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想縮減量化寬鬆規模,可能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
依過往經驗「利率循環」,大致上類似於「經濟循環」,主因在於當經濟好轉時,市場需求大幅增加,失業率不斷下降,且接近自然失業率(等同產出缺口趨近於零) (附註1),則物價上漲壓力增加。此時,央行為了控制通膨開始升息,同時經濟不斷擴張、伴隨而來的是央行調升利率,直到利率上升至一定的程度,企業與消費者借貸成本的提升,經濟才開始緩和下來,甚至步入衰退,之後央行調低利率,以激勵人們消費、降低企業借貸成本,上述這一連串活動會周而復始的發生,如圖1內灰色期間是經濟衰退期間,每當利率拉升到一定程度,之後經濟衰退的機率就高。(附註2)
但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不僅把利率降至零的水準,為了讓經濟不陷入通貨緊縮,持續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所以實施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 (附註3),如圖2所示,從2009年開始實施QE1、QE2與QE3至2013年,期間還實施扭轉性操作(Operation Twist,簡稱OT) (附註4)。此時,美國聯準會在市場上釋放資金,買入債券等商品,促使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從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導致市場金融緊縮開始計算(2008/09〜2014年),從0.9兆大幅擴張至4.5兆美元,意味著在這期間,聯準會對市場釋放資金3.6兆美元,以台幣匯率28來計算,大約對市場釋放資金100兆台幣,相對2014年台灣GDP大約16.2兆台幣大了將近6倍。
經過聯準會大幅度降息,把利率降至零附近水準,加上實施幾輪的QE政策,使美國經濟逐漸上軌道,此時,美國經濟逐漸好轉之際,聯準會開始準備回收貨幣。2013年5月美國前聯準主席柏南克暗示縮減QE規模,當時柏南克表示「若美國經濟持續復甦且符合預期,聯準會可能在今年晚些時開始逐漸減少資產購買規模」,而在2013年12月18日正式宣佈縮減QE,自2014年1月起將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由每月購買850億美元減為750億美元,MBS及公債各減50億美元,並於2015年12月17日聯準會利率決策會宣佈調升利率1碼至0.5%,這也開啟了聯準會升息的循環,直到2018年底聯準會把利率提高至2.5%,如圖1所示。
而在2013年5月前聯準主席柏南克暗示縮減QE,即暗示對市場上放錢的速度減緩,最直接的影響是固定收益商品,例如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2013/05的1.6%飆升至年底的3.02%,除了固定收益商品(投資等級債、特別股、高收益債等等)表現不如預期之外,如圖3所示,在2013年5月暗示縮減QE後,美股S&P 500指數高低點下跌約6.0%,2013年全年還是上漲約3成,但新興市場指數卻表現不如預期。
如今歷史重演,美國在2020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實施封城等措施,使失業率在短期間內大幅攀高,從2020年2月的3.5%,飆升至2020年4月的14.8%,不僅造成經濟衰退,還產生美元流動性短缺的現象,甚至2020年4月輕原油價格一度下挫到每桶-37.6%美元,所以2020年全球落入衰退,是新冠疫情的恐慌、是美元流動性緊縮、是油價大幅重挫,三重疊加的影響,所幸在各國大量財政、貨幣政策,加上新冠疫苗的研發與接種,經濟逐漸恢復成長,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從-3.4%,成長至5.6%,尤其是美國GDP從-3.5%,成長至6.5%、歐洲地區今年成長3.9%、中國成長7.8%。如表1所示。
目前聯準會的政策除了維持零利率政策之外,還維持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QE規模,其中800億國債、400億機構抵押擔保證券(MBS),使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將近8兆美元,如圖1所示。此時,聯準會也開始考慮縮減QE規模,意味著聯準會對市場放錢的速度將會減緩,例如,5月20日聯準會公佈會議紀要內容提到,「一些委員提議,若經濟持續往目標快速前進,則在未來幾次會議上開始討論調整資產購買速度(adjusting the pace of asset purchases)是合適的」,所以目前市場想要知道,聯準會何時宣佈縮減QE、何時開始縮減QE,並且如何影響市場。第一、何時宣佈縮減QE,統計今年聯準會還有幾次會議,如表2所示,今年還有5次開會、4個紀錄,而聯準會公佈更新經濟預測與利率點陣圖的時機是落在6、9、12等月份,此時宣佈縮減QE規模的機率較大。第二、何時開始縮減QE,由聯準會對市場的調查來看,落在2022年第一季開始縮減的機率高。致於對於市場的影響,若對照2013年情勢來分析,則對於固定收益商品、新興市場股票的影響較大。
------------------------
附註:
1. 自然失業率:即為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並不是失業率為零才是充分就業,失業可分為週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週期性失業是因經濟波動而造成的失業;摩擦性失業是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現象;結構性失業例如新冠疫情發生產業結構變化,實體企業沒落,但宅經濟興起,所以因經濟結構改變,使人們原有的技術與專業無法因應新工作的需求,所造成的失業。上述週期性失業政府可以利用政策來解決,摩擦性失業是經濟正常的現象,而結構性失業則需要人們訓練一段期間才有機會重返職場。所以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即為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以聯準會3月會議公佈長期失業率(可以說是自然失業率)中位數在4.0%左右,2021年4月率為6.1%。
2. 經濟循擴張與收縮的研判可以回顧「如何掌握市場投資環境」一文。對於產出缺口解釋可以回顧「經濟循環與股市之關連」一文。
https://www.pressplay.cc/link/8FD35DAC4E?oid=AE5E0E9AB0
https://www.pressplay.cc/link/16449465AD?oid=AE5E0E9AB0
3. 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是央行非傳統貨幣政策之一,當央行把利率降至零或以下水準,央行印錢買入銀行手中的債券,直接對金融體系挹注資金,以便壓低市場利率、活絡經濟。
4. 扭轉性操作(Operation Twist,簡稱OT):也是央行非傳統貨幣政策之一,賣出短期債券,而反手買進長天期的債券,以便壓低長期利率,因為企業或消費者大都是以長天期利率借貸為準,所以壓低長期利率刺激經濟成長。
「之前介紹的ETF,如中國市場的ETF,鋼鐵ETF,表現都很不錯~~,下次再介紹另一檔如果QE結束,準備升值時,非常有利於上漲的ETF。」
產出缺口計算 在 MissQ 退休理財園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的退休金缺口有多大 ?】【退休網站介紹】【文末抽書】
1. 留言:領息提早退休
2. 分享本文
3. 對MissQ粉絲頁按讚
在8/31 抽出3位幸運讀者贈送【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一書,打開提早退休之路
❤提早退休是許多讀者心中最大夢想之一,市場上有很多關於投資獲利的討論,但關於提早退休準備這個主題 ,過去相關的討論/書籍真的很少,MissQ認知裡: 投資成功的人並不等於退休成功的人,因為投資成功是追求報酬率,但成功的退休除了投資之外,還需要兼顧保障,另外還有無形的財富(健康與精神生活),台北富邦銀行針對這個大家關心退休主題建構了專門退休準備網站--”富樂退”, 本文與北富銀合作,介紹富樂退網站特色與使用資訊,相信讀者可以透過這網站增強對退休準備的完整概念,有所收穫,一步步邁向提早退休
❤ 富識島網站 (Google: 富邦 鬼谷子神算 )
官網 : https://reurl.cc/gm8mk7
是一個Q版古風的網站,裡面包含理財知識/退休金/退休相關軟知識,今天跟大家介紹網站中MissQ 覺得最特別有趣的「鬼谷子神算」,他是可以協助我們進行試算退休金準備缺口的功能,可以根據我們目前年齡、預計退休歲數、平日花費型態、退休預計花費型態並搭配目前儲蓄及投資狀況,一步一步試算出資金缺口,再產出個人退休健診報告書。
退休金試算官網 https://www.fubon.com/banking/event/hot/fubonretirement/calc.html
以下MissQ幫大家 試算兩種退休情境
• 情境一:存了三百萬,就算用最少的樂退休花費,每個月還是有1萬元的資金缺口
• 步驟1:先選擇生活花費模式: MissQ選擇簡單樸實生活: 平均月花費49,543元 (主計處公布的最低月退休花費,包含醫療等開銷等)
• 步驟2:輸入目前40歲/預計60歲退休/預計壽命84歲
• 步驟3:輸入已儲蓄退休金300萬
• 步驟4:返鄉之後選擇做小生意或愜意度日(完全退休無收入):MissQ選擇愜意度日
• 步驟5:選擇身分:MissQ選擇勞工,系統自己跳出 預計勞保等被動每月退休金26,179元(主計處公布台灣勞工平均的勞保勞退金額)
• 試算結果:保守投資人
推薦投資組合:年報酬率4%(55%基金搭配45%保險估計)
退休金儲蓄缺口:以年化報酬率4%倒推計算, 目前存在每月退休金儲蓄缺口10,167元
就算已經存了300萬,要能夠安穩退休還是有一段距離要加油!
• 情境二: 原來長壽也是風險,如果活到94歲,每個月要多存7,644元
• 若只是預計壽命由84歲延長到94歲,其餘不變 重複上述步驟1-5
• 輸入目前40歲/預計55歲退休/預計壽命94歲
• 平均月花費49,543元
• 目前已儲蓄退休金300萬
• 選擇勞工身分/預計勞保等被動每月退休金每月26,179元
• 試算結果:保守投資人
推薦投資組合:年化報酬率4%(55%基金搭配45%保險估計)
退休金儲蓄缺口:以年報酬率4%倒推計算,目前存在每月退休金儲蓄缺口17,811元,較壽命84歲試算結果退休金缺口10,167元,壽命94歲每月退休金儲蓄缺口額外增加 7,644元
試算感想 : 醫療日益進步,想要安穩退休更要好好的儲備未來!
以上試算給讀者一個概略的試算,特別提醒,若延長壽命由84年歲至94歲,每月退休花費49,543元,報酬率4%假設下,每月額外儲蓄由也會需額外增加7,644元退休金儲蓄
總歸來說,因為每個人職業別、屬性及個人理財習慣、風險承擔習性,都會有不同退休痛點,富樂退專案就是可以依照我們自身狀況、資產偏好以及通路行為,提供不同的基金、儲蓄、保險等多樣的產品組合包裝,算是Miss Q覺得非常方便一個平台,也可以替自己建立更明確一些的退休準備觀念。
現在台北富邦銀行為慶祝網站新上線,購買理財商品也享有基金單筆手續費4折、定期定額3.5折、海外債3折的優惠~
有興趣的朋友一起點進去看看吧:https://reurl.cc/gm8mk7
MissQ也蠻建議可以跟小朋友一起試試看這個網站,幫小朋友一起建立簡單好懂得退休概念!
以上內為純粹個人使用經驗&研究之分享,無推薦任何提到標的買賣之意,讀者應獨立判斷
海外債警語:https://www.fubon.com/banking/edm/hot/20200805A/EDM_01.html
基金警語:https://www.fubon.com/banking/edm/hot/20200805A/EDM_02.html
奈米投警語: https://www.fubon.com/banking/edm/hot/investment_0611B/edm1.html
產出缺口計算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橋水對冠狀疫情的分析
【橋水疫情報告】
橋水基金官方網站最新公佈了關於冠狀病毒流行的研究報告,其稱疫情對全球公司造成的打擊是空前的,損失約20萬億美元,也就是此前該基金創始人達里奧此前宣稱的這是比2008年金融危機還要糟糕的情況。到今年年底,企業的槓桿率可能會達到90年代的水平,並需要重建資產負債表。橋水基金還重點觀察了美國、歐洲、日本遭受打擊的情況,但是根據各國刺激政策和行業敞口的差異,各國受到的衝擊也不同。美國因為企業現金集中在科技巨頭,因此更多的企業將陷入流動性困境。
公司的損失已經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因為公司試圖在全球封閉中生存下來。這次打擊的規模是空前的,橋水估計大約有20萬億美元。部分損失將由營收承擔,部分將由家庭、企業、央行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承擔。橋水基金正在研究各個經濟體和實體經濟的損失規模,企業和經濟體之間在應對這一衝擊的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將推動經濟和市場的變化。
這一衝擊將抹去超過5.5萬億美元的企業利潤和2.9萬億美元的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這可能會導致企業削減約6萬億美元的勞動力和資本支出,並削減1萬億美元的金融支出。即使有這些削減,大量公司仍將面臨巨大的資本需求,總計1.5萬億美元。
儘管這些數字有很多不準確之處,但橋水認為,市場參與者和政策制定者應該把接下來的情況當作一個粗略的基本情況來考慮。
橋水基金首先研究了疫情對全球企業的總體影響,然後仔細研究不同經濟體之間的一些差異。
全球需求將受到重創
當前全球經濟產出下降的嚴重程度和速度是在近代歷史上從未見過的,預計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全球產出將下降近20%,今年的平均增長率可能在-4%左右,甚至更糟。最大的問題是復甦的形式和速度。圖2紅色表示短期的下跌,灰色表示復甦。
利潤大爆炸式損失
收入的下降將對利潤造成巨大的打擊。正如最近失業人數激增所顯示的那樣,企業將竭盡所能削減成本,但它們不會願意或有能力以與收入下降同樣快的速度削減成本。今年全球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利潤損失總額可能在5-6萬億美元左右。第二季度可能是最糟糕的,全球上市非金融企業第二季度的淨利潤接近於零。財政和貨幣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下降。
下游企業大幅削減支出
企業的支出通常與其收入和利潤保持一致,因此,收入和利潤下降將導致支出削減。目前已經看到許多公司宣佈解僱工人,停止股票回購和分紅,並推遲擴張計劃。儘管第二季可能是今年企業支出最糟糕的時期,但下半年企業可能仍會極度保守。因此,很有可能在2020年看到資本支出和金融支出降至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這對利潤和股價的連鎖影響將是巨大的。預計這種情況在美國將尤其嚴重,因為股價的上漲為美國的每股收益提供了極大的提振。
公司負債累累
在利潤大幅下降、現金短缺的情況下,企業將負債累累。到今年年底,企業的槓桿率可能會達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水平。許多公司需要時間來重建它們的資產負債表,至於盈利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到冠狀病毒爆發前的水平,這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使那些負債相對較少的企業,在資本支出、業務擴張和金融支出方面,也可能會比過去幾年更加謹慎。企業越是關注去槓桿化和削減支出,經濟增長率和企業盈利能力就越難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各個經濟體遭受打擊的情況
橋水基金重點觀察了美國、歐洲、日本遭受打擊的情況,每一個經濟體中,損失的收入、下游利潤損失和開支削減都是巨大的,但在打擊規模大小和最終由誰來承擔損失方面將會有重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來自不同經濟體的基礎結構、企業性質以及政策制定者的應對方式,這些都將是導致市場結果差異的關鍵因素。
經濟增長受衝擊的規模因政策反應而不同
圖6顯示了橋水對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產出下降的估算,,這種病毒將在任何地方造成巨大的拖累,包括國內混亂和貿易放緩。然而,積極的關停和有效的遏制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直接影響,隨後會出現更快的復甦,更温和的政策反應可能會導致市場動盪和緩慢的復甦。經濟政策迴應也將是關鍵。
如果政府不介入填補這個缺口,那麼經濟放緩將以自我強化的方式通過收入、信心、資產價格和支出傳導。美國政策制定者似乎正步入避免這種情況的軌道,而其它國家(如歐洲 )面臨的風險要高得多。
行業敞口和潛在成本結構的差異
橋水觀察了上市公司(佔全球收入的近一半)的情況,大多數主要股票市場全年的收益將下降50%左右。所有主要經濟體的利潤水平在第二季度都將降至零或負值。除此之外,各個經濟體的利潤下滑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驅動的:
1. 收入下降的程度;
2. 現有利潤率的水平;
3. 公司削減成本的能力和意願。
儘管全球各地的收入都將受到巨大沖擊,但美國上市公司受到的衝擊將略小一些。
橋水對公司收入和GDP自下而上進行估算。受災最嚴重的公司顯然將是旅行和休閒(受到隔離疫情的直接影響),耐用消費品(主要是汽車,需求已經大幅下降和潛在的供應鏈中斷),傳統投資商品供應商(遭受大規模資本支出下降的可能發生)和資源。與其他經濟體相比,美國收入對這些行業的敞口明顯更小,而對受影響較小的行業(科技和其他週期性消費——主要是服務業)的敞口更大。
總體而言,美國企業的固定成本也較低,相對於其它經濟體這將減弱對美國利潤的影響。推動全球利潤率長期上升的力量在美國尤其強大,美國企業的利潤率普遍高於其它經濟體。此外,美國公司有更靈活的成本結構,因為有更有利於商業的勞動法。如下圖所示,在美國,削減勞動力開支和解僱工人要容易得多。當然,解僱工人只是把損失轉移到家庭部門。
美國仍有更多公司將陷入困境
儘管美國利潤受到的衝擊總體上較小,但美國有更多上市公司將陷入困境。根據的計算,如果不籌集新資本或採取比基本情況更大幅度的開支削減(例如,完全停止發放股息),按銷售額計算,約35%的美國公司(按市值計算的公司為20%)無法承受持續12個月的收入損失20%。
主要原因是,在美國,公司為了抵禦收入衝擊所擁有的緩衝能力,也就是他們的利潤率和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更集中於少數幾家公司(如科技巨頭),而在其他經濟體的分佈則更平均。在美國,按盈利能力計算,前20%的公司將佔今年收入損失的15%左右,但它們佔美國公司所有利潤和可用現金的一半左右。
退一步説,全球損失將在病毒消失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伴隨我們。如何處理和最終分配這些損失,將對全球前景和未來幾年各經濟體之間的差異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