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新冠疫苗陸續取得,由於數量仍然嚴重不足,大家都在問何時才輪到自己施打, #疫苗施打公平性 的問題於焉產生。
最早發生的小禾馨、好心肝特權偷打疫苗事件,雖然引爆眾怒,但也凸顯出人性為了求生,難以用行政命令予以限制。
為了避免疫苗開封後 #殘劑 的浪費,6月25日起開放18歲以上成人候補接種,但實際優先接種對象各縣市規定不同,莫衷一是,不但造成欲排隊候補者身心的煎熬,更有可能為特權插隊開了一扇門,這難道符合 #同島一命 ?
行政院長宣布自7月起疫苗優先施打對象,將列入各類具有高接觸感染風險的人員,例如傳統市場合法攤販及賣場、超商等商場收銀人員等入列。自此,原來以年齡為主要分類的優先順序,就逐漸轉為以行業別來排序。這樣會產生幾個問題:首先,每個人都希望快點接種疫苗以回復正常工作或生活,各行各業也都會主張自己屬於高接觸風險工作而爭取優先施打,此時該如何擇定才算公平?還是會吵的孩子有糖吃?怎麼認定都會有 #相對剝奪感。此外,#用年齡做區隔,簡單明瞭,憑身分證就能解決特權偷打的問題,若用行業別來認定,各種走後門賣人情的”偷打”狀況一定會比先前好心肝的案例更嚴重。
愛護子民的父母官啊!你是要違反人性跟人民斤斤計較誰偷打了,還是要趕緊使出洪荒之力取得充足的疫苗,然後快速逐步放寬施打年齡限制,讓每個人都不用擔心打不到疫苗?你是要感謝並協助民間採購國外疫苗幫助政府抗疫,還是要顧面子,設置各種障礙,阻擋各界採購,只為證明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買到疫苗?
台灣的疫苗問題真的是「既患寡,又患不均」。如何解決,繫乎執政者一念之間,請以蒼生為念!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70的網紅侯友宜 houyu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被 #新加坡 總理 #李顯龍 稱讚為「未來公共住房的典範」的「#海軍部村落」(Kampung Admiralty),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領銜,七個政府部門和機構共同參與打造,出發點就是為了年長者打造一個宜居安全的生活空間。新加坡正在面臨的高齡化社會,而這個村落又不能被簡單視為高齡社區,因此必須在這...
用年齡做區隔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曾被 #新加坡 總理 #李顯龍 稱讚為「未來公共住房的典範」的「#海軍部村落」(Kampung Admiralty),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領銜,七個政府部門和機構共同參與打造,出發點就是為了年長者打造一個宜居安全的生活空間。新加坡正在面臨的高齡化社會,而這個村落又不能被簡單視為高齡社區,因此必須在這裡整合 #醫療、#住宅、#購物、#餐廳、#活動中心、#公托等功能,同時利用植物綠化環境,兼顧 #環保 與 #空間利用,目的是讓各階層、各年齡人群真正融合,而不是區隔。
這一趟希望透過觀摩榮獲2018 WAF世界建築獎的的海軍部村,學習他們的營運模式及建築設計,汲取長照醫療政策經驗,將做為在 #新北三重 #碧華國中 舊校址推動「#銀新未來城」的參考模式。當然,侯市長認為,團隊仍可以加入我們台灣的元素,並在 #運動空間 及 #醫學中心 上再升級,完整落實「#醫動養」政策,讓長輩們都能享受在地好生活。
#以人為本 #安居樂業 #國際厚友誼 #4ourNewTaipei #新北友好市
-趕快來跟侯市長做朋友吧!-
☑️LINE@ https://page.line.me/youyi/timeline/
☑️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ouyuih/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ou.yuih/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g-NnqKBtWM/hqdefault.jpg)
用年齡做區隔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動映画製造所 – 動畫聯展
專訪: 野口(策展人)、周予婷(助理策展人)
談論影像與影像共存,面對資訊影像洪流,如何能分辨影像背後所隱藏的含義,冷靜不被吞噬,又該以何樣的態度看待這個我們身處的圖像爆炸時代。
動畫影像的獨特性
近年影像的發展與樣貌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變化了許多,同時不單只是創作的手法或是技術的提升,也間接影響著觀著的閱讀模式與習性。
影像比起過去更為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過去能夠接收影像的媒體從電視到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觀者(現在的我們)更習慣動態影像傳遞與訊息的接收,再加上網路的普及,每分每秒都以倍速產生文字、聲音或是圖像訊息,所追求的視覺刺激強度已與以往不同,這些龐大的資訊不論是直接或是間接都在無形中的傳遞給我們,影像對於人們來說已經不再陌生,不單單是熟悉反而過度充斥,隨著我們對於這些影像的麻痺,加上畫素的提升已看不慣低畫質的品質,觀看習慣的改變使得創作者在創作時在速度、節奏上以及內容複雜度為觀者放入更多考量。
視覺習慣並非以單向線性的方式面對給觀眾或是創作者,而是雙向互動的形式,彼此交錯影響。創作者本身置身於環境之中,兼具觀看與被觀看的身分生活著,差異只在創作者觀看影像時會有著更多的敏感度。因此創作者選擇動畫作為一種用來表達自己的敘事形式,不單是因為動畫的特性能建構出高自由度的動態畫面,劇情也能隨心所與的發展,其特別之處在於,作品的呈現與創作者的經歷環環扣者,綜合過去的體驗、生活喜好及細節觀察,作品會伴隨著創作者經歷的不同而有著幾乎無法複製的面貌,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動畫不像是攝影或是電影能給我們真實又直接的感受,卻依然能夠勾起我們的生活經驗而引起共鳴,動畫利用氛圍的處理,營造出實際拍攝無法達到的效果,讓作品在視覺上有著更強烈的震撼力與刺激感。
這樣層層的關係,動畫可視為一個綜合不同美學的集合體來討論,平面的角度會導出繪畫或是攝影來做比較,若是接成連續影像並組合配音,則會和電影、錄像作品來討論,其高度的實驗特質使得動畫可以被觀看的面相很多,很自由卻也因為可以操作的太多,是一門很考驗創作者的美學及敘事能力的創作方式。
簡單來說動畫就好比夢境,創作者即為做夢者也是操夢者,透過獨特的手法和敘事方式,觀者似乎面對著作品就能窺看作者內心的故事與經歷,然而,人人都能作夢也能動畫,一件好的作品又該如何去定義。
媒介普及,展示放映形式的改變
生活中同時身兼創作者與觀者的多重身份並不稀有,作為本次策展人的我也不一例外,過去對於影像、動畫、電影關注著,同時也思考著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性或是影響力。以我為例,小的時候,當時並非智慧型手機盛行的時代,對於觸碰到螢幕的想法是連想都沒有想過,綠色螢幕的翻蓋是按鍵手機是那時最前端的流行,電視稍有價位但也已經算是很普及,而家裡的人也熱愛電影,那時的我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做完作業用卡帶看卡通,也會在課本書角化手翻動畫,這些就是我最初理解對動畫的樣貌,很貼近生活並且很容易接觸,所以對於動起來的圖像並不覺得稀奇。
大家或多或少有類似的經驗及回憶,動畫以各種姿態出現在身邊,尤其是近幾年也更為顯著,路上也隨處可見動態大螢幕,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出現,擁有這些產品的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簡而言之,對影像熟悉度提升的原因是因為放映媒介的普及,而這樣生活化的放映特性拉近了我們和影像的距離,進階影響到展示的放映形式,單純播映的方式也成了最底線的呈現裝置條件之一,而伴隨著科技技術改變VR、AR、MR的出現,觀看時身體不再再是靜止,除了思考是不是在未來裡動畫的面貌也會有所不同? 動畫展覽本身的是否也有形式上的再挑戰?值得思考的除了再現的手法或是文件事的展覽是否也有其他可能,不單影片的放映,其製作過程的手稿、分鏡,動畫在創作時的能量是否在展覽裡也能呈現更直覺的被帶出。
最後要談談,扣著創作者和觀眾的角色——展覽,前面提到過去和現在的科技變化到視覺習慣上的改變,並影響到創作的作品表現,由此了解展覽可以談論的動畫主題面向廣泛。以美學為出發做討論,動畫的繪畫性討論、作為實驗的性質存在討論,或是動畫還有哪些不單就畫面可能,延伸到其外部裝置放映、到整個展出展覽的發展性;又或者通過展覽,使得觀眾有更進步的對動畫的認識,並且讓創作者獲得更多交流,甚至促進各個不同學校的動畫系所能有更密切的交集。
由此理解展覽在觀眾及創作者間作為橋樑亦可觸發到的影響有多少,不過將前面所提及的都放進主題討論方向會過於龐大,況且展覽本身每一個環節都該被仔細安排過,為了使其夠完整,需要花上一段或是好幾次分批的抽絲剝繭才能逐一去探討。也因此,今年的展覽不局限於單一方向的主題,透過展出多元類型的作品,以及展出珍貴的手稿,展場另外安排一區可以讓觀眾互動的區域,讓大家可以動手畫,能更貼近作者製作時的歷程。
此外本展直接取用主辦單位「動映画製造所」作為展覽名稱,「動映画製造所」本身即為產出影像場所的意思,很純粹不迂迴,「動」是取用「動畫」一詞,「映画」則是日本漢字為「電影」的意思,將動畫與電影兩個詞彙組合在一起,創造一個並非絕對的詞,也是因為動畫在近年來的改變,沿用原有最早的連續影像切片定義下,依然能將動畫、電影、動態影像、錄像藝術等等區隔開,然而現今的分界已不再清晰,「動映画」也是伴著這些分項微妙的模糊關係而誕生,並且與展覽的主題也存在著相互呼應的關係。
此次動畫聯展作為往後展覽的序幕!希望大家能帶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來參觀這次的展覽,我們也在未來裡繼續討論動畫各方面像的可能!(文:野口)
策展單位: 動映画製造所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xt7YDrupu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