,因此亦顧及多一點不同其他如貧窮等群體,「將思念轉變成動力,種動力係你希望可以傳遞出去影響到其他人。」他認為今日女兒仍在影響自己,「佢唔只係陪住我走,仲係帶住我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QDlf7yzr5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