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登陸大林蒲:未曾發生的歷史與不存在的光復】
今天是駐台日軍依據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一般命令第一號》向同盟國正式受降的75週年。同日,中華民國代表盟軍,開始對台灣進行軍事統治。
然而你知道嗎? 只要美國總統羅斯福與參謀本部稍微轉念,盟軍軍事佔領台灣的日期就會遠遠提前,佔領台灣的會是美軍而非戰力低下的中國軍。然而,不論哪種歷史,都不存在「#光復」,僅有美軍佔領、與中國軍佔領兩種結局。
美軍登陸台灣的計畫,稱為 #堤道作戰(Operation Causeway)。
#未曾發生的歷史
在另一個時空中的1945年2月15日,雖是甲申年的大年初三,但卻沒有年節的氣氛。
從正月一日開始,全島各處均籠罩在斯普魯恩斯率領的美軍第五艦隊空襲下,美軍登陸的傳言甚囂塵上,許多在地台灣人都已經離開城市,到鄉村避難。
當日拂曉,金凱德上將率領的第七艦隊龐大船團,出現在高雄西南外海,第三兩棲軍下轄的兩個師開始從登陸艦,換上LCT登陸艇,頂著不強的東北風開始集結。
在日出之前,奧登多夫少將率領的火砲支援群,包含從珍珠港打撈修復的馬里蘭號、西維吉尼亞號等幾艘舊戰艦,以14吋與16吋巨炮猛轟紅毛港、大林蒲、鳳鼻頭海岸線,高雄沿海的軍用與基礎設施在被連續空襲三天後,也都遭到艦砲砲擊,州廳、市政府、高雄港站、港口倉庫...幾乎都體無完膚。
拂曉,美軍一個登陸營在小琉球上陸,消滅了小股日本守軍,並破壞島上的無線電台。
在海軍重砲狂轟4小時後,海軍陸戰隊的兩個師在早上10點以前在鳳鼻頭沙灘搶灘,遇到的抵抗相對輕微,若遇到日軍的機槍與迫砲陣地,美軍立刻呼叫俯衝轟炸機或艦炮攻擊,大林蒲或鳳鼻頭聚落因有日軍進駐,許多樓房都遭受波及,被炸成一堆瓦礫。
當天下午,美軍前鋒已經穿過大片蔗田,往內陸推進了5公里,但在小港機場外圍受到日軍有組織的逆襲,在海軍岸轟的支援下,日軍部隊很快被消滅退回鳳山丘陵一帶。登陸的下午,第十軍指揮官巴克納中將指揮部也在大林蒲開設,灘頭陣地已經建設完畢,以接受重型車輛和大量物資,在戰車火力支援下,往鳳山進軍,進而奪取高雄港市的道路已經被打開了。
日軍從空中嘗試發動反攻,從北方飛來的100多架飛機從北面飛來攻擊美軍灘頭陣地和艦隻,但幾乎都被美軍艦載航空隊消滅,然而,仍有一架神風特攻隊飛機撞上下錨的美軍補給艦,引發大爆炸,造成灘頭作業一度混亂。
一天下來,美軍損失不重,在高雄到屏東沿海都建立了穩固的灘頭堡,入夜後,高雄市區一片黑暗,僅有苓雅寮與左營軍港的油槽熊熊燃燒,和前鎮河沿線零星交火的閃光,點亮夜空。日軍殘部已退入城鎮與丘陵地帶的陣地工事,準備伏擊美軍,真正的苦戰還沒開始......
以上的戰鬥場面,均在史實中確實發生過,只是地點不在高雄,不在台灣,而在雷伊泰、硫磺島、沖繩。
#被創造的光復假象
在這個世界中,由於1944年中,麥克阿瑟堅持登陸菲律賓,再加上原本較屬意進攻台灣的海軍缺乏攻擊台灣的足夠後勤兵力,因而美軍在攻佔呂宋後,海軍在1944年底將目標改為硫磺島與沖繩,作為對日總攻擊的據點,也讓台灣逃過一劫。
1945年4月1日,美軍登陸沖繩,到了1945年6月23日,日軍組織性抵抗完全終止為止,造成美軍2.2萬人陣亡,日本軍民死亡則超過20萬人。戰役終止那天,至今仍是當地每年紀念的「慰靈日」。
而後,美軍開始軍事統治沖繩,在1951年結束佔領日本之後,仍持續到1972年才將主權交還日本人手中。
但等等,號稱光復台灣的盟軍代表中國軍,拖了差不多半世紀,遲遲沒有把主權交給台灣人啊!
台灣雖然沒有遭受這麼慘烈的戰役,但在1944年10月12日、1945年1月15日的高雄大空襲中,港市仍遭受嚴重破壞,死傷超過4000人,為全台最慘烈城市,港內沈船甚至到戰後近十年才全部清除。而台北、台南、岡山、屏東、澎湖、嘉義、新竹、花蓮......等地,在戰爭中也遭受反覆襲擊。
諷刺的是,中華民國佔領台灣後,隨即發生屠殺、戒嚴、中國政府敗退來台等事件,死於中國人手中的,比二戰轟炸還多。一直到50年後實施民主化,主權才回到台灣人民手上。在這漫長的中國佔領期間,「盟軍接受日本投降」的10月25日一直被錯誤稱為「#中國光復台灣之日」,紀念至今。
另一件諷刺的事是,一路從旗津延伸到高屏溪口的鳳鼻頭海灘,在史實中並未受戰火波及,卻被工業發展所消滅,而大林蒲也即將遷村。迄今,高雄還是台灣最重要的商港與軍港,也是最有價值的軍事目標,然而,台灣沿海由於高度開發和水泥化,已經沒有多少完整灘頭適合大規模登陸,兩棲進攻更加困難了......
唯一值得高興的是,百年來,台灣人終於能決定自己的政府,將主權握在2300萬人手中。比起被捏造出來的「中國光復台灣」神話,台灣這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才是我們所需守護的一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8的網紅紫微斗數范振木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燒炭命例解析】 內容: 燒炭命例甲申年大事 #紫微斗數教學 #逸雲閣星相研究所 #紫微科技網站中心 ►紫微斗數講師范振木 手機:0909-331395 ►紫微斗數講師黃素芳 手機:0909-114513 ►教室電話: 02-85211998 / 02-25816490 ►LINE ID:852...
甲申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鄭和家世 | 知史現場 之 寶船揚帆
《明史·宦官傳》對於鄭和的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從其他史料才知道他本姓馬,名三保,父親名叫馬哈只。永樂年間,禮部尚書李至剛為他父親所寫的《故馬公墓誌銘》,提供了更多信息:鄭和一家居於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父親叫馬哈只,「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母親姓溫,而祖父也叫馬哈只,祖母也姓溫。為什麼父親祖父同名?那是因為哈只是阿拉伯語Hajj的音譯,是對去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的尊稱。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麥加,因此而得名。墓志銘中也提及鄭和是次子,有一名兄長名叫文銘。李至剛曾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修,朝夕在永樂皇帝左右,被視為親信,和當時的內官監太監鄭和關係密切。因此,他的記述可信度極高。
另外有一位袁姓相士,也是明成祖的親信,後來寫了一本《古今識鑒》,對鄭和的樣貌有所描述:「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看來鄭和酷似其父「魁岸奇偉」。這樣的長相,與他們的家世頗有關係。史家根據馬哈只的墓志銘、《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等進行考證,結論是:鄭和家世顯赫,是元朝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l-Bukhari, 1211-1279)的六世孫。那麼,賽典赤何許人也?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Shams al-Din),一名烏馬爾(Omar),回回人,別庵伯爾(Paighambar)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這裡所說的「回回人」,指的是13世紀初蒙古西征期間,那些被遷徙到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以及基督徒和猶太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構成部分。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是居於中亞布哈拉(Bukhara,在今天烏茲別克境內)的貴族,擁有波斯血統,而且據說是穆罕默德第27世孫(另一說31世孫)。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他來中土後成為元朝大官,忽必烈時出任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輔佐行省丞相,負責開發雲南的農業、水利和交通,以及發展文教。他既透過興建孔廟佛寺推廣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漢文化,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帶入雲南。他死後被追封為咸陽王。
在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意為「尊貴的聖裔」,贍思丁意為「信仰的太陽」,烏馬爾意為「長壽」,別庵伯爾意為領袖,「別庵伯爾之裔」專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穆罕默德也譯作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等,因此鄭和原本姓馬,表示他的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後裔。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鄭和被明成祖「賜姓鄭」,為什麼不是「賜姓朱」?這個「鄭」的由來,據說與鄭村壩戰役有關。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變,最後奪取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萬前往北平討伐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襲大寧,意在合併寧王朱權的兵馬,擴充實力。代替老將耿炳文出任總指揮的李景隆,乘虛圍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師,在北平東面二十里的鄭村壩,大敗李景隆。朱棣為了嘉獎在鄭村壩戰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監,「賜姓鄭」,又提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沒有特別含義。
附錄:《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咸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甲申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鄭和家世 | 知史現場 之 寶船揚帆
《明史·宦官傳》對於鄭和的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從其他史料才知道他本姓馬,名三保,父親名叫馬哈只。永樂年間,禮部尚書李至剛為他父親所寫的《故馬公墓誌銘》,提供了更多信息:鄭和一家居於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父親叫馬哈只,「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母親姓溫,而祖父也叫馬哈只,祖母也姓溫。為什麼父親祖父同名?那是因為哈只是阿拉伯語Hajj的音譯,是對去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的尊稱。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麥加,因此而得名。墓志銘中也提及鄭和是次子,有一名兄長名叫文銘。李至剛曾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修,朝夕在永樂皇帝左右,被視為親信,和當時的內官監太監鄭和關係密切。因此,他的記述可信度極高。
另外有一位袁姓相士,也是明成祖的親信,後來寫了一本《古今識鑒》,對鄭和的樣貌有所描述:「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看來鄭和酷似其父「魁岸奇偉」。這樣的長相,與他們的家世頗有關係。史家根據馬哈只的墓志銘、《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等進行考證,結論是:鄭和家世顯赫,是元朝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l-Bukhari, 1211-1279)的六世孫。那麼,賽典赤何許人也?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Shams al-Din),一名烏馬爾(Omar),回回人,別庵伯爾(Paighambar)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這裡所說的「回回人」,指的是13世紀初蒙古西征期間,那些被遷徙到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以及基督徒和猶太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構成部分。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是居於中亞布哈拉(Bukhara,在今天烏茲別克境內)的貴族,擁有波斯血統,而且據說是穆罕默德第27世孫(另一說31世孫)。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他來中土後成為元朝大官,忽必烈時出任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輔佐行省丞相,負責開發雲南的農業、水利和交通,以及發展文教。他既透過興建孔廟佛寺推廣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漢文化,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帶入雲南。他死後被追封為咸陽王。
在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意為「尊貴的聖裔」,贍思丁意為「信仰的太陽」,烏馬爾意為「長壽」,別庵伯爾意為領袖,「別庵伯爾之裔」專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穆罕默德也譯作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等,因此鄭和原本姓馬,表示他的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後裔。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鄭和被明成祖「賜姓鄭」,為什麼不是「賜姓朱」?這個「鄭」的由來,據說與鄭村壩戰役有關。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變,最後奪取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萬前往北平討伐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襲大寧,意在合併寧王朱權的兵馬,擴充實力。代替老將耿炳文出任總指揮的李景隆,乘虛圍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師,在北平東面二十里的鄭村壩,大敗李景隆。朱棣為了嘉獎在鄭村壩戰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監,「賜姓鄭」,又提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沒有特別含義。
附錄:《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咸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甲申年 在 紫微斗數范振木老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燒炭命例解析】
內容: 燒炭命例甲申年大事
#紫微斗數教學
#逸雲閣星相研究所
#紫微科技網站中心
►紫微斗數講師范振木 手機:0909-331395
►紫微斗數講師黃素芳 手機:0909-114513
►教室電話: 02-85211998 / 02-25816490
►LINE ID:85211998
►WECHAT ID: susan85211998
想知道更多紫微斗數相關資訊請點以下網址
►網站: http://www.fjm.tw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fan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rjqpiu3cy0/hqdefault.jpg)
甲申年 在 公曆和農曆日期對照(公元前722年—公元2200年) 的推薦與評價
庚子年十二月大(己丑) · 辛丑年正月小(庚寅) · 1 · 2 · 3 · 4 · 5 · 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