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今日新增與校正回歸確診493例,單日死亡21人;萬華風險下降,但其他縣市卻微幅增加,公衛教授呼籲別去市場群聚;雙北醫療量能緊迫,醫師工會曝院內確診爆量狀況,喊別「置之不理」】
台灣今(29)天新增320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個案,校正回歸166例(新增與回歸數共493例),7例境外移入,死亡人數再度破新高。今天公布21人死亡,其中19人有慢性病史,18人年紀超過60歲,年齡最輕僅30多歲,是一名無慢性病史的男性,為全台目前最年輕死亡案例。
以校正回歸後每天確診人數的7天移動平均值顯示,目前台灣確診案例仍在高峰,衛福部長、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目前確診案例持平,萬華相關活動史的確診者雖減少,但其他縣市則增加,疫調後發現足跡曾到過傳統市場、黃昏市場,呼籲大家口罩要戴好,不要到太壅擠的地方,降低家庭聚會人數,維持手部清潔衛生。
另台北市與新北市將在明天一起進行第四級警戒的推演,包括新北市8個高風險的熱區進行防疫的升級。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北市今天確診案例有趨緩一些,不過雙北有些區域案例仍快要破百,雙北做封城演習是好事,去年他們也做過,現在只是提前部署,記取教訓,不代表就是要封城,演習對雙北公衛措施嚴謹度有提升效果。
■新增486例本土確診者,專家呼籲別到傳統市場
陳時中在記者會中宣布,今天新增320例本土個案,有169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到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7日至5月28日。校正回歸個案有166例,其中90例男性、7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6日至5月27日。
總計今天公布的本土個案共486例,仍以新北市224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68例,台中市33例,桃園市19例,基隆市14例,台東縣、宜蘭縣各5例,花蓮縣、嘉義縣各4例,苗栗縣3例,新竹縣及彰化縣各2例,雲林縣、高雄市及新竹市各1例。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36例,茶藝館相關2例,其他已知感染源158例,關聯不明49例,疫調中24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見最新疫情概況圖)
陳時中進一步表示,目前確診案例持平,萬華相關活動史的確診者在減少,但其他縣市則增加,疫調後發現新出現的確診者曾到過傳統市場、黃昏市場,呼籲大家不要到太壅擠的地方,降低家庭聚會人數,維持手部清潔衛生。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分析,如果目前三級警戒措施民眾可以落實到9成,6月14日疫情還是很有機會趨緩,但要守住其他易被攻破的地方,例如市場群聚要減少,減少喪禮、宗教聚會,嚴防長照機構、遊民爆發感染,其他國家過去一年曾發生的經驗,台灣要記取。
■21例死亡再創新高,指揮中心擬公布新指引,醫院優先收治年長者
根據指揮中心資料,今天21起死亡案例中19人有慢性病史,18人年紀超過60歲,更有6人是死後才確診。由於近期死亡案例屢創新高,集中在60歲以上長者,許多醫生都紛紛指出不能再以症狀作為送醫或居家隔離的標準。疾管署副署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上週四(27日)的專家會議的確有討論送醫標準,以60歲以上或有慢性病者作為住院、送往集中檢疫所標準,觀察血氧濃度和呼吸次數、相關病症,例如胸悶、呼吸急促、意識改變都是警示徵象。60歲以下、無慢性病者則居家隔離,正在做最後確認,近期很快會公布。
羅一鈞補充,指揮中心也購置了1萬5,000台血氧機,提供給地方衛生局,尤其雙北,透過採檢站、衛生局等提供給居家隔離者,偵測血氧濃度,定期回報,希望多一道防護。不過如果居家隔離者相對年輕、沒有慢性病,呼籲大家不要搶購血氧機,否則可能會影響到真正需要的人。
■啟動全台23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由於雙北醫療量能滿載,指揮中心昨天啟動全台22縣市、共23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醫院,要求儘速清空病房,支援收治確診者。羅一鈞表示,22縣市都有一家傳染病應變醫院,必要時會執行全院或部分清空,台北市原先只有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這次多指定一家三總松山分院。目前雙北3家應變醫院已全院清空,專責收確診病人,和平院區有110床,已收治83人;三總松山分院93床,已收治36人;新北市立聯合醫院117床,收治75人。
羅一鈞說,總計全台應變醫院有1,092床,目前已收治520人,桃園的應變醫院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已完成全院清空,部立台東醫院也完成清空,其他醫院則是分階段清空,必要時增加清空床數達到全院清空。
加護病房部分,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全國有557張專責加護病床,專門收治重症病患,目前有429張空床,但雙北比較吃緊,截至上午剩97張空床,正在努力擴大加護病床量。全國負壓隔離病房則有919張床,截至上午空床391張,雙北剩43張空床,會留給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的重症。
■雙北醫療量能緊繃,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喊「別置之不理」
柯文哲指出,現在台北市的醫療量能從昨晚開始才足以應付疫情的狀況,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傍晚卻發出聲明稿,指出台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確診爆量,今(29日)仁愛院區已收治總共65床病患,24床需要使用呼吸器,其中有13床使用呼吸器的個案因加護病房量能已滿,只能在普通病房繼續治療。除了病房能量不足,醫護人力也窘迫,從5名護理師增加到62名護理師負責輪值專責病房,其中卻只有8名護理師具呼吸器照顧的經驗。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是要先由台北市地方衛生局先調度其他醫院專責病房或醫學中心來提供床位,如果要跨區的話,可以透過區域的指揮官協助。台北市緊急醫療網有各醫院床位資訊,重症在這部分床位本來就比較擠,如果真的沒床位,可以跟衛福部醫事司反應,由中央來協調。
針對聯醫仁愛院區反應北部各醫學中心都有相對應的中南部醫學中心可以備援,聯醫這種區域醫院卻沒有備援,莊人祥回應,目前區域醫院的確不像醫學中心有列出對應的備援醫院,不過可以透過上述那些方式,由地方和中央來協調病床。
台北市政府在發稿前尚未回應此事,柯文哲則在記者會中表示,台北市目前總共有19間防疫專責醫院,總共有1,292張各類病床,預估在31日可以上升到1,333床。其中負壓隔離病床有167床、普通隔離病床有165床、專責病床有960床。柯文哲說,因為在這個禮拜裡,台北市的醫院將960床的普通病房改成專責病房,再加上部分醫院每天都有再加開病床,讓台北市的醫療量能得以緩解。例如昨天全台北的空病床只剩下16張床,但今天北榮再加開了140張床,才讓台北市目前的空床增為156張。
新北市長侯友宜則指出,新北市目前1,043間專責病房已經清空出953房,預計在下週可以擴充到1,330張病床,並且會再繼續增開117間加護病房。
■台大、中研院皆表達願支援PCR篩檢,指揮中心:評估中
台大校長管中閔昨(28)晚在臉書發文表示,台大樂於提供校內的PCR設備和P2實驗室投入防疫。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證實,昨晚疾管署昆陽實驗室已經跟台大獸醫學院接洽,確認是否可以符合疾管署規定,「符合的話可以分擔部分檢體檢驗。」
他解釋,要做高危病毒的篩檢,檢體處理有生物安全顧慮,要在P2等級實驗室進行,台大獸醫學院有做過動物方面的檢體操作,實驗室在P2安全等級以上,不過台大可以提供多少量能,還需要昆陽實驗室來評估。
媒體詢問指揮中心未來是否會徵召更多學術單位實驗室支援,例如中研院、國衛院等等,指揮中心沒有正面回答。張上淳表示,中研院也有跟疾管署聯絡,目前都還在聯絡跟評估中。不過他解釋,現在大家以為檢驗有點塞車,問了台北區各實驗室發現,檢驗本身不是大問題,「並沒有量能不足問題」,是在上傳系統有點塞車。
羅一鈞表示,目前指定檢驗機構有145家,檢驗量能全開時一天超過5萬1,744件,前一星期不管是感控或醫檢師,最困擾的都是系統問題,常常在篩檢站已經採檢完,也送到實驗室檢驗,更通知受檢者了,但因系統上傳困難或資料無法核對,沒辦法完成通報和上傳。簡化流程和系統速度加快後,昨天通報和排除數差距有5萬多,今天縮小剩4萬多,會努力讓差距縮小。
■8月底預計擴增1,000家診所打疫苗
首批15萬劑AZ疫苗本週開打,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已施打數約4萬2,920劑。陳時中表示,下週二會把第二批疫苗分發下去,希望第一線人員要儘速接種。為了因應接下來到貨的疫苗,陳時中今天也宣布增加基層診所接種點,6月預計有500家,8月預計增加至1,000家,之後也會透過外展服務,主動讓更多人快速接種疫苗。
近日有企業、地方政府、宗教團體表達希望採購疫苗,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最近很多人熱心介紹,仲介聯繫,但我們回過頭來問原廠,原廠回覆他們接觸的對象都是各國家,而且買疫苗要確保運送品質、冷藏條件,原廠告訴我們,他們基本上不會賣給中介廠商。」陳時中也表示,感謝這些團體,他們可以提出申請,但要由政府來簽約。
針對中央計畫發出6千億的紓困金,台北市長柯文哲呼籲中央,不如撥出其中1成的金額到國際市場上購買疫苗,盡快擴充台灣疫苗接種率。
柯文哲說,中央發下來的2萬2,000劑AZ疫苗,昨天已經接種5,164人,台北市也再向中央申請6萬劑的疫苗,讓第一線的警消醫護人員可以接種。柯文哲說中央已經承諾,下週二將再撥發一次疫苗。柯文哲建議中央,下次疫苗的分配方式不要以全國縣市人口比例作為基準,應該以感染程度高低比例來分配,讓高感染縣市的第一線人員可以先打。
■雙北確診數字上升速度趨緩,明天進行升四級警戒兵棋推演
柯文哲在記者會上指出,接下來的死亡人數出現的高峰會比染疫人數的高峰期來得慢。台北市5月28日各快篩站總共有705人今行快篩,陽性率有4.4%。柯文哲說,台北市萬華區的疫情有被控制住,但其他的行政區仍有潛在的感染源。
侯友宜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北市確診人數已經超過3,000人,共有8個高風險熱區,這幾天確診人數上升的速度降緩,但永和區的上升趨勢需要注意。他指出,新北市在明天跟台北市一起進行第四級警戒的兵棋推演。侯友宜表示,這8個高風險熱區會進行防疫的升級實戰演練。
(文/林慧貞、楊智強;設計與資料整理/黃禹禛、何柏均;攝影/許𦱀倩、鄭宇辰、蘇威銘、黃品維)
#延伸閱讀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https://bit.ly/3bXnguw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傳統市場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聯合醫院 #台大 #PCR #疫苗 #AZ疫苗
生物防治失敗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追我、我追你,不再隔層壩!】
臺東利嘉溪溪長廣播 📢這幾年我們都在尋找能翻越防砂壩高牆的武林高手,讓溪流內的居民數和生育率提升。你就是我們在尋找的翻牆高手嗎?
🙋♀️1號挑戰者:臺灣扁絨螯蟹,失敗。
🙋2號挑戰者:臺灣白甲魚(俗名苦花),失敗。
🙋♂️3號挑戰者:臺灣鬚鱲,失敗。
溪民們:溪長我們不行了,降壩啦!🥺
早期 #利嘉溪 為了防治土石流災害,築起系列防砂設施來保障利嘉溪流域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防災效果確實不錯,但高大的壩體也阻斷了溪中洄游物種生長、繁衍後代的道路,影響溪流生態 😢 這幾年調降了多處壩體的高度,讓溪流中的生物們,不再母胎單身,登大人也不用再當翻牆高手了~
更多故事敬請期待新書《與野共生:國有林區治理工程友善生態圖輯》,即將上市!
生物防治失敗 在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l Jazeera 訪談專文:新冠肺炎本來可以被抑制的!
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22日刊出訪問我對於新冠疫情分析的專文。如果在2019年12月中時,武漢的情況能夠更早傳達給WHO,並讓WHO的專家小組去調查,我認為這場疫病就能被壓下,沒有其他國家會受苦。
<我們何時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我:好幾個國家已經展開第一輪的疫苗施打,特別是在北美與歐洲。我認為回到正常生活端賴全世界的疫苗供給與配送速度有多快。
在歐洲,如果接種計劃確實實施,我認為大約在6月份歐洲就能回到所謂的「正常」狀態。但我一直強調,與其回到舊的生活,我們應該建立起新的常態,這代表我們即使控制住了疫情,仍然要對未來任何的傳染性疾病保持警覺。
<你能分享關於英國的新冠病毒變種的事嗎?>
我:這是意料之外的事。
SARS-CoV-2(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RNA病毒往往很容易變異。而新冠病毒變異得這麼迅速,是因為它傳播得非常廣泛,也傳染給了非常多人,因此更容易形成具高度傳染力的菌株。
從病毒的角度來看,最厲害的病毒應該是具高度傳染力但致死率沒那麼高的,才不會造成太多人重病而死。SARS的致命性就很高,感染致死率高達10%,很多染上SARS的人會生重病,必須到醫院隔離治療,一但他們接受隔離,病毒就不再能夠傳播。這也是為什麼SARS病毒可以被壓下的原因。
對於英國新冠病毒變種,我認為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它的傳染性很強,必須在疫苗施打的速度跟病毒傳播的速度之間賽跑,如果傳播速度比接種速度快太多,疫苗接種的策略基本上就會失敗。
<全球使用了很多不同的疫苗,但中國的疫苗引來特別多質疑,你能解釋原因嗎?>
我:一家公司要研發出疫苗並通過審核,通常要花上10到15年的時間,這一次只花了9到10個月我們就有了疫苗,是因為很多國家的政府都在疫苗研發上投入大量資源。
現在已上市的疫苗:莫德納(Moderna)、BioNTech 和輝瑞(Pfizer)都是mRNA疫苗;有些公司正在研發DNA疫苗,還有重組蛋白的次單位疫苗,例如台灣的高端疫苗,也有腺病毒載體型疫苗,像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所研發的疫苗;再來就是滅活疫苗,中國的主要是這種,中國疫苗公司生產很多不活化疫苗。
無論使用哪一種平台,最重要的就是監管機構會進行審核,透明度與公開性很重要,所有公司必須發表他們的臨床實驗數據,好讓大眾信任他們的疫苗。這也是為什麼WHO目前只認可了莫德納、輝瑞跟BioNTech的疫苗。就連阿斯特捷利康都還沒獲得WHO審核通過,因為他們需要交出完整的研究跟實驗數據。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對中國疫苗有疑慮,因為我們還沒看到足夠透明的審核資料,令人擔心這些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台灣擁有最成功的防疫策略之一,你認為這跟你們的速度和你先前提到的事實有關嗎?>
我:因為有過中國傳來的SARS、H5N1禽流感,以及非洲豬瘟的經驗,我們一直對鄰近區域的任何疫病保持高度警覺與觀測。
在2019年12月31日,台灣疾病管制署一位官員在PTT(電子佈告欄)看到中國武漢出現某種「非典型肺炎」。當時總共只有7個病例,但7個非典型的肺炎案例已經是件大事,因為非典型肺炎幾乎等於SARS。
同一天,我們開始要求武漢來的旅客進行隔離。2月中,我們限制來自中港澳的旅客入境。1月中,我們將新冠肺炎列為法定傳染病,動員了超過2萬個隔離病房,以及1.2萬個呼吸器,為了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傳染性疾病做準備。
2003年SARS之後,我們要求所有醫院都要擁有一個月份的個人防護裝備儲備量。當我還是衛生署長時,我設立了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一但出現地區性或大流行病就會啟動,所以,上述措施我們在去年1月上半就已經完成了。
直到1月22日,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安會議,問到我們已經完成的是,以及還有沒有其他事需要作,我說沒有適合的口罩,她就要求經濟部長徵用了73家口罩工廠,成立了93條生產線。所以第三件重要措施就是超前部署。
取得大眾的信任跟支持也很重要,我們將指揮中心升級到內閣層級,每天都召開記者會,而且我們開誠布公,防疫措施的資訊也相當透明。
所以,周全的行動、快速反應、及早部署、透明公開還有團結一致都相當重要,不只有及早檢測而已。
<你能形容20年前的SARS是什麼情況,而台灣從那次經驗學到什麼呢?>
我: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有了幾例SARS病例,當時我們還很有自信,因為所有病例都收治在醫學中心,他們有很好的設備、知識跟經驗可以照顧新興傳染病的感染者。
所以我們當時想:「喔,我們還不錯,沒有問題。」但面對新的傳染病,病毒可不在乎什麼國界。如果你自大到忽視它們,就很有可能失敗。
我們處理新冠肺炎的方式,就是遵照我們從SARS裡學到的經驗跟知識。
台灣以前沒有準備好處理任何大流行病的挑戰,我們從改造疾管署開始,還有衛福部、《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的醫療與照護機制,並建立了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在那之後,我們又處理了來自中國的H5N1禽流感,以及2009年至2010年的H1N1新型流感,台灣人民跟政府都從這些挑戰學到了很多。
<與SARS相比,中國政府如何應對新冠肺炎?>
我:武漢讓我很驚訝。一開始,我們認為武漢(應該會)做得很好,因為中國是被SARS衝擊最嚴重的國家,人們應該學到很多。但當我們派出兩名專家過去(我們在1月6日提出申請,中國在1月11日核准),專家問說:「這些病人住院了,他們接觸過的親近人士呢?他們的家人、同事或同學呢?」結果他們(武漢當局)說:「他們接觸的人沒有肺炎症狀,所以沒有治療他們。」
專家回來之後,我們想:「天啊,這真糟糕。」因為以任何大流行病來說,治療對病患很好,但不足以壓制疫情爆發。要壓制疫情,一定要多加注意接觸者,他們是最有可能在社區內傳波病毒的人。他們還處於潛伏期,沒有任何症狀,卻可以傳播病毒。
這也是台灣為什麼花了很多心力,追蹤所有確診案例的接觸者,我們會要求他們在家隔離14天,並用電子圍籬系統監測他們。
<你認為病毒是從哪裡來的?據說源自雲南省的一隻蝙蝠。>
我:從流行病學家的角度,這場疾病應該是源自最初爆發的地點,從來不可能是從某個地區傳播至另一個地區引爆,這是非常不可能的事。
無論「零號病人」是從雲南蝙蝠還是別的來源感染,至少人傳人的狀況是發生在武漢,怪罪野生動物很容易,但是為什麼雲南的蝙蝠會感染到武漢市民?可能是在華南海鮮市場裡,對吧?如果他們真的吃了很多蝙蝠,那就很有可能。人們也懷疑病毒來自P4實驗室(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如果他們運用蝙蝠製造病毒,那也是一種可能性。要知道新冠病毒的來源,就需要調查並公開。
<你相信新冠病毒出自實驗室的理論嗎?>
我:這是可能性之一。如果人們做研究時不夠小心,可能就會感染。台灣發生過類似的事,2003年12月,在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也是P4級實驗室,一位中校趕著去新加坡參加會議,他處理好了所有事情,但他看到有片垃圾,就徒手撿起那片垃圾並丟在汙物處理箱。
他去了新加坡參加一場SARS的國際研討會,但回來後發現感染了SARS。他沒有傳染給任何人,卻引發了政治騷動,因為那場會議有上百人出席。
他是位非常謹慎的人,也是很好的科學家,他只是犯了點小錯就感染了。實驗室人員感染並不是罕見的事,這是一種可能性,所以才需要調查。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1/1/22/prompt-action-in-wuhan-who-involvement-could-have-stopped-c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