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的台語你會怎麼說呢?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每個人對於語言的使用都留下線索,揭露了自己的成長背景與所屬社群。
這篇來自【every little d】上轉載自《地味手帖NO.00:流動生活─實現二地居住、自創工作的新可能》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台灣不同區域的台語當中對於相同食物有不同的說法,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到語言使用與地域之間的關聯性。
---------------------------
家鄉嘉義市的噴水池旁,不只火雞肉飯著名,還有家冰果室,專賣各式果汁……不過,我們這些在地的內行食客,都會點番茄切盤——擺設極簡如花朵般盛開,沾的是醬油喔!混合薑末與香草粉,酸酸甜甜鹹鹹,是北回歸線以南的清涼聖品。
每落座,來點餐,當然是說台語:一盤柑仔蜜(kam-á-bi̍t)!
聞得此言,老闆即俐落挑出番茄,執刀細心來切,如此日常。但我若說:一盤thoo33 ma55 tooh3(tomato),老闆心頭大概有數,此非在地人,大概是北部來的。
用番茄之台語說法來斷定南北,是台語鑑識的第一招撇步,準確性很高,甚至會被「識破身份」。
某次我到基隆某家著名燒賣店嚐鮮,看到店員阿桑忙進忙出,且蹲在我身旁,要調製雨都著名的「甜辣醬」。只見她將清醬油、膏醬油、辣椒醬攪拌混合,竟還多了一樣,讓我不禁脫口而出:「有摻柑仔蜜醬喔!」
踞伏的阿桑隨即轉身瞧我,點破身份:「你下港來的喔!」
原來,阿桑是台南白河人,北上雨都工作數十年,早習慣了基隆人說tomato,是英文轉日文再化作台語的音譯。而下港的「柑仔蜜」採意譯,因這外來的洋物宛似柑仔(橘子),有蜜那般的甜美味道,就此命名。
但有些地方喚臭柿仔(tshàu-khī-á),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像柿子,卻有獨特的怪味,是從反面來立論的。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36815?fbclid=IwAR1Dsqbemjjb_kZeqseAmTP0agZazcRzAp-sgZCLZNKNv_HxUVXOD_zZv-U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