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議的是,蔡政府將AZ緩打潮歸咎於國民黨「醜化」日本疫苗,這是用政治手段解決科學問題,得不到真正的答案,更會加深國內猜疑與矛盾。總之,台灣的防疫表現落到全球末段班,不能再用政治手段移花接木,更不能在數字上灌水企圖以假象欺矇大眾,那只是自欺欺人。>
為了衝刺疫苗接種覆蓋率,指揮中心近日改採「劑次人口比」取代原先算法;陳時中坦承,改變算法是「蔡總統的意思」。蔡英文誇下七月底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廿五%的海口,這當成努力目標也就夠了;如今政府卻要用「劑次人口比」來灌水,用數字來模糊科學並混亂認知,反凸顯施政華而不實。指揮中心連台灣確診及接種死亡率偏高都無法坦誠面對,對疫苗短缺則東遮西掩,如今更在接種覆蓋率上變魔術,令人難以心服。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統計,在東亞十二國中,到本月十一日止,台灣的接種覆蓋率居倒數第四名,僅勝過越南、緬甸和菲律賓,這又是一次難看的排名。此處採取的數字,就是「劑次」算法,台灣其實沒討到便宜。反倒是,以接種人口比計算的話,台灣還多贏了泰國與印尼,因為我們打過一劑的人口較多。亦即,蔡政府與其汲汲在覆蓋率上做文章,還不如務實做好疫苗部署,補強我們的整體防疫網,才能把台灣從「防疫後段班」搶救回來。
之所以要強調「務實」,主要是過去一年多蔡政府不斷的自大自誇,皆是華而不實的虛榮。從所謂「超前部署」,到自詡「防疫模範生」,到狂妄的「世界跟不上台灣」,全在五、六月瞬間幻滅。如今,鴻海台積電購捐的BNT疫苗完成簽約,但要等兩三個月才能進來;目前政府手上僅剩三百多萬劑美日援贈疫苗,而急於接種的民眾有一千萬人,眼下卻僅剩AZ可選,多數人只能望天興嘆。面對廣大民眾的失落感,政府施巧計改變覆蓋率算法,能彌補什麼?
再說,台灣明明缺乏足夠的疫苗,政府卻屢以「疫苗已經足夠」為由,關閉民間後續自購疫苗的大門,還聲稱明後年將預購三千萬劑次世代疫苗。現實上,多少國民連第一劑疫苗都打不到,政府卻誇口要用明年的疫苗來防疫,這不是畫餅充飢是什麼?再請問,政府口中的「次世代疫苗」,是哪家藥廠製造的,叫什麼名字?
疫苗問題除了短缺,另一大問題是人民無法自由選擇,只能碰運氣或被迫漫長等待。尤其AZ疫苗,由於先前超高齡施打者造成三百多人疑死案例,導致民眾施打意願不高。對於AZ疫苗的危險性,指揮中心有必要提出更多符合科學論證的說明,才能消除各界疑慮。指揮中心先前試圖以「高齡體弱多病易致死」來說明AZ接種的高死亡率,但比對民眾接種AZ和莫德納的結果,接種AZ是百萬人逾一百八十人死亡,高於英韓五倍以上;莫德納則僅百萬人逾十一人死亡,兩者的對比天差地別。這點,除非提出更好的醫學解釋,否則難以釋民眾之疑。指揮中心想要利用預約系統來強銷AZ,恐難如願。
AZ是世衛組織認可的疫苗,唯日本的代工廠上周末才通過世衛緊急使用的審查程序,原先僅獲日本國內緊急授權。但它首次大規模注射卻是在台灣,短短時間發生數百人死亡,故有民眾質疑其品質和效力。日本雪中送炭,不應莫名蒙冤;但異常的接種死亡問題,是出在製品本身或其他施打因素,政府必須虛心尋找科學解釋,必要時應向英國原廠尋求協助,才能讓民眾安心接種。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的劑次奇謀,還不如老實補破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5604961
畫餅充飢 的 解釋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逢選舉到來,一些改革「希望」總是適時相隨相伴。如同這一次,衛福部喊出八年內「擬」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而勞動部也難得鬆口表示,將持續推動醫師、教師納入適用《勞基法》,立刻引起醫界廣泛討論,畢竟這議題喊了十餘年,醫界早已等不及。
回首醫師過勞暈倒、猝死的「黑歷史」,案例比比皆是:二○○九年四月,新婚兩年的奇美醫院前住院醫師蔡伯羌,連續工作三十小時後,疑因過勞導致心肌梗塞在進入開刀房前昏倒;二○一○年十二月,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至全,日日上班十二小時以上,疑因過勞猝死家中;二○一一年四月,成大醫院實習醫生林彥廷,連續值班超過三十六小時後,猝死宿舍。
這一次,衛福部與勞動部將擬訂三部曲,採短、中、長期三階段保障醫師工時,短程由今年開始,將每周工時八十八小時納入教學醫院評鑑項目;中程是從二○一九年起,以《醫療法》制訂工時規範,目標將工時降為每周七十八小時;最終目標則是在二○二三年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規範,讓醫師每周工時降到六十八小時。
八年時程,擔心人力崩盤
八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醫師血汗過勞猝死的案例頻傳,醫師睜著疲憊雙眼看診已數年,還能再等八年嗎?醫院經營方則擔心,醫院早已六大科皆空,一旦限縮醫師工時,若缺乏配套措施,醫師人力應接不暇,醫院最後也只得以「關床」應對,恐更影響醫療品質。
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蔡明忠表示,「我們完全同意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希望主治醫師也要,但同時也得維護全民健康、醫療品質沒有疑慮,若一時之間主治醫師加住院醫師都納入《勞基法》,醫療體系勢必會崩盤。」
蔡明忠認為,應循序漸進推動,養成一名獨立作業的醫師需費時十到十二年,八年計畫有其依據,若倉促推,工時突然變短,也可能危及病人健康,「明年將增加一百名公費醫師員額,人力補足需要時間慢慢推動啦。」醫界不應操之過急,八年是應有的緩衝期。
蔡明忠解釋,推動限縮工時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人力不足」,可以「專科護理師」以及「醫師助理」來補足醫師的工作,「比如說,在醫師指示下開醫囑,按主治醫師指令下去工作,這在專科護理師的職責條例裡都有明確規範,哪些東西是可以執行,我相信可以讓專科護理師去執行,這是補充人力中最快的方式之一。」
蔡明忠表示,既然決定減少工時,住院醫師薪資也應該調降、訓練時程也該延長,「符合《勞基法》後,工時變成八十八或六十八小時,工作時間變少,人力成本增多,所以薪資要調降,略微降薪。」
醫師人數不患寡,而是患不均
但醫勞盟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卻有不同看法,「醫師工時縮短,醫院得關床、醫師薪水得調整,這些都只是假議題。」醫療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張志華說,落實分級轉診、家庭醫師制度,病患就不會全擠在醫院門診,推動健保給付考量醫療風險成本、醫師勞動成本,才能遏止高風險科別醫師人力不斷流失。
「台灣醫師不是不夠,而是不均,不可能因為限制工時醫療體系便因此崩盤,外界將焦點放在工時長短也是誤導,現行體制下,醫師本來就已經在延長工時,本來就是沒把事情做完不能下班,重點是醫師加班就該給加班費呀。」張志華說。
張志華表示,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方向是正確的,問題在於相關配套措施怎麼落實?當分級轉診、家庭醫師制度沒有罰則,醫院造假班表衛福部持續放任不管,醫師納不納入《勞基法》喊再久也沒有用。
事實上,若以人數計,台灣醫師並沒有短缺現象,「不患寡」而是「患不均」。根據國衛院二○一四年的醫師人力評估研究,若現行醫療體制未改,內、外、婦、兒、急診等五大科,八年後將一共短差五千人,但若不計科別端看總體人力卻又沒有不足現象,換句話說,醫療人力面臨的困境,向來都只是「分配失衡」。
健保給付跟醫糾,誰給個答案
主持該項計畫的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熊昭表示,納入《勞基法》是必走的路,但相關配套更為重要,「健保給付跟醫糾才是人力分配失衡的真正問題所在」,健保給付是否要朝重難症加重給付?醫療糾紛如何解決?若這些問題找不到答案,八年後醫學生仍會選擇「較輕鬆的路去走」,尤其是醫學中心、偏遠地區的醫院未來人力缺口只會更大。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則批評,台灣的醫療服務方式如果沒有任何改變,衛福部不管喊出幾年都沒有用,八年做不到,十年、二十年也不可能做到。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梁秀眉提到,反觀護理師納入《勞基法》已上路一年,但全台醫院都在違法,暗勸護理師不按時打卡、待命時數不列入計算等,是否納入《勞基法》又怎麼樣?這些問題衛福部又要如何處理?
對此,衛福部醫師司副司長商東福表示,八年只是個規畫方向,當初之所以訂定八年是因有其實證背景,「坦白說,並沒有規畫確切時程,只有方向,請大家忘記媒體之前寫的八年,未來所有醫師都會納入《勞基法》,這是衛福部努力的目標,也會以評鑑要求醫院落實配套。」至於實際究竟該如何做?如果不是八年,又要多久才能實施?商東福並沒有正面回應。
一紙《勞基法》,救不了惡性循環
血汗過勞是醫界長期以來的痛,過多的醫療糾紛、健保總額預算支付制度的影響、分級轉診及家庭醫師制度的失敗,早已使醫師人力流失落入無以休止的惡性循環,喊了十多年的「醫師納入《勞基法》」,仍只聞樓梯響。
張志華痛批,醫院評鑑造假已是常態,假班表、幽靈員工現象都處是,衛福部又要如何以此要求醫院?政府若真要玩真的,一紙「醫師適用《勞基法》」公告就能上路。
如今,衛福部及勞動部選在總統大選前夕,再度拋出此議題,卻沒有確切配套、沒有時程,充其量只有「研擬」以及「方向」,不由得令人懷疑,這只不過又是一張騙騙選票、哄哄醫界畫餅充飢的空頭支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