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向數位健康產業新藍海 您準備好了嗎?
🌊 數位科技掀起全球新浪潮,嶄新數位健康新世代正在來臨,打破時空界限,重新定義醫療照護模式,塑造「以人為本」的產業生態系。
在國際產業環境更迭快速競爭下,👬企業如何策略聯盟打世界盃🏆 臺灣醫療、生醫、科技、保險業能否打破疆界,創建共榮生態系🤝
⌛️ #資誠《#數位健康大未來》新書出版倒數計時,預告片搶鮮看 👉 youtu.be/xBY2oL5xcXE
🏃🏻♂️ 7/1 數位健康線上直播論壇 熱烈報名中 https://pwc.to/2ADyIMt
👉 若您非資誠會員,請先加入 http://pwc.to/1MRLjLn
⊙+Line http://bit.ly/2rDqrC3
⊙+IG 搜尋 pwc_tw
⊙+Telegram https://t.me/PwC_Taiwan
產業疆界定義 在 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味甜蜜蜜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台灣可以成為新的世界典範 / Taiwan could set a new norm for cocoa industry
「我們在產業界是革命者、創造者,#目標是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不是掠奪。這又相對地體現出台灣的價值:#這裡是一個可可革命的實驗場域_可以造成很有力的典範轉移,以後有機會成為全球巧克力發展的模型。」在屏東 34 度的驕陽下, 福灣巧克力 Fu Wan Chocolate 的創辦人許華仁先生為我們親自介紹福灣的可可園,與可可果破殼取豆、發酵、曬豆、烘豆、研磨等一路到製成巧克力的一系列過程。
在巴黎,除了在甜點廚房裡天天都會用到之外,巧克力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所有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產品都唾手可得,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巧克大大展(Salon du Chocolat)更是去到不想再去。然而,在一個人人說起巧克力都頭頭是道、宛如永恆戀人的國家裡,真正看過巧克力生長環境、看過可可樹開花、長出可可果的人屈指可數;知道可可農如何種植、收割、可可如何從色澤鮮艷的果實變成濃稠褐黑的巧克力的人,也極為少數。我還記得去年採訪 Maxime Frédéric 主廚,看見他辦公室裡貼著他和同事一起去拜訪巧克力產區的照片,心裡想著:「哇,不管這是在非洲還是中南美洲,都實在太遙遠了,不知道人生裡是否真有機會去一趟?」當時的我完全忘了 #自己的家鄉就種有可可,還擁有世界極為少數能 #從可可樹到巧克力(tree to bar),都在當地完成的品牌。
站在福灣的巧克力農莊裡,看著技工快速用手從剖開的可可果莢中取出可可豆,看到剪成小片的芭蕉葉、發酵室內排列整齊的發酵桶、曬豆室裡躺著大批做日光浴的豆子、溫控室裡藏著陳年的可可豆,鼻腔裡縈繞著溫暖甜蜜的發酵香氣,再想起可可從南美洲發源,經過千百年的旅行來到台灣,現在甚至的福灣發酵室內牆上,有個小小的神壇供奉著可可果實,除了讓人莞爾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展現,更感嘆這「眾神的食物」果然能超越時空、疆界與文化,征服全世界的味蕾。不過可可樹可以移植異地,歷史卻不需重複中南美洲與非洲可可產業發展的悲慘。
比任何人都有感於可可產業過去的血汗故事,華仁堅定自己要創造一個 #讓可可農也能和歐洲紅酒莊主一樣的有尊嚴的工作環境,「福灣以良好的價格向可可農收購果實、目前也幾乎是來者不拒地收豆,讓可可農有信心繼續種下去。」再加上 #台灣農民與加工業者幾乎傲視全球的高知識水準,「甚至農改場不教,農民們也會知道要用哪一種肥料、哪一種植株、土質如何調整。台灣的後端製作者從小飲食文化多元、對風味掌握度高,很敢嚐新」,這是台灣巧克力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中在國際比賽傲視群雄、甚至掠了可可來源國和傳統產地鋒芒之故。
可可的製程中每一步都極度勞力密集,台灣可可的產量少,更用高科技與技術小批量生產,控制發酵過程中的各種變因,也因此價格極為昂貴,無法和傳統歐美大廠商生產的精品巧克力相比,更不用提一般商業巧克力。「#台灣巧克力最大的劣勢就是成本高,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需要走『創造價值』這條路」,#以加值的方式向後端溝通、而非向前掠奪。ICA( 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世界巧克力大賽)大獎的認可,讓華仁更有信心能和消費者溝通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的價值。他非常肯定屏東縣政府爭取 ICA 來台辦理亞太區比賽,讓消費者重視可可產業、業者也有表現的舞台,但他更期許將來台灣能建立自己的系統、分類與有份量的比賽,在世界巧克力產業建立自己的話語權。
上回訪問 九日風主廚 Danny,談到「#台灣人熟悉的台灣味不見得也能有國際認同」的挑戰,華仁從另外一個角度積極且自信地回應:「就像我們去法國、義大利、南美洲吃東西,也不見得能吃得懂他們的料理,這是很自然的。料理本來就跟人的生活飲食文化、成長經驗有絕對的關連」。先定好目標,「看目標是為了讓消費者感到新奇、有趣,認識這個地方,還是要讓他/她感動、跟這個風味有記憶聯結,不同的目標可以可以做不同的事。假如我找到炭焙烏龍茶是法國人有記憶連結的風味,那我可以用炭焙烏龍茶為基底,做出讓他們感動的東西,這就是主廚必須要做的功課。」
當天下午,我們品嚐了十餘種由台灣可可做成的巧克力,除去各種有著豐富台灣印象的調味如柴燒黑糖、天皇咖啡、鹽花白胡椒、馬告、玫瑰荔枝、櫻花蝦等等不談,從 70% 台灣一號屏東、70% 台灣八號、70% 台灣九號、53% 台灣十號等原味巧克力濃郁、卻姿態各異的焦糖、堅果、牛奶、葡萄乾、果香等不同的向度中,我們品嚐到的不僅是這塊土地的淳厚、善良、豐富,還有自信。華仁說他把福灣正在做的事定義為「當代」:「我不是印象派、也不是野獸派;#我也不是台味或是亞洲味_而是當代。所以我可以很勇敢、很自信的說,經由這個土地文化孕育出來的文化和養分,我做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是的,有那麼一天,我們會不需要苦苦掙扎於「定義」什麼是台灣味,只要能夠自信地做自己樂在其中的事,就能呈現這塊土地給我們的滋養,不僅能說「#我的甜點_我的巧克力說明我是誰」,還能更進一步,為世界帶來新的價值。
🔖 延伸閱讀:
Ying的台味甜蜜蜜 系列:https://tinyurl.com/ybbk9ymm
受到可可之神眷顧的台灣——來自屏東的福灣巧克力 Fu Wan Chocolate 勇奪世界冠軍:https://tinyurl.com/y9gqa8j8
「不設限 巧克力」專題:https://tinyurl.com/ydfwqqvh
前進巴黎、回歸初心-畬室主廚鄭畬軒的無盡修煉之旅(上):https://tinyurl.com/sr65479
2019 年巴黎巧克力大展:https://tinyurl.com/y63fo3u4
👉🏻👉🏻 更多台灣參訪相關影音,記得來 Instagram 找我玩:https://tinyurl.com/y3bsa73z
產業疆界定義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英國封城日記 _孩子語言教育思考
#語言教學要教育孩子的是思維模式和眼界
現在的封城算是半解禁路線,天氣好路上的行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出門遛狗遛小孩或者運動,上週開始公園都是人,我們家樓下的Tesco還在走進去的黃金位置排著一疊的烤肉架。看來英國防疫目前到現在就是大家主動保持兩公尺距離然後進出公共場合會帶口罩或手套,我們到家樓下的河畔走走,也因為要放電給娜娜買了一台滑板車。
我則是一如往常的忙,平均三四天才上一次臉書,都泡在電腦前面不是寫論文就是找工作或是跟獵頭面試,今天跟一個維吾爾族的七級獵頭面試,他對我從台灣當老師到英國沒有其他產業經驗直接創業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並且說我的履歷歷程的確是很特殊,我回答人就是需要理解自己的強項和短處,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我的強項就是跨領域跨學科,屬於通才型而且勇敢不怕做決策也不怕砍掉重練。缺點除了在教育界以外沒有在其他產業或其他公司工作過,沒有當過員工,只有當過老闆,在大型企業組織結構嚴謹的傳統公司恐怕業主也會擔心我在組織內或團體內的表現。
再來他聽著我說我對於一個『家庭經營』的概念,疫情的衝擊下我做了多少的危機處理,以及重新分配適合夫妻個性的分工以及理財賺錢育兒教育角色分配,以及我對於自己創立的公司後續發展和交代,他認為我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能屈能伸不卑不亢,馬上幫我推薦適合的職位。
從一開始看到一長串的外文名字來信邀約,到英文面試一半忽然冒出一句問我可否用中文回答,然後我就被她的中文嚇到,後來上網查了才發現她是西方臉孔的新疆姑娘,真的是跨國流動的獵頭人才。
這幾天也在思考培養娜娜的問題,我也評估過自己對英國的認同程度,並不會特別喜歡英國腔,不覺得有什麼應該是正統,正統這個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正統就有不正統。誰來定義正統?就像血統純正也就有不純正,誰來定義血統?這概念我有點難以接受,畢竟我是一個世界一家的地球村支持者,自己走過60國家,大學主修教育,輔系英文,學語言學以及大三大四同時修了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的我來說,老師常常耳提面命,學的是法國的法語但也要知道瑞士法語的用語,雖然學的是西班牙的西班牙語,但是也要知道阿根廷的用語和墨西哥的用語,不覺得什麼語言該有優勢什麼不該。
還記得以前當小學老師的時候,因為班上常常會嘲笑陸籍或外籍新住民的中文或講話腔調,後來我花了很多心思在教孩子兩岸用語對照,並且買了一個世界地圖還把教室手繪佈置成地球村,讓孩子們打開眼界,不用固有的疆界來限制自己的心靈,心胸越開闊就能包容越多文化。
至於英文,我的高中啟蒙老師就是來澎湖定居的加州人所以早期我是特別美腔的人,到了英國唸文科博士這幾年系上什麼腔調的教授都有,後來就變成了一個很沒有口音的腔調。我對於娜娜的未來,不會覺得她一定會在英國發展,加上我爸媽用台灣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出了我,我還是有能力在英國自己白手起家創業,跟我一樣馬公高中畢業的妹妹現在也在美國當物理教授,許多英國長大的英國人不見得有一樣的知識技能在英國創業。
在教育現場十多年教學的我,認為要教育孩子是思維模式和眼界,希望培養的是沒有地理侷限的孩子,也不需要她一定要認同什麼,她會自己找到自己的認同,血液中的流浪DNA也許會把娜娜帶到意想不到的地方。
#永遠跟著我的教師魂
#英國小學招聘老師部門一直來招聘我
#當媽媽只看自己的孩子當老師看的是全班的孩子
#當老闆後看的是大局和長遠
#不知道未來會怎麼帶領我好想知道自己在職場上的模樣
圖:奶爸最近都玄彬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