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書】《小學問》:你玩拼圖,還是堆積木?
這幾年,有個詞很紅,
叫做「碎片化知識」。
這股知識焦慮的浪潮,
迎來第一波知識的紅利。
過去那些供在學術殿堂的學問,
被掰成一片片的碎片,易食可口,
我們都可以談一點經濟學、
聊一下心理學、引幾句管理學。
接著,有人開始擔心了,
認為這種碎片化知識,
是商人販賣知識焦慮的產物。
到頭來,你樣樣懂一點,
卻成為天龍八部的王語嫣。
對各路武學如數家珍,
但論起實戰卻不堪一擊。
但成為王語嫣,
有什麼不好嗎?
不是每個人
都非得成為郭靖、喬峰不可。
也許喬峰發現降龍十八掌不夠力了,
王語嫣想到加點六脈神劍的精髓進去,
重新賦予舊武學新意義。
《小學問》這本書,
就是讓你成為知識界的王語嫣。
這本書談七大人生焦慮:
思考、掙錢、自律、效能、
情愛、影響、焦慮。
我很難告訴你,
讀完這本書你會學到什麼。
因為這本書就像是遊戲,
技能點數你得自行分配,
看是要成為法師、戰士、
還是精靈。
是誰會寫出這麼特別的書呢?
其實,《小學問》是一個團隊寫的,
就是馬東旗下的「米果文化」。
說米果文化你一定滿臉問號,
那說「奇葩說」你一定就知道了,
這本書是有老奇葩們一塊寫的:
黃執中、邱晨、胡漸彪、
馬薇薇、周玄毅。
他們絕非這七大領域的行家,
但注意,成為行家不重要,
但如何把行話講成人話很重要。
所以讀《小學問》的正確姿態,
不是奉整本書為真理,
而是看他們怎麼深入淺出:
把大部頭裡的真知識,
變成一學就會的小學問。
《小學問》每篇都是一個問題,
建議你,別急著看他們怎麼說,
先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
舉例來說,
有一篇的問題是:
「為什麼人們總是檢討受害者?」
當有女生被惡狼侵害了,
總是會有這樣的聲音:
「一定是那女生穿得太暴露了。」
這問題很有意思,
我以前一直也想不透。
直到看到書裡這麼解:
「當受害者越不完美,
我們就越放心;
當受害者越無可指責,
我們就越人人自危。
我們只是希望,
透過找出受害者與我們之間的差異,
就能讓自己開心回到正常生活去。
畢竟,如果沒做錯事,
竟有這麼可怕的事發生,
那這世界也太讓人絕望了。」
你看,這個思路多有意思。
但要把這問題說明白,
你必須有時事的敏銳度、
心理學的知識、邏輯的推演。
而《小學問》這本書,
正巧就是這一連串思路的覆盤。
最後,
聊一個書中我很喜歡的概念。
黃執中提到,
人類對知識的想像,向來有兩種:
一種是拼圖,一種是積木。
玩拼圖是拼出「預設的想像」,
每片拼圖都有預設的位置,
一旦你放錯地方,
那片拼圖就廢了。
但積木則不是,
積木是拼出你「想要的模樣」,
每個零件,都沒有固定位置,
他可以蓋城堡、也可以組飛機。
因為,每塊積木本身就是完整的,
而拼圖不是。
就像是我們的知識,
若你把他當拼圖,
你會繼續焦慮他該放在哪裡。
但若你把他當積木,
你明白,不論他放在哪裡,
都能自成一片天地。
而那片天地裡,
有你的一席之地。
異度神劍技能書位置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嗑書】《小學問》:你玩拼圖,還是堆積木?
這幾年,有個詞很紅,
叫做「碎片化知識」。
這股知識焦慮的浪潮,
迎來第一波知識的紅利。
過去那些供在學術殿堂的學問,
被掰成一片片的碎片,易食可口,
我們都可以談一點經濟學、
聊一下心理學、引幾句管理學。
接著,有人開始擔心了,
認為這種碎片化知識,
是商人販賣知識焦慮的產物。
到頭來,你樣樣懂一點,
卻成為天龍八部的王語嫣。
對各路武學如數家珍,
但論起實戰卻不堪一擊。
但成為王語嫣,
有什麼不好嗎?
不是每個人
都非得成為郭靖、喬峰不可。
也許喬峰發現降龍十八掌不夠力了,
王語嫣想到加點六脈神劍的精髓進去,
重新賦予舊武學新意義。
《小學問》這本書,
就是讓你成為知識界的王語嫣。
這本書談七大人生焦慮:
思考、掙錢、自律、效能、
情愛、影響、焦慮。
我很難告訴你,
讀完這本書你會學到什麼。
因為這本書就像是遊戲,
技能點數你得自行分配,
看是要成為法師、戰士、
還是精靈。
是誰會寫出這麼特別的書呢?
其實,《小學問》是一個團隊寫的,
就是馬東旗下的「米果文化」。
說米果文化你一定滿臉問號,
那說「奇葩說」你一定就知道了,
這本書是有老奇葩們一塊寫的:
黃執中、邱晨、胡漸彪、
馬薇薇、周玄毅。
他們絕非這七大領域的行家,
但注意,成為行家不重要,
但如何把行話講成人話很重要。
所以讀《小學問》的正確姿態,
不是奉整本書為真理,
而是看他們怎麼深入淺出:
把大部頭裡的真知識,
變成一學就會的小學問。
《小學問》每篇都是一個問題,
建議你,別急著看他們怎麼說,
先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
舉例來說,
有一篇的問題是:
「為什麼人們總是檢討受害者?」
當有女生被惡狼侵害了,
總是會有這樣的聲音:
「一定是那女生穿得太暴露了。」
這問題很有意思,
我以前一直也想不透。
直到看到書裡這麼解:
「當受害者越不完美,
我們就越放心;
當受害者越無可指責,
我們就越人人自危。
我們只是希望,
透過找出受害者與我們之間的差異,
就能讓自己開心回到正常生活去。
畢竟,如果沒做錯事,
竟有這麼可怕的事發生,
那這世界也太讓人絕望了。」
你看,這個思路多有意思。
但要把這問題說明白,
你必須有時事的敏銳度、
心理學的知識、邏輯的推演。
而《小學問》這本書,
正巧就是這一連串思路的覆盤。
最後,
聊一個書中我很喜歡的概念。
黃執中提到,
人類對知識的想像,向來有兩種:
一種是拼圖,一種是積木。
玩拼圖是拼出「預設的想像」,
每片拼圖都有預設的位置,
一旦你放錯地方,
那片拼圖就廢了。
但積木則不是,
積木是拼出你「想要的模樣」,
每個零件,都沒有固定位置,
他可以蓋城堡、也可以組飛機。
因為,每塊積木本身就是完整的,
而拼圖不是。
就像是我們的知識,
若你把他當拼圖,
你會繼續焦慮他該放在哪裡。
但若你把他當積木,
你明白,不論他放在哪裡,
都能自成一片天地。
而那片天地裡,
有你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