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劑高端疫苗,注射。
Medigen Vaccine (2nd dose) jabbed。
說到做到,我挺國產疫苗,我注國產疫苗。
說到做到,英文俗諺是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意思就是,用嘴巴講沒有用,真的去做才是支持。
前陣子,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國民黨與民眾黨人,譏諷台灣是下一個阿富汗。至多說一句,阿富汗撤軍的教訓,是要自立自強,不要只想靠他人的幫助。
沒錯,自立自強,很好。
有什麼比國產疫苗,更自立自強的?
有什麼比自己注射國產疫苗,更說到做到的?
國民黨對國產生技業的黑,不是一天兩天,早先以前,國民黨就是用這種抹黑的方式,把對全球生化醫學貢獻匪淺,全台灣最接近諾貝爾獎的男人,中研院翁啟惠院長,抹黑成一個無恥的小偷。
管你是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只要不跟他同流合污,他就毀了你。
國民黨用像「宇昌」案一樣的手法,抹黑翁啟惠,指控他「技轉」、「炒股」,翁啟惠前院長蒙受不白之冤,辭去院長,在纏訟多年後,2019年,司法判決翁啟惠無罪,還他清白。
但台灣的生技業被國民黨凌遲、重挫。
生物科技產業到底是怎麼重挫?
浩鼎案發生在2016年,整個產業迅速冷凍、萎縮。
大學生不敢選讀生物科技相關科系、相關科系畢業的人才不敢投入、在海內外相關人才不敢回流台灣、相關實驗室不敢做技術轉移、各個投資案喊停、資本市場投資氣氛降到冰點,生技公司紛紛轉型、收攤。
台灣上櫃生技指數,在2016-2017兩年間,縮水了36%。等於整個資本被連根拔起。
所幸,還有相信台灣的人,還有台灣的科學家沒有放棄,像翁啟惠前院長這樣的大師,沒有放棄。他們更埋首研究,偉大的心靈不受到低級的政治追殺所污染。
今年九月初,翁啟惠前院長,得到號稱為諾爾化學獎前菜的「威爾許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史上第一個獲得這個殊榮的台灣人。
翁啟惠前院長在醣分子領域的研究,與中研院基因體中心馬撤團隊研發的「廣效性流感疫苗」,研發出「單醣化棘蛋白(monoglycosylated spike protein)廣效疫苗」。
如果這個研究能成功,世界上就會有一支不怕病毒株變種的疫苗,管它武汉肺炎病毒株是變種成Alpha、Beta 還是 Omega,全部都不用再怕。
現在這個研究引起全世界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不只威爾許化學獎委員會頒獎給翁前院長的研究,就連下一屆的諾貝爾化學獎,翁前院長都是呼聲很高的人選。
全世界科學界都肯定的大師翁啟惠前院長,全球的疫苗實驗室、藥廠,都高度關注的研究計畫。
全球都肯定,只有中國國民黨不肯定,全球都說好,只有中國國民黨說不好。
才不過幾年前的事,國民黨如何對翁前院長羞辱、嘲笑、抹黑、人格謀殺。
翁前院長自己說,如果沒有2016年浩鼎案對台灣生技產業的重創,這一次武汉肺炎爆發之際,台灣很有可能更早就能研發出優良的疫苗。翁前院長也肯定政府對高端、聯亞的疫苗研發的支持。
翁啟惠前院長在中研院擔任院長任內,鼓勵產學合作,設立生技研究園區,創造從基礎研究連結轉譯醫學的聚落以促進創新發展。甚至於,制定生技條例、修改科技基本法,建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都是翁啟惠院長一手催生而成。
也埋下了日後台灣生技研究能在浩鼎案後,浴火重生的基礎。
台灣能在浩鼎案後的廢墟裡,仍然站起來,研發出國產疫苗,實屬不易。
注射國產疫苗,就是我對所有對台灣不離不棄,堅持為台灣付出的科學家們,最基本的肯定與溫暖。
台灣加油!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產學合作 計 畫 是 什麼 在 創業圓夢 Start-up Hub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創業新SHOW⭐ | 亮點在台灣-先見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預防勝於治療!」相信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往往人們在發現病徵後才做出應對與接受治療,有什麼辦法能及早知道身體的資訊呢?今天創業新秀要介紹給各位的「先見基因科技」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破解每個人身體裡的DNA密碼,提出翻轉基因醫療產業市場趨勢的商業模式,讓我們能做到提早預防與精準治療潛伏在身體內的疾病!
#基因檢測vs一般型健康檢查
基因檢測與健康檢查的不同在於,基因檢測能看出源自於父母的基因排序方式,通常不會有太多改變,除非因為外在環境刺激、飲食及生活習慣等,啟動了基因上不同的表現方式才可能變化,而健康檢查則是顯現近期的身體狀態。
#儲蓄健康靠這招
先見基因科技以「銀行」為概念,讓客戶進行檢測後將檔案建立於基因銀行中,透過每個月的定額存款為自己每年的健康檢查儲蓄「健康幣」,並有利息孳息。銀行每年會提醒客戶到合作的健檢中心透過健康幣進行健康檢查,也透過檢測結果來評估客戶是否需要定期接受特定高風險疾病的檢測,以掌握自身健康狀態並及早預防治療。利用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及微陣列平臺(Microarray)等技術,為亞洲人提供了專屬的基因檢測,大幅提高檢測精準度,檢測項目針對個人基因而包含:用藥與營養補充須知、常見癌症風險評估及老年失智等多項疾病。日前也因應疫情趨勢,推出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基因檢測服務,讓各位及早知道身體資訊,避免曝露在高風險的環境!
#掌握潛力人才與研究
臺灣有許多生技相關領域的學生畢業後即中斷原先的研究,使許多具有潛力的計畫戛然而止,先見基因科技發現這點後,並於103年開始與成大進行產學合作,以技術轉移的方式將成大研發的基因定序技術轉為商業模式並創立公司,延續更多生技相關研究,也為學生們帶來就業機會。
反轉市場區的商業模式與檢測技術的結合,讓先見基因科技榮獲109年度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破殼而出企業』的殊榮!
「透過基因檢測,每個人的生活品質可以更美好。」江淑華期許,基因銀行將翻轉過往醫療觀念,從預防端到治療端,打造完全客製化的精準醫療藍圖,提供民眾完整的守護健康方案。
創業亮點:https://taiwangov.com/fPiuq
#新創圓夢網 #亮點在台灣 #基因檢測 #破殼而出企業獎
產學合作 計 畫 是 什麼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後的仰望與失落】
/
夜深時辰,驟雨初停,空城般的萬華街道,映照著平時不說、此刻格外誠實的內心話。
其實自疫情以來,雖然居家防疫了,我的精神緊繃程度和跌宕卻更甚以往。
倒不是因為對疫情的焦慮,而是曾經作為一個長期被政府和大眾忽視的生醫學徒,看著我們的領域一夕間成了三餐不離的話題。
近日海量的問題私訊,我能夠回答的就一一解釋,需要查證的就埋首苦讀,當中憂喜參半、憤慨亦然。
喜則,那些我們學的、曾被看不起或不感興趣的知識與技術,忽然間大家都想知道了
最基本的,什麼是mRNA/PCR/Ct/R0/抗原抗體,臨床試驗在做什麼、需要和在意的是什麼,生化實驗和醫學檢測在做什麼、科學實證和生物統計上的意義是什麼
真的很好、很好。
面對這種大眾爆量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感到非常興奮與欣慰,一件國家大事敲開了生技議題在公眾話語場域的一席之地,這些原本可能因為太專業或偏門而不在公領域中被討論的詞彙開始漫天飛舞了起來,要我同個概念解釋個幾百次我都津津樂道。
除了疫苗之外,醫材雖然比較不在公領域中被提及,但這圈子裡是如火如荼迸出新討論,技術上與商業上的突圍,醫療結合工程的跨領域合作,這些新知的爆炸性刺激也讓我感到興奮不已。
綜觀過去與各國的產業發展,都是國家有強烈的需求而推進,現在正是最關鍵的時刻,產學合作的鏈接能否深化、規模不大新創能不能落地發芽,建廠運作生產製造能不能成熟,疫苗出品後的規格能不能符合國際標準,都是現在必須睜大眼睛端詳的細節。
憂與憤慨則是,當大眾企足想探頭一窺這些精彩的泛生醫世界、並迫切渴望得到答案時,卻被政客、名嘴、側翼硬生生塞了各種令人作嘔的政治陰謀論回去,隨意的、傲慢的、甚至錯誤的捏造訊息,澆熄了那些純粹的求知,更嚴重的是,造成了更多誤解和築高求證的門檻,不僅無益推進社會,更燃燒許多人的心力,化成一攤成本的灰燼。
令人失落的,每天看著這些不堪入目的東西,竟然高程度來自曾經的奮戰夥伴,其實無意與之為敵,只想就事論事,卻得在建立起對話前先攤出儲值好的台灣價值存摺,否則逆了風就是中共同路人。
其實你們知道嗎,如果為了近利、或為了短時間內能快速上架而捨棄嚴格審查,很可能反而扼殺生技產業:因為如果標準已經被人為降低了,為什麼科學還需要被把關?
這些真的不是什麼政治目的性的追殺,也不是刻意要批評政府作為,就是作為一個公民,有權也有責;就是作為產業鏈裡的一份子,殷切期盼台灣生技業能夠健康且長遠發展。
在國族認同上,我已經政治出櫃到幾乎赤裸,我也都一一解釋過為何我如此思想,但術業有專攻,真的不能凡事以意識形態論事,科學不能被政治箝制,顏色對了才挖數據,那是先射箭再畫靶的行為。
看著過去自己為倡議台灣加入WHA的影片,「健康權不應被政治凌駕」,感到格外諷刺和無奈。
我講的很隱晦也心平靜氣,期盼著、仰望著更好的未來。
/
看著這場雨,像疫情淋遍了台灣,但人們逐漸學會撐起傘。
此刻很適合用這句話作結: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這裡的怒髮衝冠並不是指生氣,而是對國家的抱負無法壓抑。)
產學合作 計 畫 是 什麼 在 教育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產學攜手合作 計畫 #教育部# 產學合作 產學攜合作 計畫 ,希望給孩子一條連結學業與就業的升學道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