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成長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馬欣的電影文字擅長探索電影背後的社會文化與集體意識,融合電影專業與文學筆觸,觀點獨特,自成一格。繼暢銷作《反派的力量》之後,新作以「寂寞」為題,透過37部影片剖析現代人的「寂寞」文明病,銀幕上癡情男女、絕世天才、超級英雄與魯蛇的寂寞,都在馬欣筆下鮮明起來。本書讓人了解當代不同面向的寂寞,也是寫給寂寞世代的備忘錄。(書底摘要)
三年多前買了此書,其中兩次閱讀都被作家的文字感動。解析這37部電影角色是浩大的工程,而作者如魚得水地穿梭在各角色間,寫出他們未為人知的孤獨面。用詞優美,且不時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事,好似在看著該電影的外傳一般。是本非常精彩、題材特別的書籍!
其中最喜歡《寫給大雄的一封信》此篇。以哆啦A夢視角寫出那不大聰明的大雄真正的價值:「因為落單,才有可能撿起別人錯過的珍貴價值。……很想念大雄,請不要忘記我跟你曾有的天真童年,失敗不只是成功之母,它有時只是告訴你,其實還有別的路可走,人生不是只有大多數人追捧的那個價值。」以我從來沒想過的角度出發,令我感動。
以下摘錄幾句佳句與大家分享:
.誰來原諒貧窮的原罪?
《踏血尋梅》的丁子聰:「如果人活在地獄,心就像鐘擺一樣重。」
.被陽光拘禁的黑夜。
《哈利波特》塞佛勒斯·石內卜的告白:「海鷗不是天天洗澡才白的,烏鴉不是天天染黑才黑的,黑白都是出於自然的本質,所以你不能說白的好看。黑的不好看。」
.你我是機器?還是人?
《模仿遊戲》的艾倫·圖靈:「如今的我們錯在凡事以為都有速解,於是生命看我們陌生,而我們也路過了人生,公式催促著我們一致,不讓我們發現有別的算式。遂讓空虛這問題,取代了所有的答案。」
在此書中找到了:看電影時不曾發現的那抹孤獨味。也許有某幾篇的力道之強,用力敲擊了你心,能感受到共鳴在此時此刻迴盪不已。
-
-
-
-
#當代寂寞考#馬欣#木馬文化#影評#電影推薦#寂寞#文學#好書#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書蟲#防疫書單#書單#讀書共和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聽書 ‧ BookList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坐在電腦前、朋友都上線,卻找不到能講話的人?我們隨身帶著手機,365天與世界「永不斷線」,為什麼還是會空虛寂寞覺得冷...... 心癢用囊括37部熱門影片的書,告訴大家原來不只有你,英雄與狗熊都有「寂寞」的現代文明病;一本正晶則拿出獲得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推薦,有哭有笑的生命之旅。除了被討厭的勇氣,或...
當代寂寞考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馬欣第一個Podcast #就在鏡好聽
資深影評、樂評人、作家 馬欣 ,
在鏡好聽開節目囉!
這次《#馬欣的療癒暗房》裡,
聊書聊電影聊影集,
從中萃取十劑黑暗抗體,
陪你從徬徨的黯淡中,
一起顯影出希望的輪廓…
-
#全新節目 #馬欣首次獻聲
馬欣首度主持的Podcast「暗黑系療癒」節目,5/7 正式上線!🎧️ 想獲得馬欣的黑暗抗體,現在就試聽《馬欣的療癒暗房》EP00|黑暗,並不是不去察覺就不存在?►https://pse.is/3fdv8m
-
來到「療癒暗房」,聽馬欣聊電影、談書,沒有心靈雞湯罐頭,也沒有正能量金句,可卻讓你感到一絲溫暖、釋然或不孤單。資深影評人聞天祥說:「她擁有一種讓暗黑折射出光的能力。」馬欣的視角獨特,能從對電影、影集、小說的社會文化議題裡,找出對人生反思的力量。最適合深夜獨處時,為隔天的自己,帶來更多生活的勇氣!
-
💡關於馬欣|曾擔任20多年的採訪編輯,深耕於電影、音樂等領域。曾擔任金曲獎、金馬獎、金鐘獎、金音獎評審、專職寫作,文字散見於鏡週刊、娛樂重擊、博客來OKAPI、自由時報、聯合報、端傳媒等等,著有《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和《階級病院》。
-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當代寂寞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謝想映電影院的邀約,讓我在線上看了五部我很喜歡的電影,推薦給大家。尤其是《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讓我在二刷時,忍不住寫下筆記。
《RBG:不恐龍大法官》
大法官「RBG」露絲拜德金斯伯格是美國平權史上的重要人物。這部紀錄片細細爬梳了她一生如何為兩性平權、同志權益等人權議題奮鬥。同時也將她從小到大的經歷與婚後生活梳理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有人味的人權鬥士。
在2020年過世前,她都沒有放棄理想,晚年時,雖川普政策而讓保守派法官增加,但金斯伯格仍以一篇篇反對文,成為良知的代表。
金斯伯格非一帆風順。她在法學院讀書時,因身為女性而被排斥,之後出社會碰壁。於是她從人權律師開始。早婚並成為母親的她,不僅要照顧孩子,也要照顧罹癌的丈夫,常到天亮才睡。但她沒有野心,只是一直被案子逼著跑,她碰到太多兩性不平等的案子,讓她到老年都沒停過。除了與她鶼鰈情深的丈夫過世,她停了近一年外,終其一生,都為理想活得精采。
最動人的是她老年時的少女感,對所愛的人事物都無保留。尤其她母親對她的囑咐:「身為一個女人,你要當一個Lady,意思是不要被多餘情緒綁架,如憤怒。另一是你要獨立自主,不管有沒有遇到理想伴侶。」何謂人生,何謂活得盡興?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白河夜船》
改編自吉本芭娜娜的同名小說。這部有著日片擅長的緩長深刻,日記一般看似尋常,卻是潛藏著各種暗礁般的無常。
女主角寺子一開始非常嗜睡,如沉進海底的睡法。只有男友岩永打來時,她才因心有連結般甦醒,但睡眠這東西仍然在她外出與約會時,如殘影般包圍著她,也蠶食著她。她面對傷痕是深深地睡著,她的好友紫織之前自殺了,那朋友的工作非常奇特,是陪不安的人安眠,讓對方安心,像哄著孩子般,哄著那群社會賢達與成功人士睡覺,自己卻無盡地失眠。
電影中的角色們有如沉到海底的睡法,與有如擱淺在現實的淺眠,都有著現代人內心的真實隱喻。
這個描寫深層心魔的故事,幽微卻見深刻。一如寺子與紫織像幫人消化了憂愁,自己卻擱淺在生命礁石上。而男人渴望從女人身上獲得癒療,殊不知這樣的依賴有如黑洞般,會將其人生也吞噬。都會成人的荒涼在這故事裡體現,而實力派演員安藤櫻在長鏡頭注視下,無論走路還是耗盡心身的睡眠都有了自然的完美演出。
《13個雪莉-現實的幻象》
觀時間有如葉上的朝露,那朝露旁有一隻小蟲。對於那小蟲兒而言,那露珠就是個世界大小了,誰知那水珠朝生夕死,蒸發得一點影子都沒有,那小蟲子也如滄海一粟。一生恍然過去,葉子不變,時間的永恆概念也還在,只是葉子與水滴都將消失。
這部電影的概念是以Edward Hopper的畫為背景,他的畫向來有如時間,拘留住了某一刻,看來是凝結不動的,無論是現代的建築,冰冷如吸引螢蟲的光,還是那厚重的水泥概念,將現代人的寂寞都從畫中的留白裡傾瀉了出來。
於是奧地利導演古斯塔夫·多伊奇以「十三個雪莉」完成了這有趣的影像實驗以一個美國女性的縮影,走過了美國興衰歷史。既有了時代背景,也有了雪莉在不同年代中的絮語與細節,如內心走小劇場般,人在安靜之際,心事如此喧囂,劇情留了白,心事則滿溢。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
這是我五部電影中,私心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一方面原就是喜歡彼得漢德克的小說,如寫當代人失落的《守門員的焦慮》與書寫他母親的《夢外之悲》。這位諾貝爾得主作家,對世間觀察之細膩,讓文字有了強大的後座力。
有人說創作本身就是在追求一種生活型態。在這部紀錄片中,的確是。彼得漢德克過的是沉思的生活。他的後院是他的沉思之路,他喜歡手寫筆記的安定感,無論是走路還是手寫都是種節奏,自外於這世間庸碌的節奏。
他的生活隨時都在觀察細節,然後進入思考的深層地帶。
一種清淡如水的回甘滋味,都在於漢德克對生活本質的熱切追求。人生美與醜,隨人看之,差別只在智慧多寡,漢德克有一雙智者與赤子的眼,讓人生提煉出純粹與深刻。
《文字慾》
這部電影讓人看到了蘇聯時代年輕人的悲哀,不僅在經濟上不平等,同時如小說《1984》般想改造人的思想。唯一能賺到稿費的是為國家政策粉飾,以及宣揚無產勞工的價值,成為國家機器的螺絲釘。
主角謝爾蓋是個作家,看到周圍的人也習慣了被監管思想,自己在這樣的審查中無法發揮。更多的壓力是要他寫政治正確的英雄,謝爾蓋卻認為小人物能保持獨立思考才是英雄本質。
就這點堅持,讓他無法在當時的蘇聯存活,連女兒要的洋娃娃都買不起。之後他與好友紛紛遠遁海外,多年後才能出版小說,謝爾蓋死後他的作品成為20世紀的瑰寶,大受好評,可惜他生前一無所知。
如電影中編輯所說,在監控的時代,天才令人害怕,我們只要庸才,如今自我審查與監控的被習慣,歷史是否慢慢回歸了呢?
當代寂寞考 在 聽書 ‧ BookList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坐在電腦前、朋友都上線,卻找不到能講話的人?我們隨身帶著手機,365天與世界「永不斷線」,為什麼還是會空虛寂寞覺得冷......
心癢用囊括37部熱門影片的書,告訴大家原來不只有你,英雄與狗熊都有「寂寞」的現代文明病;一本正晶則拿出獲得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推薦,有哭有笑的生命之旅。除了被討厭的勇氣,或許你更需要寂寞的勇氣。
--
┤聽書│輕鬆聽我們說,勾起對書的興趣├
訂閱 🔥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sten2017/
追蹤 ✨ https://www.instagram.com/booklisten/