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的鯨魚 ◎許悔之
一頭擱淺的座頭鯨
終於斷了氣
我們圍繞著牠龐大的軀體
喜極,相擁,而泣
核電廠爆炸後很久了
也不知道
是公元多少年的夏季
我們結繩
記載一頭誤闖地球禁域的
灰色的鯨魚
--
◎作者簡介:
許悔之,本名許有吉,1966年生。國立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聯合文學》雜誌及出版社總編輯。後與友人創辦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著有詩集《肉身》、《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有鹿哀愁》等。
--
◎賞析:
首句以「一頭擱淺的座頭鯨」呼應題目,直接將我們帶入到詩的場域裡。至於鯨魚為什麼會擱淺,作者並沒有明說,所以讀者只能去猜想。可能是自然老死,也可能是因為人類活動破壞海洋等等。但無論如何,「擱淺」的背後都離不開死亡。
而死亡總是那麼的猝不及防,所以鯨魚就在下一行文字裡,斷氣了。選擇「終於」來做轉折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試想生活中都是怎麼使用這個詞:「我終於完成工作了」、「我終於畢業了」。從上述兩個例子不難歸納,它的作用是要強調經過長時間,才達成某件期待完成的事情,甚至還有表示好不容易的語氣。
然後弔詭的地方出現了,為什麼對於鯨魚的死亡,人們卻是表現出「喜極,相擁,而泣」的反應?作者很快給出了答案,有關這部分,我想留到最後再說,就先讓我們繼續把詩看完。
核爆所帶來的傷害,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略窺一二。二戰美軍在日本長崎、廣島投下的兩枚原子彈,高溫高熱不只在瞬間摧毀建築,也奪走無數人命。但更可怕的是輻射殘留,將會長期汙染著環境和生物。不過,本詩並未對此具體描繪,只是用了「結繩記載」四個字寫出文明的倒退。最後,以被記載的灰色鯨魚,為充滿死亡和末日感的氛圍,再增添一筆陰暗和沉鬱的顏色。
那麼是時候回過頭來看看「鯨魚」了,我認為這裡可以有三種解釋。首先,直觀來說,死掉的鯨魚可以成為核爆倖存者的糧食,於是喜極而泣。這種借由他者的死亡,來換取自身存活的方式,不過就是在極限狀態下,人類的真實而已。或者,也是過去我們面對海洋資源的態度。
接著,是一種祝福的喜悅。核爆過後的生存何其不易,與其苟活受苦,不如直面命運的安排,走向死亡的結局。這不過是在巨大災難前,渺小人類的無可奈何。最後,也可以是一種再生的喜悅。來自地球禁域外的生命,即使在掙扎後依然走向死亡,但在死亡的盡頭還有著再生的希望。如同那些從陸地流入海洋的,都將再次透過不同的形式回到陸地,死和生不全然是平行線,也可以是一個循環的圓。
------
美術設計:珊瑚蟲(幸褣)
物件素材:阮永翰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_10.html
#許悔之 #擱淺的鯨魚 #海洋詩
#死亡的祝福 #跟死亡擱淺沒有關係
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白蛇說 ◎許悔之
蛻皮之時
請盤繞著我
讓我感覺妳的痛
痛中癲狂癲狂的悅樂
如此柔若無骨
愛,不全然需要進入
我將用涎液
塗滿妳全身
在這神聖的夜晚
我努力吐出的涎液
將是妳晶亮透明的新衣
小青,然後我們回山裡
回山裡修行愛和欲
那相視的讚嘆
接觸的狂喜
讓法海繼續唸他的經
教怯懦的許仙永鎮雷峰塔底
--
◎作者簡介
許悔之,一九六六年生,台灣桃園人,曾獲多種文學獎項及雜誌編輯金鼎獎,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聯合文學》雜誌及出版社總編輯,現為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
著有散文《眼耳鼻舌》、《我一個人記住就好》、《創作的型錄》、《但願心如大海》;詩集《陽光蜂房》、《家族》、《肉身》、《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有鹿哀愁》、《亮的天》、《我的強迫症》等。
--
◎小編 Y 賞析
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妖與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這個廣為流傳的作品在當代也在港台以小說、戲劇等媒介改寫過無數個版本,而詩人許悔之寫的〈白蛇說〉也是其中之一。
從〈白蛇說〉首段的「痛中癲狂癲狂的悅樂/如此柔若無骨」到「愛,不全然需要進入/我將用涎液/塗滿妳全身」都是一種非常直白、慾望感官似的描寫,蛇在古今中外都時常是慾望、悖徳的象徵,詩人透過歪讀轉化了白蛇傳這個文本,深刻地臨摹了女同志的情慾書寫。
後來,白蛇呼喊著「小青,然後我們回山裡/回山裡修行愛和欲」,無論是法海或許仙,兩個原來在故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男性都消失了,他們依然在固守的框架裡,在這首詩裡沒有被翻轉的可能。〈白蛇說〉也不只描寫了女性之間的情欲,更使女性的意志和慾望成為了最重要的主體。
也許就此一起修行成仙,也許這是許多白蛇們最好的結局。
--
美術設計:珊瑚蟲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7.html
#白蛇說 #許悔之 #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 #詩集 #同志詩 #女性情慾
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2016臺灣詩選》】
世界的孩子 ◎許悔之
爸爸
炸彈轟轟
大海是一盆滾燙的水
媽媽
子彈咻咻穿過
月亮月亮的臉在流血
即將閉上眼睛的
我的身體裡面
好冷好冷的冬天
媽媽,爸爸
我在這片沙灘躺著
我想念你們的眼睛
正在燃燒
像是太陽,像是月亮
照在這個世界
--
◎作者簡介
許悔之,1966年生,臺灣桃園人,曾獲多種文學獎項及雜誌編輯金鼎獎,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聯合文學》雜誌及出版社總編輯,現為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之總經理兼總編輯。著有散文《創作的型錄》、《我一個人記住就好》;詩集《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有鹿哀愁》等。
(取自2016年度詩選詩人自述)
--
美術設計:紀姵妏
攝影來源:CC0|Flicker: The death of Aylan Kurdi by urcameras,修改後製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許悔之在「關於本詩」中只寫了短短兩行:「因為一位在沙灘上溺死的敘利亞難民小孩而寫/這個世界還有更多因大人而造成的悲劇。」已經將他的寫作動機交代得很清楚了。
然而,只是因為「有某事」而「因事有感」的作品感覺並不難寫,在這種時候我們要怎麼看待一個作品的好壞呢?阿Ben認為有兩種方式:一是「怎麼寫這件事情」,而是在書寫中,是否有加入「自己的思考」。
在〈世界的孩子〉這首詩中,許悔之以「我就是那個小孩」的視角與口吻。在小孩的世界中,父母親若不能說是世界的全部,至少也將是大部分了。在「家」以外的世界都由爸爸媽媽去應對,那些煩惱本應該與自己無關。
孩童對父母的傾訴本應該充滿孺慕之情,太陽、大海、月亮等自然景物亦應該是很親近的,然而,在這首詩中卻不是這樣。當炸彈跟子彈這些人造的,且顯然具備暴力的意象進入詩中,而且與大海、太陽、月亮的功能看起來沒有太多分別,當對爸爸、媽媽說的話都已流為「想念」,許悔之很好的把這個小孩所面臨的悲劇勾勒了出來:那種整個世界的物件都缺乏善意的感受。那種不知自己犯了什麼錯,卻必須看著自己的生命一點一點流逝的感受。而他唯一能夠緬懷的父母早已不在了......
換一個角度說,許悔之對這個事件的想像若只是停留在藉由重現事件來抒發感傷的層次,我想這說不上是一首很好的詩。不過從題目〈世界的孩子〉開始,我認為許悔之自有其他的深意。
從「世界的孩子」來說,當敘利亞孩童慘死沙灘上時,自然吸引了整個世界的哀慟。正由於人性中共存的憐憫面被喚醒,稱此孩子為「世界的孩子」很貼切。但另一部分,這個孩子所面對的處境,卻也同樣是由這個「大人的世界」強行賦予的。若我們願意從「如果我們的小孩就像是這個孩子一樣......」來投以憐憫,那麼我們能不能更進一步的想,是什麼樣的「世界」,讓這個小孩子有著這樣的際遇?我們這些構成「世界」的大人,能怎麼改變它呢?
如果我們把孩子跟世界做了連結,重新看看詩末的「太陽」與「月亮」,超乎於這個世界的存在,或許這是有點無力,卻除此之外沒辦法多做什麼的控訴吧。
--
【抽獎贈書活動】
本週活動將每天抽出一位讀者,贈送《2016臺灣詩選》一本,只要符合以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到 二魚文化粉絲專頁按讚
2.在本篇貼文留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和作者,留言格式如下:
我最歡的詩是 (詩題)/(作者)
#二魚文化相遇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3.公開分享此貼文
得獎名單將公布於二魚文化粉絲專頁。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4/2017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