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456
大笪地
聞九龍旺角設置的行人專用區會取銷啦。記起那年代,油麻地榕樹頭及那截廟街便是「九龍大笪地」,人称為:平民夜總會。這種黃昏至夜間的老百姓戶外活動,由來已久了。中國各地方城鎮鄉村都有。北京大首都有「天橋」,十分聞名。
廟街大笪地重點戲有:賣武。賣武,其實包括了賣跌打藥,補藥,壯陽藥。舊時的賣武,無論拳腳、棍棒、刀鎗都真功夫來。看得街坊眾口定目呆。後來,加了雜耍,亦是一流功夫。加入了「魔術式手法」很多技巧,如空手截石,都是手快過眼的魔術!其次便是講故(講古),講故事乃一門高深技術,包含了:群眾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修辭學、倫理學等等。那位講故佬,由開檔至收檔、能掌握了圍看的人群心理,無論路过者,專誠來者,皆被他的聲線、肢體語言,說話內容吸引著。他所講的。不過是家喻戶曉的坊間故事,如《三國,水滸、西遊》等。有時講下:包公、施公、彭公案,暗示下社會之不公,說到關口,一定停下來,先做一輪買賣,賣涼果、跌打丸、補身丸都有。賣關子是吊眾人胃口、買左一毫幾仙,講故佬才再講,這是他手法揾食。章回小說,在回目尾便有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同一道理。大笪地講故,出了個方榮老先生、受聘入了麗的呼聲播音台講民間小說,很受歡迎。現在, 廟街大笪地講故式娛樂,沒落了。
另一類民間娛樂是歌舞,今日「大媽」在旺角載報載舞引來反感。當年,亦有妙齡少女穿得惹火,隨新潮音樂起舞,很少街坊反對的。同年齡有關?同政治取向有關?西曲之外,當然有廣府人喜愛之粵曲。陣容鼎盛呀!很多音樂師傅都來。唱家班不乏潛龍伏虎。聽聞,油麻地一地竟有幾十班呀。現在,九龍郵政總局鄰巷,仍有帳幕,晚晚有人唱粵曲的。旺角今天似乎沒有此類表演了。
街頭賣藝,必有雜耍。廟街的小型,有些個人演出有些國體演出。成龍、洪金寶、元彪等都是學舞台北派演出的,好些雜技晚晚看,都鼓掌呀
重有,賣髮乳的「大儍」,表演用髮蠟、髮乳梳「大裝」(貓王裝),吸引好多人看的。
香港區港澳碼頭也有大笪地,食檔多(好味?)還有平民做西褲、恤衫、西裝,生意好好。
港九大笪地「主菜」乃係「照田雞」,即是看相、算命同測字。有幾十街邊檔之多。這班師傅都是「心理醫生」。鑑貌辨色,知道來客七成心理。很多是「大陸下來之江相派」老江湖。我圍觀是想學習「咀頭,、應变、捉心理」真是偷到師的。一直不相信有所謂「命、運、風水」,卻相信:有之於內,形之於外,偷師者,「偷」老師傅之機靈及觸角靈敏而已!
田雞由來 在 國發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光復檔案展 為什麼光復初期禁捕青蛙》
各位朋友都知道,青蛙的暱稱之一是「田雞」,是不少餐館會使用的食材。但光復時期臺灣曾禁捕青蛙,考考大家是否知道是為了什麼原因?
原來,當時台灣糧荒嚴重,即使糧食主管部門鼓勵增產,但因為肥料、水利、品種等問題,未能充分改善,達到增產目的。民國38年,台灣省政府農林處回覆嘉義市政府的簡復表載明 ,嘉市政認為青蛙與白鷺鷥都能捕食害蟲,禁捕青蛙與白鷺鷥卵將對增產糧食有利,為此,省政府也修改相關法令,這也成為後來禁補青蛙的由來。
除了這件比較特別的事情外,事實上隨著光復之後臺灣的重要性日趨重要,人口日增,糧食增產成為當時施政的首要,民國38年所列的增產辦法包括廉價供應肥料、降低生產成本;穩定糧價、收購餘糧;加強耕作技術指導、提高產量,以及興修各項水利設施,擴大灌溉面積等。
檔案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想知道更多台灣光復時期的檔案小故事,請上「1025台灣光復檔案展」官網(http://atc.archives.gov.tw/retrocession/home.html)
#臺灣 #光復 #臺灣光復檔案展 #台灣曾經有糧荒 #糧食增產 #禁捕青蛙 #捕食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